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宝(2)素描静物

临摹宝(2)素描静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家友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素描
  • 静物
  • 临摹
  • 绘画
  • 艺术
  • 美术
  • 基础
  • 入门
  • 教程
  • 临摹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22843
商品编码:17461214195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李家友 主编 定  价:88 出 版 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6月01日 页  数:128 装  帧:平装 ISBN:9787229122843 PART.01 单体类训练
01.水果类
02.蔬菜类
03.器皿类
04.日杂类
PART.02 从结构到明暗
01.结构对应明暗
PART.03 影响画面空间塑造的因素
01.构图对画面空间的影响
02.桌面的作用
03.主体物的摆放有讲究
04.构成完整画面的点、线、面
05.利用虚实塑造画面空间
PART.04 照片对应明暗
01.照片写生对临
PART.05 范画赏析
01.作品临摹

内容简介

李家友主编的《临摹宝(Ⅱ素描静物)》,书中内容严格按照素描静物教学流程进行编排,共分为三个部分:靠前部分为素描静物的基础知识讲解;第二部分为单个静物解析,包括水果类、蔬菜类、器皿类等;第三部分为完整范画,从简至难,循序渐进。全书均有照片,并搭配了步骤和完成图,易懂易学,适合广大美术临考生使用。 李家友 主编 李家友,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教系,多年从事美术高考图书的市场发行和策划工作,对该类图书有敏锐的判断力。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与《临摹宝(2)素描静物》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山河故人吟: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 简介: 本书并非专注于素描技法的入门与实践,而是以一种更宏大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深厚家国情怀、历史兴衰的喟叹以及个体生命在广阔天地间的精神寄托。全书精选了从先秦《诗经》到唐宋元明清的诸多经典诗篇,力求展现中国文人墨客们在不同历史时空下,对“家”与“国”的复杂情感联结。 第一部分:家国同构——从《诗经》到盛唐的根脉溯源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文学史上对家国概念的初步构建。我们首先追溯到《诗经》时代,那里朴素的劳动号子中已然流露出对土地和宗族的依恋,这是“家”最原始的形态,也是未来“国”的雏形。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汉乐府的边塞之音,分析其如何将个体戍边的艰辛融入对国家安危的集体忧患之中。 重点分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探讨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这不仅是诗人的个人悲悯,更是儒家“兼济天下”理想的集中体现。通过对盛唐气象的描摹,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自信、开放,同时又隐伏着对既有秩序维护的深层渴望。 第二部分:漂泊与坚守——士人精神的流变与定格 古典诗词中的“士”群体,往往是家国命运的直接承受者和批判者。本卷深入剖析了在时代动荡中,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处理“出仕”与“隐退”的矛盾。 李白狂放不羁的外表下,是对“功名未遂”的愤懑,以及对自由精神的执着追求。他将个体理想融入山水之间,用浪漫主义的笔触洗刷现实的污浊。与之相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则构成了一种文化上的“退守”策略,实则是以一种精神上的坚守,来对抗外在环境的腐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对宋词中婉约与豪放风格的交织进行了细致比对。苏轼的豁达与忧患,辛弃疾的“栏杆拍遍”的悲壮,都指向了一个核心命题:当理想的政治实践受阻时,文人的情感和抱负将如何安放?他们的坚守,往往不再是持剑沙场,而是通过文字的力量,对民族气节进行不朽的记录。 第三部分:江山易老,文脉长存——历史的沉思与生命的哲学 诗词中的时间感是沉重的。从“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宇宙意识,到“朱雀桥边野草枯,乌衣巷口人空归”的兴亡之叹,历史的厚重感始终笼罩着古典文学的篇章。 本书选取了大量咏史和怀古的作品,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对古迹的凭吊,实现与历史的对话。这种对话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对“人亡政息”的哲学反思。我们将揭示,在这些咏叹中,家国情怀如何升华为对个体生命有限性与文化传承永恒性的深刻认知。 此外,本卷还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如何处理“亲情”与“家国”的张力。离别之作如王维的边塞情景与苏轼的贬谪愁绪,表面是思念亲友,深层却是对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投射。家,是国家情感的最小单元,也是最温暖的庇护所。 结语:穿越时空的共鸣 《山河故人吟》旨在引导读者超越文本表面的意象,进入到中国古典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处。它不是一本诗词鉴赏的工具书,而是一次精神的漫游,让我们得以聆听那些跨越千年的声音,理解在动荡不安的历史洪流中,他们如何用文字锚定自己的精神家园,并最终成就了中华文明独有的文化风骨。阅读本书,如同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谈,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与人文温度。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几天时间,专门对比了书中几组对比强烈的静物练习。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更注重“神似”而非“形似”。很多地方的轮廓线处理得非常松动,甚至有些故意为之的夸张,但这反而让物体充满了生命力,摆脱了照片复制的僵硬感。尤其是那些关于物体体积感的表现,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读者仅凭黑白灰的过渡,就能感受到物体的重量和圆润度。我特别欣赏它在“留白”上的处理——很多次我以为画家应该继续深入刻画的细节处,他却戛然而止了,这种克制感反而留给了观者巨大的想象空间。但说实话,对于习惯了传统素描规范的读者,初看可能会觉得有点“散漫”。如果这本书能增加一些关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心理活动或者选材思路的文字注解,那就更完美了,毕竟,理解艺术家的思维过程,有时比单纯模仿技巧更有价值。

