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枝儿 山歌 夹竹桃:民歌三种

挂枝儿 山歌 夹竹桃:民歌三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梦龙 著
图书标签:
  • 民歌
  • 山歌
  • 地方文学
  • 民间音乐
  • 诗歌
  • 中国文学
  • 文化艺术
  • 挂枝儿
  • 夹竹桃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185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7325
品牌:后浪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收冯梦龙编述的《挂枝儿》《山歌》《夹竹桃》民歌三种。《挂枝儿》《山歌》为作者当时所收集和整理,《夹竹桃》则是其拟山歌、采用“顶针”的方式而创作。冯梦龙认为民歌为“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率直真切——正如其在《叙山歌》里所说:“且今虽季世,而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则以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苟其不屑假,而吾藉以存真,不亦可乎? 抑今人想见上古之陈于太史者如彼,而近代之留于民间者如此,倘亦论世之林云尔。若夫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其功于《挂枝儿》等,故录《挂枝词》而次及《山歌》。”书后附有关德栋和赵景深二位先生的三篇综述文章,是对“挂枝儿”“山歌”“夹竹桃”的综合性研究,可供读者参阅。


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苏州人。一生著作颇丰,除世人熟知的“三言”外,还有《古今谈概》《情史类略》《太平广记抄》等三十余种小说、戏曲、笔记等著作传世。对民间俗文学尤其是民间民歌的收集整理和创作也是不遗余力。其科举不第、在家著书立说之时,经常出入苏州的酒楼茶坊,对下层生活接触较为频繁,这为他收集民间民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他的《挂枝儿》《山歌》民歌集就是在当时收集和整理出来的。


精彩书评

《民歌》的优点在于:抒写的“是真境”,所以它们“自有真趣”,是“天地间自然之文”。

——关德栋

《夹竹桃》的曲调,基本上是八句,所谓“三句山歌一句诗,中间四句是新词”是也。……我想四字句瘦瘠,仿佛竹叶,七字句丰腴,好像盛开的桃花,把四句四字句夹在四句七字句当中,就像夹竹桃似的,可能曲调名由此而起。

——赵景深


目录

Ο挂枝儿

私部一卷

欢部二卷

想部三卷

别部四卷

隙部五卷

怨部六卷

感部七卷

咏部八卷

谑部九卷

杂部十卷

Ο山歌

叙山歌

卷一私情四句

卷二私情四句

卷三私情四句

卷四私情四句

卷五杂歌四句

卷六咏物四句

卷七私情杂体

卷八私情长歌

卷九杂咏长歌

卷十桐城时兴歌

Ο夹竹桃

Ο附录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本书收明冯梦龙编述《挂枝儿》《山歌》《夹竹桃》民歌三种。

“挂枝儿”是明代万历朝兴起于民间的时调小曲,在晚明甚为风行,所谓“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5《时尚小令》),可见其风靡程度。冯梦龙编述《挂枝儿》10卷,明刻本残缺,存9卷。另有姚梅伯《今乐府选》收抄本,分上下两卷,亦残缺,然恰能补足冯梦龙的10卷本。冯梦龙编述《挂枝儿》凡10卷,以部分卷,录曲435首。

吴地“山歌”之出现甚早,而又以明代最为兴盛。冯梦龙编述《山歌》凡10卷,以体划分,存曲380首,以抒写男女情爱为主要内容,风格清新明快,感情率真热烈,所谓“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冯梦龙《叙山歌》),可称的评。

“夹竹桃”曲调基本上是八句,所谓“三句山歌一句诗,中间四句是新词”是也。首二句七言,中间四句是四言,末二句又是七言。四字句瘦瘠,仿佛竹叶,七字句丰腴,好像盛开的桃花,把四句四字句夹在四句七字句当中,就像夹竹桃似的,其曲调名即由此而起。凡录曲123首,包括开端《前叙》一首和《后序》一首。各曲末句用《千家诗》各诗末句。后一曲首字与前一曲末字相同,形成顶针,如第一首末句是“赛过新兴银绞丝”,第二首首句便是“丝丝绿柳映窗前”,以下各篇都是如此,直到最后一首末句“赛过清明三月三”,仍接第一首的第一句“三句山歌一句诗”。

