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9787532628599
內容介紹 7532628590 作 者: , 主編 齣 版 社: 齣版時間: 2009-9-1
原價 1080.00
摺扣:80
內容簡介
《辭海》是當代中國唯一的極具權威的大型綜閤性辭典。“對不對,查《辭海》”,已成為廣大讀者的口頭禪。一書在手,常用的單字、語詞和百科詞語,包括重要的名詞、概念、術語、成語、國名、人名、地名、組織、機構、事件、會議、著作、文件、決議等等,均可查到。
《辭海(第六版)》彩圖本收單字字頭17914個,比第五版增加近400個,附繁體字、異體字4400餘個;詞條127 200餘條,比第五版增加4200餘條;字數2300餘萬字,比第五版增加200餘萬字;圖片16000餘幅,與第五版相當。本版刪去詞目7000條,新增詞目12300餘條,條目修訂麵超過三分之一。
《辭海(第六版)》增加和充實瞭中國共産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的條目。包括增補和充實瞭[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步走戰略]等有關鄧小平理論的係列條目。增收瞭[“三個代錶”重要思想][依法治國][以德治國]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等有關“三個代錶”重要思想及其係列條目。增收瞭[科學發展觀][發展][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統籌兼顧]等有關科學發展觀及其係列條目。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條目形成係列,同時,使馬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的條目形成係列。
在中國經受瞭十年“文革”的災難後,國際上又發生瞭震驚世界的“蘇東事件”,幾乎一夜之間,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傢就變成瞭資本主義國傢。一時間,社會主義和馬剋思主義還靈不靈,社會主義和馬剋思主義嚮何處去,成為許多人的疑問。在這一關鍵時刻,中國共産黨人高舉馬剋思列寜主義、毛澤東思想和社會主義大旗,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性地發展瞭馬剋思列寜主義、毛澤東思想,産生瞭當代中國的馬剋思列寜主義——鄧小平理論、“三個代錶”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産生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從而,顯示瞭馬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無限生命力。《辭海(第六版)》在這方麵有彆於前幾版的是,更加全麵、更加深刻、更加係統地反映並廣泛傳播瞭馬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這兩個關係到人類命運問題在中國的最新發展,並使之發揚光大。
《辭海(第六版)》突破以往隻收古代漢語的慣例,增收五韆餘條、兩萬個義項的現代漢語。如(賴)(lài),除保留第五版5個義項外,第六版又新增瞭5個現代漢語義項,即:誣賴、責怪、不好(壞)、無賴、當離開而不肯離開。這些義項與新增的現代漢語詞目[機製][基本][激化][極限][極端][集體][季節][紀念][傢底][傢長][尖銳][剪彩][僵局][僵化][交代][解決]等一樣,都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用語。同時,增收瞭[互聯網][網站][網頁][網址][網民][網蟲][網吧][BBS][閃客][網絡文化][網絡文學][黑客][博客][播客][下載][閃存][上傳][通用網關接口][網關][虛擬局域網][USB][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有關網絡?拇視鎩O執�漢語和網絡用語,在人們生活中使用頻率極高,增收這兩方麵的條目,無疑能使《辭海》更加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時代�?
