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形義與文化 南開跨文化交流研究叢書

漢字形義與文化 南開跨文化交流研究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漢字
  • 形義
  • 文化
  • 語言學
  • 漢語言文字學
  • 跨文化交流
  • 中國文化
  • 南開大學
  • 學術著作
  • 文字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哈爾濱市學府書店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南開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10039739
商品編碼:1331039694

具體描述

ISBN:9787310039739
內容介紹
ISBN號碼:9787310039739
書名:漢字形義與文化 南開跨文化交流研究叢書
作者:楊琳
齣版社:南開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13-03-01
頁數 :
版次 :第一版
開本 :
語種 :漢語
定價 :66.00



作者簡介
楊琳,男,甘肅臨夏市人。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傢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語匯分技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文字學會理事。治學廣泛,涉足語言文字學、民俗學、文獻學等領域。齣版的著作主要有《漢語詞匯與華夏文化》(語文齣版社1996)、《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宗教文化齣版社2000)、《小爾雅今注》(漢語大詞典齣版社2002)、《天津民俗》(主編)(甘肅人民齣版社2008)、《重陽》(北京:三聯書店2009)、《古典文獻及其利用》增訂本(北京大學齣版社2010)、《訓詁方法新探》(商務印書館2011)等,發錶論文170多篇。
目錄


























































































































滿





















































……
內容簡介
《南開跨文化交流研究叢書:漢字形義與文化》選取瞭140個較為常用的漢字,解析字形的構造理據,說明形體的發展演變,介紹跟字義有關的詞語,盡可能聯係文化來闡述詞語的含義,深入淺齣,圖文並茂,生動有趣,不僅是學習漢字和漢語詞匯的良師益友,而且也可從中瞭解到中華文化的方方麵麵。
精彩書摘
彆由本義分解引申齣分離、離彆的意思。中國有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說叫《牛郎織女》。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女兒,她心靈手巧,擅長紡織,能用一雙靈巧的手織齣五彩繽紛的雲朵。人間有個孤兒叫牛郎,他雖然勤勞,但一直過著貧苦的生活。後來牛郎在老牛的指點下,取走瞭正在湖中洗澡的織女的衣裳,織女隻好嫁給牛郎。從此兩人過著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王母娘娘知道這件事後大發雷霆,派天兵把織女捉迴天宮。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用籮筐裝著兒女,挑著籮筐追到天上,王母見牛郎追來,就用頭上的金釵在織女和牛郎之間劃齣一道大河,滔滔的銀河水無情地把牛郎和織女隔在兩岸,他們隻得隔河痛哭相望。後來王母見他們哭得傷心,便動瞭惻隱之心,命喜鵲傳話讓他們每隔七日相見一次,誰知喜鵲傳錯瞭話,說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見一次,於是王母就罰喜鵲給他們搭橋。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織女就在喜鵲搭的橋上相會,傾訴衷腸。傳說這天晚上,到瞭夜深人靜的時候,在葡萄架下能聽到牛郎和織女的竊竊細語,天上要是落瞭雨點,那就是他們傷心的眼淚。由於銀河把牛郎和織女分隔兩岸,所以銀河在古代又被稱為“彆浦”,浦也是河流的意思。離彆是令人傷心惆悵的。梁代文學傢江淹在《彆賦》中深有感觸地說:“黯然銷魂者,唯彆而已矣。”意思是說最使人沮喪傷心的事隻有離彆。唐代詩人杜牧在《贈彆》-詩中寫道:“蠟燭有心還惜彆,替人垂淚到天明。”蠟燭有燈芯,所以說“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眼裏,燭芯卻變成瞭“惜彆”之心,把蠟燭擬人化瞭。在詩人看來,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為人們的離彆而流淌的傷心淚水。

……
暫時沒有目錄,請見諒!

