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力让我们拒绝诱惑,排除干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高效完成任务,合理利用时间和分配精力,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吞噬自制力的陷阱,如何识别它们、避免它们,以实现良好的自我管理,将是本书要讲述的内容。
本书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影响自制力的因素,介绍了提升自制力的有效方法,让你学会绕开吞噬自制力的陷阱,强化自制力,集中注意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翻开生活崭新的一页。
陈泊菡,知名心理作家,博览群书,潜心写作,广泛涉猎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著有《FBI微反应心理分析术》《心理学与记忆术》《心理学与自制力》等书。
第一章?你应该了解的自制力 / 1
认识了不起的自制力 / 2
我们为什么需要自制力 / 5
自制力就是自我引导的力量 / 7
自制力是果断抉择的力量 / 10
自制力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 / 13
自制力为什么会衰退 / 16
压力会损耗我们的自制力 / 19
自制力有很多张面孔 / 23
形形色色的自制力 / 27
让自制力成为我们的习惯 / 30
第二章?是谁动了我们的自制力 / 33
虚假希望综合征吞噬自制力 / 34
补偿的旋涡削弱自制力 / 37
深陷失落泥潭丧失自制力 / 42
自我感觉的肥皂泡迷失自制力 / 46
不切实际的愿望摧毁自制力 / 50
反事实思维左右自制力 / 52
失控的情绪粉碎自制力 / 55
焦虑的重担压垮自制力 / 57
过度的压抑威胁自制力 / 61
乐极生悲瓦解自制力 / 65
第三章?职场需要自制力 / 69
给自制力一点开机的时间 / 70
屏蔽干扰信号,专注提升自制力 / 73
消除工作倦怠感,增强自制力 / 76
自己动脑,为自制力打好基础 / 80
敢于面对挫折,考验自制力 / 82
别感情用事,关键时刻要有自制力 / 86
与其生气不如争气,气上心头要自制 / 90
集中注意力,从零开始修炼自制力 / 93
修炼自制力,学会耐心等待 / 96
掌控自己,不做情绪传染源 / 99
第四章?生活需要自制力 / 103
抵抗诱惑是场拉锯战 / 104
如何摆脱购物狂 / 106
夜幕下的冲动幽灵 / 110
拒绝争吵,不说粗话 / 114
冲动是魔鬼,魔鬼在小事 / 118
自制力的死敌:偏执 / 122
偏执的极端:被迫害妄想症 / 128
第五章?坚决打败拖延症 / 135
拖延症,你有吗 / 136
恶性循环的拖延症 / 139
拖延者在想什么 / 142
用拖延表达不满 / 145
想到了就去做 / 148
拖延症也会传染 / 151
像齿轮一样转起来 / 156
第六章?那纷乱的情绪万花筒 / 161
自制力,让你走出仇恨的阴影 / 162
自制力,让你放下过去的重负 / 167
自制力,让你停止无端的揣测 / 171
自制力,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怪圈 / 174
自制力,让你告别懦弱的自己 / 178
自制力,让我们摆脱习得性无助 / 182
第七章?让自制力焕发出光彩 / 185
强化自制力,尝试新的规则 / 186
强化自制力,合理安排时间 / 188
强化自制力,需要明确方向感 / 190
强化自制力,与潜意识沟通 / 193
强化自制力,做你喜欢的事情 / 196
强化自制力,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 199
强化自制力,培养积极的心态 / 202
自制力有很多张面孔
以常理来看,行为艺术家黛丝在生活上似乎一点都不懂得自律。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她并没有起到一个良好的模范作用,反而在公众场合丝毫没有节制地放纵自己的行为,她经常被抓拍到在夜店狂欢、酗酒,与许多酒鬼瘾君子大声说话、吵闹,甚至对婚姻都采取了极其随意的态度。与未婚夫的婚讯刚一公布,她就在媒体采访中表示自己答应求婚时其实还没有睡醒。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这位女艺术家的私生活,那简直是惨不忍睹,生活作息方方面面几乎都没有任何规律,当然更加谈不上自制力。但是我们真的可以单凭生活表现去判断一个人有无自制力吗?答案是不一定。毕竟,她是一位货真价实的艺术家,她的艺术展在世界各地轮番举行,她的艺术成就大家有目共睹,她还出版过属于自己的著作……这一切,真的是一个没有自制力的人可以办到的吗?想要取得这样的成就,自制力必定是不能缺少的重要前提,所以说,黛丝不但拥有着自制力,而且这种力量要比许多人还强大。但是,为什么从她的私生活中却看不到一丝自制力存在的迹象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她过往的经历。
黛丝21岁那年来到了伦敦街头,开始她的行为艺术表演。她在脸上抹了水彩,身穿礼服,还手捧着一束鲜花。如果有路人驻足向她的花篮里扔钱,黛丝就会取出一支鲜花送给行人。除此之外的任何时间,黛丝必须保持着静止的状态。她不能讲话,不能有动作,哪怕有人故意碰撞、辱骂、攻击、挑逗,她都不能做出任何反应,正经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甚至连表情都不能有丝毫的变化。很多次她被喝醉的酒鬼撞翻在地,尽管身体疼痛也必须马上爬起来,恢复原来那副微笑的表情。还有一些小痞子会轻薄她,对于这些行为,黛丝也只能默默忍受。
