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硃批奏摺展

知道了:硃批奏摺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錚雲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清史
  • 档案
  • 硃批奏摺
  • 宫廷
  • 文化
  • 研究
  • 文献
  • 古代史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
ISBN:9789575624705
商品编码:16035260
包装:平装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知道了,是皇帝批閱大臣奏摺的常用語,意思是說,所奏之事「朕」知道了。本展覽手冊,是以康熙皇帝御筆書寫滿、漢文「知道了」為標題,目的在介紹清朝皇帝是如何利用「奏摺」知曉天下訊息,又如何利用「硃批」運籌帷幄,治理天下。
圖文書介,版權所有:國立故宮博物院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部名为《帝王心术:明清两代密折制度研究》的图书简介。 --- 《帝王心术:明清两代密折制度研究》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中国封建王朝赖以维系中央集权和皇帝个人独断统治的核心机制——密折制度的产生、演变、运作及其深远影响。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奏折文书的简单汇编或分类研究,而是将密折制度置于广阔的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下,探究其如何成为皇帝耳目、监察体系、权力制衡与权力倾轧的复杂工具。 第一部分:制度的溯源与萌芽 本书首先追溯了中国古代信息上达皇帝的体制演变,从汉代章、奏,到唐宋的密奏、密旨,重点分析了明代朱元璋设立的“内阁票拟”与皇帝“朱批”之间的权力张力。我们详细考察了“廷寄”制度在明代后期如何逐渐向更高效、更私密的汇报机制过渡。通过对早期奏折形制、递送流程的梳理,确立了密折制度在制度化前的探索阶段的特征。 第二部分:清代密折制度的黄金时代 清代康熙皇帝为加强对地方事务的掌控,正式确立并大力推广了“奏报”与“密折”并行的双轨制。本书的核心内容聚焦于清代的密折制度。我们不仅详述了密折的申送程序——如何绕过传统礼部、通政司等中介机构,直接送达皇帝御前,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密折的内容属性进行了深入的类型化分析。 密折的内容五花八门,远超常规的政务报告范畴: 1. 地方吏治考察与弹劾:这是密折最主要的用途之一。地方大员,尤其是督抚、学政,通过密折向皇帝进言地方官员的贤愚忠奸、贪腐渎职情况,直接绕过了传统的监察机构(如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形成了皇帝对官僚体系的“耳目”。 2. 军情与边防急报:在西北用兵、对俄交涉等重大军事行动中,密折成为最快、最保密的信息传递渠道。书中详述了雍正朝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等关键事件中,密折所起到的实时决策支持作用。 3. 民情与社会隐患:皇帝通过密折了解地方歉收、盗匪滋生、宗教秘密结社等不易被地方官层层过滤的“底线信息”。这反映了皇帝试图建立一个超越传统官僚层级的“垂直感知系统”。 4. 个人心迹与政治揣测:密折中不乏官员对朝廷大政方针的揣摩、对其他官员的隐晦批评,甚至是涉及个人家庭琐事、健康状况的汇报。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清代官场生态的认知。 第三部分:朱批的艺术与政治权术 如果说密折是信息的输入管道,那么皇帝的朱批则是权力运作的核心。本书投入大量篇幅研究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君主在朱批上的风格差异与政治意图。 康熙的“宽容与教诲”:康熙的朱批多以教导、提醒为主,体现其对文官集团的拉拢与平衡艺术。 雍正的“严苛与效率”:雍正时期的朱批最为凌厉、直接,常伴有严厉的训斥和详细的处置指示,体现其大权独揽、力求效率的统治风格。他经常在朱批中与官员进行书面“对话”,形成一种独特的“君臣私密沟通模式”。 乾隆的“审慎与笼络”:乾隆的朱批在保持威严的同时,更多地流露出审慎的权衡,显示出其在权力稳固后的安抚与平衡策略。 本书特别分析了朱批中体现的“政治暗示”。一个看似寻常的批示背后,可能隐藏着皇帝对官员信任度的最终裁决,甚至预示着其政治命运的转折点。 第四部分:密折制度的深层影响 密折制度的推行对明清政治结构产生了颠覆性影响: 1. 对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架空:密折使得皇帝可以绕过传统的中枢决策机构,直接获取和决策信息,极大地强化了皇权对行政体系的渗透和控制。 2. 官僚体系的“双重忠诚”:官员们必须同时忠于其上级(直属领导)和直接对皇帝负责(通过密折)。这种双重忠诚导致了地方治理的复杂性,也催生了告密文化与政治投机心理。 3. 信息不对称下的权力滥用:密折的私密性使得皇帝掌握了绝对的信息优势,但也为部分官员利用信息差进行陷害提供了可能。本书探讨了多起因密折引发的重大冤案,揭示了权力集中带来的负面效应。 研究方法与史料基础 本书的撰写基于对清宫档案中海量朱批奏折原件、档册、以及相关内务府、军机处档案的系统梳理。通过对文本的计量分析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书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立体、充满政治博弈的密折世界,揭示帝王如何运用这种精妙的制度设计,构建起其无所不在的统治意志。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历史学、政治学、法律史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清代政治运作和帝王心术有浓厚兴趣的广大历史爱好者。它旨在提供一个精细入微的视角,理解中国古代晚期中央集权政治运作的精髓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知道了:硃批奏摺展”这个书名,第一反应就是它呈现的是历史的“已知”部分,但通过“硃批”这个细节,又暗示着其中隐藏着一些“未被充分理解”或“被忽略”的信息。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利用“硃批”来“揭示”或者“补充”我们对历史的认知的?它是否会选取一些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然后通过皇帝的批语,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例如,某次战役的胜利或失败,我们可能只知道表面的结果,但皇帝的批语或许能揭示出战争背后真实的考量、策略的调整,甚至是皇帝个人的犹豫和挣扎。我期待书中能有对不同皇帝的“硃批风格”进行比较分析。例如,某位皇帝的批语可能简练犀利,直指问题核心;而另一位皇帝的批语则可能委婉含蓄,充满政治智慧。这种风格上的差异,本身就反映了他们不同的个性和治国理念。书中会不会引用一些非常有争议的奏折和硃批,然后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辩证地看待历史?

