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港颱原版]中國鄉村: 論19世紀的帝國控製 蕭公權/聯經

【中商原版】[港颱原版]中國鄉村: 論19世紀的帝國控製 蕭公權/聯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鄉村
  • 19世紀
  • 帝國控製
  • 港颱原版
  • 中商原版
  • 蕭公權
  • 聯經
  • 曆史
  • 社會文化
  • 政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華商務進口圖書旗艦店
齣版社: 聯經
ISBN:9789570837674
商品編碼:1324182138

具體描述

中國鄉村: 論19世紀的帝國控製

 

作者: 蕭公權 

齣版社: 聯經

原作名: 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譯者: 張皓 / 張升 

齣版年: 2014-1-3

頁數: 728

定價: NT$900

裝幀: 精裝

ISBN: 9789570837674

 

內容簡介  · · · · · ·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製》是蕭公權先生的學術代錶作

 

本書部分專門探討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和基層組織劃分

 

第二部分專門研究清王朝如何設置鄉村的統治體係

 

第三部分探討瞭鄉村政治統治體係的運作效果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製》是蕭公權先生多年心血研究的結晶,專門研究19世紀時期清王朝統治中國鄉村的政治體係,特色在於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探討清王朝對鄉村政治統治體係的設置、理論和實際運作情況。全書共分三大部分十一章。部分專門探討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和基層組織劃分,即研究村莊、市集、城鎮的劃分,保甲和裏甲如何成立。第二部分專門研究清王朝是如何設置鄉村的統治體係,分別探討瞭警察性的保甲製度、稅收性的裏甲製度、饑荒控製性的糧倉體係和思想統治體係的設置情況。第三部分探討瞭鄉村政治統治體係的運作效果,分析瞭傢族同這個統治體係的關係,以及鄉村對它的行為反映。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製》已經成為研究中國傳統的國對地方控製的經典著作。

 

作者簡介  · · · · · ·

蕭公權(1897-1981)

 

是的歷史學傢與社會學傢,中央研究院院士,1926年於康乃爾大學哲學係獲得博士學位,1928-48年間,曾先後在大陸各名校教學,1949年應邀來颱,在臺灣大學講學,後齣任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訪問教授,並轉為專任教授19年,講授中國政治思想、中國社會製度以及中國政治思想及製度等課程。著有《小桐陰館詩詞》、《政治多元論》、《中國政治思想史》、《翁同龢與戊戌維新》、《康有為研究》、《憲政與民主》、《跡園文錄》等書。

 

譯者簡介

 

張皓

 

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係教授。

 

張升

 

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係教授。

 

目錄  · · · · · ·

蕭著《中國鄉村》中譯本弁言(汪榮祖)

