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膜顔色標準樣卡GSB05-1426-2001/國標色卡標準/油漆塗料地坪漆顔料

漆膜顔色標準樣卡GSB05-1426-2001/國標色卡標準/油漆塗料地坪漆顔料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漆膜顔色
  • 顔色標準
  • GSB05-1426-2001
  • 國標色卡
  • 油漆塗料
  • 地坪漆
  • 顔料
  • 塗料標準
  • 色卡
  • 工業塗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耐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全國塗料和顔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監製
ISBN:GSB0514262001
商品編碼:17161440336

具體描述

 

簡稱:國標色卡
名稱:漆膜顔色標準樣卡
齣版:全國塗料和顔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型號:GSB05-1426-2001
 
商品介紹:
GSB05-1426-2001 (代替GSB G51001-94) 是全國塗料和顔料標準化委員會根據國傢標準GB3181製作的實物標準色卡,在塗料、油漆、顔料、塑膠、金屬塗裝,等各行業均被廣泛采用。含83種顔色,光麵效果。每個顔色都有國傢統一標準的編號,適用於油性塗料方麵使用。
---------   -------------------------------------------------

 

色號參閱錶:

色號/顔色名稱

色號/顔色名稱

色號/顔色名稱

色號/顔色名稱

PB01深(鐵)藍

PB02深(酞)藍

PB03中(鐵)藍

PB04中(酞)藍

PB11孔雀藍

PB05海藍

PB06淡(酞)藍

PB07淡(鐵)藍

PB08藍灰

PB09天(酞)藍

PB10天(鐵)藍 

B06淡天(酞)藍

B07 蛋青

B08稚藍

B09寶石藍

B10鮮藍

B11淡海(鐵)藍

B12中海(鐵)藍

B13深海(鐵)藍

B14景藍

B15艷藍

BG04鮮綠

BG03寶綠

BG02湖綠

BG05淡湖綠

G07蛋殼綠

G08淡蘋果綠

G01蘋果綠

G09深豆綠

G02淡綠

G03艷綠 

G04中綠

G05深綠

G06橄欖綠

GY05褐綠

GY04草綠

GY06軍車綠

GY02紡綠

GY07豆蔻綠

GY01豆綠

GY08果(酞)綠

Y11乳白

Y02珍珠

Y12米黃

Y03奶油

Y04象牙

Y05檸黃

Y06淡黃

Y07中黃

Y08深黃

Y09鐵黃

Y10軍黃

YR06棕黃

TR01淡棕

YR07深棕黃

YR02赭黃

YR05棕

YR03紫棕

YR04桔黃

R05桔紅

R02硃紅

R03大紅

R04紫紅

R01鐵紅

RP03玫瑰紅

RP04淡玫瑰

RP01粉紅

RP02淡粉紅

P01淡紫

P02紫

B01深灰

B02中灰

B03淡灰

B04銀灰

B05海灰

G10飛機灰

GY09冰灰

BG01中綠灰

GY10機床灰

GY03橄欖灰

Y01駝灰

Y13淡黃灰

GY11玉灰

共83色


 


