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細胞油脂:微生物和藻類來源的油脂

單細胞油脂:微生物和藻類來源的油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單細胞油脂
  • 微生物油脂
  • 藻類油脂
  • 生物柴油
  • 油脂化學
  • 生物技術
  • 可再生能源
  • 脂質代謝
  • 工業微生物
  • 環境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悅讀時代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32601
商品編碼:13306912617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5-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單細胞油脂:微生物和藻類來源的油脂

定價:128.00元

作者:[以]茲斐·科恩(Zvi Cohen)[英]考林·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12223260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本書是國際上關於“單細胞油脂”的*專著,由以色列古裏安大學茲斐?科恩教授和英國赫爾大學考林?臘特列傑教授共同組織編寫。
2.單細胞油脂是由微生物或藻類積纍的一類可食用的油脂,富含豐富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對嬰幼兒智力及視網膜發育、成年人心腦血管疾病預防和治療等具有促進作用;此外,單細胞油脂還可以用於製備工業用生物燃料。因此,近年“單細胞油脂備受關注。
3.目前國內無同類書,本書填補該類書空白。

內容提要


本書為係統論述單細胞油脂(微生物和藻類來源的油脂)的專著。全書涵蓋瞭各種單細胞油脂的功能、性質和製取加工方法,以及單細胞油脂的積纍機製及相關産油微生物、藻類的生理生化特性和育種方法;著重介紹瞭富含各種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單細胞油脂的生産,以及單細胞油脂作為生物燃料原料的商業應用進展及前景預測。全書分6部分,共20章,內容緊密結閤當前單細胞油脂科學與技術發展的*進展,以資源、功能、應用、製取為主綫,在闡述當前研究成果與技術現狀的同時反映瞭其發展態勢與開發前景。
本書可供相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等從事食用油脂、生物能源等研究和開發工作的科研管理人員、科研工作者和研發生産人員藉鑒與參考;也可以作為研究生教學用書,尤其適閤作為生物化工、發酵工程、能源化工、食品科學與工程等學科的教學參考用書。

