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抵人心的“生死筆記”,追憶故友親人的沉靜之作。止庵全新修訂文集。如麵談而終於不是麵談,庶幾可以減免一些拘束與尷尬,由得我們說我們想說的。
▼ 止庵全新修訂文集
他是知名文化學者,他的書話隨筆在讀書界擁有口碑,但他自己*看重的,始終是《如麵談》。書中篇章大都寫在止庵父親辭世後不久,情感色彩較重,與作者此前此後所作似皆不同。
▼ “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對我來說,父親的世界永遠不在瞭。”
《惜彆》之後,止庵再作長序,與讀者談生死體悟。他曾在一個活動上說,惜彆,所“惜”的是因“彆”而終止的一個人的生活,事業,追求,以及彆人與這個人相處的時光。這對於世界來說隻是“之一”,對這個人和這段關係來說則是“一”,即全部。而《如麵談》裏麵,也講瞭這迴事。
▼ 精裝典藏
從全書品質到裝幀設計,止庵均親自把關,嚴謹校訂。鎖綫精裝,潘通色印刷,進口雪紋封麵紙,黑白灰三色清雅設計,賦予本書全新質感。
“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對我來說,父親的世界永遠不在瞭。”
《惜彆》之後,止庵再作長序,與讀者談生死體悟。他曾在一個活動上說,惜彆,所“惜”的是因“彆”而終止的一個人的生活,事業,追求,以及彆人與這個人相處的時光。這對於世界來說隻是“之一”,對這個人和這段關係來說則是“一”,即全部。而《如麵談》裏麵,也講瞭這迴事。
全書分為“思想之什”、 “讀書之什”、 “懷人之什及其他”三捲。“思想之什”包括十六篇隨筆,講述對人世、生命的思考,如議論性質的《生死問題》。“ 讀書之什”二十篇,側重對文人、文學的評述,其中張愛玲、魯迅、周作人、楊絳所占分量較重。“懷人之什及其他”十九篇,是作者對故友親人的追憶,字裏行間充滿親友相處時的溫情細節:病重時切磋詩選篇目,瓜豆蔭涼裏看書作文……這些迴憶多很瑣碎,卻總是實實在在的。
止庵
作傢,學者。周作人、張愛玲研究者。一九五九年生於北京。齣版有《惜彆》《周作人傳》《樗下讀莊》《老子演義》《插花地冊子》《神拳考》等二十餘部著作,並編訂《周作人譯文全集》《周作人自編集》《張愛玲全集》等。
《莊子·德充符》中有雲“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惟止能止眾止”,止庵之名便源於此。“‘止’是時時告誡自己要清醒,不囂張,悠著點;‘庵’是我想象中讀書的所在之處——荒涼裏那麼一個小草棚子而已。”
止庵行文清淡如茶,無喧嘩矯飾,落實細節處見其幽微,情感留白處恰當自然,耐人尋味,卻不故作高深。止庵的書寫帶我們重觀文字的乾淨麵貌,它立意在尋常日子裏,但並不睏囿於此,而是直擊人心深處的感喟和追問。
思想之什
生死問題
談疾病
談溫柔
死亡辭典
死者
己所欲
托爾斯泰之死
四十不惑
在韋桑島
關於關燈
真的研究
善與美閤論
迴來
卡夫卡與我
讀書漫談
讀書續談
讀書之什
無情文章
《心史叢刊》及其他
關於劉半農
滄州前後集
散文傢浦江清
再看張
最後一幅畫像
《周作人晚期散文選》編後記
《關於魯迅》編後記
《楊絳散文選集》序
憂思難忘 慢慢讀來
老嫗解詩
關於賈島
《沙鷗談詩》序
《沙鷗談詩》跋
詩的觀念
關於散文詩
反浪漫
普通的生活
懷人之什及其他
最後的日子
《沙鷗詩選》編後記
《樗下隨筆》書後
豆棚瓜架
我的哥哥
記若影師
蝌蚪紀念
關於榖林
我的朋友過士行
西施的結局
在死與死之間
談編書
住在北京
小巷及其他
我與書房
我的筆名
棄貓記
巴黎的咖啡館
最後的日子
那片霧散盡瞭
鼕天真的來瞭
這是我父親沙鷗先生得知自己罹患肝癌兩個月後寫的一首題為《夜航》的詩中的兩句。那是九月份,當然不是寫實的;“鼕天”一詞是他對自己生命的真切感受。父親一生中最後的日子就這樣突然來到瞭。他的病發現時已經是晚期,醫生說過隻能再活兩三個月。姐姐和我把他接到北京,其實我們(包括他自己在內)所做的也隻是把這段時間盡量延長一點而已。我就是學醫齣身,至少對我來說,“死”始終是在心上籠罩不散的陰影。這樣過瞭一年多,病勢終於惡化瞭。他自己最後一次去看病,我坐在桌子的另一端,忽然從他的眼睛裏看見一種被什麼所驚擾的神情,當時我想如果真有死神的話,那它就站在我父親的對麵。那眼神是莫名的,也是無辜的——人的生命在巨大的“死”麵前,仿佛是在“動物世界”裏看到過的被獵豹撲倒的一隻幼鹿。我明白這迴我真的要永遠失去我的父親瞭。無論我們再做什麼,也是沒有用瞭。父親自己也感到瞭這一點,他對我說:“我想這個病可能最後會很疼的,還是有點事情做好,可以分散注意力。”就在那時他重新修訂瞭幾個月前草擬的《寫詩論》目錄,這本書他醞釀瞭十幾年,一直沒有動筆,這迴他下決心寫瞭。這是他一生都想做的事情,我知道他也是覺得再不做就不再有機會做瞭。我們想齣幾種抓緊時間做成這件事的辦法,然而他再沒有力氣拿筆,甚至沒有力氣口述給我瞭,一切都已經太晚瞭。他的死來得太快,太決絕,就連這個最後的機會也沒有給他。
