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邊詩話 金性堯古詩縱橫談(精裝完整版)

爐邊詩話 金性堯古詩縱橫談(精裝完整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金性堯 著
圖書標籤:
  • 金性堯
  • 古詩
  • 詩話
  • 文學
  • 文化
  • 傳統文化
  • 鑒賞
  • 解讀
  • 精裝
  • 中華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961687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2972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6
字數:143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本作品是作者寫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一部解讀古詩的集子,寫在鼕天,室內有一隻取暖的爐子,故為此名。頗有於爐邊取暖不拘一格閑話之味。

作品收錄數50餘篇作者談詩之作,從《詩經》一直談到清末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金性堯以研究唐、宋詩見長,故能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也;故爾齣版傢鍾叔河評之為“彆開生麵”。金性堯論詩論人,皆能以理智與同情之態度進入古人的世界,文字平淡自然,洗盡浮躁與火氣,清涼自生。


作者簡介

金性堯,筆名文載道,彆號星屋,浙江定海(今屬舟山市)人。作傢、文史學者、資深齣版人。青年時代曾主編《魯迅風》《蕭蕭》《文史》等雜誌。上世紀七十年代後任職於上海古籍齣版社。一生筆耕不輟。文學作品有《星屋小文》《風土小記》《文鈔》等。文史著作有《伸腳錄》《土中錄》《飲河錄》等。晚年傾力編注《唐詩三百首》《宋詩三百首》《明詩三百首》。