目錄


部分導論和概述
章 21世紀的單細胞油脂
1.1引言
1.2初階段
1.320世紀後25年的發展
1.3.1GLA的生産過程
1.3.2與可可脂等效的油脂生産過程
1.421世紀單細胞油脂
1.4.1探求富含DHA的SCO
1.4.2富含ARA的油脂
1.4.3其他PUFASCO資源
1.5SCO與轉基因植物油的競爭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利用異養生長微生物生産單細胞油脂
第2章 産花生四烯酸菌株高山被孢黴:突變株的産生、相關酶基因的分離
和分子育種
2.1引言
2.2從高山被孢黴1S4衍生的突變株
2.2.1Δ9脫飽和酶缺陷型菌株
2.2.2Δ12脫飽和酶缺陷型菌株
2.2.3脫飽和酶活性提高的突變株
2.2.4Δ6脫飽和酶缺陷型菌株
2.2.5Δ5脫飽和酶缺陷型菌株
2.2.6Δ12脫飽和酶和Δ5脫飽和酶雙缺陷型突變株
2.2.7n3脫飽和酶缺陷型突變株
2.2.8延長酶(EL1促使棕櫚酸轉化成硬脂酸)缺陷型菌株
2.2.9積纍甘油二酯的突變株
2.2.10分泌油脂的突變株
2.3高山被孢黴中多不飽和脂肪酸生物閤成中
涉及的酶編碼基因分析
2.3.1Δ9脫飽和酶
2.3.2Δ12脫飽和酶和ω3脫飽和酶
2.3.3Δ5脫飽和酶和Δ6脫飽和酶
2.3.4延長酶
2.3.5NADH細胞色素b5還原酶和細胞色素b
2.4脫飽和酶缺陷型突變株中突變位點的鑒定
2.5高山被孢黴菌株的遺傳操作
2.6結論
參考文獻
第3章 通過代謝工程使産油酵母生産ω3脂肪酸
3.1引言
3.2篩選解脂耶氏酵母作為生産主體
3.3生物閤成途徑生産EPA和DHA
3.4可行性論證:一種解脂耶氏酵母菌株通過“Δ6途徑”生産EPA
3.5分離和使用強啓動子
3.6閤成解脂耶氏酵母密碼子優化基因
3.7將C原子引入或者移除改造的途徑
3.8通過“Δ6途徑”用解脂耶氏酵母菌株生産EPA,占總FAME的40%
3.9生成解脂耶氏酵母菌株通過“Δ6途徑”
産生占總FAME的6%的DHA
3.10通過“Δ6途徑”提高EPA和DHA産量的策略
3.11通過“Δ9途徑”在不提供GLA的情況下生産EPA
3.12結論
參考文獻
第4章 利用裂殖壺菌發酵生産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技術發展:曆史迴顧和
展望
4.1引言
4.1.1ω3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
4.1.2ω3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的來源
4.1.3可替代技術發展的必要性
4.2生物理性技術的應用發展
4.2.1初步毒理學探究
4.3發酵的擴大
4.4菌體和提取DHA油脂的安全性評價
4.5産品
4.6裂殖壺菌産品的新相關研究
4.7結論
參考文獻
第5章 花生四烯酸:利用被孢黴屬真菌發酵生産
5.1引言
5.2花生四烯酸來源
5.3高山被孢黴和高山被孢黴油脂的一些性能
5.4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在高山被孢黴中的生物閤成
5.5高山被孢黴發酵
參考文獻
第6章 雙鞭藻類産單細胞油脂
6.1引言
6.2二十二碳六烯酸的重要性
6.3雙鞭藻類産單細胞油脂的商業化成功
6.4雙鞭藻類油脂與傳統油脂的對比
6.5商業化生産雙鞭藻類油脂
6.5.1菌株的選育和優化
6.5.2工業生産雙鞭藻類油脂(DHA油脂)
6.6DHA油脂的特性
6.7DHA油脂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第7章 海洋微藻寇氏隱甲藻利用可替代碳源異養生産二十二碳六烯酸
研究
7.1引言
7.2可替代碳源的利用
7.3乙酸的使用
7.4乙醇用作碳源
7.5C2為碳源生産脂肪酸
7.6甘油作為碳源
參考文獻
第8章 利用異養型微藻生産二十碳五烯酸
8.1引言
8.2EPA
8.2.1結構、影響和重要性
8.2.2生物閤成
8.2.3來源
8.3微藻生産EPA
8.3.1EPA生産的影響因素
8.3.2微藻的培養體係
8.3.3微藻生産EPA的培養策略
8.4微藻生産EPA的前景
8.5結論
參考文獻
第9章 單細胞油脂的下遊處理、萃取與純化
9.1總論
9.2油脂的萃取過程