评分

一看到“硃批奏摺展”这几个字,我的脑海里就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厚重的奏折堆叠如山,毛笔在宣纸上龙飞凤舞,墨迹凝结成帝王的思想。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历史宝库,里面陈列的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充满温度和智慧的古代决策过程。我好奇书中是如何组织这些“硃批奏摺”的?是按照时间线索,还是围绕某个主题展开?它是否会挑选出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奏折,并对其中关键的“硃批”进行深度解读?我尤其希望书中能通过一两个具体的案例,详细讲述一个事件是如何在皇帝的“硃批”下,从一个小的苗头发展成影响深远的决定。例如,某次灾荒的发生,奏折如何呈报,皇帝又是如何通过批语调动资源、安抚民心的。这种近距离观察皇帝决策过程的体验,远比书本上的理论陈述来得更加鲜活和震撼。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那些曾经的批语,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承载着权力、责任与时代的印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尤其是“硃批奏摺”几个字,给我的感觉非常厚重,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这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罗列奏折,而是试图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历史信息。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某个具体时期,比如明清两朝,是如何通过硃批奏折来管理国家和军队的?这些奏折的内容涵盖了哪些领域?是军事、经济、司法、还是文化?我想知道,皇帝的批示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最终的决策者,还是参与者?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案例,详细分析一封奏折从地方官员呈递上来,到经过层层审核,最终抵达皇帝手中,再经过皇帝的“硃批”后,又如何被执行的过程?这种细致的描写,对于理解古代官僚体系的运作非常有帮助。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某个著名案件的奏折和硃批,比如某个重大冤案是如何平反的,或者某个改革是如何推行的,而这些都离不开皇帝的“硃批”。这样的内容,不仅能展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更能凸显出“硃批”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标题,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宏伟的宫廷景象,金銮殿上,群臣叩拜,皇帝高坐龙椅,手中拿着奏折,凝神细阅。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展览馆,里面陈列着的是历代皇帝的智慧结晶,是国家治理的脉络。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呈现这些“硃批奏摺”的?是按照朝代顺序,还是按照主题分类?是选取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奏折,还是力求全面展示?我猜测,书中应该会详细介绍每一份奏折的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状况、提出问题的官员是谁、以及问题的具体内容。更吸引我的是那些“硃批”,它们或许简单直接,或许冗长深入,但都透露着帝王的思想。我期待书中能对一些重要的硃批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背后的逻辑、情感,甚至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刻意为之的考量。想象一下,如果能读到某位帝王在批阅奏折时,偶然流露出的个人情感,比如对某个官员的信任或不满,对某个事件的惋惜或愤怒,那将是多么生动和真实的还原!这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事件,更是走进帝王的内心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硃批奏摺展”几个字,瞬间就把我拉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想象着那些曾经被皇帝亲手批阅过的奏章,每一笔、每一字都承载着国家的命运和臣民的期盼。它不仅仅是历史的遗物,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帝王决策的考量、情感的波动,以及那个时代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我特别好奇,那些被皇帝浓墨重彩批注过的奏折,究竟讲述了怎样的故事?是关于边关的战事,还是朝堂的纷争?是关于民生的疾苦,还是关于官员的升迁?书中是否能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宫廷秘辛,或是展现出某位帝王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例如,历史课本上总说某位皇帝如何勤政,但那些泛黄的纸页上,皇帝的批语又会流露出怎样的真实心境?是疲惫、是愤怒、还是深思熟虑?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一两个案例,详细地剖析一封奏折从递交到被批复的全过程,以及这些批注如何影响了最终的决策,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当然,如果能配上精美的奏折复印件,那就更妙了,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古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评分