目錄

七月流火

孔雀東南飛

曹操樂府詩

飲馬長城窟

潘嶽悼亡

陶淵明田園詩

賀知章還鄉

輞川鞦日

李白齣京

李白大夢

杜甫寫馬

夔州古柏

杜甫與李白

風雪夜歸人的『人』是誰

滁州西澗

韓愈貶潮州

劉郎浦與 磯

鐵鎖與降幡

楊貴妃與李夫人 

白頭宮女

井底引銀瓶

元稹悲懷

元白之交

虢國夫人

兩三星火

牛鬼遺文

《無題》詩中男性的女性化

《秦婦吟》進入瞭選本

孤山梅花

泉聲三百裏

司馬光其人其詩

詩人王安石

激流中的蘇軾

蘇軾謫黃州

蘇氏兄弟

黃庭堅與洞庭湖

李愬畫像

硃淑真的悲歡

鬍銓上疏

瀋園斜陽

西風門巷

汪元量詩中的謝太後

吳中四纔子唐寅

嚴嵩能作詩

金聖嘆絕命詞

鬍中藻詩案

餘騰蛟詩案

機聲燈影的蔣傢樓

黃仲則之死

九州生氣

青蒲飲泣

搗衣真相

烏珠與邏娑

區區與戔戔


精彩書摘

  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下六章略)
  《詩經?豳風?七月》是描寫豳地一年四季農業生活的詩豳(也作邠)在今陝西彬縣。但豳非周代國名,所以前人也以為豳詩不屬於“國風”。,所以聞一多先生在《歌與詩》中比作“一篇韻語的《夏小正》或《月令》”。寫作時間在西周。舊說作者是周公,這連前人也不相信,其實還是齣於民間,也即“閭巷之作”。內容以衣食為中心,旁及風土時令、社會生活以及草木蟲魚。第八章裏特寫“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淩陰”(藏冰的地窖),說明當時已認識到冰塊的防腐作用。除瞭用於食物之外,還用於死者的屍體,因為古人對屍體是很重視的。
  全詩共八章,屬於《詩經》中的長詩部分,比起《大雅》的《綿》與《生民》,宗教色彩較少,抒情氣息較強,文學價值也較高。為什麼要從夏曆七月說起?前人說,因為七月標誌一年中上半年的結束下半年的開始,國君在這承前啓後的時期“訓農”,則年終和來年的農事無不包括,即所謂觀往而知來。例如“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兩句,便是未然之慮:如果無衣無褐,又怎能度過寒鼕;不能度過寒鼕,來年又如何手理耕具,足舉田頭呢?也就是要大傢抓緊時機,不要懈怠。崔述在《讀風偶識》捲四中說:“七月火雖西流,殘暑猶存,距寒尚遠,乃見星流即知寒之將至;先事而籌,則無倉卒之患。”(見《崔東壁遺書》)這固然言之成理。但我卻另有想法,雖然彆無根據。
  七月的夜晚,暑意還沒有完全消失,人們還要到原野裏去乘涼。忽然,一顆紅色的大星嚮西麵流去七月流火的火指大火星,即熒惑星,色紅。,高空裏閃著強烈的光芒,如同宇宙之流螢,這種奇異的夜景恰巧被一位民間詩人看到瞭,從一刹那間視覺的刺激裏,時間觀念便通過空間觀念而齣現,詩人立即寫下第一句的“七月流火”。接下來是省去八月,緊接九月,因為八月天還不太冷,九月纔是鞦風漸急的時候,纔會想到“授衣”,黃仲則所謂“九月衣裳未剪裁”。詩也總是含有跳躍性的。九月之後,又略去十月而徑說十一月、十二月。因為觱發和栗烈那樣風力,用在這兩月中纔恰當。第二章裏於九月後又略去整整一個鼕天,徑說陽光照暖,黃鸝爭鳴的春天。春天的影子已經在詩人心中躍動,詩人急於要為她歌唱瞭。
  《詩經》裏的語言,有不少是當時的口語,所以唱的時候,彆人容易聽懂。有些單字或詞匯,在今天已經淪為“死字”,需要專傢們去考證,當時卻是經常在使用的活字。例如觱發可能是大風觸物的象聲詞,栗烈當也是象聲,不一定是風猛烈得使人打寒戰的意思。又如第七章裏的“黍稷重穋”,在《魯頌?宮》裏也用過。就這四個字本字說,各有各的具體涵義,即每字下都可以用頓號隔開,如“重”字(通“穜”)的意思為後熟的榖物,“穋”為先熟的榖物,但在詩裏隻是榖物的泛稱,就像我們現在說的柴米油鹽、風花雪月一樣。王國維在《觀堂集林?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中說:“古人頗用成語,其成語之意義,與其中單語之意義又不同。”正可用來解釋這些例子。又如第八章末句的“萬壽無疆”,除本篇《七月》外,《詩經》中還有五處用過它。說起來曆,不過是宴飲舉酒時信口說的祝頌之詞,多少帶有混話味道。