行为艺术家的表演往往是我们看不懂的,所以有很多人问黛丝:“你为什么可以忍住不动?”
对于大家的疑问,黛丝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其实将肌肉保持在轻松和静止的状态并不困难,主要问题还是来自心理的挑战。我站在那里,眼前会发生许多事,但是我必须保持无动于衷,让自己和周边的声音、气味等所有事物都隔绝开来。不管发生的是有趣的事,还是令人气愤的事,我都不能通过表情动作和语言去表达。而且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其实还是发痒不能挠。”
当黛丝结束一天的表演回到公寓,强烈的疲惫感涌了上来,不管房间多么脏乱差,衣篓里堆了多少脏衣服,这些她都不想去管了,也没有精力去管。她只想在浴缸里好好泡泡,然后上床睡觉。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了。黛丝的生活是非常凌乱的,但她并非一个完全没有自制力的人,这一点从她所从事的职业就能看出来。但凡是搞行为艺术,动辄几天、几个星期的表演,没有自制力根本不可能完成。这说明她在其他方面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自制力,比如在进行表演时。
对此黛丝也有她自己的解释,她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在表现出应有的职业道德。在表演开始的一刹那,她必须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表演上,并且保持绝对的关注。黛丝觉得自己不太会做一些长远的规划,但是比较擅长做好眼前的事。她笑称:“我可以花一整天的时间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
那么,黛丝的小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自制力的确是有限的,在我们使用过一次或者耗尽它以后,无法再继续强行使用;其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启示,那就是我们的自制力并非面面俱到,根据我们自身的情况,它可以灵活地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就像黛丝一样,她在生活中明显没有规划、没有规律,但在表演的时刻她却是最专注的一个。就好比我们存在银行的钱一样,这笔钱放在一个固定的账户上,但是我们可以用这笔钱在不同的地方消费。
自制力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制力,你可以把自制力应用在工作中,做一个专注的工作狂人:你也可以应用在生活中,让你的生活从此变得井井有条。不过这种做法有点像我们常说的一句老话:“拆东墙补西墙。”这意味着两个原本互不相干的领域会因此相互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就像之前提到的那对夫妻,他们各自将自制力用在了工作上,结果回家以后却没有力量再去包容体谅对方。
当自制力发挥效力,控制我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时,它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思维控制,思维即是我们头脑中的想法,又称思想。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实质的东西,但自制力确实可以影响到思维。比如,我们想要忘记一些令人痛苦的往事,或者试图将不小心看到的恐怖画面从脑海中删除……这些其实都需要自制力来完成。除了抹去、忘记,自制力当然也有其他用处,如让思维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倾斜。很多优秀的销售人员在面对客户进行销售前,首先自己要认可产品,如果自己对产品都一知半解或者半信半疑,那当然无法说服顾客购买。所以,在销售员让自己认同产品性能的过程中,他必须保持专注,通过自制力引导思维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其次是情绪控制,心理学家会将这个过程称之为“情感调节”。我们会因为争吵而导致心情不愉快,某些场合或许又不能显得太过开心,有时还必须表现出愤怒,等等。情绪是非常难以控制的,自制力很难直接改变我们的心情,但是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引导我们的情绪。比如,自制力不能让你在哭泣时立马大笑,但至少可以克制悲伤情绪,哪怕是安静地待一会儿;而当愤怒让你失去理智的时候,自制力会促使你去想其他事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转移注意力,这种方法是自制力发挥作用的重要表现。
再次,抵御诱惑、抑制冲动。诱惑自然不用多说,这灯红酒绿的世界有太多诱惑人心、诱惑肠胃、诱惑钱包的事物,而我们抑制这种冲动也并非要一刀斩断所有欲望,这也是不现实的。比如,戒酒的人看见别人喝酒就会馋,很可能控制不住自己喝酒的冲动。但是自制力会发挥作用,可以控制戒酒者的行为,努力让自己忘掉喝酒这茬儿。