9.2.1捲枝毛黴中γ亞麻酸的萃取
9.2.2高山被孢黴中ARA油脂的萃取
9.2.3工藝流程設計
9.3寇氏隱甲藻和裂殖壺菌中DHA油脂的萃取
9.3.1發酵和富集
9.3.2預處理和細胞破碎
9.3.3萃取和精製
9.3.4品質特徵
9.4微藻中油脂的萃取
9.4.1概述
9.4.2萃取
9.4.3純化
參考文獻
第三部分利用光閤自養生長微生物生産單細胞油脂
0章 尋求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光閤藻類
10.1簡介
10.2富含PUFATAG微藻的齣現
10.2.1微藻中油脂的積纍
10.3富含PUFA的TAG可用於葉綠體脂質
修飾的PUFA儲存池
10.4缺刻緣綠藻的分離及其特性
10.4.1在缺刻緣綠藻中誘導ARA的積纍
10.4.2細胞密度對ARA含量的影響
10.4.3缺刻緣綠藻中ARA的生物閤成
10.4.4ARA在缺刻緣綠藻中的作用
10.5DGLA的生産
10.5.1DGLA生産力
10.6結論
參考文獻
1章 用微生物生産類鬍蘿蔔素
11.1引言
11.2β鬍蘿蔔素
11.2.1杜氏鹽藻
11.2.2三孢布拉黴菌
11.3蝦青素
11.3.1雨生紅球藻
11.3.2紅法夫酵母/Xanthophyllomyces dendrorhous
11.4葉黃素
11.5其他類鬍蘿蔔素和其他生物體
11.6結論
參考文獻
第四部分利用單細胞油脂生産生物燃料
2章 微藻作為生物柴油原料的商業化生産進展
12.1引言
12.2藻類:利與弊
12.3微藻能源研究曆史
12.4開放式池塘
12.4.1Aquaflow Bionomic Corporation Ltd.
12.4.2PetroSun Inc.
12.4.3Seambiotic Ltd.
12.4.4PetroAlgae
12.4.5HR Biopetroleum
12.4.6Green Star Products Inc.
12.4.7Sapphire Energy
12.5光生物反應器
12.5.1GreenFuel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12.5.2AlgaeLink N.V.
12.5.3Valcent Products
12.5.4Solix Biofuels
12.5.5OriginOil
12.6發酵
12.6.1Solazyme
12.6.2Bayer Technology
12.7閤成基因
12.8前景
參考文獻
3章 利用微藻油脂製備生物燃料:化學、生理學和生産
13.1引言
13.2油脂和脂肪酸
13.3烴類
13.4甘油三酯、脂肪酸和生物柴油製備
13.5藻類生理學、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組成
13.5.1營養元素(N,P,Si)
13.5.2碳供給
13.5.3光照
13.5.4鹽度
13.5.5溫度
13.5.6生物化學
13.6藻種篩選
13.7微藻生産
13.8結論
參考文獻
4章 利用細菌油脂製備生物燃料
14.1引言
14.2酶法催化油脂製備生物柴油
14.3全細胞催化油脂製備生物柴油
14.4微生物中性油脂及其功效
14.5中性油脂的生物閤成及其相關的酶
14.6微生物中性油脂生産的研究
14.7基因工程改造大腸杆菌製備生物柴油
14.8規模化培養用於製備生物柴油的細菌
14.9前景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五部分單細胞油脂的安全性和營養
5章 單細胞油脂的安全性評估和作為食品添加劑的調節需求
15.1引言
15.2安全性評估
15.2.1安全性評估方法
15.2.2微生物菌種安全性
15.2.3單細胞油脂成分的安全性
15.2.4單細胞油脂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和人類牛奶的臨床研究
15.2.5兒童和特殊人口研究
15.2.6潛在齣血
15.2.7耐受性
15.2.8ARA
15.2.9DHA和ARA的過敏性評估
15.2.10市場和臨床數據
15.3適用於單細胞油脂的法規
15.3.1美國——食品成分
15.3.2歐洲
15.3.3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15.3.4加拿大
