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是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之作,作者波德莱尔被兰波誉为“诗人中的国王,真正的上帝”。这部诗集首次出版于1857年,在当时社会引起了极大争议,还被法院判决须删去其中的六首诗。而这并没有阻碍《恶之花》成为影响后世诗歌美学的典范,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它不断被翻译成全世界各国语言,给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恶之花》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是十九世纪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之一。诗歌的主题围绕青年人的忧郁和理想展开,以压抑、阴郁的意象表现人内心焦灼、不安的状态。波德莱尔一改往日古典主义拥护者对美的定义,主张在城市生活的丑与恶中发掘别样的美。《恶之花》在语言和美学思想上的创新,影响了后世诗人,成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之作。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法国十九世纪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赞扬波德莱尔为“光辉夺目的星星”,给法国诗坛带来“新的战栗”。其代表作有诗集《恶之花》及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
译者简介:
郑克鲁,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87年获法国政府教育勋章,代表专著有《法国文学论集》,代表译著有《法国抒情诗选》《巴尔扎克短篇小说选》。
人生还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
——芥川龙之介
不管是在哪种语言中,波德莱尔确实是诗的一个伟大的典范,因为在我们所经历过的诗和语言中,他的诗和语言接近一种完全的改造。
——T.S.艾略特
致读者
忧郁与理想
S p l e e n e t i d é a l
祝福
信天翁
飞天
通感
灯塔
患病的诗神
唯利是图的诗神
坏修士
大敌
厄运
前生
漫游四方的波希米亚人
人与海
邀游
秋之歌
下午之歌
忧愁与漂泊
猫
猫头鹰
烟斗
音乐
破钟
忧郁之一
忧郁之二
忧郁之三
忧郁之四
自惩者
时钟
巴黎风光
T a b l e a u x P a r i s i e n s
赠给一个红发女乞丐
天鹅
七个老头儿
小老太婆
盲人
赌博
巴黎的梦
黎明
酒
L e V i n
酒魂
拾荒者的酒
情侣的酒
恶之花
F l e u r s d u m a l
被害的女人
基西拉岛之游
爱神和颅骨
叛逆
R é v o l t e
圣彼得的否认
献给撒旦的连祷
死亡
L a M o r t
情侣之死
穷人之死
艺术家之死
一天的结束
怪人之梦
旅行
增补诗
P i é c e s
反叛者
静思
深渊
莱斯沃斯
忘川
献给过分快活的女子
首饰
喷泉
赞歌
猫
一
有只漂亮、强壮、温柔、
可爱的猫,在我脑中,
像在它房间里走动,
它咪呜地发出低吼,
音色多么柔和、稳重;
但它平静或吼叫时,
声音总是丰润厚实,
魅力、秘密就在其中。
珠圆玉润,有渗透力,
直达我漆黑的内心,
像和谐诗句全身充盈,
像媚药使我好舒适。
它平息刺心的苦难,
包含各种心醉神迷,
为了说出长串句子,
它不需要任何语言。
没有什么琴弓折磨
我的心——完美的乐器,
它的弦一碰就战栗,
使它奏出华章妙曲。
是你的声音,神秘的猫,
奇特的猫,美妙无比,
你的一切就像天使,
既很和谐又很细巧!
二
它金黄和褐色的毛皮
发出浓香,有个晚上,
我只抚摩过它一趟,
便沾染上它的香气。
它就是守家的神明;
它主宰、启迪和判别
它的王国中的一切;
它许是仙女或神灵?