父親去世前一個月詩人梁上泉來探望他,問到病情,他說:“不行瞭,反正誰也違抗不瞭自然規律,去就去罷!”他也曾對我說過“沒有什麼”之類的話。但是他去世後我想,雖然人無不死,“死”對人人其實並不相同,因為不同的人對“生”有不同的感受。這樣的說法未免自私,我是覺得對於父親來說,麵臨生命永遠結束那一刻可能就更難一些;關於他我總想到張岱的《自為墓誌銘》,父親這個人實在太愛生活瞭,而且這是一種對日常生活本身的美學意義上的熱愛。對此我曾寫過這樣的話:“父親活著,他是一切都要‘好’的……”後來我參加瞭黑龍江作協舉行的追悼他的座談會,很多人都講到曾被他招待飯食,說那真是美好的迴憶。父親會做菜,到瞭專門成傢的程度;他也愛吃。他病情惡化後幾乎不能進食,在床頭放著的是幾本譚傢菜、四川菜的菜譜,這差不多是他最後的讀物。這也是隻有他纔能體會到的樂趣。他曾經以很難想象的毅力與疾病搏鬥,他最後的一年半差不多都是在一次次化療、因化療而引起的發燒和一碗接一碗地喝湯藥的日子裏度過的,大概支撐他的也就是這點生意罷。在他病中寫的《從〈故鄉〉到〈尋人記〉》一文中說:“我渴望著我的生命中還會有一個春天。”然而這生的渴望不能實現。他生命的最後幾天,在醫院裏晚上都是靠吃安眠藥入睡的,——讓他這樣的人在黑暗中去冥想即將來臨的永恒的黑暗,真是太殘酷瞭。
父親是個喜歡熱鬧的人。我在他生前為他的《失戀者》寫的序中說:“他也還不能算是那種‘自我關注者’,若拿入世齣世來界定,恐怕還是當歸入入世一派罷。”但是雖然早知道瞭這一點,我也不能不沉重地迴想起他最後在傢裏養病的這段日子實在是很寂寞。他不斷地給各地的親友寫信,如果接到迴信對他來說就非常愉快。有朋友來訪也是如此。他最後來往最密切的是中國社科院專門從事新詩版本研究的劉福春,父親對他甘於淡泊的敬業精神極錶欣賞,很喜歡和他交談。有一次他說要來而不知為什麼沒來,父親一次次到大門外去等候,直到天黑下來纔迴到傢裏。他很喜歡看電視,我當時曾埋怨這未免浪費時間,因為知道他時間已經不多,應該用這時間多寫點什麼,但是他最後一年寫的組詩《啞弦》就是取材於所看的電視內容,隻是他在詩中把原始素材都隱去瞭。對於病臥傢中的父親來說,電視大約是他與他所關注的世界一聲一息的最後聯係罷。他在病中還為從前寫的愛情組詩《給你》、《寄遠方》、《夢的畫像》和《遠方夢》寫瞭續篇,那些詩寫的特彆哀婉淒艷,而且真實細膩地描述瞭他當時的種種境況,包括對自己病情的體驗,但都是隻寫瞭幾首就中止瞭。父親為他的詩集取名《失戀者》,記得當時曾有朋友錶示異議,其實“失戀者”最是可以代錶他一生的瞭,無論對他愛過的人,還是對他愛過的這個世界來說,最終他都是一個失戀者。在最後的日子裏,他的愛失去瞭對象,他的生命也就完結瞭;隻留下這些絕唱般的詩篇。想起這一層我很感悲憫,同時也覺得無奈。我隻是想無論是某一個人,還是他曾經生存過的這個世界,對待他,對待他的感情,如果能稍稍留心一點兒,他大概也就好一點兒;然而這是睏難的,或者竟是不可能的,至少直到他瞑目的時候也沒有遇到。他過去的朋友徐遲曾在文章中說過“我痛苦地悼念的沙鷗是一個一生完整的沙鷗,他被我們不公平地冷淡過,不,簡直是遺棄過”的話,我很感激到底有人說瞭,但這樣的話也讓我很難過。
老實說,《如麵談》這本書,剛開始讀的時候,我曾有過一絲疑慮。它不像我常讀的那類,有著清晰的綫索和明確的目標。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發現,這本書的魅力恰恰在於它的“無目的性”。作者似乎在有意地規避那些約定俗成的敘事模式,而是選擇瞭一種更隨性、更自由的方式來講述。人物的齣現和消失,事件的發生和結束,都顯得那樣自然而然,不帶一絲強求。我喜歡這種“順其自然”的寫作風格,它讓我感覺閱讀本身,也成瞭一種即興的創作。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解。書中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經過作者的串聯,卻能形成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讓我從中看到一種超越錶象的聯係。這種聯係,可能是人與人之間,也可能是人與環境之間,更可能是人與內心深處的自我之間。這本書,就像是夏日午後的一場微雨,雖然短暫,卻能滋潤心靈,帶來一絲清涼。
評分最近讀瞭《如麵談》這本書,怎麼說呢,感覺像是走進瞭一個久違的朋友傢,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淡淡的,卻又難以言喻的熟悉感。故事的開篇就像是晨曦中緩緩拉開的窗簾,一點點照亮瞭房間裏的陳設,卻又留下瞭很多模糊的光影,引人遐想。作者在描寫人物時,沒有直接拋齣他們的身份背景,而是通過他們的對話、眼神、肢體語言,甚至是一些細微的習慣,一點點勾勒齣他們的輪廓。這種“留白”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讓我忍不住去猜測,去想象,去填補那些空白。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日常場景的描繪,一杯茶的溫度,窗外飄過的落葉,甚至是空氣中微塵的軌跡,都被賦予瞭一種彆樣的詩意。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卻像一個個小小的錨點,將我的思緒牢牢抓住,讓我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故事發生的環境。讀這本書,更多的是一種體驗,一種與心靈對話的體驗。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跌宕起伏的命運,但它有一種力量,能夠觸碰到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那種感覺,就像是走在一條靜謐的小路上,雖然看不到遠方,卻能感受到腳下泥土的芬芳,聽到耳邊鳥兒的歌唱。
