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二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由湖北大学承办,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超过110支队伍参加比赛,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大赛一方面突出地理特色,培养学生用地理学的视角和地理学方法去理解、解释、解决生产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推进学生学术科研、专业思考等方面的素质。另一方面大赛突出综合素养,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将其专业学术研究结果简明清楚地展示给观众,培养学生演讲答辩、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精神气质。由各参赛高校派出教授组成的专家评审小组,对参赛作品的学术性、创新性以及参赛选手的展示风貌、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对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较高要求,参赛作品和选手的水平也逐年提升,为培养地理类及其他各相关专业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演讲答辩能力、精神气质风貌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地理学会(英文名: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缩写:GSC)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是由全国广大地理工作者自愿组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公益性、学术性的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发展地理科学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成立于2002年10月,其前身是创建于1929年的中山大学地理学系,该系是我国较早在理科开设的地理学系之一。中山大学地理学系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于1952年设置了自然地理学专业,1956年设置了经济地理学专业,1959年地质系并入,1961年设置气象学专业,1972年设置水文学专业,成为拥有五个专业的大系,并于1961年在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活力,色彩搭配明快,立刻吸引了我这个对地理科学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拿到手时,我首先被它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所打动。虽然我不是直接参赛的选手,但书中那些详尽的案例和严谨的分析方法,让我仿佛置身于那场盛大的展示赛现场,感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学子的智慧碰撞。书中对地理学原理如何应用到日常生活的细致阐述,尤其是在环境变化、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论述,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不仅仅是一本比赛的记录,更像是一本生动的地理学入门指南,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选取案例时的多样性,从宏观的气候模型到微观的人地关系,都展现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前瞻性,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深陷其中,思考着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奥秘与未来。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地理迁移”。我跟着作者的文字,从繁华都市的交通流线,走到了偏远山区的生态恢复现场,再到海洋资源的勘探前沿。作者在描述这些场景时,所使用的词汇和句式都带着一种独特的现场感和历史纵深感,让人仿佛能嗅到泥土的气息,听到风声和水流的声音。它成功地将抽象的地域概念具象化了。特别是对某些特定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逻辑链条严密,层层递进,即便是反复阅读,依然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更深层次的联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塑造,引导我们从多维度、系统性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值得反复品味和借鉴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充满了朝气和对未来探索的无限热情。从文字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每一位参与者都在试图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这绝非纸上谈兵,而是有着明确的实践导向。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数据可视化和GIS技术应用的篇章,它们不仅展示了前沿技术在地理信息处理中的强大能力,更重要的是,说明了数据如何转化为具有说服力的论证。对于我这种长期关注科技发展动态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高等地理教育前沿动态的绝佳窗口,让我看到了未来地理科学研究者群体的精神面貌和能力构成,他们显然已经为迎接全球性挑战做好了准备,那种锐意进取的精神是极具感染力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巧妙地将学术的深度与大众的可读性结合了起来。我注意到,文章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时而深入探讨某个复杂的地质过程,需要读者集中精力去理解其内在逻辑;时而又转入对某个具体地理现象的生动描述,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在带领我们探索未知的领域。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使得即便是对专业术语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拿出地图册或使用网络工具去查证书中提及的某些地理坐标或数据,这种主动探索的过程,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互动性和沉浸感,远超一般教科书的体验。它成功地激发了一种“求知欲”,让我开始关注新闻报道中那些关于自然灾害或区域发展的报道背后的地理学逻辑,这无疑是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学术会议论文集那样的干燥读物,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笔触相当富有感染力,它似乎在努力打破“地理学是冷冰冰的科学”这一传统印象。通过那些年轻学子的展示成果,我看到了地理学如何与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紧密相连。比如,书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讨论,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详实的区域数据分析得出的具体行动方案。这种“脚踏实地”的研究态度,令人肃然起敬。此外,书中对于展示技巧和逻辑构建的间接展示,也为所有从事学术交流或公众演讲的人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它教会我们如何清晰、有力地传达复杂的信息,如何用故事来包装数据,让枯燥的科学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