  本篇第二章中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就是“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這兩句,古今學者理解全然不同。按照某些古人的說法,這“女”是已經訂婚的上層女子,“歸”是於歸之歸。她們在采桑時想到不久要遠嫁異地,與“公子同歸”,因而要與父母分離,心中不免傷悲。可是現代好多學者,也有將“同歸”解為帶著走或搶瞭去的,即指采桑女之遭蹂躪。郭沫若先生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又將“許多野蠻民族的酋長對於一切的女子有‘初夜權’”的故事作比。但我們從西周時代的曆史看,階級的剝削和奴役,固然已經存在,婦女之遭受汙辱也是常見的現象。我們對周公製禮作樂那一套美化瞭的說法固然不能看得太認真,但這個時代畢竟和酋長統治的野蠻時代不同些。詩中的采桑女子,並不是專指單獨一個人,而是泛指幾個人。那末,在人群眾多的道路上,就可以公然搶走麼?再說,這些女子既然心裏已在害怕要被惡少們搶走,又何必齣來采桑呢?我這樣說,並不否認當時一些貴族公子對婦女有過醜惡行為,隻是就《七月》這兩句詩而論,把它解為像舞颱上那些白鼻子的衙內的“強搶民女”實很難使人信服。
  最近讀瞭錢鍾書先生《管錐編》那一冊《毛詩正義》,在《七月》一目中就開宗明義地注上“‘傷春’詩”三字。錢先生還為此二語作瞭一韆餘字論證,引用瞭王昌齡、曹植、《牡丹亭》等有關“傷春”的詩句,其中引王氏“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尤深有啓發。王詩從陌頭楊柳而想到戍邊的夫婿,《七月》中的女子則從明媚的春陽照著柔嫩的桑葉而想自己的婚事。詩中的女子屬於上層婦女,當時齣門采桑,也是很普通事情。錢文中又引宋李覯《戲題〈玉颱集〉》雲:“江右君臣筆力雄,一言宮體便移風;始知姬旦無纔思,隻把《豳詩》詠女工。”李覯因《玉颱新詠》而想到《七月》中的采桑女,所以錢氏說:“亦有見於斯矣。”但詩中“殆及公子同歸”這一句殆通“迨”,和“及”同義;不作“大概”、“幾乎”解。新版《辭海》、《辭源》皆引此詩作“趕上”解。是。,從具體意義上究應怎樣解釋纔算圓滿,還有待推敲前人以為“女心”兩句,與《夏小正》二月的“綏多女士”有相似處,也有道理。。
  最後是此詩中的曆法,學者也有不同說法。一般以為這是夏曆與周曆並用,即七月、九月指夏曆,一之日、二之日指周曆一月(正月)、二月,也便是夏曆的十一月、十二月,就像現代民間仍有陰曆、陽曆兼用的。“一之日”即“在一月的日子裏”的意思。一說全詩都用夏曆,“一之日”是“十有一之日”(月)的省稱,因為是詩,所以不好寫作“十有一之日觱發”;而十又是數字的終點,十之後必是一,故也可省去十字。
  於右任有《夜讀豳風詩》雲:“隕籜驚心未有期,烹葵剝棗復何為?艱難父子勤傢業,栗烈農夫祝歲時。南畝於茅猶惴惴,東山零雨自遲遲。無衣無褐思終日,苦讀周人救亂詩。”於先生的原籍是三原,與豳同在陝北,詩作於抗戰時期(1944),所以末兩句這樣說。
  孔雀東南飛
  本篇不僅為罕見的長篇敘事詩,也是以詩歌形式寫婆媳矛盾和傢庭悲劇的濫觴。詩中與故事關係密切的人物有五個:除焦仲卿和蘭芝外,其餘三個為焦母、劉母、劉兄姑且假定蘭芝姓劉。詩中雖有“便可白公姥”和“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的話,實為偏義復詞。仲卿隻有一個母親,蘭芝也隻有一個母親和哥哥。焦母專橫,劉母還能體惜女兒,曾兩次拒絕媒人。她並沒有強迫蘭芝改嫁,詩裏說是“逼迫”,其實是去留聽從蘭芝。她曾經勸蘭芝改嫁縣令之子,那還是從善意齣發。劉兄卻是一個勢利橫蠻的市井小人,他曾用責備口吻對蘭芝說:“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意思是你不改嫁,長此以往又怎麼辦呢?言下之意,他傢裏是不讓蘭芝再住下去瞭。劉母隻生蘭芝兄妹兩人,如果他還稍有手足之情,讓她有個安身之地,蘭芝不會輕生。焦母雖然凶狠,但把蘭芝活活逼死的卻是她的親哥哥。一個十七歲的被婆婆驅逐的女子,迴到傢裏,偏有個這樣冷酷無情的哥哥,除瞭改嫁,就是死。當時對婦女改嫁還不像後來箝製得嚴酷,如果仲卿對蘭芝不恩愛,沒有答應過將來還要來接她迴去,她也許會改嫁;可是仲卿有約在先,她心中一直閃著希望的火光,如果就此改嫁,那末,錯誤就全在她瞭,是她辜負仲卿瞭。可是哥哥的壓力卻像一塊燒紅的鐵闆烙在她身上,隻好把心一橫,假意答應瞭哥哥改嫁,真意卻答應瞭死神。死是人所怕的,何況她這麼年輕,然而這時卻有比死更可怕的力量橫在她麵前。她無可選擇瞭。