15.4單細胞油脂目前的法規狀態
15.4.1美國
15.4.2歐盟
15.4.3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15.4.4加拿大
15.5結論
參考文獻
6章 單細胞油脂的營養方麵: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的
應用
16.1引言
16.2單細胞油脂對動物的研究:組織中的PUFA水平和功能研究
16.3SCO的安全性方麵
16.4SCO應用於嬰幼兒的研究
16.4.1實驗設計和處理
16.4.2結果
16.5早産嬰兒中LCPUFA實驗
16.5.1實驗設計和處理
16.5.2結果
16.6成人中SCO研究
16.7結論
參考文獻
7章 單細胞油脂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在人體營養中的新發展
17.1引言
17.2單細胞油脂在嬰幼兒配方食品中的應用
17.2.1早産嬰兒的單細胞油脂添加
17.2.2足月嬰兒的單細胞油脂添加
17.3哺乳期産婦的單細胞油脂添加
17.4單細胞油脂對心血管健康的作用
17.4.1單細胞油脂對脂蛋白的影響
17.4.2單細胞油脂對甘油三酯水平的影響
17.4.3單細胞油脂對心髒和血管功能的影響
17.4.4單細胞油脂對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的影響
17.5單細胞油脂的補充及認知
17.6結論
參考文獻
8章 單細胞油脂在動物營養中的應用
18.1引言
18.2動物産品中長鏈ω3多不飽和脂肪酸富集
18.2.1傢禽中富集
18.2.2産蛋雞
18.2.3雞肉
18.2.4豬
18.2.5反芻動物
18.2.6反芻動物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代謝
18.3多不飽和脂肪酸對生長的作用
18.4膳食控製:榖物對草料
18.5增加肌肉組織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
18.6提高牛奶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
18.7給反芻動物帶來的健康益處
18.8單細胞油脂在寵物和功能動物中的應用
18.8.1貓和狗對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需求
18.9DHA和ARA的替代來源
18.10馬對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需求
18.11馬所需DHA的替代來源
18.12結論
參考文獻
9章 單細胞油脂在水産業的應用
19.1引言
19.2水生動物必需的脂肪酸
19.2.1水生環境與陸生環境
19.2.2羅非魚
19.2.3彩虹鱒魚
19.2.4鮭魚
19.2.5海生魚類
19.2.6蝦
19.3水生生物的必需脂肪酸資源
19.3.1魚油和魚粉
19.3.2植物油脂
19.3.3微藻産單細胞油脂
19.3.4新的GMO選擇
19.4魚油和魚粉的緊缺
19.4.1水産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19.4.2捕魚業的輸入/水産業的輸齣(CIAO)指數
19.5SCO在水産業應用的前景
19.5.1消費者和水産養殖業對可持續發展的看法
19.5.2SCO應用於水産業的光明前景
參考文獻
第六部分展望
第20章 單細胞油脂的未來發展前景
20.1引言
20.2單細胞油脂工業化的短暫曆史
20.2.1來自Apiotrichum curvatum的可可脂等價物(CBE)
20.2.2來自深黃被孢黴的γ亞麻酸
20.2.3來自捲枝毛黴的γ亞麻酸
20.2.4來自隱甲藻的DHA油脂
20.2.5來自高山被孢黴的ARA油脂
20.2.6來自裂殖壺菌的DHA 油脂
20.3未來的資源
20.3.1單細胞油脂的新資源
20.3.2微生物的基因工程
20.3.3植物的基因工程
20.4單細胞油脂的未來應用
20.4.1嬰幼兒配方奶粉
20.4.2新的食物應用
20.4.3動物飼料的應用
20.5結論
參考文獻
索引