明清民歌以抒写男女爱情生活和社会生活状貌为主,大都生动活泼、率直真切,但也有一些诗作格调不高,需要读者区分阅读。书中曲词里的夹评及曲后评注皆冯梦龙编述时所加,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用字体、字号作了区分。

本书对研究明清民歌、明清社会风习乃至中国俗文学,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附录录有关德栋和赵景深先生的三篇综述文章,是对“挂枝儿”“山歌”“夹竹桃”的综合性研究,可供读者参阅。



《挂枝儿·山歌·夹竹桃:民歌三种》是一本融汇了中国丰富多彩民间音乐传统的专著。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三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形式——“挂枝儿”、“山歌”与“夹竹桃”,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生动而立体的中国民间音乐画卷。 第一部分:“挂枝儿”——城市的回响,生活的点滴 “挂枝儿”,顾名思义,其意境如同挂在枝头的果实,随风摇曳,却又根植于大地。这种民歌形式,更多地在城市的街巷、市井中流传,它不像田野间的山歌那般开阔悠扬,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是城市居民情感与日常的细腻写照。 本书对“挂枝儿”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作者追溯了“挂枝儿”在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如何在城镇商业繁荣的背景下逐渐成型和传播。它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歌词内容广泛,从茶余饭后的闲谈、婚丧嫁娶的祝福,到市井小贩的吆喝、节日庆典的欢愉,无所不包。例如,在一些描绘节庆场景的“挂枝儿”中,可以听到关于灯会、庙会的热闹景象,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在一些反映日常生活场景的歌谣中,则能体会到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对亲人、对邻里的温情。 在音乐特征方面,“挂枝儿”的旋律通常较为婉转、细腻,有时带着几分俏皮,有时又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其节奏变化多端,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的歌词内容和演唱情境。本书详细分析了“挂枝儿”的旋律走向、节奏型以及常用的调式,并结合具体的乐谱和录音示例,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其音乐魅力。作者还特别强调了“挂枝儿”在演唱中的即兴性,许多时候,歌词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临场发挥,这种灵活性使得“挂枝儿”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本书还将“挂枝儿”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承载着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通过对“挂枝儿”的歌词进行深入解读,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审美情趣。例如,一些关于爱情的“挂枝儿”,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充满了朴实真挚的情感;而一些关于劳动的歌谣,则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这些细微之处,共同构筑了一幅丰富而真实的古代城市生活画卷。 第二部分:“山歌”——土地的旋律,情感的倾诉 “山歌”,是中国民歌中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的类型之一。它源自广袤的乡村,根植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是他们表达内心最直接、最真挚的情感的方式。本书对“山歌”的论述,力图展现其粗犷豪放、情感充沛的特点,以及其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中的独特表现。 本书首先梳理了“山歌”的地域分布及其演变。从北方的信天游,到南方的采茶歌,再到西南的对山歌,不同地区的“山歌”在演唱风格、旋律特点和歌词内容上都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北方的“山歌”往往音域宽广,气势磅礴,充满了力量感;而南方的“山歌”则更为细腻婉转,有时带着淡淡的缠绵。作者通过详实的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为读者勾勒出“山歌”在中国的宏观图景。 在音乐构成上,“山歌”的旋律以其高亢、辽阔、悠扬而著称。其特点是多用级进和较小的跳进,音区多在较高,有时会运用滑音、颤音等技巧,营造出回荡山谷、回荡心灵的艺术效果。本书对“山歌”的旋律线条、节奏特点、调式特点以及演唱技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引用了大量具体的“山歌”实例,配以简谱或五线谱,帮助读者理解其音乐的精髓。例如,书中会分析一首经典的劳动号子,如何通过其强烈的节奏感和高亢的旋律来配合劳动者的步伐,提升劳动效率;也会分析一首爱情的“山歌”,如何用婉转的旋律和含蓄的歌词来表达内心的思念与爱慕。 “山歌”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几乎涵盖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广为人知的爱情主题,还有关于劳动生产的歌谣,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辛劳与喜悦;关于生活习俗的歌谣,如嫁娶、生育、节日庆典的习俗与祝福;关于人生哲理的歌谣,如对生老病死的感悟,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本书通过对大量“山歌”歌词的解读,展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真挚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命运的思考。