评分

这本画集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精心整理过的“老友笔记”,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教材。它的排版风格非常自由和写意,很多页面的留白处理得很到位,让人在观看范例时,不会觉得信息过载。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材质的处理技巧,比如玻璃的反光和金属的质感,作者并没有用复杂的语言去描述,而是直接通过寥寥几笔的线条和阴影变化,把那种硬朗或通透的感觉表现出来了。这种“不言而喻”的教学方式,非常考验读者的悟性。我个人比较喜欢它对“氛围感”的营造,几件简单的静物放在一起,通过背景的虚化和光线的微妙变化,就能讲述一个安静的小故事。当然,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对于完全零基础的新手来说,可能需要配套的视频或其他辅助材料,否则光看图可能会有点抓瞎,找不到下手的具体步骤。它更适合那些已经掌握了基础铅笔运用,现在急需提升画面表现力和艺术性的进阶学习者。

评分

坦白讲,我抱着很高的期望买了这本书,主要想看看不同于我目前收藏的那些主流画册,它能带来什么不一样的视角。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仿佛是逆向学习的路径。它没有从最简单的几何体开始,而是直接展示了复杂的组合静物,然后通过拆解的方式,反向引导你去看构成这些复杂画面的基础元素。这种“先看成果,再溯本源”的模式,对我这种有点审美疲劳的画友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迫使你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直接面对一个完整的画面去分析结构、光影和空间关系。唯一让我略感遗憾的是,书中关于工具的介绍和保养,几乎是零提及。对于长期使用工具的画者来说,了解不同硬度铅笔、不同纸张之间的细微差别,对最终效果影响巨大。如果能在附录中增加一小块关于“材料选择对风格影响”的探讨,这本书的实用性会大大提升一个档次。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触动,是它对“观察”的强调。它不是简单地教你“怎么画”,而是展示了“该怎么看”。书中有很多看似随手勾勒的草图,但每一条线都仿佛精准地捕捉到了物体在特定光线下给人的第一印象。我花了一个下午,专门临摹了其中一组关于陶罐和布料的组合,发现作者在处理布料褶皱时,完全没有遵循刻板的几何分析,而是完全根据光线在曲面上形成的亮部和暗部边缘来确定线条走向,极其流畅自然。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被基础训练框住了,反而失去了对真实世界的敏感度。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观察世界”的新方式。不过,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读者定位还是偏向“已经入门”的群体,对于纯粹的新手来说,可能需要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在旁边指点一下,来帮助他们理解书中那些看似随性实则深思熟虑的落笔之处,否则可能会将一些精妙的技巧误读为随意的涂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带着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经典艺术作品的沉淀感。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那种厚实的装帧吸引了,感觉不是那种一翻就散的廉价画册。内页的印刷质量也相当不错,色彩过渡自然,尤其是那些深色调的处理,层次感很丰富,对于想要学习素描静物的朋友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过,老实说,我买这本书更多是冲着它“宝典”的名头去的,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突破瓶颈的诀窍。翻开目录,感觉内容编排得比较传统,从基础的光影透视到物体的组合练习,一步步来,条理清晰,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个福音。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深入、更具个人风格的解析。我特别留意了几个水果和器皿的范例,线条的处理非常精准,能看出作者在观察和提炼形体方面的功力。总的来说,第一印象是扎实、可靠,但要说惊艳,可能还需要我花更多时间去钻研其中的细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