能看出这本书有多大吗?和中国*小册子一样!气死了!台币的200不是人民币的200。我发现京东的台版的书都超过了正价很多,左右比较还是被骗了!这本书是200台币。

评分

能看出这本书有多大吗?和中国*小册子一样!气死了!台币的200不是人民币的200。我发现京东的台版的书都超过了正价很多,左右比较还是被骗了!这本书是200台币。

评分

这本书印刷精良,内容翔实。

评分

值得购买,皇帝老二的字也得蛮好玩

评分

能看出这本书有多大吗?和中国*小册子一样!气死了!台币的200不是人民币的200。我发现京东的台版的书都超过了正价很多,左右比较还是被骗了!这本书是200台币。

评分

能看出这本书有多大吗?和中国*小册子一样!气死了!台币的200不是人民币的200。我发现京东的台版的书都超过了正价很多,左右比较还是被骗了!这本书是200台币。

评分

能看出这本书有多大吗?和中国*小册子一样!气死了!台币的200不是人民币的200。我发现京东的台版的书都超过了正价很多,左右比较还是被骗了!这本书是200台币。

评分

館閣書逐時而變,皆窺上意所在。國初聖祖喜董 (董其昌1555-1636)書,一時文臣皆從之,其最著者為查聲山(查昇1650-1707)、姜西溟(姜宸英1628-1699)。雍正、乾隆皆以顏(顏真卿708-784)字為根底而趙(趙孟頫1254-1322)、米(米芾1051-1107)間之,俗語所謂墨圓光方是也。然福澤氣息,無不雄厚。嘉慶一變而歐(歐陽詢557-641),則成親王 (永瑆1752-1823) 始之。道光再變為柳(柳公權778-865),如祁壽陽(祁寯藻1793-1866)其稱首者也。咸豐以後則不歐(歐陽詢)不柳(柳公權)不顏(顏真卿),近且多學北魏,取逕愈高,成家愈難,易流於險怪,千篇一律矣。然白摺小楷仍取其勻秀。近日奏摺,皆機取士法不宜專尚試帖小楷。其實嘉慶以前,即有此二事,而不礙其人才輩出。此語真因噎廢食矣。

评分

康、雍、乾三位君主喜好那位名家書體?他們的書法成就如何?嘉慶是否習歐體?道光是否愛柳公權 ( 778-865 ) ?咸豐以後是否不歐不柳不顏;以及有清一代士大夫通行的書體等問題,都不難在院藏的硃批奏摺中得到答案。當然在本院書畫典藏品中,保留有大量皇帝題跋墨寶,但較之皇帝硃批,後者更見率性自然,或能更真實地呈現皇帝的書法成就。雍正皇帝曾談論過他批摺情形:「雍正六年以前,晝則延接廷臣,引見官弁。傍晚觀覽本章,燈下批閱奏摺,每至二鼓三鼓,不覺稍倦,實六載如一日。」;又言「此等奏摺皆本人封達朕前,朕親自覽閱,親筆批發,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無一件假手於人,亦無一人贊襄於側,非如外廷宣布之諭旨,尚有閣臣等之撰擬也。」說明了皇帝硃批不假手於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