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山歌”的演唱形式,特别是“对山歌”这种独特的互动式演唱方式。通过“对山歌”,歌者们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甚至以歌赛智,这种形式不仅丰富了“山歌”的表演方式,也极大地增强了其参与性和互动性,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社区的重要纽带。 第三部分:“夹竹桃”——独特的地域之声,文化的新生 “夹竹桃”作为一种民歌形式,可能不如“山歌”那样家喻户晓,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本书对“夹竹桃”的介绍,旨在揭示其不为人知却又引人入胜的特色。 本书首先介绍了“夹竹桃”的地理起源和文化背景。“夹竹桃”并非特指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歌,而是本书作者在长期的田野考察和音乐研究中,发现并归纳出的一类具有相似音乐特征和演唱风格的民间歌谣。这类歌谣可能在不同的地区以不同的名称存在,但它们在音乐语言、表现手法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上,都呈现出某种内在的联系,如同色彩鲜艳却又带有一丝神秘感的夹竹桃,既有普遍的美,又有独特的个性。 在音乐特征上,“夹竹桃”的旋律可能不像“山歌”那样高亢,也不像“挂枝儿”那样婉转,而是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韵味。其旋律可能更倾向于一种重复性的、具有地域色彩的小调式,节奏上可能带有独特的地域律动,有时显得舒缓悠长,有时又充满了生活化的、略带口语化的节奏感。本书将通过具体的音乐分析,展现“夹竹桃”在音高、音程、节奏、旋律走向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并重点介绍其演唱时可能使用的特殊技巧,如气息的运用、喉音、鼻音等,这些都构成了其独特的发声方式和音响效果。 “夹竹桃”的歌词内容,同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烙印。它可能反映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民间习俗,以及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片段。与“山歌”的直抒胸臆不同,“夹竹桃”的歌词可能更具象征意义,或采用一种更为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让听者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也能通过歌词去体会背后深层的文化意涵。本书将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夹竹桃”歌词,进行深入的解读,揭示其文化密码。 本书还特别关注“夹竹桃”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民歌形式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本书作者在研究“夹竹桃”的过程中,也关注了它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得以延续,以及如何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一些研究者和音乐家可能会尝试对“夹竹桃”进行改编,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从而让这朵独特的民间艺术之花继续绽放。 结语 《挂枝儿·山歌·夹竹桃:民歌三种》并非仅仅是三种民歌形式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对这三者深入细致的剖析,为读者展现了中国民间音乐的丰富性、多样性与生命力。本书旨在唤醒人们对被遗忘或忽视的民间音乐的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并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扇通往中国人民心灵深处的窗口,通过它,我们可以听到土地的回响,感受到生活的热情,领略到文化的多彩。通过本书,读者将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与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挂枝儿 山歌 夹竹桃:民歌三种》,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巨大的戏台,而每一个民歌都是一出精彩的折子戏。尤其是“山歌”的部分,让我领略到了中国民歌的博大精深。我惊叹于它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的丰富多样性。书中对山歌的选编,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宝藏。每首歌词背后,都仿佛承载着一个村落的故事,一种生活方式的缩影。我能感受到那些山间猎户的豪迈,能听到水乡渔夫的悠扬,更能体会到边疆儿女的辽阔胸襟。作者的解读,也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山歌的艺术魅力,它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兴、拟人等手法,将生活中的点滴化为动人的歌词,如何通过独特的唱腔和节奏,传递出丰富的情感。阅读的过程,我常常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起来,仿佛也成了那个歌唱着的群体的一份子。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歌”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文化的传承,是情感的宣泄,是生活的全部。

