1.周作人,中国新文学新文化史上一个巨大复杂的存在,他站在血腥飞舞、风雨迷茫的时代,亲历学术间的起落,深感历史的残酷。颇受争议,却难掩夺目风采。
2.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翻译家、思想家。一生著译传世约一千二百余万字,其中翻译作品居一半有余。
3.周译特色有三:一是选目,二是译文,三是注释。所译多为世界文学经典之作,如欧里庇得斯的悲剧,路吉阿诺斯的对话,《古事记》,《枕草子》,日本 狂言和“滑稽本”等,取舍精当自不待言。周氏精通古希腊文、日文、英文等多种外文,追求直译风格,自家又是散文大师,所译总能很完美也很自如地传达原著的意味。周氏为译文所加注释向为其所重视,在译作中占很大比例,不妨看作是对相关外国的文学与文化问题的重要研究成果,而他一生置身于主流话语体系和正统思维方式之外,保证了这些注释不受时代局限,价值历久不衰。
通过民国翻译大家周作人经典译本,重温日本文学、希腊文学的闲雅之美。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岂明,号知堂、药堂等。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第一部分 日本文学精粹
第一章 现代日本小说集
第二章 平家物语
第三章 狂言选
第四章 浮世澡堂
第五章 浮世理发馆
第六章 如梦记
第七章 古事记
第八章 两条血痕
第九章 其他日本译作
第二部分?其他文学精粹
第一章 现代小说译丛
第二章 儿童剧
第三章 俄罗斯民间故事
第四章 希腊的神与英雄
第五章 其他语种译作
第六章 全译伊索寓言集
(二)虾油黄瓜
我从朝鲜经由满洲到北京去的路上,想起来是在山海关左近的一站。有一种什么东西装在小小的篓子或是罐里,大家都在那里买。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想来总是北方名物吧,我也是好奇,便也买了一个。木刻印刷的标签上,看不很清楚的写着“虾油玉爪”。虾的油是什么东西呢?至于“玉爪”,更加猜不出是什么了,心想或者是一种盐煮的小虾米吧。便朝着篓子看,同车的日本人也伸过头来看,说这是什么呀。答说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呢!说是不知道就买了么,便大笑一通。
到了北京之后,打开盖来看时,这却很是珍奇。是一种盐渍的没有像小手指头那么粗的黄瓜,满满装着,像翡翠的碧绿。要得这样一篓——说是篓却是内外都贴着纸,涂过防水的什么东西——小黄瓜,以我们日本人的常识来说,不知要从几百株的藤上去采摘,而且这样小的黄瓜除了饭馆里用作鱼生什么陪衬,才很是珍重的来加上一两个,算是了不得。于是才知道,从前认作“玉爪”的原来是“王瓜”之误,便是日本所谓黄瓜。虾油者似乎就是盐腌细虾腐烂溶解的卤汁。后来留心着看,此物往往用作一种调味料,譬如我们叫作成吉思汗料理的烤羊肉,就必须用此,但是因为有一种异样的气味,所以对于日本人是不大相宜的。用了这种卤汁浸的黄瓜,味道很咸,不能多吃,但是当作下酒的菜却是极妙的。回国后过了十多年,偶然有一个在上海的友人,托人带了两瓶这东西给我,我很高兴能够再尝珍味,赶紧拿来下酒,可是比起从前在路上所买的,却没有那新鲜的风味,不觉大为失望。现今想起来,觉得那时胡乱买得一篓,真是天赐口福了。
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慢”的体验。在这个追求效率、追求速度的时代,能够捧读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周作人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不急不缓,如同老者在娓娓道来,又像是流水潺潺,轻柔地抚慰着疲惫的心灵。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生活细节的捕捉,那些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琐碎,在他那里却成了值得玩味的故事。一片落叶的飘零,一盏灯火的闪烁,一次与友人的闲谈,都能被他赋予深刻的意蕴。他不是在“讲述”故事,而是在“展现”生活,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真实与亲切。这本书的选文,我猜想经过了精心的编排,每一篇都像是独立的小品,又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周作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读他的文章,不带任何功利的目的,只是纯粹地享受文字带来的愉悦,享受在字缝里发现的那些细微的美好。这种“闲”是一种精神上的丰盈,一种对生命状态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是否在匆忙中丢失了太多值得珍惜的东西。
评分初捧此书,便被那“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的标题深深吸引。周作人的文字,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在喧嚣的生活中开辟出一片宁静之地。我并非是周作人的资深研究者,只是一个偶尔在书架上搜寻片刻闲暇的普通读者。读他的文章,就像是在一个古朴的小院里,泡上一壶清茶,静静地看着时光从指缝间滑过。那些关于寻常事物,关于草木虫鱼,关于市井生活的细碎记录,似乎都蕴含着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洞察。他笔下的北京,不再是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而是充满烟火气的胡同,有叫卖声,有孩童的嬉闹,有老人摇着蒲扇的身影。他从不刻意去描绘宏大的叙事,而是沉浸在生活本身的质感里,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在他那里却成了不朽的风景。