現代色彩理論與應用基礎 本書聚焦於色彩的科學原理、感知機製及其在現代設計與工業領域中的實際應用,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係統的色彩知識框架。 內容涵蓋色彩學的基本概念、人眼對色彩的感知過程、色彩的物理學基礎,以及如何利用色彩係統(如CIE XYZ、Lab、LCH)進行精確的色彩交流與管理。 第一部分:色彩的物理與生理學基礎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色彩的本質——電磁波輻射。詳細闡述瞭可見光譜的範圍、光的産生、傳播與相互作用。重點解析瞭物質的顔色是如何形成的,包括選擇性吸收、選擇性反射與透射的機製。在此基礎上,本書構建瞭色彩感知的生理學模型,描述瞭眼睛的結構(視錐細胞與視杆細胞)如何將光信號轉化為神經電信號,以及大腦對這些信號進行的主觀解釋過程。我們還將討論色彩適應(如色度適應、亮度適應)現象,以及環境光對色彩知覺的顯著影響。 第二部分:色彩空間與量化標準 色彩的精確描述與再現是工業標準化的核心。本書詳盡介紹瞭國際公認的色彩空間及其數學模型。我們將深入解析CIE 1931標準觀察者和1964補充標準觀察者的作用,理解三刺激值(XYZ)的意義。隨後,重點講解瞭基於人眼視覺差異的均勻色空間,特彆是CIELAB和CIELCH係統,它們是如何剋服XYZ空間非均勻性的缺陷,從而更好地服務於色彩匹配和差異計算。 此外,本書將詳細介紹色彩容差的概念及其計算方法(如$Delta E$公式的演變:$Delta E_{76}$、$Delta E_{94}$、$Delta E_{00}$),這些是確保不同批次或不同製造商産品顔色一緻性的關鍵工具。我們也探討瞭色度圖(如CIE 1931 xy圖)在描述色域和色品時的應用。 第三部分:色彩的錶達與再現技術 如何將理論上的色彩值轉化為可見的、可控的物理實體,是本部分的核心議題。我們將係統梳理色彩再現技術,包括加色混閤(RGB模型,應用於顯示器和投影)和減色混閤(CMYK模型,應用於印刷和油墨)。書中將區分光色與物色,討論不同基材(如紙張、塑料、金屬)對油墨或塗料吸收特性的影響。 針對數字成像和顯示技術,本書闡述瞭色彩管理係統(CMS)的工作原理,以及ICC(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配置文件的構建、使用與驗證,確保“所見即所得”。對於傳統印刷和色彩復製行業,我們將分析網點擴大、油墨疊印特性對最終色彩的影響。 第四部分:環境光、觀察條件與色彩恒常性 色彩的知覺是高度依賴於觀察條件的。本章將環境光置於核心地位進行討論。我們詳細分析瞭不同光源(如日光、白熾燈、熒光燈、LED)的光譜功率分布(SPD)及其對物體顔色的主觀影響。特彆關注瞭顯色指數(CRI)和相關色溫(CCT)的測量與應用標準。 此外,本書深入探討瞭心理物理學中的色彩恒常性理論,解釋瞭人類視覺係統如何努力保持物體顔色在不同照明條件下的相對穩定,以及這種恒常性在極端環境或快速變化照明下的局限性。對特定行業(如紡織品檢驗、藝術品修復)中標準觀察條件(如D65、A光源箱)的建立與規範進行案例分析。 第五部分:色彩在設計與工業中的應用策略 色彩不僅僅是美學元素,更是信息傳遞和品牌識彆的重要載體。本書探討瞭色彩心理學(Color Psychology)的基礎,分析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對特定色彩的普遍聯想和情感反應,並討論瞭如何利用色彩來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和用戶體驗。 在工業製造領域,本書側重於色彩的質量控製(QC)。內容包括: 1. 標準建立: 如何基於行業規範(而非單純的審美)確立目標色度和容差範圍。 2. 測量儀器: 詳細介紹分光光度儀(Spectrophotometer)和色度計的工作原理、校準程序及其在生産綫上的部署。 3. 可接受性判定: 結閤統計學方法,如控製圖,對測量數據進行分析,確定批次間的可接受性,避免過度匹配或不閤格産品流入市場。 本書通過嚴謹的科學論述和豐富的工程實例,為色彩科學傢、材料工程師、産品設計師以及質量控製專業人員提供瞭一套實用的、基於量化標準的色彩知識體係。它強調的是對色彩的物理測量、數學描述與係統控製,而非僅僅停留在美學層麵的描述。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實在太引人注目瞭,那種深邃的藍色調搭配著精緻的燙金字體,光是拿在手裏就感覺很有分量。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厚重的技術手冊,裏麵塞滿瞭密密麻麻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圖錶,畢竟書名裏涉及瞭“標準樣卡”和“國標色卡”,聽起來就非常學術化。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時,纔發現我的預想完全錯瞭。這本書的內容組織極其巧妙,它不像一本冷冰冰的教科書,更像是一位資深行業專傢在娓娓道來。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將枯燥的色彩科學變得生動有趣,那些關於色彩感知和人類視覺生理的章節,讀起來竟然有一種探索未知的興奮感。書中穿插瞭許多曆史軼事,比如某種特定顔色的發現過程,或者某個經典建築塗裝案例背後的色彩哲學,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專業知識的門檻,即使是初次接觸色彩領域的新手,也能輕鬆跟上作者的思路,並且從中汲取到實用的洞察力,而不僅僅是死記硬背那些標準編號。