作者介紹


黃和,南京工業大學生物與製藥工程學院,科技處處長,教授,國傢傑齣青年基金獲得者。現為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南京工業大學科技處處長,江蘇省工業生物技術創新中心主任,中國石化南京工業生物技術聯閤研究中心主任,同時兼任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化工學會生物化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專傢評審組成員、科技部“十二五”863生物與醫藥技術領域主題專傢,還擔任Bioproces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和Biotechnology and Applied Biochemistry 雜誌的編委。榮獲全國科技工作者,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纔”支持計劃。
主要從事生物基化學品的生物製造研究,先後主持與此相關的20餘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973”計劃和“863”計劃等國傢和省部級課題。共計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IF 9.646)、Green Chemistry (IF 6.320)、Carbon(IF 5.378)、Bioresource Technology (IF 4.98)等期刊發錶SCI論文90餘篇,他引400餘次,H指數為12;發明人申請中國專利90餘項、國際PCT專利3項,其中授權48項。

文摘







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單細胞油脂:微生物和藻類來源的油脂》之外,可以設想的、詳細的圖書簡介。這份簡介將專注於描述其他可能的、與油脂、微生物或藻類相關的書籍內容,並確保內容詳實、自然流暢。 --- 圖書名稱: 《生物質能源轉化與可持續發展:從縴維素到生物基材料的路徑探索》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生物質能源轉化的前沿技術、麵臨的挑戰以及其在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關鍵作用。麵對日益嚴峻的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問題,從非糧生物質中獲取可再生能源和高價值化學品已成為全球科研和産業界關注的焦點。本書係統性地梳理瞭從初級生物質原料收集、預處理到最終産品轉化的全鏈條技術體係。 第一部分:生物質資源評估與預處理技術 本書首先對全球可獲取的生物質資源(包括農業殘餘物、林業廢棄物以及城市有機廢棄物)的類型、分布及化學組成進行瞭詳盡的分析。重點闡述瞭縴維素、半縴維素和木質素這三大主要組分的結構特徵及其對後續轉化的影響。 在預處理技術方麵,我們詳細介紹瞭機械法、熱化學法(如稀酸/堿處理、離子液體處理)以及生物法(如酶解預處理)的機理、優缺點及工業應用潛力。特彆針對木質縴維素的解聚過程,書中運用瞭多尺度模擬方法,揭示瞭不同預處理條件對關鍵糖類單體(如葡萄糖、木糖)得率的影響機製,旨在為實現高效、低成本的縴維素活化提供理論指導。 第二部分:生物質的化學催化轉化 本部分聚焦於將預處理後得到的生物基平颱化閤物轉化為燃料和化學品的核心技術。 平颱化閤物的閤成與精製: 書中詳細闡述瞭糠醛、羥甲基糠醛(HMF)、乳酸等關鍵平颱分子從生物質降解産物中分離和純化的先進技術,如膜分離技術和萃取技術,並討論瞭如何通過生物催化或化學催化方法實現這些分子的定嚮轉化。 生物燃料的深度加工: 針對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第一代和第二代生物燃料,本書不僅迴顧瞭傳統的酯交換反應和發酵過程,更側重於探討如何通過催化重整、加氫脫氧等先進的化學轉化路徑,提高燃料的能量密度和質量,使其滿足現代內燃機的嚴格標準。例如,對生物油的催化升級技術,包括固定床和漿態床反應器的設計優化,進行瞭深入的案例分析。 生物基化學品與材料: 闡述瞭如何利用生物質衍生的單體(如琥珀酸、丁二醇)閤成可降解塑料(如聚乳酸PLA、聚羥基脂肪酸酯PHA)及特種聚閤物。書中配有大量的反應機理圖和催化劑結構-活性關係圖,幫助讀者理解如何通過調控催化劑的酸堿性質和孔道結構來控製産物的選擇性。 第三部分:生物能源係統的集成與可持續性評估 成功的生物質能源産業不僅依賴於高效的轉化技術,更需要一個整閤優化的係統和嚴格的評估標準。 集成工藝設計與優化: 本書引入瞭過程強化和係統集成(Process Intensification and Integration)的理念,探討瞭如反應精餾、反應萃取等耦閤技術在生物質轉化流程中的應用,以期降低能耗和設備投資。 生命周期評估(LCA)與環境影響: 重點分析瞭不同生物質能源路徑(如燃料乙醇與先進生物柴油)的環境效益。通過係統的生命周期評估模型,量化瞭從原料種植到最終使用的溫室氣體排放、水資源消耗及土地利用變化,為政策製定者和投資者提供瞭科學的決策依據。 經濟可行性分析與政策導嚮: 探討瞭生物質能源産業在當前能源市場中的經濟競爭力和盈利模式。分析瞭全球主要國傢在生物質能源領域的補貼政策、稅收激勵和市場準入機製,並展望瞭未來五年內技術突破可能帶來的成本下降趨勢。 本書的特色: 本書內容涵蓋瞭從基礎的化學結構解析到復雜的工業流程模擬,理論深度與工程實踐相結閤。圖錶豐富,數據翔實,特彆適閤從事生物質能源研究的科研人員、化工及環境工程領域的高校師生,以及關注可持續能源轉型的行業工程師和決策者。它不僅是技術手冊,更是理解生物質能源係統復雜性的綜閤指南。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非常具有啓發性,它指嚮的是一個對地球未來至關重要的議題:我們能否從微生物那裏獲取可持續的燃料和高價值化學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將單細胞油脂的生産置於全球生物經濟的背景下進行審視。比如,它如何與其他生物質來源(如木質縴維素、農作物殘渣)競爭原料和土地資源?書中是否探討瞭利用非糧原料或廢棄物(如二氧化碳或工業廢氣)作為碳源來培養這些微生物的可行性?這種“循環經濟”的視角至關重要。如果作者能深入探討目前主流的藻類和酵母在環境耐受性上的差異,以及針對特定氣候帶或特定汙染源的“定製化”菌株開發策略,那將是非常前沿的內容。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個全麵的生態係統評估,而不是僅僅關注生物反應器本身,而是包括瞭從上遊的菌種篩選到下遊的産品應用(比如用作生物柴油、潤滑油基礎油,甚至食品級脂肪酸)的完整價值鏈分析。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書名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聚焦於一個非常“硬核”的交叉學科領域——生物能源與資源化利用。作為一名對環境科學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非常看重這類書籍能否提供紮實的數據支撐和清晰的邏輯鏈條。我希望書中能夠對不同種類的藻類,比如小球藻、螺鏇藻或者特定的酵母菌,在油脂得率、脂肪酸組成上的差異進行詳盡的對比分析。這種對比不僅僅是列齣數據,更需要深入挖掘背後的生物學原理,比如它們如何調控碳流嚮脂肪酸閤成而不是蛋白質或碳水化閤物。更進一步,如果作者能夠觸及到規模化應用中的瓶頸問題,例如,如何有效處理高密度培養中的氧氣供應和廢物排放,以及如何開發齣低能耗的油脂分離技術,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極高瞭。對於我來說,最吸引人的是看到這些微觀層麵的生物學突破如何轉化為宏觀的産業變革潛力。如果書中能加入一些關於政策導嚮或市場前景的展望,那就更完美瞭,能幫助我們理解這項技術的“落地”速度。

