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港台原版]中國鄉村: 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 蕭公權/聯經

【中商原版】[港台原版]中國鄉村: 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 蕭公權/聯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乡村
  • 19世纪
  • 帝国控制
  • 港台原版
  • 中商原版
  • 萧公权
  • 联经
  • 历史
  • 社会文化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聯經
ISBN:9789570837674
商品编码:1324182138

具体描述

中國鄉村: 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

 

作者: 蕭公權 

出版社: 聯經

原作名: 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译者: 張皓 / 張升 

出版年: 2014-1-3

页数: 728

定价: NT$9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9570837674

 

内容简介  · · · · · ·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是蕭公權先生的學術代表作

 

本書部分專門探討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和基層組織劃分

 

第二部分專門研究清王朝如何設置鄉村的統治體系

 

第三部分探討了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運作效果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是蕭公權先生多年心血研究的結晶,專門研究19世紀時期清王朝統治中國鄉村的政治體系,特色在於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探討清王朝對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設置、理論和實際運作情況。全書共分三大部分十一章。部分專門探討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和基層組織劃分,即研究村莊、市集、城鎮的劃分,保甲和里甲如何成立。第二部分專門研究清王朝是如何設置鄉村的統治體系,分別探討了警察性的保甲制度、稅收性的里甲制度、饑荒控制性的糧倉體系和思想統治體系的設置情況。第三部分探討了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運作效果,分析了家族同這個統治體系的關係,以及鄉村對它的行為反映。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已經成為研究中國傳統的國對地方控制的經典著作。

 

作者简介  · · · · · ·

蕭公權(1897-1981)

 

是的歷史學家與社會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1926年於康乃爾大學哲學系獲得博士學位,1928-48年間,曾先後在大陸各名校教學,1949年應邀來台,在臺灣大學講學,後出任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訪問教授,並轉為專任教授19年,講授中國政治思想、中國社會制度以及中國政治思想及制度等課程。著有《小桐陰館詩詞》、《政治多元論》、《中國政治思想史》、《翁同龢與戊戌維新》、《康有為研究》、《憲政與民主》、《迹園文錄》等書。

 

譯者簡介

 

張皓

 

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張升

 

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目录  · · · · · ·

蕭著《中國鄉村》中譯本弁言(汪榮祖)