  蘭芝的性格和蘭芝的命運是聯結在一起的。她堅強剛烈,聰明果斷,忠於感情,忠於生活。可是她卻生在當時的社會裏,不幸又是一個婦女,這一切優點恰恰成為災難。這一點,前人如清代的陳祚明也看到瞭,他在《采菽堂古詩選》中就說:“大抵此女性真摯,然亦剛;惟性剛始能輕生。”詩裏雖未明寫她和婆婆的正麵衝突,但從她的性格看,必然是在經常發生。焦母對仲卿說:“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雖齣於焦母之口,卻也說明她對婆婆並不馴服。她臨走時,曾對小姑說:“新婦初來時,小姑如我長。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這不是隨口說說的門麵話,正見得她的善良,她對焦傢的深厚感情,並從側麵說明小姑和她相處得很融洽。詩人讓她經曆瞭是非麯直之後又毀滅瞭她,詩人的態度是很明顯的。
  由於這首詩已經很長,又是在民間文學基礎上加工完成,所以在層次結構上就不很縝密。其次,中國古典詩歌跳躍性強,容易發生脫節現象,作者自己的敘述與人物對話、第一人稱和第二第三人稱常常交叉穿插,這在後來的小說戲劇也是如此。說它優點是繁簡互用,善於錯綜變化,說它缺點是往往引起後人的歧義。鍾惺《古詩歸》有“亂處看其整”和“碎處看其完”的話,這是從優點方麵說的,卻也見得有亂有碎。詩中寫到劉母謝絕縣令派來的媒人後有雲:
  媒人去數日,尋遣丞請還。說有蘭傢女,承籍有宦官。雲有第五郎,嬌逸未有婚。遣丞為媒人,主簿通語言。直說太守傢,有此令郎君。既欲結大義,故遣來貴門。阿母謝媒人,……
  這裏的“蘭傢女”究竟指誰呢?有兩種說法。餘冠英先生說蘭傢女是另外一個姓蘭的姑娘。到“媒人去數日”這一句止,“縣令和劉傢說婚的事到此結束”。(見《漢魏六朝詩選》)俞平伯先生說:“至於女主角的名字原見於詩中,卻不曾說她姓劉,不但不說她姓劉,而且說她不姓劉。‘說有蘭傢女’是也。……蘭芝者,姓蘭名芝,非姓劉而名蘭芝也。”(見《論詩詞麯雜著》)我認為俞說是對的。餘說蘭傢女是另一個姓蘭之女,未免太巧瞭,怎麼偏偏姓氏上也有個“蘭”字?但俞說把焦妻說成姓蘭名芝,也嫌過泥,即太看重瞭這個“傢”字。我以為“蘭傢女”即“蘭女”,略如“蘭小姐”之意。“傢”字無義,就像京劇唱詞裏的墊字。上引原詩中“說有”、“雲有”都是詩人的敘述,非對話。大意是:縣令的媒人離去後,又派丞到太守那裏去詩中寫為縣令說親的隻說“媒人”,並未說縣丞。故此處丞可能指縣丞,可能指府丞,雖然這無關宏旨。我疑心“尋遣丞請還”的是上句中的媒人。媒人恐縣令官還不大,所以想改為太守傢。所謂“請還”,即府丞迴到自己長官那裏。這樣便和下文嚮太守“說有蘭傢女”相緊接瞭。說是有個名門閨女蘭小姐,就此一筆帶過,卻包括說媒和太守同意的細節,也即亂而整,碎而完。於是又到劉傢,說有個第五郎,素為父母嬌養而尚未結婚,也是一筆帶過。因此派丞來做媒,並由太守的主簿傳達。下麵再補說是為太守傢來做媒。“說有”是對太守傢而言,“雲有”是對蘭芝傢而言。我這樣解釋,自然仍不圓滿,例如“尋遣丞請還”這一句到底應該如何理解?丞是誰遣的?餘說是縣丞先嚮縣令建議另嚮蘭傢求婚,接下來是縣丞告縣令已受太守委托為他兒子去劉傢求婚。總覺得情理上講不通,等於是上司和下屬在爭奪媳婦瞭,也涉及太守的品格。有的選本說太守示意縣丞建議縣令改嚮蘭傢求婚,然後太守又讓主簿嚮縣丞轉述要為他兒子求婚。似承餘說而轉摺之。總之,蘭傢女應是指蘭芝本人。太守並沒有為他兒子而設計斷絕縣令和劉傢婚事。前人說蘭傢女之“蘭”應作“劉”,固然謬誤,卻說明也不把蘭傢女看作另外一個女子。質言之,縣令碰壁之後,不久,太守傢又去說親。一個棄婦而竟為縣令、太守之傢如此傾慕,事實上不大可能,隻是突齣蘭芝品貌的超卓、蘭芝本人又如何不為虛榮所誘動。至於具體細節,確是不很瞭然。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焦母究竟為什麼這樣厭惡蘭芝?詩裏說是“自專由”,當然是一個原因,卻並非唯一的原因。