最后一点就是我们说得最多的“行为控制”。如果我们想要完成某件事,就必须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件事上,就算疲惫或者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自制力也会迫使自己坚持下去。这里我们可以借鉴黛丝的做法,那就是在你没有更多精力的情况下,只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眼前的工作中,去完成它,不要考虑其他问题,切忌一心二用。自制力是有限的,全部集中在一件事上,成功的概率自然要大得多。如果你同时兼顾着许多事情,那随着自制力的快速消耗,最后很可能一事无成。就好比一个三高患者想要戒烟戒酒戒荤腥,得按部就班地一个一个来实现。第一周戒烟、第二周戒酒、剩余两周用来戒除荤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成功。如果你抱着一次性根除这三个毛病的想法,那就必须将有限的自制力分散到这三件事上,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一个毛病都没能戒除,白白浪费了能量。
我们有限的力量无法同时兼顾太多任务,只有集中所有力量投入其中某一项,逐个击破,成功的概率才会变大。要知道,能全身心投入一件事中已是不易,更何况一心多用!从杂乱的想法和众多的目标中厘清思路,找到真正想做的,抛弃那些无用的细枝末节,将有限的自制力集中在一件事上,才是自制力最合理的运用方式,收效也才会是最好的。
自制力对于人而言,就像制动装置对于汽车,刹车失灵,后果可想而知。没有自制力的人,会迷失在欲望和诱惑当中,生活也会变得一塌糊涂。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生活理性而有序,充实而快乐,能够达成预期的目标,登上事业的巅峰,就必须修炼强大的自制力。一个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还会有成功的人生可言吗?
自制力让我们拒绝诱惑,排除干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高效完成任务,合理利用时间和分配精力,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吞噬自制力的陷阱,正如书中总结的——虚假希望综合征、自我补偿、虚幻的良好自我感觉、脱离实际的愿望、反事实思维、情绪失控、内心失落、过度压抑、焦虑不安、乐极生悲,等等。增强自制力,提升生活品质,需要我们学会辨认这些自制力陷阱,成功地绕过它们,以实现良好的自我管理,赢得人生。
如今,拖延症让很多人深受其苦,欲罢而不能。自制力就是治愈拖延症的良药,靠自制力驱动自己,赶走无谓的拖延;工作中的倦怠、挫折,注意力分散,效率低下,同样需要通过强化自制力来克服;生活中的冲动、偏执、欲望膨胀,依靠自制力才能走出旋涡;那些情绪上的阴影,猜疑、敌意、无助、懦弱、以自我为中心,唯有自制力才能撕开云层,让阳光照进心灵的暗角。
如何磨炼自制力?不妨尝试一下作者建议的方法:跟自己的潜意识对话,明确方向,掌控时间,为自己制定新的规则,培养新的行为模式和积极的心态。不论是哪种方法,贵在坚持,在长期的努力中,你会惊喜地发现:一个能够严格自律、收放自如、进退有据的强大自我诞生了,我们的生活从此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心理学与自制力(2版)(心理学与生活系列)》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自制力”,不如说是在讲“认识你自己”以及“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相处”。我一直以为自制力就是一种对抗,一种和自己内心的“恶魔”作斗争。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对抗”,反而是消耗我们意志力的元凶。书中提到了“生态系统”理论,将人的自制力看作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包括我们的生理状态、情绪、想法、行为以及所处的环境。当我们中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整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比如,睡眠不足、压力过大,都会极大地削弱我们的自制力,让我们更容易屈服于诱惑。这让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我总是在疲惫的时候更容易放纵自己。这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是让你变得像个冷酷的战士,而是让你成为一个善于管理的“心理园丁”。它教你如何识别自己意志力的“土壤”是否肥沃,如何“施肥”(比如保证充足睡眠、健康饮食),如何“除草”(比如避免触发性情境),以及如何“播种”(比如设定清晰且可实现的目标)。我特别喜欢书中的“反思日志”的建议,让我有机会记录下我每一次“失控”的时刻,分析背后的原因,从而找到更有效的应对策略。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在教我如何“压抑”,而是在教我如何“理解”和“引导”自己。