評分

這部書的名字聽起來就讓人眼前一亮,特彆是對於那些關注可持續能源和生物技術領域的人來說。“單細胞油脂”這個詞匯本身就暗示瞭前沿的研究方嚮和巨大的應用潛力。我期待在這本書裏能看到對微生物和藻類這類微小生命體如何高效生産油脂的深度剖析。如果書中能詳細闡述不同種類微生物和藻類的代謝途徑,以及哪些因素(如光照、營養鹽、環境壓力)會影響它們的油脂積纍效率,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權衡不同來源的成本效益和環境影響的。例如,與傳統植物油相比,單細胞油脂在規模化生産上麵臨哪些獨特的工程挑戰?是從發酵罐的設計,到後續的油脂提取和純化工藝,每一個環節的優化思路都會是讀者的關注焦點。如果能有一些關於基因工程或代謝工程如何被用於“馴化”這些微生物,使其成為更高效的“微型煉油廠”的實例介紹,那這本書的科學深度就更上一個颱階瞭。總而言之,我期望這本書不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是一本能指導實踐的、關於未來生物燃料和生物基材料的實用指南。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望是,它能為我們揭示這些“微小工廠”是如何被科學傢們精確調控的。我特彆想知道,除瞭外部環境條件的優化,書中是否詳細闡述瞭調控油脂閤成通路(如乙酰輔酶A的分配)的分子機製。比如,哪些關鍵酶的過錶達或敲除能有效地“欺騙”細胞,使其將更多的能量投入到脂質閤成中?這需要深入到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的層麵。如果能有關於“組學”數據在指導代謝工程決策中的實際案例,那將極大地增強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同時,考慮到實際應用中的菌株穩定性問題,我希望作者能討論一下長期大規模培養過程中,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變化以及如何維持高産率菌株的純度和活性。這本書不應該隻停留在“能做”的層麵,更要解決“如何持續穩定地高效地做”這個核心難題。如果能提供一些關於生物安全和知識産權布局的討論,那就更好瞭,這對於任何想要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商業産品的團隊都是至關重要的信息。

評分

初讀目錄,我就被那種嚴謹的學術氣息所吸引。這本書似乎並不打算停留在科普層麵,而是直接切入技術核心。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工程控製”的部分。畢竟,實驗室裏的小試成果和工業化生産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我猜測作者會花費大量篇幅來討論反應器設計,無論是光生物反應器還是異養發酵係統,其運行參數的優化策略是決定最終油脂産率的關鍵。例如,pH值、溫度波動、攪拌速率對不同微生物油脂積纍的影響麯綫圖,會是極好的參考資料。此外,對於油脂的後處理過程,提取效率常常是決定經濟性的生命綫。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關於超臨界流體萃取、溶劑萃取法以及新型膜分離技術在單細胞油脂分離中的應用對比,特彆是關於溶劑殘留和能源消耗的評估。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成本分析模型,哪怕是初步的,來預測在不同原油價格下,單細胞油脂的競爭力如何變化,那麼這本書就不僅僅是教科書,更像是行業分析報告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