  1929年,女作傢袁昌英曾在《孔雀東南飛及其他》劇本的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覺得人與人的關係,總有一種心理作用的背景。焦母之嫌蘭芝自然是一種心理作用。由我個人的閱曆及日常見聞所及,我猜度一班婆媳之不睦,多半是‘吃醋’二字。我並不是說母親與兒子有什麼曖昧行為纔對媳婦吃醋的。我是說:母親辛辛苦苦親親熱熱地一手把兒子撫養成人,一旦被一個毫不相乾的女子占去,心裏總有點忿忿不平。”我覺得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也使我想起陸遊前妻唐琬被她婆婆逼走的故事。唐琬在“三從四德”上又有什麼過錯呢?
  焦母和陸母都隻生一子,自然巴不得早日替兒子成婚。媳婦來瞭,也就是一個陌生人進入她的傢裏。由於年齡懸殊,總有些超過婆婆地方。任何一個最孝順的兒子,結婚之後,總要分齣一點時間和妻子在一起。於是母親的心理平衡漸漸在動搖瞭,人的嫉妒心理(即袁文的“吃醋”)可以錶現在多方麵。兒子和親友在一起喝酒吟詩,母親也許會熱情對待,如果換瞭和媳婦到園林遊賞,心理上的反應就不一樣,盡管做母親的希望小夫妻恩愛。兒子一點小小疏忽,在沒有結婚時,母親會不計較或原諒,有瞭妻子,就會引起母親莫名其妙的敏感。逢到兒子替妻子解釋幾句,她又感到在袒護妻子,因而感到自己更加孤立,更把媳婦看作對頭。矛盾日益尖銳,嫉妒心理就會上升為焦母那樣的“惡”。如果媳婦軟弱些,她就忍氣吞聲、暗中哭泣算瞭,可是逢到像蘭芝那樣剛強的人,也就沒法調和。焦母是個老太太,本來也無所作為,可是她的背後卻有宗法的傳統勢力在支持她,鼓動她,於是“婆婆心理”就通過這種勢力而發泄得更猛烈瞭。過去,在文藝領域裏對心理分析是薄弱的一環,重視瞭說不定會被看作“唯心主義”,現在這方麵的研究探討正在加強,不論正確或錯誤,總是好現象。
  孔雀東南飛的時代離開我們已經一韆多年瞭,生活裏的一切都在大變特變,盡管焦母是一個作品中的虛構形象,她的凶狠仍然應當譴責,可是更重要的,卻是現實生活中的虐待婆婆的凶媳婦,如同報上所揭露的,但願不要讓比率再上升瞭。真正的幸福傢庭中的婆媳,是互敬互愛,雙方都不長著叫人疼痛的刺。我們的社會是具備這種條件的。
  曹操樂府詩
  如果把曹操看作一個皇帝,又從文學的成就上來看,那末,在曆代帝王中,沒有一個比得上他的。除瞭作詩,他還懂方藥,愛音樂,會寫草書,下圍棋,真說得上多纔多藝,難怪他要以周公自居瞭。曹丕、曹植等的文纔,自與曹操的熏陶和遺傳有關,但曹操的父親,卻沒有什麼學問。曹操本人,年輕時遊蕩放縱,中年後南徵北戰,一直過著緊張的生活,而文學上卻有此成就,可見他確有天纔。他的“東臨碣石”,可以說是山水詩的濫觴,王夫之所謂“未有海語,自有海情”(《船山古詩評選》)。他的散文如《祀故太尉橋玄文》,也是以詩人之筆來寫的。
  他的詩,流傳下來的都是樂府歌辭,其中有的是模擬之作,有的卻於悲涼中見性情。就當時文人寫的樂府詩來說,卻是寫得最多的。這裏先舉《短歌行》第一首為例: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輟(一作“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管子》捲二十《形勢解》:“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當是曹詩這兩句所本。。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四言詩本不易作,到瞭東漢,可以欣賞的作品已經不多瞭,曹操這一首,還是有其自己的麵目,如吳喬《圍爐詩話》捲二所說:“作四字詩多受束於《三百篇》句法,不受束者唯曹孟德耳。”短歌之短,指歌聲的長短,曹丕《燕歌行》所謂“短歌微吟不能長”。
  這首詩具體的寫作年代不詳,當為急於建功立業、廣求人纔、設筵待客時所作。寫時一麵飲酒,一麵聽歌,一麵構思,所以前人也說他前後不連貫。
  人生幾何之感,原是人之常情,下麵接以去日苦多,警意便深瞭一層。正因去日苦多,來日苦少,更要緊握現在,以下一段文字皆從此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說此詩與晉陸機的“‘置酒高堂,悲歌臨觴’,皆言當及時為樂”,張玉榖《古詩賞析》批評他“何其掉以輕心”,是對的。這開頭四句,實是虛冒,作者的“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步齣夏門行》四解),下急承以“老驥伏櫪,誌在韆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正是同一命意。一反一覆,詩境纔顯得轉摺而深厚。我們看看《短歌行》的第二首,他就念念不忘於西伯、齊桓、晉文,即不難明白。鬍應麟《詩藪?內編》捲一就說“則終篇皆挾天子令諸侯、三分天下之意”。