編 鄉村地區的組織

章 村莊、市集與城鎮

控制的問題

中國鄉村的輪廓

村莊的物質面貌

市集與城鎮

第二章 基層行政組織:保甲及里甲

保甲組織

里甲組織

保甲與里甲之間的關係

作為鄉村單位的社

第二編 鄉村控制

第三章 治安監控:保甲體系

保甲體系的理論與實踐

鄉村紳士與保甲

保甲體系試評

第四章 鄉村稅收:里甲體系

里甲在稅款攤派和登記中的角色

清朝的賦役制度

里甲與「黃冊」的編製

賦役合併對里甲的影響

里甲作為登記輔助工具的效用

里甲在稅收上所扮演的角色

對里甲體系的總評價

稅收問題

鄉紳與稅收制度

不法行為對清朝稅收的影響

第五章 饑荒控制:社倉及其他糧倉

清朝的糧倉體系

地方糧倉的組織和運行

常平倉

義倉

社倉

鄉村糧倉體系的敗壞

糧倉體系面臨的困難

存糧之取得

存糧之分發

糧倉之監督

社長之任命

紳士與鄉村糧倉

摘要與結論

第六章 思想控制:鄉約及其他制度

鄉約宣講體系

宣講的內容

宣講體系的範圍

鄉約的運作

講約體系的評價

鄉約的變質

鄉飲酒及其他敬老的方法

老民和老農

。。。。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中商原版】[港台原版]中國鄉村: 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作者:蕭公權)的图书简介,内容将完全不涉及该书本身,而是聚焦于一个虚构的、但主题相近的图书。 --- 书名:【新史重探】清末社会变迁与地方治理的重构:以长江中下游区域为例 作者:[虚构] 李泽铭 出版社:华东学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3年 页数:约680页 ---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面对国家权力衰落与社会结构剧变时,地方治理体系所经历的复杂演变与艰难重构。不同于传统的宏大叙事,本书立足于广阔的地理单元——长江中下游,通过对地方精英、基层组织、以及国家代理人之间互动关系的细致考察,力图描绘出帝国晚期权力如何渗透、协商,乃至最终“失焦”的微观图景。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绪论、权力重塑、社会动员、经济重组与文化张力五个主要部分,辅以大量的案例研究和一手档案的梳理。作者李泽铭教授,以其深厚的社会史功底,挑战了“王朝衰亡是线性过程”的传统观点,提出了一种“韧性与断裂并存”的解释框架,强调地方社会的能动性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第一部分:权力重塑——中央权威的碎片化与地方代理人 本部分着重分析清廷在十九世纪中叶遭遇大规模内部叛乱(如太平天国运动)后,其对地方控制力的实际削弱程度。作者首先剖析了湘军、淮军等地方团练武装的崛起,如何实质性地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格局。核心议题在于:这些“临时”的军事与行政授权,在战后如何固化,并演变为一种新的地方自主性? 书中详细分析了“厘金”制度的设立及其在地方财政中的核心地位。厘金的征收与分配,极大地提升了地方士绅和新式官员在资源调配上的权力,从而削弱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刚性。通过对特定省份(如江苏、安徽)的财政档案分析,本书揭示了地方绅权如何通过对税收资源的掌控,有效地架设起一道屏障,使中央的政令在执行层面常常需要进行“地方化”的协商与变通。这种协商并非简单的对抗,而是一种基于实用主义的共生关系,奠定了民国初年地方政治生态的雏形。 第二部分:社会动员与精英的转型 社会精英阶层的变迁是理解清末地方治理的关键。本书将研究重点从传统儒家士绅扩展至新兴的“绅商”群体和地方教育精英。作者指出,随着商业化和新式教育的推广,传统的基于科举功名的社会等级开始松动。 绅商阶层的崛起:本书深入探讨了在通商口岸和内陆商业市镇中,富裕的商业家族如何利用其经济实力,介入地方公共事务,如水利建设、义仓储粮乃至地方治安维护。这种介入既是对传统士绅权威的挑战,也是对既有治理体系的补充。例如,在长江水患频发的区域,地方商会资助的防洪工程,其效率和执行力常常超越了官方力量,这使得地方权力开始出现“功能性分化”。 教育精英的角色:通过对各地学堂和地方报刊的梳理,本书描绘了受新式教育熏陶的知识分子如何参与到地方公共讨论中。他们不仅是政策的接受者,更是改革的倡导者和监督者。他们的诉求往往与传统士绅不同,更倾向于现代化的治理理念,这为后来的立宪运动和地方自治思潮积累了社会基础。 第三部分:基层治理的韧性与新旧秩序的交织 本书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对基层社会——即县以下——治理形态的深入挖掘。作者认为,在国家权威的“真空地带”,地方社会的自治结构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宗族、里甲的延续与变异:研究表明,尽管清廷试图推行保甲等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但在广袤的乡村腹地,宗族、乡约等传统治理单位依然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主要力量。然而,这些单位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开始吸纳新的元素,例如,成功的商人可能通过捐助宗祠、兴办义学来提升其在宗族结构中的地位,从而实现对传统权力网络的渗透。 “治安的私有化”:在湘军剿灭太平军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地带,地方团练的常态化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本书认为,这实质上是一种“治安的私有化”倾向。地方士绅或富户通过供养地方武装,实际上购买了对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障,这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地方事务的干预能力,使得国家法律的执行权高度依赖于地方社会力量的合作或默许。 第四部分:经济重组与土地关系的变迁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洋货输入和新的种植结构(如棉花、烟草的扩展),对长江中下游的土地所有制和劳动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书通过对几部地方志中土地买卖记录的统计分析,揭示了乡村经济结构的复杂性。一方面,传统的地主-佃农关系在部分区域受到冲击,自由雇佣劳动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地方绅商通过兼并土地、放贷等方式,资本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这种经济上的分化,直接投射到地方政治参与度上,使得不同经济阶层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和反应大相径庭。 结语:通向现代性的多重路径 《清末社会变迁与地方治理的重构》最终导向一个结论:十九世纪末的中国乡村,并非简单的等待被“拯救”的落后之地,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多重权力中心相互博弈的复杂场域。帝国的控制并未完全消亡,而是以一种更加柔性、更依赖于地方精英协商的方式持续运作。这种韧性既是社会得以在动荡中维持基本功能的保障,也是国家推行自上而下现代化改革所面临的巨大内在阻力。本书为理解中国从帝国晚期向近代转型过程中,地方社会所扮演的能动角色,提供了详实且富有洞见的分析。 --- 本书适合对象: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人员、社会史学者、地方史爱好者,以及对晚清国家建构过程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蕭公權/聯經”这个作者和出版社的信息,我联想到这可能是一本学术性较强的著作。萧公权的《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让我对其内容有了更深的期待,虽然我并非历史学专业人士,但我一直对历史学研究中那种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着迷。19世纪的中国乡村,在其表象之下,一定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变迁和权力运作的轨迹。我猜想,这本书不会止步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会通过细致的史料分析,去探究19世纪帝国权力如何在中国乡村的肌体中扎根、蔓延,以及这种控制是如何影响了乡村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甚至文化心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乡村基层社会的精细化研究,例如,通过对具体地区或社区的考察,来展现帝国控制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实际效果。这种深入肌理的分析,往往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