評分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本著作的,當時我正為我的一個小型傢具定製項目尋找最接近客戶描述的木器漆顔色,市麵上那些零散的色卡資料實在是太混亂瞭。我急需一個係統性的、具有權威性的參考工具。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雪中送炭。我最欣賞的是它在實際應用層麵的詳盡闡述。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深入到不同光照條件(自然光、熒光燈、白熾燈)下,同一種顔料可能呈現齣的細微差彆。這種對“真實世界”復雜性的考量,是許多純理論書籍所欠缺的。書中對於色彩偏差的容忍度、不同批次原材料對最終成品色差的影響分析,都極為精準和務實,這對於任何需要保證産品一緻性的生産環節來說,都是寶貴的經驗之談。我甚至發現,它對不同基材(金屬、木材、塑料)錶麵處理工藝對最終色彩錶現的影響也做瞭細緻的對比分析,這無疑為我的工藝流程優化提供瞭極大的參考價值,感覺就像請瞭一位全天候待命的色彩顧問。

評分

從一個長期與建築設計打交道的專業人士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其標價。它提供瞭一種跨學科的視角,成功地將化學、光學、美學和工程學融為一體。其中關於“環境色適應性”的章節尤其具有啓發性,它討論瞭如何根據特定地理環境(如高海拔、潮濕地區)的光綫特點來選擇最耐候、視覺效果最佳的塗層顔色。很多年輕設計師往往隻關注色彩的“美觀度”,而忽略瞭材料在戶外長期暴露下的褪色率和粉化現象。這本書則用嚴謹的數據和案例,警示瞭選擇不當顔料可能帶來的長期維護成本和視覺災難。它教會我的,是如何從一個更負責任、更長遠的角度去進行色彩決策,確保美學效果與功能性、持久性完美結閤,這是一種寶貴的職業素養的提升,遠比掌握幾百個色號來得更為深刻和實用。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對這種“標準”類書籍抱有一種天然的審視態度,總覺得它們難免帶有僵硬和教條主義的色彩,認為標準一旦製定,就意味著創新的終結。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看法。作者在介紹固定標準的同時,巧妙地引導讀者思考標準的演變和未來趨勢。比如,書中有一章專門討論瞭環保法規對顔料化學成分的限製,以及這種限製如何倒逼塗料行業開發齣全新的、更穩定、更環保的色彩體係。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應該用什麼”,而是探討瞭“為什麼是這個標準”以及“標準如何適應時代發展”。這種前瞻性的視角,讓我看到瞭標準背後蘊含的動態平衡與科學進步。閱讀過程中,我仿佛進行瞭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理解瞭從早期礦物顔料到現代高性能塗料的發展脈絡,這對於理解整個行業的文化底蘊和技術前沿至關重要。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質量也值得稱贊,這對於一本涉及視覺效果的書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通常這種專業書籍的印刷質量參差不齊,尤其是色彩的還原度常常讓人失望。但這本書的印刷工藝達到瞭令人驚嘆的水平。每一頁的色彩樣本,無論是高飽和度的亮色還是深沉的暗色,都保持瞭極高的準確性和一緻性,這使得我在對照書中的示例色與我手中的材料闆時,信心倍增。清晰的網格係統和易於檢索的索引設計,也極大地提升瞭查找效率。我特彆喜歡它在每個顔色條目下標注的詳細信息,包括可能的替代色號、適用範圍的建議,甚至是該顔色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的象徵意義。這種多維度的數據整閤,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部詳盡的色彩百科全書,讓人愛不釋手,常常會因為一個有趣的腳注而停下手中的工作,沉浸其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