《辭海(第六版)》增加及修訂瞭大量科學技術條目,反映科學技術發展的新麵貌。如,[“神舟”號宇宙飛船],反映瞭從1999年11月到2008年9月,發射“神舟”1號至7號的發射曆程,前四次發射完成不載人飛行試驗;後三次分彆完成載1名、2名、3名宇航員的載人飛行試驗。[嫦娥工程]是2007年中國首次探月工程。[北鬥導航定位衛星係統]是中國自主建立的第一代區域性有源三維衛星的導航定位和通信係統。汶川特大地震時,調兵遣將、搶險救災,就使用瞭這個係統。
《辭海(第六版)》新增瞭[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國際減災日][京都議定書]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世界水日][可燃冰][氫燃料汽車]以及得到聯閤國環境規劃署支持的社區活動——[讓世界清潔起來]等。
2006年國際天文學會通過決議,認為冥王星不符閤太陽係行星的條件,因而從太陽係行星中除名。從而使太陽係的九大行星成為八大行星。據此,《辭海(第六版)》有關條目作瞭修正和反映。
《辭海(第六版)》新增瞭體現生命科學這重大發展的[核糖核酸組學][糖組學][泛素] [端粒][細胞永生化][代謝工程][人類基因組][基因診斷][細胞治療][基因突變]以及深入認識人體組織的[組織工程]等條目。“核糖核酸組學”於上世紀末提齣,是探索生命奧秘的概念,與“基因組學”“糖組學”等都是生命科學的基石。“糖組學”被美國的《科技評論》定為“行將改變世界的十大新興技術之一”。用於檢測人體,有望提高肝癌的早期發現和診斷。
《辭海(第六版)》新增瞭反映我國新的建設成就的標誌性工程和建築。如新增[西氣東輸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中華世紀壇][東海大橋][江陰長江大橋][潤揚大橋][蘇通大橋](世界第一座跨徑超韆米的斜拉橋)[杭州灣跨海大橋](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青藏鐵路][京滬高速公路] [國傢體育場](鳥巢)[國傢遊泳中心](水立方)、[國傢體育館](摺扇)等。
《辭海(第六版)》在曆史地理方麵,盡量采納學術研究公認的新成果,力求反映最新信息。如三國人物[鄧芝]原生年不詳。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有人在《三國誌?宗預傳》發現有延熙十年(247年)鄧芝時七十歲的記載。據此推算鄧的生年應為公元178年。本版依此補加瞭鄧芝的生年,解決瞭一個多年的懸案。又如,霸王彆姬的[垓下],原稿為“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經查,自上世紀50年和60年代沱河改道,使“垓下”處於沱河南岸。據此改“垓下”為在今安徽固鎮東北沱河南岸。又如,[阿房宮遺址],原有“秦亡,為項羽所焚毀”之說。第六版改為:“曆代相傳:秦亡,為項羽所焚毀。21世紀初,中國文物考古專傢實地勘察,認為此說尚難成立”。地理方麵,如重慶市改為直轄市,韓國首都“漢城”改為“首爾”,柬埔寨的“磅遜”改為“西哈努剋市”,緬甸首都遷至“內比都”,以及所有國傢、州、省、市、縣等的人口、麵貌的變化,都作瞭修改和更新。各學科類似修改,舉不勝舉。
《辭海(第六版)》在文學方麵,增收瞭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文學作品,包括[暴風驟雨][白鹿原][紅日][紅岩][紅旗譜][鐵道遊擊隊][於無聲處]等,填補瞭中國當代文學的空白。外國文學增收瞭知名作品,如奧地利的[變形記]、意大利的[分為兩半的子爵]等。
《辭海(第六版)》在齣版方麵,增加瞭[數字齣版][計算機直接製版][數碼印刷][數字化工作流程][互聯網齣版物][中國齣版政府奬] [電子辭書]等。在齣版物方麵,[中國大百科全書]和[辭海]分彆補充瞭二版和六版的內容,增收經過45年時間編纂、包含31142種植物的[中國植物誌]等。
《辭海(第六版)》新增瞭去世的國內外知名人物,如裏根、葉利欽、阿拉法特、薩達姆、蘇哈托、範文同、習仲勛、薄一波、華國鋒、張學良、宋美齡、陳立夫、張春橋、巴金、冰心、費孝通、蘇步青、談傢楨、陳芳允、陳省身、謝晉等。中國知名學者季羨林、任繼愈於2009年7月去世,因《辭海》彩圖本已經製版,無法增收。為瞭彌補這一遺憾,擬在第六版普及本、縮印本和豪華本中予以增收。
如果說時間是曆史和時代的步伐,那麼也可以說,《辭海》就是曆史和時間的腳印。社會和自然比較重要的發展和變化,特彆是新中國60年來發展和變化,基本上都會在《辭海》中得到反映。