  “青青”兩句,藉用《詩經?鄭風?子衿》原文,以此錶達自己對纔士的思慕,心欲得而沉吟,申足“慨當”兩句。“呦呦”四句,也是藉用《詩經?小雅?鹿鳴》原文,意為鹿得蘋,便呦呦然相鳴呼,誠懇發乎內心,有如歡宴佳賓,鼓瑟吹笙,也是齣於誠心,仍是藉此錶白愛纔之意。引《子衿》是說求之不得,因而沉吟;引《鹿鳴》是說求之既得,奏樂助興。“月明”四句,卻又宕開,仍用反復手法。烏鵲比喻賢士,“繞樹”兩句感慨他們猶是漂泊之身。最後四句,則是希望他們歸附自己。一番心事,全盤托齣。自比周公,實已把漢獻帝看成孺子。嚴羽《滄浪詩話?詩評》還舉劉楨《贈五官中郎將》、王粲《從軍詩》,一稱曹操為“元後”,一稱曹操為“聖君”,當時漢帝尚存,“而二子之言如此”,正如荀彧比曹操為漢高祖、光武帝一樣。
  從曹操的一些詩文看,可以看到一個顯著特點,便是強烈的權欲感,他的《讓縣自明本誌令》的“設使國傢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以及“江湖未靜,不可讓位”這些話,同樣是權欲感的體現。許劭說他“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世說新語?識鑒》記喬(橋)玄對曹操也說過“然君實是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的話。,對後一句的平實一點的理解,也即在天下大亂的時代,他是最能發揮權欲的一個強力人物,古人之所謂霸纔,大抵如此。陳恭尹的《鄴中》詩有兩句說得很有意思:“亂世奸雄空復爾,一傢詞賦最憐君。”意思是,做一個亂世奸雄不過爾爾,若論文纔還得推曹氏一門。
  五言詩可以《苦寒行》為代錶: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溪榖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飢。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令我哀。
  題為“苦寒”,又值風雪,卻不從風雪寫起,而先寫太行的艱險,嚴鼕而登此進退兩難,無寒可避之地,其寒之苦,便給讀者以想象餘地,而時世艱危也於此可見。第五句由風吹樹木聲而緊接北風。風聲已足興悲,忽又野獸當道,對我而蹲,何等可怕。野獸既多,自然人民稀少,即為下文“無宿棲”牽綫。霏霏是雨雪紛飛貌,可見作者上山時已在下雪,卻偏放在後麵說。
  這時天更晚瞭,風雪撲麵而來,詩人不禁延頸長嘆。從這句起,轉入詩人自己的思歸心情。這樣嚴寒的天氣,應當是縮頸的,詩人卻在“延頸”,僅此二字添得多少寒意。“思欲”句當指東歸故鄉譙郡,由於苦寒徘徊,一刹那間或許有此念頭,實際卻不可能,因而隻有仍然北上。可是這時人和馬都挨餓瞭。行軍腹飢,平時已難忍受,何況寒而又飢?隻得挑著行囊去拾柴,鑿開冰塊取水來燒粥。末兩句仍隱以周公自居,因為《詩經?豳風?東山》,舊注以為是在稱頌周公東徵,三年而歸的故事。
  曹操此詩,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徵高乾(袁紹之甥)時,年五十六,也見其能與士卒同甘苦。方東樹《昭昧詹言》捲二雲:“大約武帝詩沉鬱直樸,氣真而逐層頓斷,不一順平放,時時提筆換氣換勢,尋其意緒,無不明白;玩其筆勢之法,凝重屈蟠,誦之令人滿意。後唯杜公有之。可謂韆古詩人第一之祖。”很能說明曹詩特點。又雲:“《樂府》以此為文帝作,餘以結句斷之,知為武帝作。子桓溺豢樂之犬豕耳,無此誌意矣。”亦言之成理。
  王世貞《藝苑卮言》捲二,在論及《垓下歌》與《大風歌》後說:“韆載而下,唯曹公‘山不厭高’、‘老驥伏櫪’,司馬仲達‘天地開闢,日月重光’語差可嗣響。”鬍應麟《詩藪》中也將兩詩並提。
  司馬懿的原詩是:“天地開闢,日月重光。遭逢際會,奉辭遐方。將掃蕪穢,還過故鄉。肅清萬裏,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司馬懿的原籍為今河南溫縣,舞陽是他在曹魏時封邑。
  此詩同樣錶現齣他的氣魄和權欲,在當時的四言詩中不失為傑作。曹操和司馬懿皆是死後追尊為帝,故因曹詩而附錄之。
  ……

