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膜颜色标准样卡GSB05-1426-2001/国标色卡标准/油漆涂料地坪漆颜料

漆膜颜色标准样卡GSB05-1426-2001/国标色卡标准/油漆涂料地坪漆颜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漆膜颜色
  • 颜色标准
  • GSB05-1426-2001
  • 国标色卡
  • 油漆涂料
  • 地坪漆
  • 颜料
  • 涂料标准
  • 色卡
  • 工业涂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耐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监制
ISBN:GSB0514262001
商品编码:17161440336

具体描述

 

简称:国标色卡
名称:漆膜颜色标准样卡
出版: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型号:GSB05-1426-2001
 
商品介绍:
GSB05-1426-2001 (代替GSB G51001-94) 是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GB3181制作的实物标准色卡,在涂料、油漆、颜料、塑胶、金属涂装,等各行业均被广泛采用。含83种颜色,光面效果。每个颜色都有国家统一标准的编号,适用于油性涂料方面使用。
---------   -------------------------------------------------

 

色号参阅表:

色号/颜色名称

色号/颜色名称

色号/颜色名称

色号/颜色名称

PB01深(铁)蓝

PB02深(酞)蓝

PB03中(铁)蓝

PB04中(酞)蓝

PB11孔雀蓝

PB05海蓝

PB06淡(酞)蓝

PB07淡(铁)蓝

PB08蓝灰

PB09天(酞)蓝

PB10天(铁)蓝 

B06淡天(酞)蓝

B07 蛋青

B08稚蓝

B09宝石蓝

B10鲜蓝

B11淡海(铁)蓝

B12中海(铁)蓝

B13深海(铁)蓝

B14景蓝

B15艳蓝

BG04鲜绿

BG03宝绿

BG02湖绿

BG05淡湖绿

G07蛋壳绿

G08淡苹果绿

G01苹果绿

G09深豆绿

G02淡绿

G03艳绿 

G04中绿

G05深绿

G06橄榄绿

GY05褐绿

GY04草绿

GY06军车绿

GY02纺绿

GY07豆蔻绿

GY01豆绿

GY08果(酞)绿

Y11乳白

Y02珍珠

Y12米黄

Y03奶油

Y04象牙

Y05柠黄

Y06淡黄

Y07中黄

Y08深黄

Y09铁黄

Y10军黄

YR06棕黄

TR01淡棕

YR07深棕黄

YR02赭黄

YR05棕

YR03紫棕

YR04桔黄

R05桔红

R02朱红

R03大红

R04紫红

R01铁红

RP03玫瑰红

RP04淡玫瑰

RP01粉红

RP02淡粉红

P01淡紫

P02紫

B01深灰

B02中灰

B03淡灰

B04银灰

B05海灰

G10飞机灰

GY09冰灰

BG01中绿灰

GY10机床灰

GY03橄榄灰

Y01驼灰

Y13淡黄灰

GY11玉灰

共83色


 


