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别录(辑校本)

名医别录(辑校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 陶弘景撰,尚志军辑校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方剂学
  • 药物学
  • 历代医书
  • 古籍
  • 名医别录
  • 辑校本
  • 医药学
  • 传统医学
  • 医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14582
商品编码:1677529837
出版时间:2013-08-01

具体描述

作  者:(梁)陶弘景 撰,尚志军 辑校 定  价:29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1日 页  数:302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3214582 上品

玉屑
玉泉
丹沙
水银
空青
曾青
白青
扁青
石胆
云母
朴消
消石
……
中品
卷第二
下品
卷第三
后记

内容简介

《名医别录(辑校本)》由尚志钧辑校,旧题梁·陶弘景撰,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有重要本草文献学价值的著作,收录了汉代至魏晋时名医在《神农本草经》中增附的资料,是这一时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原书早佚。本书是由辑校者从吐鲁番出土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残卷、敦煌出土的《新修本草》残卷,以及《千金翼方》现存本草书和类书中,辑出药物七百余种,依敦煌出土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序中药物七情药编次而成。
《名医别录(辑校本)》为三卷。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载药193种,中品243种,下品294种。每品按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等次序排列,每种药物的前后编排次序还参照了《新修本草》药物三品目次。

《本草纲目》:一部集中国古代医药学之大成的巨著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历经近三十年心血,参考八百余种书籍,采集千余种药物,编撰而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药物学巨著。全书共五十二卷,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附方一千一百零六则,插图一百一十六幅,是当时药物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医药学著作之一。 溯源流变,考证精审 李时珍在前人药物学著作的基础上,对历代本草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辨析。他仔细研读了《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新修本草》等历代重要本草文献,对其中记载的药物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辨别了药物的正伪、异同,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例如,对于一些名称相似但功效不同的药物,李时珍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对于一些被误载或混淆的药物,他更是进行了详细的辨析,力求准确。这种严谨的考证精神,使得《本草纲目》在药物的考订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分类科学,体系完备 《本草纲目》在药物的分类上,采用了“六部二十四类”的科学体系。这是中国古代本草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六部: 水、火、土、金石、草木、禽兽虫鱼。这种划分方式,突破了以往按药物天然属性分类的局限,更侧重于药物的来源和形态,便于读者查找和记忆。 二十四类: 在六部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例如“草木”部又分为“荗”(草本植物)、“木”(木本植物)、“菜”(蔬菜)、“果”(水果)、“谷”(谷物)等类。 这种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不仅条理清晰,便于读者检索,而且体现了李时珍对药物认识的深刻性。他认识到药物的形态、生长环境等与其功效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将这些因素纳入了分类体系之中。 内容详实,论述精辟 《本草纲目》对每一种药物的记载都力求详尽,涵盖了药物的多个方面: 释名: 详细考证药物的名称,包括别名、俗名、异名等,并解释其来源和含义,帮助读者辨识药物。 集解: 汇集前人的记载,梳理不同学派的观点,并进行评述和辨析,体现了李时珍的批判性思维。 正误: 明确指出前人本草中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展现了李时珍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修治: 介绍药物的炮制方法,包括洗、净、切、晒、炒、煅等,强调炮制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气味: 阐述药物的性味,包括寒、热、温、凉、平、辛、甘、酸、苦、咸、淡等,这些是药物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主治: 详细列举药物的临床主治病症,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科疾病。 发明: 阐发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用药经验等,是全书的精华所在,体现了李时珍对药物功效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附方: 搜集了大量的经验方剂,涵盖了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法,这些方剂大多取材简便,疗效显著,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图文并茂,直观生动 《本草纲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附有大量的精美插图。这些插图由李时珍亲自指导绘制,形象逼真,对辨识药物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插图不仅描绘了药物的形态特征,还常常展示了其生长环境,使得药物的形象更加鲜活,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科学价值,医学贡献 《本草纲目》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本草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它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更是一部包含着丰富古代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 药物学贡献: 纠正了历代本草的谬误,丰富了药物的种类,系统地整理了药物的知识,为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医学贡献: 提供了大量实用的方剂,对临床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科学的药物分类和详实的论述,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医学发展。 科学贡献: 《本草纲目》中不仅记载了药物,还涉及到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李时珍在书中对许多植物进行了细致的植物学描述,对动物的习性、产地等也有深入的考察。 世界影响,深远意义 《本草纲目》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医学界也享有崇高的声誉。自问世以来,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国外的学者通过《本草纲目》了解中国古代的医药知识,并从中获得启发。它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总结 《本草纲目》以其严谨的考证、科学的分类、详实的论述、精美的插图以及丰富的科学内涵,成为一部不朽的医学巨著。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着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其实是想考据一些特定药材在古代的使用习惯和剂量变化。我个人对药理学比较感兴趣,想看看历代医家在炮制和配伍上有什么独到的见解。这本《名医别录(辑校本)》在这方面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不像纯粹的《本草纲目》那样侧重于药性分类,而是更多地体现了“临证”的思维。书里记录了大量的经验方和单方,其中对于剂量和配伍禁忌的描述异常严谨。我花了很长时间对比了其中几味常用药在不同篇章中的用量,发现即使是同一味药,在针对不同病机时,其用量和与其他药物的组合方式都有微妙的调整。这种细致入微的记录,对于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和动态平衡思想至关重要。这本书的整理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梳理这些历史脉络的,而不是简单地把不同时期的文字拼凑在一起。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线索,让我能追踪某个疗法的演变过程。