评分《心理学与自制力(2版)(心理学与生活系列)》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审视了“自制力”这个概念。我一直觉得,我之所以缺乏自制力,是因为我“不够坚强”,是我的“意志力太薄弱”。但这本书告诉我,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在于我们有多“弱”,而在于我们对“强”的理解是否正确。它指出,过度依赖意志力,尤其是在面对强大诱惑时,往往会走向“自我消耗”。书中详细阐述了“环境对行为的强大影响力”,并提供了许多如何“设计”一个有利于自制力的环境的实用建议。例如,如果我想早起,书中的建议是,不仅要设定闹钟,还要在前一天晚上就把衣服准备好,把早餐食材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甚至可以告诉家人或朋友我的早起计划,增加我的“社会承诺”。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却能极大地减少我早起时需要动用的意志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奖励机制”的设计。它不是让你无休止地压抑欲望,而是教你如何巧妙地将长远目标与即时奖励结合起来。比如,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后,可以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健康的奖励,而不是用不健康的食物来犒劳自己。这种“聪明地”奖励自己,让我觉得坚持目标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反而变成了一种有乐趣的追求。这本书让我明白,自制力不是一种天生的才能,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不断优化的“工程”。
评分《心理学与自制力(2版)(心理学与生活系列)》这本书,真的让我对“自制力”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以为,自制力就是一种“对抗”,是一种“克制”,是一种“拒绝”。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更像是一种“选择”,一种“引导”,一种“构建”。它告诉我,与其花费大量的意志力去对抗那些诱惑,不如去创造一个不易产生诱惑的环境,或者说,去构建一个更容易做出正确选择的“心理生态系统”。书中关于“习惯养成”的部分,让我觉得非常实用。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习惯很难养成,有些习惯又很容易反复,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建立积极的习惯,打破消极的习惯。我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将我想养成的“阅读习惯”分解成每天读一页,然后逐渐增加,并且在完成阅读后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比我过去那种“一口吃个胖子”的做法,效果要好得多。另外,书中关于“目标设定”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强调了设定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有时间限制)目标的重要性,并解释了为什么模糊的目标容易让我们失去方向。我重新审视了我的目标,并将其分解成了一系列可执行的小步骤,这让我感觉更有掌控感,也更有动力去坚持。这本书让我明白,自制力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一种可以通过系统性学习和实践来不断强化的能力。
评分阅读《心理学与自制力(2版)(心理学与生活系列)》这本书,就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更优选择”的大门。我过去常常陷入“明知故犯”的怪圈,知道某种行为对自己不好,却依然忍不住去做。这本书用心理学原理,揭示了这种行为模式背后的深层原因,让我不再感到沮丧,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去“管理”和“引导”自己。书中对“冲动控制”机制的深入剖析,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们在压力大、情绪波动时更容易做出不明智的决定。它提供了一些非常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比如深呼吸、冥想、以及“积极自我对话”。我尝试了书中的“积极自我对话”,当我感到想要放弃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我能做到,我一步一步来”,这种内在的鼓励,真的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力量。此外,书中关于“环境设计”的建议也让我耳目一新。它鼓励我们将外部环境变成我们实现目标的“盟友”,而不是“敌人”。比如,如果我想少玩游戏,我就会把游戏APP放在手机最不容易找到的文件夹里,或者设置更长的登陆验证时间。这种“阻碍”自己,反而能有效地减少冲动行为。这本书让我明白,自制力不是一种单靠意志力就能获得的“蛮力”,而是一种需要智慧、策略和对自身心理过程深刻理解的“艺术”。