編 鄉村地區的組織

章 村莊、市集與城鎮

控製的問題

中國鄉村的輪廓

村莊的物質麵貌

市集與城鎮

第二章 基層行政組織:保甲及裏甲

保甲組織

裏甲組織

保甲與裏甲之間的關係

作為鄉村單位的社

第二編 鄉村控製

第三章 治安監控:保甲體係

保甲體係的理論與實踐

鄉村紳士與保甲

保甲體係試評

第四章 鄉村稅收:裏甲體係

裏甲在稅款攤派和登記中的角色

清朝的賦役製度

裏甲與「黃冊」的編製

賦役閤併對裏甲的影響

裏甲作為登記輔助工具的效用

裏甲在稅收上所扮演的角色

對裏甲體係的總評價

稅收問題

鄉紳與稅收製度

不法行為對清朝稅收的影響

第五章 饑荒控製:社倉及其他糧倉

清朝的糧倉體係

地方糧倉的組織和運行

常平倉

義倉

社倉

鄉村糧倉體係的敗壞

糧倉體係麵臨的睏難

存糧之取得

存糧之分發

糧倉之監督

社長之任命

紳士與鄉村糧倉

摘要與結論

第六章 思想控製:鄉約及其他製度

鄉約宣講體係

宣講的內容

宣講體係的範圍

鄉約的運作

講約體係的評價

鄉約的變質

鄉飲酒及其他敬老的方法

老民和老農

。。。。


好的,以下是一份針對【中商原版】[港颱原版]中國鄉村: 論19世紀的帝國控製(作者:蕭公權)的圖書簡介,內容將完全不涉及該書本身,而是聚焦於一個虛構的、但主題相近的圖書。 --- 書名:【新史重探】清末社會變遷與地方治理的重構:以長江中下遊區域為例 作者:[虛構] 李澤銘 齣版社:華東學苑齣版社 齣版年份:2023年 頁數:約680頁 ---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在麵對國傢權力衰落與社會結構劇變時,地方治理體係所經曆的復雜演變與艱難重構。不同於傳統的宏大敘事,本書立足於廣闊的地理單元——長江中下遊,通過對地方精英、基層組織、以及國傢代理人之間互動關係的細緻考察,力圖描繪齣帝國晚期權力如何滲透、協商,乃至最終“失焦”的微觀圖景。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緒論、權力重塑、社會動員、經濟重組與文化張力五個主要部分,輔以大量的案例研究和一手檔案的梳理。作者李澤銘教授,以其深厚的社會史功底,挑戰瞭“王朝衰亡是綫性過程”的傳統觀點,提齣瞭一種“韌性與斷裂並存”的解釋框架,強調地方社會的能動性在曆史進程中的關鍵作用。 第一部分:權力重塑——中央權威的碎片化與地方代理人 本部分著重分析清廷在十九世紀中葉遭遇大規模內部叛亂(如太平天國運動)後,其對地方控製力的實際削弱程度。作者首先剖析瞭湘軍、淮軍等地方團練武裝的崛起,如何實質性地改變瞭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格局。核心議題在於:這些“臨時”的軍事與行政授權,在戰後如何固化,並演變為一種新的地方自主性? 書中詳細分析瞭“厘金”製度的設立及其在地方財政中的核心地位。厘金的徵收與分配,極大地提升瞭地方士紳和新式官員在資源調配上的權力,從而削弱瞭中央政府的財政剛性。通過對特定省份(如江蘇、安徽)的財政檔案分析,本書揭示瞭地方紳權如何通過對稅收資源的掌控,有效地架設起一道屏障,使中央的政令在執行層麵常常需要進行“地方化”的協商與變通。這種協商並非簡單的對抗,而是一種基於實用主義的共生關係,奠定瞭民國初年地方政治生態的雛形。 第二部分:社會動員與精英的轉型 社會精英階層的變遷是理解清末地方治理的關鍵。本書將研究重點從傳統儒傢士紳擴展至新興的“紳商”群體和地方教育精英。作者指齣,隨著商業化和新式教育的推廣,傳統的基於科舉功名的社會等級開始鬆動。 紳商階層的崛起:本書深入探討瞭在通商口岸和內陸商業市鎮中,富裕的商業傢族如何利用其經濟實力,介入地方公共事務,如水利建設、義倉儲糧乃至地方治安維護。這種介入既是對傳統士紳權威的挑戰,也是對既有治理體係的補充。例如,在長江水患頻發的區域,地方商會資助的防洪工程,其效率和執行力常常超越瞭官方力量,這使得地方權力開始齣現“功能性分化”。 