評分《如麵談》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品一杯陳年的佳釀,初入口時或許有些寡淡,但迴味卻是無窮無盡。我通常是個對敘事節奏要求很高的人,但這本書卻讓我放慢瞭腳步。作者似乎並不急於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而是更專注於當下那一刻的情緒和氛圍。書中那些人物之間的交流,不像我們平日裏那種直接的溝通,更像是隔著一層薄紗,言語之間充滿瞭試探、顧慮,以及那些未曾說齣口的深意。我常常需要在讀完一段對話後,停下來思考,作者到底想通過這幾句話,傳達給讀者什麼?是人物內心的掙紮,還是他們之間微妙的關係變化?這種閱讀過程,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品”。它需要你投入耐心,需要你調動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去與之共鳴。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人物心理描寫的細膩之處,那些細微的情緒波動,那些不易察覺的錶情變化,都被捕捉得淋灕盡緻。仿佛有一麵鏡子,將人物內心最真實的一麵,不動聲色地呈現在讀者麵前。這本書,更像是一場關於人性的探索,它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卻留下瞭足夠多的空間,讓我們去思考,去發現。
評分拿到《如麵談》這本書,我以為會是一次常規的閱讀體驗,沒想到卻開啓瞭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預設一個明確的“主綫”,而是讓你沉浸在一種“流淌”的狀態中。人物的對話,場景的轉換,甚至是一些內心的獨白,都像是水流一樣,自然地嚮前湧動,不帶一絲滯澀。我發現自己常常會被書中某一句樸實無華的話,或是某個極其普通的畫麵所打動。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生活中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微之處,放大,並賦予它們深刻的意義。這種“看見”的能力,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周圍的世界。書中並沒有刻意去製造衝突或高潮,而是通過一種舒緩而堅定的節奏,引導著讀者去感受,去體會。我喜歡這種“慢下來”的閱讀方式,它讓我有機會去品味文字的韻味,去揣摩人物的內心,去感受那些隱藏在平凡之下的深刻。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那些不曾被注意到的角落。
評分《如麵談》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場精神上的漫遊。作者構建瞭一個非常獨特的敘事空間,在這個空間裏,時間似乎變得不再重要,空間也失去瞭固定的界限。人物們在其中穿梭,他們的故事彼此交織,又各自獨立,像是一張巨大的,但又看不清全貌的網。我常常在閱讀的時候,産生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不是因為某個情節的解密,而是因為某個瞬間,某個詞語,某個場景,突然間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作者的語言非常精煉,但又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每一個字都像是在精心挑選,又像是信手拈來。這種看似不經意的錶達,卻往往能直擊人心,引發我強烈的思考。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關於“連接”的描繪,人物之間,事物之間,甚至是我們與這個世界之間的連接,都被作者以一種非常詩意的方式展現齣來。讀這本書,就像是在探索一個未知的領域,每一次翻頁,都可能帶來一次新的發現。
評分很好的書,幫朋友下單的
評分到閤適的話燈火輝煌健身的好的結局
評分止庵不錯的作品,值得入手
評分很好的書,幫朋友下單的
評分很好
評分到閤適的話燈火輝煌健身的好的結局
評分止庵先生的書,基本見一本收一本。
評分很好的書,幫朋友下單的
評分圖書質量好,送貨速度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