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国标色卡
色号参阅表:
| 色号/颜色名称 | 色号/颜色名称 | 色号/颜色名称 | 色号/颜色名称 |
| PB01深(铁)蓝 | PB02深(酞)蓝 | PB03中(铁)蓝 | PB04中(酞)蓝 |
| PB11孔雀蓝 | PB05海蓝 | PB06淡(酞)蓝 | PB07淡(铁)蓝 |
| PB08蓝灰 | PB09天(酞)蓝 | PB10天(铁)蓝 | B06淡天(酞)蓝 |
| B07 蛋青 | B08稚蓝 | B09宝石蓝 | B10鲜蓝 |
| B11淡海(铁)蓝 | B12中海(铁)蓝 | B13深海(铁)蓝 | B14景蓝 |
| B15艳蓝 | BG04鲜绿 | BG03宝绿 | BG02湖绿 |
| BG05淡湖绿 | G07蛋壳绿 | G08淡苹果绿 | G01苹果绿 |
| G09深豆绿 | G02淡绿 | G03艳绿 | G04中绿 |
| G05深绿 | G06橄榄绿 | GY05褐绿 | GY04草绿 |
| GY06军车绿 | GY02纺绿 | GY07豆蔻绿 | GY01豆绿 |
| GY08果(酞)绿 | Y11乳白 | Y02珍珠 | Y12米黄 |
| Y03奶油 | Y04象牙 | Y05柠黄 | Y06淡黄 |
| Y07中黄 | Y08深黄 | Y09铁黄 | Y10军黄 |
| YR06棕黄 | TR01淡棕 | YR07深棕黄 | YR02赭黄 |
| YR05棕 | YR03紫棕 | YR04桔黄 | R05桔红 |
| R02朱红 | R03大红 | R04紫红 | R01铁红 |
| RP03玫瑰红 | RP04淡玫瑰 | RP01粉红 | RP02淡粉红 |
| P01淡紫 | P02紫 | B01深灰 | B02中灰 |
| B03淡灰 | B04银灰 | B05海灰 | G10飞机灰 |
| GY09冰灰 | BG01中绿灰 | GY10机床灰 | GY03橄榄灰 |
| Y01驼灰 | Y13淡黄灰 | GY11玉灰 | 共83色 |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也值得称赞,这对于一本涉及视觉效果的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通常这种专业书籍的印刷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色彩的还原度常常让人失望。但这本书的印刷工艺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每一页的色彩样本,无论是高饱和度的亮色还是深沉的暗色,都保持了极高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这使得我在对照书中的示例色与我手中的材料板时,信心倍增。清晰的网格系统和易于检索的索引设计,也极大地提升了查找效率。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颜色条目下标注的详细信息,包括可能的替代色号、适用范围的建议,甚至是该颜色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象征意义。这种多维度的数据整合,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详尽的色彩百科全书,让人爱不释手,常常会因为一个有趣的脚注而停下手中的工作,沉浸其中。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引人注目了,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精致的烫金字体,光是拿在手里就感觉很有分量。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厚重的技术手册,里面塞满了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表,毕竟书名里涉及了“标准样卡”和“国标色卡”,听起来就非常学术化。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时,才发现我的预想完全错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极其巧妙,它不像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资深行业专家在娓娓道来。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枯燥的色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那些关于色彩感知和人类视觉生理的章节,读起来竟然有一种探索未知的兴奋感。书中穿插了许多历史轶事,比如某种特定颜色的发现过程,或者某个经典建筑涂装案例背后的色彩哲学,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专业知识的门槛,即使是初次接触色彩领域的新手,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且从中汲取到实用的洞察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那些标准编号。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著作的,当时我正为我的一个小型家具定制项目寻找最接近客户描述的木器漆颜色,市面上那些零散的色卡资料实在是太混乱了。我急需一个系统性的、具有权威性的参考工具。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实际应用层面的详尽阐述。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不同光照条件(自然光、荧光灯、白炽灯)下,同一种颜料可能呈现出的细微差别。这种对“真实世界”复杂性的考量,是许多纯理论书籍所欠缺的。书中对于色彩偏差的容忍度、不同批次原材料对最终成品色差的影响分析,都极为精准和务实,这对于任何需要保证产品一致性的生产环节来说,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我甚至发现,它对不同基材(金属、木材、塑料)表面处理工艺对最终色彩表现的影响也做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无疑为我的工艺流程优化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感觉就像请了一位全天候待命的色彩顾问。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标准”类书籍抱有一种天然的审视态度,总觉得它们难免带有僵硬和教条主义的色彩,认为标准一旦制定,就意味着创新的终结。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作者在介绍固定标准的同时,巧妙地引导读者思考标准的演变和未来趋势。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环保法规对颜料化学成分的限制,以及这种限制如何倒逼涂料行业开发出全新的、更稳定、更环保的色彩体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应该用什么”,而是探讨了“为什么是这个标准”以及“标准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标准背后蕴含的动态平衡与科学进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理解了从早期矿物颜料到现代高性能涂料的发展脉络,这对于理解整个行业的文化底蕴和技术前沿至关重要。
评分从一个长期与建筑设计打交道的专业人士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标价。它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视角,成功地将化学、光学、美学和工程学融为一体。其中关于“环境色适应性”的章节尤其具有启发性,它讨论了如何根据特定地理环境(如高海拔、潮湿地区)的光线特点来选择最耐候、视觉效果最佳的涂层颜色。很多年轻设计师往往只关注色彩的“美观度”,而忽略了材料在户外长期暴露下的褪色率和粉化现象。这本书则用严谨的数据和案例,警示了选择不当颜料可能带来的长期维护成本和视觉灾难。它教会我的,是如何从一个更负责任、更长远的角度去进行色彩决策,确保美学效果与功能性、持久性完美结合,这是一种宝贵的职业素养的提升,远比掌握几百个色号来得更为深刻和实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