评分说实话,我对《心理学与自制力(2版)(心理学与生活系列)》这本书最初的期待,其实是希望能找到一些“速成秘籍”,能够瞬间增强我的意志力。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我错了,而且错得离谱。这本书并非提供什么玄乎的魔法,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科学严谨的语言,将自制力这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可理解、可操作的模块。它让我明白,自制力并非单枪匹马的战斗,而是需要策略、需要智慧、需要对自身心理机制的深刻洞察。书中关于“情境管理”的部分,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我过去总是试图依靠纯粹的意志力去抵抗诱惑,但这本书告诉我,更好的方法是“避免”诱惑。比如,如果我想少吃零食,与其一遍遍地告诉自己“不要吃”,不如直接把零食从家里清理出去,或者至少放在一个不那么容易拿到的地方。这种“釜底抽薪”的方法,比单纯的意志力对抗要高效得多。此外,书中对“自我效能感”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强调了从小小的成功开始,逐步建立起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从而为应对更大的挑战奠定基础。我开始尝试书中提到的“微习惯”练习,每天只做一点点,然后记录下来,这种小小的成就感,真的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自制力是一个过程,一个需要耐心和方法的旅程,而不是一个一次性的“开关”。
评分《心理学与自制力(2版)(心理学与生活系列)》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自制力”的看法。我以前一直认为,拥有强大自制力的人,是那些天生就“不容易受诱惑”的人。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自制力,并非是没有欲望,而是能够有效地管理欲望,并做出符合长远利益的选择。它详细地介绍了“认知偏差”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以及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倾向于追求即时奖励而忽略长期后果的。书中关于“情境诱因”的研究,让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有时候明明知道不应该吃高热量食物,但看到摆在眼前的零食,就忍不住会伸手。这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是让你变得像个“苦行僧”,而是教你如何“巧妙地”设计你的环境,减少那些不必要的诱惑。例如,如果我晚上想早点睡觉,我就会提前把手机放到客厅充电,而不是放在床头柜上。这种微小的“物理隔离”,就能有效地阻断我熬夜的冲动。此外,书中关于“动机的维持”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强调了找到内在动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设定有意义的目标,来保持长期的动力。我开始尝试将我的目标与我的价值观联系起来,比如,我健身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变瘦,更是为了拥有更健康的身体,能够更好地陪伴家人。这种深层次的动机,让我更容易坚持下去。这本书让我明白,自制力并非是一种“意志力的消耗战”,而是一种“智慧的运用”,一种对自己内心和外在环境的深度理解与有效管理。
评分这本《心理学与自制力(2版)(心理学与生活系列)》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自制力”就是简简单单地抵抗诱惑,比如不吃宵夜、不熬夜玩手机。但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自制力的多重维度,让我意识到它其实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心理机制。它不仅仅是意志力的较量,更包含了对自身情绪、认知模式、动机以及环境因素的深刻理解和管理。作者在书中用了大量的案例和研究来解释,比如延迟满足感的实验,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坚持长远目标,而另一些人却容易屈服于眼前的短暂快感。书中还探讨了“自我损耗”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一天中越到后面,意志力就越薄弱,这对我理解自己为什么常常在晚上“破戒”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要坚持”,而是提供了一套方法论,教你如何识别自己的“破戒模式”,如何构建支持性的环境,甚至是如何利用一些认知技巧来“欺骗”自己的大脑,使其更容易做出符合长远利益的选择。比如,书中介绍的“意念反转”技巧,就是通过预想即将到来的困难和诱惑,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从而大大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这对我这种容易冲动、三分钟热度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向导,带领我穿越自制力的迷宫,让我看到了通往更佳生活状态的清晰路径。它让我明白,自制力并非天生的“超能力”,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不断强化的技能。