我尤其喜欢他描绘的自然景象,不是那种壮丽的山河,而是庭院里的一株草,窗外的一只鸟,泥土的芬芳,雨后的清新。这些描绘,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情,仿佛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最原始的律动。读他的文字,不求有所谓的“大道理”,只求在文字的河流里,找到一丝慰藉,一份宁静,让那颗被世俗染尘的心,得以片刻的沉淀与休憩。这种“闲”,并非是无所事事,而是对生活的一种体悟,一种回归本真的姿态,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精选集,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时代”的窗户。周作人的文字,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能将读者带回那个曾经真实存在,却又充满诗意的年代。他笔下的生活,没有现代社会那些纷繁复杂的喧嚣,更多的是一种质朴、自然的美。那些关于日常生活的描写,充满了温情与智慧,仿佛是他在为我们讲述一段段尘封的往事。我最喜欢的是他观察生活时的那种细腻与敏锐,他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出不平凡的意义。一棵树,一朵花,一只鸟,在他眼中都充满了生命力,都值得去细细品味。他的文字,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朴实无华的美感,如同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这本书的翻译,更是让我惊叹于周作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语言的精准把握。他能够将外国文学的精髓,以一种中国文人特有的方式呈现出来,既保留了原作的风骨,又融入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读他的文字,就像是在和一位睿智的老友对话,他用平淡的语言,讲述着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对人生、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很难得能读到这样一本,能够让人在浮躁的世界里稍作喘息的译文选集。我一向对翻译文学颇有研究,尤其钟情于那些能够传达出原文韵味,又能融入译者个人风格的作品。周作人的翻译,在我看来,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并非只是机械地将他国文字的字面意思搬运过来,而是用他那洗练、温润的笔触,将异域的文化、思想,以一种中国文人特有的细腻与含蓄,展现在读者面前。每读一篇,都像是走进一个陌生却又莫名熟悉的世界,那些文字的韵律,那些句式的安排,都透露着一种东方智慧的沉淀。他选择的译文,多半是那些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思考的片段,或是对人生、对艺术、对自然的感悟。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他处理的词句,体会他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他能将那些晦涩的哲学概念,化解得如春风拂面;他能将那些异域的风情,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他的译笔,没有丝毫的张扬与炫技,却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读者的思想与情怀。这种“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精神的传递与融合,令人赞叹不已。
评分每当心绪不宁,或是感到生活索然无味之时,我总会想起周作人的文字。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智慧的老者,在你迷茫时,轻轻地拉住你的手,带你去看看那些被你忽略的美好。他的文章,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够化解内心的焦躁,带来一丝宁静。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日常生活的描绘,那些细碎的片段,在他笔下却充满了诗意与哲理。他从不刻意去追求宏大的主题,而是将目光聚焦在生活本身,那些最寻常的场景,在他这里却成了不朽的风景。读他的文章,不求速成,不求所谓的“顿悟”,只求在文字的海洋里,找到一丝慰藉,一份沉淀。他的翻译,更是让我惊叹于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他能够将异域的文化,以一种中国文人特有的细腻与含蓄,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不像那些畅销书那样,让你在读完后便匆匆忘却,而是像一滴水,慢慢渗透进你的心灵,在日后的生活中,不断地滋养着你。这“半日之闲”,确实能抵过“十年尘梦”。
评分好书!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又快又好,质量棒,物流超快,以后就京东了
评分书不错,看了一半觉得周作人有点无聊
评分周作人的译作精选,以日本的短篇为主,完全凭着他的爱好来选择,一如既往的直译,但很耐咀嚼。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很喜欢
评分很不错,民国大师的作品,品味民国风情。
评分很喜欢这个风格的封面,细细品读
评分又快又好,质量棒,物流超快,以后就京东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