评分

最近迷上了研究古代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的源流,手头上的几本现代教材总觉得意犹未尽,总觉得少了点“烟火气”。后来经一位老中医推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这本整理本。读起来的感受,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不像那种晦涩难懂的古籍,它在保留了原貌的同时,通过精心的编排和现代化的处理,让那些陈旧的文字重新焕发出了生命力。我惊喜地发现,很多现在临床上看似复杂的疑难杂症,在早期的医案和论述中早就有清晰的影子和思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一些常见病的论述,角度异常丰富。比如对“感冒”的描述,从寒邪、风邪到不同体质的反应,层层递进,绝非一概而论的简单化处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值得称赞,主文、注释、校记三者排布得当,互为补充,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我常常是在对照着看不同章节时,会发现前文的某个看似不经意的描述,恰好印证了后文中某个方剂的选用逻辑,这种知识的内在勾连感,是其他零散阅读无法体会的。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一拿到手就觉得它分量十足,那种纸张的质感和装帧的考究,一看就知道是下过一番功夫的。我一开始只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毕竟现在市面上的古籍整理本多如牛毛,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少之又少。可当我真正沉下心来看进去之后,才发现自己对这部经典理解得太肤浅了。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养生读物,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医学史料,里面蕴含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方剂和疗法,更是古代医家们对生命、对疾病那种深入骨髓的敬畏和探究精神。我特别留意了它在校注方面做的细致工作,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注释和版本对比,实则凝聚了校勘者无数个不眠之夜。每当我读到一个古奥的词汇,低头就能在旁侧找到清晰的解释,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也能窥见一斑。尤其是对于那些反复出现的经典论述,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被精准地标注出来,这对于研究古代医学流派的演变简直是太宝贵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搭建了一座通往古代智慧的坚实桥梁,而不是简单地堆砌古籍原文。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更多是出于一种对古代医家“医德”和“人文精神”的向往。虽然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医学知识,但透过那些朴实的文字描述,我能强烈地感受到一代代医者对待生命的敬畏之心。书里记载的许多疗法,虽然在现代医学看来可能显得原始,但其背后体现出来的“因人制宜”、“审时度势”的智慧,却是永恒的。比如书中描述在特定季节、特定天气下,如何调整用药的“度”,这种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远超出了简单的经验积累,更像是一种哲学层面的认知。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古朴而凝练,读起来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让人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思考空间。它让我反思,现代医学的效率和精准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了对个体复杂性的深度体察,是否也会有所偏失。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代医学的深厚底蕴和人文光辉。

评分

作为一名古典文献爱好者,我更看重的是版本学上的价值。现在市面上很多“名著重印”其实只是扫描旧版然后随便糊弄一下,很多错字和脱漏都没有修正,读起来非常痛苦。而这本《名医别录(辑校本)》,光从扉页上就能看出校勘者对学术严谨性的追求。我特意去比对了其中几处著名的版本差异点,发现这次的辑校本明显采用了更可靠的底本进行整理,并且对于存疑之处,都给予了合理的解释或标注。这种对学术诚信的坚守,让阅读过程变得非常安心。我尤其欣赏它在引文标注上的规范性,使得我可以顺藤摸瓜去查证原始出处,这对于做深入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供人快速阅读的书,不如说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参研的参考工具书。它对于提升我们对古代医学经典的认知精度,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