書名:漢字形義與文化 叢書:南開跨文化交流研究叢書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漢字的獨特性,追溯其形、音、義的演變脈絡,並係統闡釋瞭漢字在中華文化傳承與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第一部分:漢字形體的演變與結構解析 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仍在使用的文字係統之一,其形體演變本身就是一部濃縮的視覺曆史。本書首先對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主要書體形態進行瞭詳盡的描摹與比較分析。我們著重探討瞭從象形、指事、會意到形聲等“六書”理論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實際應用和演變規律。 象形與指事的基礎: 早期漢字如何從對具體事物的描摹中誕生,以及如何通過簡單的符號來指示抽象概念。我們通過大量實例,揭示瞭早期文字如何構建起對世界的初步認知框架。 會意的精妙與形聲的主導: 隨著社會復雜性的增加,單純的象形已無法滿足需求。本書詳細分析瞭會意字如何通過組閤已有的符號來錶達新的意義,展現瞭古人深刻的邏輯思維。隨後,重點剖析瞭形聲字在漢字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形聲字的齣現極大地提高瞭造字效率和數量,奠定瞭現代漢字係統的基礎。分析指齣,形旁與聲旁的選擇並非隨意,而是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聯想和語音演變信息。 書體的流變與規範化: 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一次關鍵的轉摺,它使得漢字從“圖畫性”嚮“符號性”過渡,極大地簡化瞭書寫。本書詳細論述瞭隸書的扁平化趨勢,以及楷書最終確立的筆畫規範,這些規範不僅是書寫的要求,也是後世文化傳播的基礎。我們同時討論瞭簡化字運動在現代語境下的背景、目的與影響。 第二部分:詞匯的語義演變與文化負載 漢字的意義並非一成不變,其深層的文化內涵隨著曆史發展不斷被充實和深化。本書著眼於核心詞匯和常用語素,考察其語義漂移、引申和固化過程。 語素的文化“記憶”: 每一個漢字(或構成詞匯的語素)都像是一個文化基因的載體。例如,探討“德”、“禮”、“仁”等核心概念,如何從最初的簡單詞義,演變為涵蓋道德、倫理、政治哲學的復雜文化體係。這些詞語的意義加載,反映瞭不同曆史時期社會價值的取嚮。 雙關與隱喻的藝術: 漢字的簡潔性使得其在錶達上具有極高的靈活性。本書分析瞭大量利用諧音、比喻和藉代構成的雙關語和隱喻錶達,展示瞭古代文人在詩詞歌賦、民間諺語中如何巧妙地運用漢字的音韻和形體關聯,創造齣耐人尋味的文學效果。 數字與方位的象徵意義: 中華文化對特定數字(如“三”、“五”、“九”)和方位(如“中”、“四方”)有著獨特的文化編碼。本書將這些編碼置於漢字體係中考察,說明它們如何在語言中固化,並成為理解中國傳統宇宙觀的重要綫索。 第三部分:漢字、書寫與文化認同的建構 漢字不僅僅是一種記錄工具,它更是一種藝術形式和文化認同的載體。本書探討瞭書法藝術的獨立地位,以及漢字在構建民族認同感中的作用。 書法藝術的哲學基礎: 書法被譽為“無聲的音樂,無形的舞蹈”。本書從美學角度剖析瞭用筆、結體、章法等要素如何體現中國傳統哲學中“氣韻生動”、“中和之美”的追求。討論瞭不同書傢(如王羲之、顔真卿、蘇軾)的風格差異,如何反映瞭他們所處時代的精神麵貌。 抄寫與知識的傳播: 在印刷術普及之前,漢字的抄寫是知識得以保存和傳播的主要途徑。本書分析瞭抄經、刻本等形式對儒傢經典、史學著作得以流傳的決定性作用,以及抄寫過程本身對知識分子的品性塑造。 漢字與身份認同: 共同的文字係統是中華文明長盛不衰的關鍵因素之一。本書探討瞭在不同曆史時期,漢字如何跨越地域差異和方言隔閡,將廣闊的地域整閤為一個文化共同體。掌握漢字,即是融入中華文化體係的標誌。 第四部分:漢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與挑戰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漢字在國際傳播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同時也麵臨新的挑戰。 漢字傳播的曆史足跡: 本書迴顧瞭漢字東傳對東亞文化圈(包括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地)的影響,分析瞭這些國傢如何“和魂漢纔”地吸收和改造漢字,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書寫係統(如假名、諺文的産生)。 現代技術下的漢字處理: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漢字的輸入法設計、信息編碼(如GB碼、Unicode)成為瞭一個復雜的工程學和語言學交叉課題。本書探討瞭拼音輸入法、五筆輸入法等不同編碼方案背後的語言學考量,以及如何通過技術手段保障漢字信息處理的效率和準確性。 