评分

这本《挂枝儿 山歌 夹竹桃:民歌三种》真是让我惊喜连连,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老唱片机。书中的民歌,每一首都像一幅生动的风俗画,将我带入了一个遥远而亲切的时代。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田园风光、农事劳作的歌曲,《挂枝儿》里那种劳动人民对丰收的期盼,对自然的感恩,以及其中蕴含的淳朴情感,都让我为之动容。不仅仅是歌词,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旋律,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仿佛能听到黄土高原上回荡的呼喊,听到江南水乡泛起的吴侬软语。阅读的过程,我仿佛也置身于那片土地,感受着阳光的温暖,泥土的芬芳,还有人们辛勤耕耘后的喜悦。作者在对这些民歌的解读上,也显得格外用心,不仅梳理了歌曲的源流,更挖掘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我看到了民歌作为一种口头艺术,是如何将一个民族的历史、情感、生活方式融为一体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歌曲集,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充满了智慧和诗意,让人在品味民歌的同时,也对这片土地的根源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真的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用最质朴的语言,讲述着岁月的流转和人间的悲喜。我被《挂枝儿》中的某些篇章深深打动,那里面描绘的,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细微的生活片段,是普通人家的日常。我看到的是辛勤劳作的双手,是期盼团圆的眼神,是小小的愿望在歌声里升腾。这种朴素的幸福感,以及其中蕴含的坚韧与乐观,让我感到格外温暖。书中的民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但它们却有着最直接的情感冲击力,仿佛能穿透时空,直接与我的心灵对话。我能想象到,在昏黄的油灯下,母亲哼唱着摇篮曲,或者在田间劳作时,父辈们用歌声驱散疲惫。这些歌曲,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是他们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最伟大的艺术,往往就蕴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而民歌,正是这种艺术的集大成者。

评分

《夹竹桃》这个名字,一开始吸引了我,因为它带有一种浪漫而又略带危险的气息。而书中对这部分民歌的呈现,也确实如此。我看到了民歌在表达个体情感时,那种不受拘束的自由和大胆。有一些歌曲,其直白的表达方式,甚至让我有些许惊讶,但仔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情和真挚。这让我反思,我们对“民歌”的定义,是否过于狭隘。这些看似“不那么主流”的歌曲,恰恰展现了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它们是时代的印记,是人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无论是爱恋的甜蜜,还是失落的苦涩,亦或是对生活某些不满的宣泄,都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歌词和旋律中。作者在解读时,也没有回避这些更具争议性的内容,而是以一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展现了民歌的多样面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民歌的另一面,它同样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评分

《夹竹桃》这部分的内容,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民歌的多元化发展。我之前对民歌的印象,更多停留在传统的、充满乡土气息的作品上,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民歌更广阔的疆域。夹竹桃,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美感,而书中对它的解读,也如其名,既有热烈奔放的一面,又有暗藏深沉情感的可能。我尤其被那些讲述爱情、离别,甚至是带有 protest 意味的歌曲所吸引。它们不像正统的文学作品那样雕琢,却用最直接、最原始的语言,触碰到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那些在劳作间隙哼唱的小调,那些在节日庆典上齐声歌颂的曲子,都记录了一个时代人们的心声。我仿佛能听到女性在窗前思念远人的低语,能看到年轻人在田埂上大胆示爱的身影,更能感受到底层人民面对不公时的无奈与抗争。这种原始的生命力,是任何精致的艺术都难以比拟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民歌不仅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活生生的人民情感的载体,它们以最朴素的方式,诉说着最真实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