前言/序言


在月色如水的夜晚,爐火熊熊,暖意融融,圍爐而坐,輕捧一捲書,便是人生一大樂事。而這捲《爐邊詩話 金性堯古詩縱橫談(精裝完整版)》,恰恰能滿足您對詩意棲居的所有想象。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古詩的講解,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學對話,一次與大師靈魂的深度交流。 金性堯先生,當代中國文壇的巨擘,以其深厚的學養、細膩的筆觸和獨到的見解,將古詩的魅力展現得淋灕盡緻。本書便是他多年潛心研究的結晶,匯集瞭他對中國古典詩歌最精粹的理解與感悟。這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也非泛泛而談的詩歌賞析,而是一場充滿人情味、智慧光芒的“縱橫談”。金先生的筆下,古詩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瞭溫度、有瞭生命、有瞭跳動的心靈。 翻開此書,您將跟隨金性堯先生的腳步,漫步在中國詩歌的璀璨星河中。從《詩經》的古樸深情,到楚辭的瑰麗浪漫;從漢樂府的質樸敘事,到唐詩的萬丈光芒;再到宋詞的婉轉低迴,元麯的豪放俚俗,乃至明清詩歌的餘韻悠長,本書幾乎囊括瞭中國詩歌發展的重要脈絡與精華篇章。但金先生的講解,絕非簡單的年代梳理或流派劃分,他更關注的是每一首詩歌背後所蘊含的時代背景、作者心境、文化意蘊以及其在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 例如,當談及李白,您將不再僅僅看到那個“舉杯邀明月”的浪漫詩人,而是會透過金先生的文字,理解他“安能摧眉摺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的傲骨,感受他“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壯誌豪情。當品味杜甫,您會體會到他“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傢國情懷,以及“硃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關懷,感受到他作為“詩聖”沉甸甸的責任與悲憫。 而對於那些流傳韆古的佳句,金先生更是能撥開曆史的迷霧,層層剝繭,讓其光芒更加耀眼。他會細緻地分析詩句的用典、意象、結構,講解其在不同語境下的豐富含義,以及作者如何通過精妙的語言組織,將刹那的情感升華為永恒的藝術。您會驚嘆於“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傢,古道西風瘦馬”的寥寥數語,如何勾勒齣一幅蒼涼而動人的畫麵;您會驚嘆於“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鞦風悲畫扇”的慨嘆,如何道盡世間多少情深緣淺的無奈。 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其“爐邊”的親切感。“縱橫談”並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學術論證,而是像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在溫暖的爐火旁,娓娓道來。金先生的語言,雅俗共賞,既有文人墨客的精緻,又不失尋常百姓的親切。他會用生動的比喻,巧妙的類比,將深奧的詩學道理闡釋得淺顯易懂。讀他的書,如同與一位智者對坐,聽他講古人的故事,品古人的情感,感悟古人的智慧。 金性堯先生在本書中,不僅是一位鑒賞傢,更是一位思想傢。他並非簡單地羅列詩歌,而是將古詩置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宏大語境中進行考察。他會探討詩歌與哲學、曆史、倫理、美學的內在聯係,揭示中國古代文人如何在詩歌中寄托理想、抒發情懷、反思人生、安頓精神。通過閱讀此書,您不僅能增長詩歌知識,更能深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洞察中國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 本書的“精裝完整版”,更賦予瞭它珍藏的價值。精美的裝幀,考究的紙張,不僅提升瞭閱讀的舒適度,更體現瞭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尊重與熱愛。每一頁文字,都仿佛承載著曆史的厚重與文化的底蘊,值得您細細品味,反復研讀。它將是您書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無論是作為個人精神世界的滋養,還是作為送給熱愛文學的朋友的禮物,都將是極佳的選擇。 對於每一個熱愛中國古典詩歌的讀者而言,《爐邊詩話 金性堯古詩縱橫談(精裝完整版)》都將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文學盛宴。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把鑰匙,能打開您通往古典詩歌殿堂的大門;它更是一盞明燈,能照亮您在人生旅途中的迷茫與睏惑,為您注入智慧與力量。 想象一下,在某個閑暇的午後,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地闆上,您捧著這本裝幀精美的《爐邊詩話》,細細品讀金性堯先生的文字。他時而帶著您“迴首望月,明月依舊,人事已非”,體會“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的無常;時而又與您一同“撫今追昔,浩嘆韆古”,感悟“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滄桑。您會發現,那些遙遠的古人,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悲歡離閤,通過金先生的解讀,變得如此鮮活,如此貼近人心。 他會帶您進入王維的山水畫捲,感受“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禪意;他會陪您品味蘇軾的豪放詞章,領略“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的氣魄;他還會與您一同探究李清照的婉約情懷,體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愁緒。在金先生的引導下,您會逐漸發現,古詩並非是“陽春白雪”,而是充滿瞭人間的煙火氣,充滿瞭對生活的熱愛與對命運的思考。 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種與古人對話的方式。通過金性堯先生的解讀,我們得以窺見古人的精神世界,理解他們的情感錶達,學習他們的生活智慧。那些被時間長河衝刷得黯淡的文字,在金先生的筆下重新煥發瞭光彩,成為瞭照亮我們當下生活的寶貴財富。 《爐邊詩話 金性堯古詩縱橫談(精裝完整版)》是一本讀不膩的書。每一次翻閱,都會有新的發現;每一次品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它能讓您在喧囂的塵世中,找到片刻的寜靜;能讓您在瑣碎的生活裏,重拾詩意的浪漫。它將是您案頭必備的枕邊書,是您靈魂深處的慰藉。 在金性堯先生的筆下,古詩不再是塵封的曆史遺跡,而是鮮活的生命,是流淌的智慧。本書將帶領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讓您在溫暖的爐火旁,與偉大的靈魂進行最真摯的交流,感受中國古典詩歌不朽的魅力。這是一份送給熱愛生活、熱愛文學的您的,最珍貴的禮物。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三) 一直以來,我對金性堯先生的學識和文筆都心存敬意。這次有幸購得《爐邊詩話 金性堯古詩縱橫談》(精裝完整版),更是欣喜若狂。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充滿瞭藝術氣息,厚重的紙張,考究的印刷,都彰顯著其非凡的品質。而內容更是精彩絕倫,金性堯先生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獨特的視角,為我們解讀古詩詞,既有宏觀的理論指導,又有微觀的細緻分析。他並非照本宣科,而是將古詩詞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藝術特色以及其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娓娓道來,讓讀者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領略到中國古典詩歌的博大精深。我常常在閱讀時,仿佛置身於詩人們所描繪的意境之中,與他們一同感受那份喜怒哀樂。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它能夠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美的追求,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評分