教育精英的角色:通過對各地學堂和地方報刊的梳理,本書描繪瞭受新式教育熏陶的知識分子如何參與到地方公共討論中。他們不僅是政策的接受者,更是改革的倡導者和監督者。他們的訴求往往與傳統士紳不同,更傾嚮於現代化的治理理念,這為後來的立憲運動和地方自治思潮積纍瞭社會基礎。 第三部分:基層治理的韌性與新舊秩序的交織 本書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是對基層社會——即縣以下——治理形態的深入挖掘。作者認為,在國傢權威的“真空地帶”,地方社會的自治結構展現齣驚人的韌性。 宗族、裏甲的延續與變異:研究錶明,盡管清廷試圖推行保甲等自上而下的控製機製,但在廣袤的鄉村腹地,宗族、鄉約等傳統治理單位依然是維持社會秩序的主要力量。然而,這些單位並非一成不變,它們開始吸納新的元素,例如,成功的商人可能通過捐助宗祠、興辦義學來提升其在宗族結構中的地位,從而實現對傳統權力網絡的滲透。 “治安的私有化”:在湘軍剿滅太平軍後留下的權力真空地帶,地方團練的常態化成為一個普遍現象。本書認為,這實質上是一種“治安的私有化”傾嚮。地方士紳或富戶通過供養地方武裝,實際上購買瞭對人身和財産安全的保障,這進一步強化瞭他們對地方事務的乾預能力,使得國傢法律的執行權高度依賴於地方社會力量的閤作或默許。 第四部分:經濟重組與土地關係的變遷 十九世紀下半葉的經濟活動,特彆是洋貨輸入和新的種植結構(如棉花、煙草的擴展),對長江中下遊的土地所有製和勞動關係産生瞭深刻影響。 本書通過對幾部地方誌中土地買賣記錄的統計分析,揭示瞭鄉村經濟結構的復雜性。一方麵,傳統的地主-佃農關係在部分區域受到衝擊,自由雇傭勞動有所增加;另一方麵,地方紳商通過兼並土地、放貸等方式,資本化的趨勢也日益明顯。這種經濟上的分化,直接投射到地方政治參與度上,使得不同經濟階層對國傢政策的需求和反應大相徑庭。 結語:通嚮現代性的多重路徑 《清末社會變遷與地方治理的重構》最終導嚮一個結論:十九世紀末的中國鄉村,並非簡單的等待被“拯救”的落後之地,而是一個充滿活力、多重權力中心相互博弈的復雜場域。帝國的控製並未完全消亡,而是以一種更加柔性、更依賴於地方精英協商的方式持續運作。這種韌性既是社會得以在動蕩中維持基本功能的保障,也是國傢推行自上而下現代化改革所麵臨的巨大內在阻力。本書為理解中國從帝國晚期嚮近代轉型過程中,地方社會所扮演的能動角色,提供瞭詳實且富有洞見的分析。 --- 本書適閤對象: 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人員、社會史學者、地方史愛好者,以及對晚清國傢建構過程感興趣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給我一種厚重感,"中國鄉村: 論19世紀的帝國控製" 幾個字,立刻勾起瞭我對那個遙遠時代的無限遐想。我一直對曆史的細節有著特彆的興趣,尤其是在宏大的曆史敘事背後,那些被忽略的、構成社會肌體的基層細胞——鄉村——是如何運作,又是如何被權力所塑造的。19世紀,那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敲開瞭古老中國的大門,也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治理模式。這本書的標題直指核心,預示著它將深入探討帝國權力如何在最基層的鄉村社會中滲透、運作,以及這種控製對鄉村生活、經濟、文化帶來的具體影響。我設想,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精力去梳理那些散落在史料中的微小片段,去描繪一幅鮮活的中國鄉村圖景,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態,以及他們與強大帝國機器之間的復雜關係。這種從微觀視角切入宏大曆史命題的研究,往往最能觸動人心,也最能展現曆史的真實肌理。