最近十年來的情況,除瞭上述例舉外,無論是會議如[中國共産黨第十六次全國代錶大會][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全國代錶大會][博鰲亞洲論壇][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聯閤國韆年首腦會議];計劃如我國的[國傢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國傢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麵嚮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歐盟的[伽利略計劃];會談如[汪辜會談];共識如[九二共識];著作如[江澤民文選]、鬍錦濤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公約如[保護文學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製止核恐怖主義行為的國際公約][聯閤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組織如[上海閤作組織][非洲聯盟];主義如[後現代女權主義];事件如[九一一事件];決定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流行疾病和自然災害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病毒感染][汶川特大地震],如此等等,《辭海(第六版)》中應有盡有。
可見,一版又一版《辭海》,不啻是曆史和時代的大事記、檔案館和裏程碑。所以說, 用《辭海(第六版)》賀慶新中國六十華誕,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作者簡介
夏徵農,1904年生,2008年逝世。江西豐城人。先後就學於金陵大學、復旦大學。192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1928年任復旦大學共青團支部書記。1929年被捕入獄。1931年任共青團江蘇省委宣傳部秘書,隨後調至團中央宣傳部主編《海上青年》。1933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傢聯盟。1936年主編《新認識》。曆任新四軍軍政治部統戰部副部長兼民運部長,蘇中軍區軍政委員會秘書長,蘇中公學教育長、政治部主任、校長,華中建設大學副校長,濟南特彆市委副書記,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宣傳部部長,中共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書記、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華東局宣傳部部長。1978年任復旦大學黨委第一書記。1979年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上海市社聯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副主任。第一屆全國人大代錶。中共八大代錶,中共十二大列席代錶,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特邀代錶。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著作編為《夏徵農文集》等。 陳至立,1942年生,福建仙遊人。復旦大學物理係畢業。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生。196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材料研究所訪問學者。英國諾丁漢大學榮譽法學博士,俄羅斯莫斯科大學榮譽教?塚�泰國易三倉大學榮譽博士。長期從事鐵電、壓電材料、器件及相變行為研究,在弛豫型鐵電體彌散相變研究方麵取得重要成果。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黨委副書記,中共上海市科技工委黨委書記,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國傢教委黨組書記、副主任,教育部部長;國務委員,分管教育、科技、文化、體育工作;國傢科教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傢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主任委員,孔子學院總部第一屆理事會主席。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中共第十三屆、十四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
目錄
前言
凡例
漢語拼音音節錶
正文
第一捲(A~G)
第二捲(H—M)
第三捲(N—T)
第四捲(W—Z 阿拉伯數字和外文字母)
附錄
中國曆史紀年錶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錶
中國少數民族分布簡錶
世界國傢和地區簡錶
世界貨幣名稱一覽錶
計量單位錶
基本常數錶
天文數據錶
國際原子量錶(2007年)
元素周期錶
全球地質年代錶
中國地震烈度錶
漢語拼音方案
國際音標錶
索引
部首索引
筆畫索引
四角號碼索引
詞目外文索引
暫時沒有目錄,請見諒!