(評價一) 拿到這本《爐邊詩話 金性堯古詩縱橫談》的精裝完整版,真是愛不釋手。封麵設計典雅大氣,捧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之作。迫不及待地翻開,金性堯先生的文字溫潤如玉,娓娓道來,仿佛一位長者在壁爐旁,一邊悠閑地品茶,一邊跟你聊起那些穿越韆年的詩歌往事。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詩句,而是將自己對古詩詞深厚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融於字裏行間,讓那些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古老文字,瞬間鮮活起來,充滿瞭人情味和生活氣息。我尤其喜歡他分析詩句時那種舉重若輕的手法,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文人的浪漫。他能從一個不起眼的字眼,挖掘齣詩人當時的心境,從一個尋常的意象,洞察齣不凡的哲思。閱讀的過程,就像在與古聖先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心靈也得到瞭極大的滋養和升華。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普及,更是一種情懷的傳遞,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耳熟能詳的詩句,發掘齣它們更深層次的魅力。

評分

(評價五) 《爐邊詩話 金性堯古詩縱橫談》(精裝完整版)這本書,簡直是為每一個熱愛古詩詞的讀者量身打造的。它的精裝版本,無論是觸感還是視覺效果,都令人十分愉悅,放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金性堯先生的解讀,絕非流於錶麵,他能深入到詩詞的骨髓,挖掘齣其背後更深層次的含義。他對待每一首詩,都像對待一位老友,充滿瞭理解、尊重和熱愛。在讀他的文字時,我能感受到他對於中國古典詩歌那份純粹的熱情,以及他希望將這份熱情傳遞給更多人的願望。他將復雜的詩歌理論,化解得輕描淡寫,卻又處處點撥到位,總能讓你在恍然大悟中,對詩歌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教會我們“讀懂”詩歌,更教會我們如何“感受”詩歌,如何讓詩歌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精神的慰藉和力量的源泉。

評分

(評價二) 作為一名詩詞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真正觸動我心靈,又能引領我深入理解古詩詞精髓的書籍。而《爐邊詩話 金性堯古詩縱橫談》的精裝完整版,無疑滿足瞭我的所有期待,甚至超齣瞭我的想象。金性堯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神奇的魔力,他能將深奧的詩詞理論,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對中國古典詩歌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他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導遊,帶領我們在詩歌的海洋中暢遊,指引我們欣賞那些最壯麗的風景,品味那些最動人的情感。我尤其欣賞他將詩詞與曆史、文化、甚至人生哲學相結閤的敘述方式,讓詩歌不再是孤立的文學作品,而是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的藝術瑰寶。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每一次閱讀,都仿佛在與一位智者進行心靈的交流。這本書不僅是我的詩詞寶庫,更是我人生旅途中不可多得的精神伴侶。

評分

(評價四) 收到《爐邊詩話 金性堯古詩縱橫談》(精裝完整版)的那一刻,便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精美的包裝所吸引。翻開書頁,金性堯先生的文字如同春風拂麵,將那些遙遠而神聖的古詩詞,拉近瞭與我們普通讀者的距離。他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講述著詩人們的故事,解讀著詩人們的心聲。我特彆欣賞他對於詩歌意境的描繪,他能夠用生動的語言,將文字背後的畫麵感呈現在讀者麵前,讓我們仿佛親眼所見,身臨其境。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他那裏學到新的理解詩歌的角度和方法。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他豐富的人生閱曆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引導我們去發現古詩詞中隱藏的智慧和美。它讓我重新愛上瞭那些曾經被我忽視或誤解的詩篇,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熱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