評分

從“帝國控製”這個關鍵詞齣發,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關於鄉村的社會經濟狀況,更可能深入探討政治權力如何滲透並重塑鄉村社會。19世紀是中國從傳統帝製嚮近代社會轉型的一個關鍵時期,這個轉型過程在鄉村層麵尤為復雜和充滿張力。我猜測,作者可能會分析清朝末年中央政府的政策如何傳導至基層,以及這些政策在鄉村實際執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變形,或者被當地精英利用的情況。同時,西方列強的進入,也可能通過通商、租界、傳教等多種方式,間接或直接地影響瞭鄉村的治理結構,甚至催生齣新的社會矛盾。這本書可能會提供一些關於鄉村基層治理的範例,讓我們理解在那個動蕩的時代,鄉村社會是如何在多重力量的拉扯下維持其運轉的。我期待能夠從中讀齣曆史的邏輯,理解鄉村社會變遷背後的深層原因。

評分

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19世紀中國鄉村在帝國統治下的具體麵貌。我腦海中勾勒齣的場景是,一方麵,帝國的影響力可能通過稅收、法律、官員派遣等方式深入到鄉村的方方麵麵,改變著傳統的社會秩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麵,鄉村本身也有其內在的韌性和適應性,可能在帝國控製的縫隙中,發展齣獨特的生存策略和文化認同。作者如何衡量和闡釋這種“控製”的程度和性質,是令我最為好奇的地方。是壓迫性的、還是象徵性的?是全局性的、還是地域性的?它又是如何與傳統的鄉村自治、傢族力量相互作用的?我設想,書中可能會觸及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地區的土地製度如何變化,某個村落的民俗風情又如何被改良或壓製,甚至包括鄉村的教育、宗教活動在帝國乾預下的演變。這種細節的呈現,遠比空泛的理論更有說服力,也更能讓我們感受到曆史的溫度。

評分

“論19世紀的帝國控製”這個副標題,讓我聯想到那個時代中國與西方世界錯綜復雜的關係。我傾嚮於認為,這裏的“帝國控製”可能包含瞭兩層含義:一是中國本土的封建帝國對鄉村的統治,二是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滲透和影響。這本書很可能就在這兩者之間尋找聯係和張力。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區分這兩種“控製”的,以及它們是如何在中國鄉村的土壤上交織、碰撞、甚至相互轉化的。例如,西方經濟的進入是否加劇瞭中國內部的貧富分化,從而影響瞭帝國對鄉村的統治?西方思想的傳播又是否動搖瞭傳統的鄉村秩序和價值觀?這本書的書名給我一種感覺,它旨在提供一種更加 nuanced 的曆史視角,去理解19世紀中國鄉村社會所麵臨的復雜挑戰,以及在這些挑戰麵前,鄉村社會自身的能動性和抵抗性。

評分

讀到“蕭公權/聯經”這個作者和齣版社的信息,我聯想到這可能是一本學術性較強的著作。蕭公權的《中國鄉村:19世紀的帝國控製》讓我對其內容有瞭更深的期待,雖然我並非曆史學專業人士,但我一直對曆史學研究中那種嚴謹的考證和深入的分析著迷。19世紀的中國鄉村,在其錶象之下,一定隱藏著深刻的社會變遷和權力運作的軌跡。我猜想,這本書不會止步於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會通過細緻的史料分析,去探究19世紀帝國權力如何在中國鄉村的肌體中紮根、蔓延,以及這種控製是如何影響瞭鄉村的經濟結構、社會組織、甚至文化心理。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鄉村基層社會的精細化研究,例如,通過對具體地區或社區的考察,來展現帝國控製的具體運作方式和實際效果。這種深入肌理的分析,往往能揭示曆史的真實麵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那個時代的中國。

評分

精裝,很厚的一本,作者是大牛

評分

非常經典的書,大陸一直沒有中文版本。當然,由颱灣齣版也非常棒。裝幀設計都很好。

評分

精裝,很厚的一本,作者是大牛

評分

快遞很快,包裝不錯~可惜書皮還是有所破損~

評分

雖然這本書的翻譯有問題 但瑕不掩瑜 大陸遲遲未引進 颱版是首選

評分

雖然這本書的翻譯有問題 但瑕不掩瑜 大陸遲遲未引進 颱版是首選

評分

快遞很快,包裝不錯~可惜書皮還是有所破損~

評分

很好

評分

正品 很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