我的眼睛像被磁石
吸到我的爱猫身上,
乖乖地转了个方向,
我低首向内心凝视,
这时我吃惊地看见
它淡色的瞳孔冒火,
一双明灯凝望着我,
这蛋白石活灵活现。
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对耐心的严峻考验。如果说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思维维度,那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被困在一个逻辑混乱的迷宫里,每走一步都充满着自我怀疑。我尤其对其中对于“人性阴暗面”的描摹感到困惑,作者似乎将所有的负面特质都集中倾注在几个主要角色身上,但这种过度集中的描绘,反而削弱了其真实感。真实的反人性,往往是潜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微小裂痕,是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自私与软弱。可这本书里呈现的“恶”,却像是舞台上夸张的浓妆,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用力过猛,以至于失去了让人脊背发凉的细微恐怖。更令人沮丧的是,排版和装帧上的考究与内容的粗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让我产生了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好像商家在用最高级的包装材料贩卖次品。我期待的是一种精致的、对人类灵魂深处的微妙探索,结果得到的却是喧嚣的、缺乏节制的宣泄,让人读完后只剩下阅读本身的疲惫感,而非思想上的触动。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糟糕,仿佛作者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切换了完全不同的心情和写作目标。有些段落,句子冗长到令人窒息,每一个从句都像是要尽可能地堆砌复杂词汇,试图营造一种晦涩的“深度”,但实际上只是让阅读变得异常费力,仿佛在进行一场与标点符号的搏斗。而到了故事的转折点,笔锋又突然变得急促而仓促,关键的冲突点仅仅几笔带过,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与其说是艺术的留白,不如说是叙事上的偷懒。我非常注重作者对意象的运用,好的作品能让一个简单的物品或场景承载起复杂的情感重量。在这本书里,反复出现的那些符号(比如某种特定的花卉或天气),它们的出现显得机械而刻板,像是被硬生生地塞进文本里,没有与故事情节产生真正的共鸣。读到后半段,我甚至开始期待尽快结束阅读,这已经不再是享受文学的审美过程,更像是一种对文字的“任务式”完成,让人提不起精神去深究那些被作者大力渲染的所谓“禁忌”主题。
评分对于习惯了结构严谨、主题明确的作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自由发挥”可能会带来极大的不适感。我个人在阅读时,最大的困惑在于角色的动机链条存在太多的断点。举例来说,一个角色在A事件中表现出极度的恐惧和退缩,但在紧接着的B事件中,却能爆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不合乎其性格基础的果断与残忍,而作者并未提供令人信服的心理过渡。这种突兀的性格转变,让我无法在情感上与人物建立起持续的联系。我们知道,伟大的悲剧往往源于性格的必然发展,是环境与内在缺陷相互作用的产物。然而,在这本书中,角色的行为似乎更像是为了配合作者想要达成的某种戏剧效果而被强行驱动。这种“为了情节服务于人”的写作倾向,极大地损害了作品的内在真实性。精装的封面带来的是对“经典”的暗示,可内容上缺乏必要的打磨和逻辑支撑,最终只是徒留一个华丽的空壳,让人在合上书本时,脑海中留下的只是一些零散的、难以串联的画面片段。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方面,作者尝试使用大量晦涩、带有强烈暗示性的拉丁语词汇或哲学概念的碎片,试图营造一种知识分子的精英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但另一方面,在描述日常的场景或人物的直接互动时,语言又会突然退化到一种略显平庸的白描,缺乏必要的张力和质感。这种混杂的语言风格,使得阅读的“音调”忽高忽低,阅读的韵律感被反复打断。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次对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边缘群体生活状态的深入挖掘,但作者似乎只是浅尝辄止地触碰了这些主题,并没有真正潜入其中去感受和描摹其复杂性。很多重要的冲突点,比如权力斗争或是道德困境,都没有被充分地展开和辩证。最终,读者得到的只是一系列被符号化了的概念,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其自身运行逻辑的完整世界。装帧的精美度,本该是锦上添花,但在这里,它更像是对内容薄弱的一种补偿性策略,让人不禁怀疑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所谓的“精装版”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分量确实让人对里面的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封面设计得相当考究,皮革质感和烫金的纹路透着一股古典的韵味,很像是那种值得放在书房里镇宅的藏品。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试图沉浸到作者构建的世界中时,却发现内容本身似乎与这奢华的外壳格格不入。文字的堆砌显得有些刻意,那些试图营造的晦暗、颓废的氛围,读起来更像是一种生硬的模仿,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角色之间的对话,逻辑上总有一些难以自洽的跳跃,仿佛作者急于将某些预设的“深刻”观点抛出来,却忽略了叙事流畅性和人物动机的铺垫。特别是对于情绪转折的处理,显得过于突兀,让人常常需要回溯前文,才能勉强理解人物为何会突然做出某个极端的决定。我尝试着去理解那种“超越性”的表达,但最终只感受到一种空洞的姿态,就像欣赏一幅画工精美但主题模糊的油画,华丽的外表下缺乏直击人心的力量。整体阅读下来,感觉更像是体验了一场精心布置的空壳舞台剧,视觉效果一流,但剧本实在称不上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