《中華文化通鑒:跨越韆年的智慧與傳承》 導言:文化的脈絡與民族的記憶 一部民族的曆史,必然是一部文化的傳承史。《中華文化通鑒:跨越韆年的智慧與傳承》並非一部單純的辭書,它是一部精心編纂的、旨在全麵梳理和深入闡釋中華文明核心思想、製度演變、藝術成就及風俗變遷的通識性巨著。本書的定位是為當代讀者,無論是學術研究者、文化愛好者,還是初涉中華文化領域的學習者,提供一個係統、立體、可觸摸的文化知識圖景。它緻力於打破傳統文化知識的碎片化狀態,構建起一個邏輯清晰、脈絡分明的知識體係框架。 第一捲:思想的源流與哲學的構建 (上古至先秦) 本捲聚焦於中華文明的“精神底色”的奠定。我們從上古的圖騰崇拜、神話傳說入手,追溯早期社會結構與信仰體係的形成。重點深入探討瞭先秦諸子百傢的思想脈絡: 儒傢思想的奠基與演進: 詳述孔子“仁、義、禮、智、信”的內涵,以及孟子、荀子對性善論與性惡論的辯證發展,探討儒傢如何在社會治理中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在邏輯。 道傢與自然哲學: 對老莊思想中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進行現代詮釋,剖析其對中國士人精神世界的深遠影響,並兼顧墨傢尚同、兼愛等早期平等思想的貢獻。 法傢與治國方略: 細緻梳理商鞅變法、韓非集大成,解析法傢思想在秦朝統一六國中的決定性作用及其留給後世的製度遺産。 第二捲:帝國的形態與製度的演變 (秦漢至隋唐) 本捲核心在於考察中華帝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組織形態及其對周邊世界的影響。 大一統的實現與鞏固: 詳細描摹秦朝中央集權製度的設計與運作,以及漢代如何通過“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實現思想上的統一。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熔爐: 這一時期的文化動蕩與融閤是本書的亮點。我們不僅探討玄學的興起與士人的風骨,更關注佛教在中國本土化的艱難曆程,以及其對藝術、文學産生的革命性影響。 盛世氣象的構建: 唐代政治製度的成熟(如三省六部製),科舉製度的完善,以及開放包容的國際政策,如何共同鑄就瞭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與國際影響力。 第三捲:士人的精神與藝術的繁榮 (宋元時期) 宋代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內斂而精緻的時代,本捲側重於“人文精神”的深化和藝術形態的成熟。 理學的興起與心性論: 深入分析程硃理學和陸王心學,探討它們如何將儒傢思想提升到形而上的哲學高度,成為後世知識分子必須麵對的思想命題。 市民文化的崛起: 結閤城市經濟的發展,分析宋代文學(如宋詞的格律與意境)和繪畫(如院體畫的寫實與意境)如何更加貼近世俗生活,體現齣精緻化和世俗化的雙重趨勢。 元代的多民族文化交融: 考察濛古帝國對歐亞大陸文化交流的推動作用,以及元麯作為一種高度成熟的戲麯藝術的誕生與發展。 第四捲:傳統的高峰與近代的轉摺 (明清至晚清) 本捲梳理瞭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時期的集大成,並重點分析其在麵對西方文明衝擊時的睏境與掙紮。 晚期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評述王陽明心學的普及,以及黃宗羲、顧炎武等人在明末清初對傳統政治體製的深刻批判,展現瞭中國早期啓濛思想的萌芽。 世俗文學的巔峰: 詳盡解讀《紅樓夢》、《西遊記》等四大名著的社會背景、藝術成就及其蘊含的哲學思想,分析小說藝術的成熟標誌。 技術與知識的滯後: 本部分以客觀的視角,分析清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局限性,梳理傳統科技體係(如農學、醫學)在近代科學革命麵前所暴露齣的知識結構性問題,為理解近代中國的變革奠定文化基礎。 第五捲:物質文明的載體與具象化呈現 (專門知識擷英) 本捲不關注宏大敘事,而是通過一係列專門領域的研究,展示中華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物質體現。 建築的秩序與象徵: 從宮殿、園林到民居,解析中國傳統建築中蘊含的陰陽五行、風水布局的文化邏輯。 書畫的審美與技法: 詳細介紹篆、隸、草、行、楷的書法演變及其精神內涵;區分山水畫、花鳥畫的流派特點,解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審美觀。 衣食住行的變遷: 梳理曆代服飾的等級製度與審美變遷,探討茶道、酒文化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功能,以及傳統醫藥學(中醫)的理論框架與實踐體係。 結語:未來的對話 《中華文化通鑒》的最終目的,是提供一個清晰的“參照係”。它不試圖為曆史做價值判斷,而是希望讀者能夠站在這個堅實的文化基座之上,更準確地理解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心理的形成根源,並以開闊的視野,迎接未來文化交流與創新的挑戰。本書的每一個篇章,都是對“我們從哪裏來”的深刻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