现代色彩理论与应用基础 本书聚焦于色彩的科学原理、感知机制及其在现代设计与工业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色彩知识框架。 内容涵盖色彩学的基本概念、人眼对色彩的感知过程、色彩的物理学基础,以及如何利用色彩系统(如CIE XYZ、Lab、LCH)进行精确的色彩交流与管理。 第一部分:色彩的物理与生理学基础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色彩的本质——电磁波辐射。详细阐述了可见光谱的范围、光的产生、传播与相互作用。重点解析了物质的颜色是如何形成的,包括选择性吸收、选择性反射与透射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本书构建了色彩感知的生理学模型,描述了眼睛的结构(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如何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电信号,以及大脑对这些信号进行的主观解释过程。我们还将讨论色彩适应(如色度适应、亮度适应)现象,以及环境光对色彩知觉的显著影响。 第二部分:色彩空间与量化标准 色彩的精确描述与再现是工业标准化的核心。本书详尽介绍了国际公认的色彩空间及其数学模型。我们将深入解析CIE 1931标准观察者和1964补充标准观察者的作用,理解三刺激值(XYZ)的意义。随后,重点讲解了基于人眼视觉差异的均匀色空间,特别是CIELAB和CIELCH系统,它们是如何克服XYZ空间非均匀性的缺陷,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色彩匹配和差异计算。 此外,本书将详细介绍色彩容差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如$Delta E$公式的演变:$Delta E_{76}$、$Delta E_{94}$、$Delta E_{00}$),这些是确保不同批次或不同制造商产品颜色一致性的关键工具。我们也探讨了色度图(如CIE 1931 xy图)在描述色域和色品时的应用。 第三部分:色彩的表达与再现技术 如何将理论上的色彩值转化为可见的、可控的物理实体,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我们将系统梳理色彩再现技术,包括加色混合(RGB模型,应用于显示器和投影)和减色混合(CMYK模型,应用于印刷和油墨)。书中将区分光色与物色,讨论不同基材(如纸张、塑料、金属)对油墨或涂料吸收特性的影响。 针对数字成像和显示技术,本书阐述了色彩管理系统(CMS)的工作原理,以及ICC(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配置文件的构建、使用与验证,确保“所见即所得”。对于传统印刷和色彩复制行业,我们将分析网点扩大、油墨叠印特性对最终色彩的影响。 第四部分:环境光、观察条件与色彩恒常性 色彩的知觉是高度依赖于观察条件的。本章将环境光置于核心地位进行讨论。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光源(如日光、白炽灯、荧光灯、LED)的光谱功率分布(SPD)及其对物体颜色的主观影响。特别关注了显色指数(CRI)和相关色温(CCT)的测量与应用标准。 此外,本书深入探讨了心理物理学中的色彩恒常性理论,解释了人类视觉系统如何努力保持物体颜色在不同照明条件下的相对稳定,以及这种恒常性在极端环境或快速变化照明下的局限性。对特定行业(如纺织品检验、艺术品修复)中标准观察条件(如D65、A光源箱)的建立与规范进行案例分析。 第五部分:色彩在设计与工业中的应用策略 色彩不仅仅是美学元素,更是信息传递和品牌识别的重要载体。本书探讨了色彩心理学(Color Psychology)的基础,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特定色彩的普遍联想和情感反应,并讨论了如何利用色彩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用户体验。 在工业制造领域,本书侧重于色彩的质量控制(QC)。内容包括: 1. 标准建立: 如何基于行业规范(而非单纯的审美)确立目标色度和容差范围。 2. 测量仪器: 详细介绍分光光度仪(Spectrophotometer)和色度计的工作原理、校准程序及其在生产线上的部署。 3. 可接受性判定: 结合统计学方法,如控制图,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批次间的可接受性,避免过度匹配或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本书通过严谨的科学论述和丰富的工程实例,为色彩科学家、材料工程师、产品设计师以及质量控制专业人员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基于量化标准的色彩知识体系。它强调的是对色彩的物理测量、数学描述与系统控制,而非仅仅停留在美学层面的描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也值得称赞,这对于一本涉及视觉效果的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通常这种专业书籍的印刷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色彩的还原度常常让人失望。但这本书的印刷工艺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每一页的色彩样本,无论是高饱和度的亮色还是深沉的暗色,都保持了极高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这使得我在对照书中的示例色与我手中的材料板时,信心倍增。清晰的网格系统和易于检索的索引设计,也极大地提升了查找效率。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颜色条目下标注的详细信息,包括可能的替代色号、适用范围的建议,甚至是该颜色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象征意义。这种多维度的数据整合,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详尽的色彩百科全书,让人爱不释手,常常会因为一个有趣的脚注而停下手中的工作,沉浸其中。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引人注目了,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精致的烫金字体,光是拿在手里就感觉很有分量。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厚重的技术手册,里面塞满了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表,毕竟书名里涉及了“标准样卡”和“国标色卡”,听起来就非常学术化。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时,才发现我的预想完全错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极其巧妙,它不像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资深行业专家在娓娓道来。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枯燥的色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那些关于色彩感知和人类视觉生理的章节,读起来竟然有一种探索未知的兴奋感。书中穿插了许多历史轶事,比如某种特定颜色的发现过程,或者某个经典建筑涂装案例背后的色彩哲学,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专业知识的门槛,即使是初次接触色彩领域的新手,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且从中汲取到实用的洞察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那些标准编号。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著作的,当时我正为我的一个小型家具定制项目寻找最接近客户描述的木器漆颜色,市面上那些零散的色卡资料实在是太混乱了。我急需一个系统性的、具有权威性的参考工具。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实际应用层面的详尽阐述。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不同光照条件(自然光、荧光灯、白炽灯)下,同一种颜料可能呈现出的细微差别。这种对“真实世界”复杂性的考量,是许多纯理论书籍所欠缺的。书中对于色彩偏差的容忍度、不同批次原材料对最终成品色差的影响分析,都极为精准和务实,这对于任何需要保证产品一致性的生产环节来说,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我甚至发现,它对不同基材(金属、木材、塑料)表面处理工艺对最终色彩表现的影响也做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无疑为我的工艺流程优化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感觉就像请了一位全天候待命的色彩顾问。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标准”类书籍抱有一种天然的审视态度,总觉得它们难免带有僵硬和教条主义的色彩,认为标准一旦制定,就意味着创新的终结。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作者在介绍固定标准的同时,巧妙地引导读者思考标准的演变和未来趋势。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环保法规对颜料化学成分的限制,以及这种限制如何倒逼涂料行业开发出全新的、更稳定、更环保的色彩体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应该用什么”,而是探讨了“为什么是这个标准”以及“标准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标准背后蕴含的动态平衡与科学进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理解了从早期矿物颜料到现代高性能涂料的发展脉络,这对于理解整个行业的文化底蕴和技术前沿至关重要。

评分

从一个长期与建筑设计打交道的专业人士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标价。它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视角,成功地将化学、光学、美学和工程学融为一体。其中关于“环境色适应性”的章节尤其具有启发性,它讨论了如何根据特定地理环境(如高海拔、潮湿地区)的光线特点来选择最耐候、视觉效果最佳的涂层颜色。很多年轻设计师往往只关注色彩的“美观度”,而忽略了材料在户外长期暴露下的褪色率和粉化现象。这本书则用严谨的数据和案例,警示了选择不当颜料可能带来的长期维护成本和视觉灾难。它教会我的,是如何从一个更负责任、更长远的角度去进行色彩决策,确保美学效果与功能性、持久性完美结合,这是一种宝贵的职业素养的提升,远比掌握几百个色号来得更为深刻和实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