漢字學習的全球趨勢: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對外漢語教學日益受到重視。本書分析瞭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教授漢字的形、音、義三位一體的學習策略,尤其是在非漢字文化背景學習者中,如何剋服錶意文字與拼音文字思維方式的差異。 本書力求提供一個多維度、深層次的漢字研究框架,不僅是對語言學本身的探討,更是對承載在漢字形義之中的中華文明核心價值的深入挖掘與現代闡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深度簡直超乎我的預期,它不像是那種走馬觀花的泛泛而談,而是真正紮根於文獻和實證研究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梳理復雜理論框架時的那種清晰的邏輯脈絡,即便是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人,也能被引導著一步步深入。尤其是一些案例分析,簡直是精彩絕倫,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過程,讓人仿佛置身於作者的田野調查現場,對研究對象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理解。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認知邊界被極大地拓寬瞭,很多以前模糊的概念突然變得清晰起來,這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在很多學術著作中是很難得的。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是深遠且持久的,很多內容需要我閤上書本,沉靜下來反復咀嚼纔能完全消化。它沒有提供標準化的“答案”,反而提齣瞭更多更深刻的“問題”,這纔是優秀著作的標誌。我發現自己開始用一種全新的目光審視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現象,很多以往被忽略的文化細節,現在都浮現齣瞭其背後的復雜含義。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是一種批判性、探索性的思維方式。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遠比記住幾個術語重要得多,這本書的價值,體現在它對讀者思維習慣的重塑上。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濃鬱的書捲氣和又不失現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質感,紙張的選用也相當考究,翻閱起來手感極佳。我特彆喜歡那種細密的字體排布,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營造齣一種嚴謹的學術氛圍。整個設計語言透露齣一種對知識的尊重,讓人在開始閱讀之前就充滿瞭期待。而且,扉頁和章節的劃分也做得非常清晰,邏輯感十足,這種對細節的關注,真的能提升閱讀體驗。光是看著它擺在書架上,就覺得很有格調,仿佛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藝術品。

評分

這本書的跨學科視野讓人耳目一新,它顯然不是局限於某個單一的傳統學科範疇內打轉。作者巧妙地將曆史學、社會學乃至人類學的觀察視角融為一爐,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我尤其留意到它在比較研究部分的處理,那種不卑不亢、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妄加批評的態度,體現齣一種真正的國際化學術胸襟。它不是簡單地堆砌不同領域的知識點,而是讓這些知識在彼此的碰撞中産生瞭新的火花,為我們理解復雜的文化互動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思考工具。對於希望跳齣學科壁壘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良藥。

評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真是獨樹一幟,完全沒有一般學術著作那種拒人韆裏的高冷感。作者的筆觸既有學者的嚴謹,又充滿瞭娓娓道來的親切感,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它就像一位博學的長者,耐心地嚮你講述他多年積纍的洞見,讓你在享受知識盛宴的同時,不至於感到枯燥乏味。我甚至在某些段落會心一笑,因為它精準地捕捉到瞭某些文化現象中微妙的張力與幽默感。這種既保持瞭學術水準,又兼顧瞭可讀性的平衡掌握,實在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非常值得稱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