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國標色卡
色號參閱錶:
| 色號/顔色名稱 | 色號/顔色名稱 | 色號/顔色名稱 | 色號/顔色名稱 |
| PB01深(鐵)藍 | PB02深(酞)藍 | PB03中(鐵)藍 | PB04中(酞)藍 |
| PB11孔雀藍 | PB05海藍 | PB06淡(酞)藍 | PB07淡(鐵)藍 |
| PB08藍灰 | PB09天(酞)藍 | PB10天(鐵)藍 | B06淡天(酞)藍 |
| B07 蛋青 | B08稚藍 | B09寶石藍 | B10鮮藍 |
| B11淡海(鐵)藍 | B12中海(鐵)藍 | B13深海(鐵)藍 | B14景藍 |
| B15艷藍 | BG04鮮綠 | BG03寶綠 | BG02湖綠 |
| BG05淡湖綠 | G07蛋殼綠 | G08淡蘋果綠 | G01蘋果綠 |
| G09深豆綠 | G02淡綠 | G03艷綠 | G04中綠 |
| G05深綠 | G06橄欖綠 | GY05褐綠 | GY04草綠 |
| GY06軍車綠 | GY02紡綠 | GY07豆蔻綠 | GY01豆綠 |
| GY08果(酞)綠 | Y11乳白 | Y02珍珠 | Y12米黃 |
| Y03奶油 | Y04象牙 | Y05檸黃 | Y06淡黃 |
| Y07中黃 | Y08深黃 | Y09鐵黃 | Y10軍黃 |
| YR06棕黃 | TR01淡棕 | YR07深棕黃 | YR02赭黃 |
| YR05棕 | YR03紫棕 | YR04桔黃 | R05桔紅 |
| R02硃紅 | R03大紅 | R04紫紅 | R01鐵紅 |
| RP03玫瑰紅 | RP04淡玫瑰 | RP01粉紅 | RP02淡粉紅 |
| P01淡紫 | P02紫 | B01深灰 | B02中灰 |
| B03淡灰 | B04銀灰 | B05海灰 | G10飛機灰 |
| GY09冰灰 | BG01中綠灰 | GY10機床灰 | GY03橄欖灰 |
| Y01駝灰 | Y13淡黃灰 | GY11玉灰 | 共83色 |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實在太引人注目瞭,那種深邃的藍色調搭配著精緻的燙金字體,光是拿在手裏就感覺很有分量。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厚重的技術手冊,裏麵塞滿瞭密密麻麻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圖錶,畢竟書名裏涉及瞭“標準樣卡”和“國標色卡”,聽起來就非常學術化。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時,纔發現我的預想完全錯瞭。這本書的內容組織極其巧妙,它不像一本冷冰冰的教科書,更像是一位資深行業專傢在娓娓道來。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將枯燥的色彩科學變得生動有趣,那些關於色彩感知和人類視覺生理的章節,讀起來竟然有一種探索未知的興奮感。書中穿插瞭許多曆史軼事,比如某種特定顔色的發現過程,或者某個經典建築塗裝案例背後的色彩哲學,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專業知識的門檻,即使是初次接觸色彩領域的新手,也能輕鬆跟上作者的思路,並且從中汲取到實用的洞察力,而不僅僅是死記硬背那些標準編號。
評分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本著作的,當時我正為我的一個小型傢具定製項目尋找最接近客戶描述的木器漆顔色,市麵上那些零散的色卡資料實在是太混亂瞭。我急需一個係統性的、具有權威性的參考工具。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雪中送炭。我最欣賞的是它在實際應用層麵的詳盡闡述。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深入到不同光照條件(自然光、熒光燈、白熾燈)下,同一種顔料可能呈現齣的細微差彆。這種對“真實世界”復雜性的考量,是許多純理論書籍所欠缺的。書中對於色彩偏差的容忍度、不同批次原材料對最終成品色差的影響分析,都極為精準和務實,這對於任何需要保證産品一緻性的生産環節來說,都是寶貴的經驗之談。我甚至發現,它對不同基材(金屬、木材、塑料)錶麵處理工藝對最終色彩錶現的影響也做瞭細緻的對比分析,這無疑為我的工藝流程優化提供瞭極大的參考價值,感覺就像請瞭一位全天候待命的色彩顧問。
評分從一個長期與建築設計打交道的專業人士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其標價。它提供瞭一種跨學科的視角,成功地將化學、光學、美學和工程學融為一體。其中關於“環境色適應性”的章節尤其具有啓發性,它討論瞭如何根據特定地理環境(如高海拔、潮濕地區)的光綫特點來選擇最耐候、視覺效果最佳的塗層顔色。很多年輕設計師往往隻關注色彩的“美觀度”,而忽略瞭材料在戶外長期暴露下的褪色率和粉化現象。這本書則用嚴謹的數據和案例,警示瞭選擇不當顔料可能帶來的長期維護成本和視覺災難。它教會我的,是如何從一個更負責任、更長遠的角度去進行色彩決策,確保美學效果與功能性、持久性完美結閤,這是一種寶貴的職業素養的提升,遠比掌握幾百個色號來得更為深刻和實用。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對這種“標準”類書籍抱有一種天然的審視態度,總覺得它們難免帶有僵硬和教條主義的色彩,認為標準一旦製定,就意味著創新的終結。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看法。作者在介紹固定標準的同時,巧妙地引導讀者思考標準的演變和未來趨勢。比如,書中有一章專門討論瞭環保法規對顔料化學成分的限製,以及這種限製如何倒逼塗料行業開發齣全新的、更穩定、更環保的色彩體係。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應該用什麼”,而是探討瞭“為什麼是這個標準”以及“標準如何適應時代發展”。這種前瞻性的視角,讓我看到瞭標準背後蘊含的動態平衡與科學進步。閱讀過程中,我仿佛進行瞭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理解瞭從早期礦物顔料到現代高性能塗料的發展脈絡,這對於理解整個行業的文化底蘊和技術前沿至關重要。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質量也值得稱贊,這對於一本涉及視覺效果的書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通常這種專業書籍的印刷質量參差不齊,尤其是色彩的還原度常常讓人失望。但這本書的印刷工藝達到瞭令人驚嘆的水平。每一頁的色彩樣本,無論是高飽和度的亮色還是深沉的暗色,都保持瞭極高的準確性和一緻性,這使得我在對照書中的示例色與我手中的材料闆時,信心倍增。清晰的網格係統和易於檢索的索引設計,也極大地提升瞭查找效率。我特彆喜歡它在每個顔色條目下標注的詳細信息,包括可能的替代色號、適用範圍的建議,甚至是該顔色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的象徵意義。這種多維度的數據整閤,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部詳盡的色彩百科全書,讓人愛不釋手,常常會因為一個有趣的腳注而停下手中的工作,沉浸其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