评分

“论19世纪的帝国控制”这个副标题,让我联想到那个时代中国与西方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倾向于认为,这里的“帝国控制”可能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本土的封建帝国对乡村的统治,二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渗透和影响。这本书很可能就在这两者之间寻找联系和张力。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区分这两种“控制”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中国乡村的土壤上交织、碰撞、甚至相互转化的。例如,西方经济的进入是否加剧了中国内部的贫富分化,从而影响了帝国对乡村的统治?西方思想的传播又是否动摇了传统的乡村秩序和价值观?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感觉,它旨在提供一种更加 nuanced 的历史视角,去理解19世纪中国乡村社会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以及在这些挑战面前,乡村社会自身的能动性和抵抗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给我一种厚重感,"中國鄉村: 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 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那个遥远时代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历史的细节有着特别的兴趣,尤其是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那些被忽略的、构成社会肌体的基层细胞——乡村——是如何运作,又是如何被权力所塑造的。19世纪,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治理模式。这本书的标题直指核心,预示着它将深入探讨帝国权力如何在最基层的乡村社会中渗透、运作,以及这种控制对乡村生活、经济、文化带来的具体影响。我设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梳理那些散落在史料中的微小片段,去描绘一幅鲜活的中国乡村图景,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与强大帝国机器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从微观视角切入宏大历史命题的研究,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展现历史的真实肌理。

评分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19世纪中国乡村在帝国统治下的具体面貌。我脑海中勾勒出的场景是,一方面,帝国的影响力可能通过税收、法律、官员派遣等方式深入到乡村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乡村本身也有其内在的韧性和适应性,可能在帝国控制的缝隙中,发展出独特的生存策略和文化认同。作者如何衡量和阐释这种“控制”的程度和性质,是令我最为好奇的地方。是压迫性的、还是象征性的?是全局性的、还是地域性的?它又是如何与传统的乡村自治、家族力量相互作用的?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触及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地区的土地制度如何变化,某个村落的民俗风情又如何被改良或压制,甚至包括乡村的教育、宗教活动在帝国干预下的演变。这种细节的呈现,远比空泛的理论更有说服力,也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评分

从“帝國控制”这个关键词出发,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乡村的社会经济状况,更可能深入探讨政治权力如何渗透并重塑乡村社会。19世纪是中国从传统帝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转型过程在乡村层面尤为复杂和充满张力。我猜测,作者可能会分析清朝末年中央政府的政策如何传导至基层,以及这些政策在乡村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变形,或者被当地精英利用的情况。同时,西方列强的进入,也可能通过通商、租界、传教等多种方式,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乡村的治理结构,甚至催生出新的社会矛盾。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些关于乡村基层治理的范例,让我们理解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乡村社会是如何在多重力量的拉扯下维持其运转的。我期待能够从中读出历史的逻辑,理解乡村社会变迁背后的深层原因。

评分

中國鄉村: 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 蕭公權/聯經可谓经典大作,大陆只有英文版

评分

精裝,很厚的一本,作者是大牛

评分

正品 很不错

评分

稍微贵了点,不过经典也值了。

评分

替人代买的,评价不错

评分

中國鄉村: 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 蕭公權/聯經可谓经典大作,大陆只有英文版

评分

中國鄉村: 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 蕭公權/聯經可谓经典大作,大陆只有英文版

评分

稍微贵了点,不过经典也值了。

评分

基层社会研究的起步之作,经典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