评分读完《心理学与自制力(2版)(心理学与生活系列)》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对“自制力”的理解是如此肤浅。我之前以为,所谓的自制力就是咬牙坚持,硬扛着不去做那些“不应该”做的事情。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从心理学的高度,将自制力拆解成了几个核心组成部分:目标设定、冲动控制、情绪调节、认知重评以及环境设计。它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设定模糊的目标会让我们更容易放弃,为什么情绪的失控会像洪水一样吞噬我们的意志,以及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被眼前的奖励所诱导而忽略长远的利益。书中关于“认知重评”的部分尤其令我着迷。它教我们如何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比如,面对美食的诱惑时,与其想着“我不能吃”,不如想着“我现在更需要保持健康”,或者“吃完这段时间我就要加强运动”。这种微小的认知转变,却能产生巨大的心理能量,帮助我们做出更理智的选择。我尝试了书中的一些技巧,比如在想要刷手机的时候,我会先问自己“这个行为能帮助我实现我的长期目标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就会尝试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这种主动的思考和自我对话,让我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有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充满了实践性的建议,让我能够立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且切实感受到了变化。它让我意识到,自制力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来掌握的艺术。
评分《心理学与自制力(2版)(心理学与生活系列)》这本书,让我深深体会到,原来“自制力”并非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内心战争”,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博弈”。我过去总是认为,自制力就是要“压抑”自己的欲望,要“对抗”自己的本能。然而,这本书却从一个更温和、更科学的角度,向我展示了如何与自己的内心达成和解,并将其引导向更健康、更有益的方向。它详细解释了“自我认知”在自制力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反思”和“觉察”来识别那些阻碍我们做出更好选择的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我开始尝试书中建议的“行为追踪”方法,记录下我每天的饮食、运动、睡眠以及完成的任务。这种可视化呈现,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模式,也更容易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另外,书中关于“小步前进”和“累积效应”的论述,也让我对长期目标有了更强的信心。它告诉我,即使是很小的进步,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也能带来巨大的改变。我开始将我的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小的、可实现的任务,每天完成一点点,这种“微习惯”的养成,让我觉得坚持不再是难事,反而成了一种享受。这本书让我明白,自制力是一种“内建”的能力,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将“想要”变成“能够”,再最终变成“习惯”的过程。
评分在我看来,《心理学与自制力(2版)(心理学与生活系列)》这本书,就像一本关于“自我掌控”的心理地图。它没有给你提供什么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和心理学研究,将自制力的形成和维持机制,剖析得淋漓尽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将“诱惑”的本质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诱惑,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比如,有些诱惑是“即时奖励”,比如美食、娱乐;有些则是“回避痛苦”的冲动,比如拖延、逃避责任。针对这些不同的诱惑,这本书提供了“认知重构”、“情绪调节”、“行为预设”等一系列非常有针对性的方法。我尝试了书中关于“延迟满足”的训练,比如在感到口渴的时候,先喝一杯水,等待几分钟,再决定是否需要喝含糖饮料。这种小小的“延迟”,竟然能让我做出更健康的选择。此外,书中关于“元认知”的探讨也让我茅塞顿开。它教我们如何“观察”自己的思维过程,识别那些阻碍我们做出更好选择的“自动化反应”。比如,当我感到焦虑而想通过刷手机来逃避时,这本书引导我去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有这种逃避的冲动?它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这种“觉察”的过程,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帮助我打断那些不良的循环。这本书让我明白,自制力不是一种“硬性”的约束,而是一种“软性”的智慧,一种对自己内在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有效管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