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出版规划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景德镇陶瓷史》闪亮面世
解构千年瓷都辉煌,细说大国工匠传承
讲述景瓷千年璀璨历史,品赏传世珍品瑰丽瓷韵
一部关于景德镇陶瓷烧造史、工艺史、文化史、外销史的煌煌巨著
一部展示瓷都景德镇瓷之源、瓷之韵、瓷之光、瓷之精的绚丽画卷
《景德镇陶瓷史》,全书共五卷,既参考前人典籍,也吸取了*新的考古发掘成果,对景德镇一千多年来的制瓷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历史的阐释,内容涵盖制瓷工艺、瓷业经济、陶瓷文化、民俗行规、对外交往,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瓷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后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实事求是的总结。全书搜辑丰富、叙写綦翔,图文并茂,是一部富具学术价值、收藏价值的鸿篇巨制。
《景德镇陶瓷史1: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概说》内容提要:
全书对景德镇的历史沿革、窑业状况、行帮习俗、瓷业文化、业界名流、陶瓷教育等内容做了整体层面阐述,勾画了景德镇陶瓷历史、陶瓷文化的丰富图景。
《景德镇陶瓷史2:唐五代宋元卷》内容提要:
全书阐述了景德镇及周边地区陶器、原始瓷器、唐五代青瓷、宋元青白瓷以及釉下彩绘瓷器的发展,勾勒了中国瓷器由陶到瓷、由素面简装到釉面装饰、再到釉上釉下多种装饰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了中国瓷器发展由北向南、由简约到繁复,*后在景德镇独领风骚的内在逻辑关系。
《景德镇陶瓷史3:明代卷》内容提要:
全书通过对明代御窑、民窑生产方式及产品特征的分析,揭示了明代景德镇瓷业“官民竞市”、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业中心的历史过程,探究了生产特有的“官民竞市”的格局,反映了明代景德镇瓷业在永乐、宣德、乃至成化、嘉万时的辉煌及其与当时社会生活的关系,再现了景德镇瓷器在明代中后期大量走向海外进而促进瓷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情形。
《景德镇陶瓷史4:清代卷》内容提要:
全书阐释了御窑制度在清代的延续和发展,特别是“督陶官”制度对景德镇瓷业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对官窑、民窑生产方式、产品特征及其与当时社会生活关系的分析,浓墨重彩地再现了景德镇瓷业在康雍乾时期的辉煌,历史地叙述了鸦片战争后渐趋衰落的过程。
《景德镇陶瓷史5:现当代卷》内容提要:
全书阐释了民国以来景德镇瓷业“求新图变”的历程,突出了浅绛彩、“珠山八友”新粉彩的历史贡献;对新中国成立以后景德镇瓷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景德镇瓷业呈现出来的蓬勃生机,做了扼要梳理和客观总结。
曹春生,1960年生,博士,江西都昌人。珠山区美协副主席,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景德镇陶瓷大学雕塑研究所所长,景德镇雕塑院院长,景德镇市雕塑协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全国城市雕塑建设设计资格证持人。
刘晓玉,女,1974年生,江西省南昌人。200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研究科文化遗产保存学,研究方向为古陶瓷,获博士学位。副教授。硕导。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现执教于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1999年至2017年多次参加国内外陶艺交流展、个展,并获奖。发表论文多篇、译著《上海博物馆》和专著《吉州窑彩绘瓷品鉴》、《清三代陶瓷艺术品鉴》、《明代陶瓷史》、《清代陶瓷史》各一本。作品分别被淄博中国陶瓷馆收藏和江西省博物馆收藏、云南省博物馆收藏。参与和主持国*及省级科研项目。主持(负责)国*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参加完成各类科研项目4项;现承担国*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重点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十一.五”重点规划出版项目各1项。主持《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江西卷? 陶瓷篇(颜色釉瓷)》的编撰工作。
刘嵘,女,1980年生,汉族,湖南省新化县人,2009年景德镇陶瓷大学专门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景德镇陶瓷大学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陶瓷美学研究。发表过《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与“景德镇学”》、《淡、清、雅:宋瓷茶盏之美》、《从贲巴壶看清汉藏文化对景德镇陶瓷的影响》论文,作为编委参与编辑《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项目)、《中国古陶瓷文献校注》(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负责点校《景德镇陶歌》、《南窑笔记》、《陶阳竹枝词》、《天工开物·陶埏》、《颜山杂记·琉璃》。 宋燕辉,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历史学教授,曾撰写:《明代中后期景德镇瓷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研究》(发表于《南昌大学学报》)、《五代景德镇窑的创新和影响》(发表于《中国陶瓷》)等文章。主持完成江西省党校系统有关陶瓷历史文化方面课题若干项。金文伟,1968年7月生,浙江龙泉人,199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现任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
张婧婧,现任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
李胜利,1971年12月生,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馆长。
【丛书主编简介】
陈雨前,男,江西省余江人,1962年生。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景德镇学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主持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陶瓷文化大使,“景德镇学”创立者,主编《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与国8“十五”、“十二五”规划重点出版项目《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景德镇陶瓷史》等大型国*重点编撰项目,出版《景德镇学 景德镇之魂》与《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等著作。
这套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景德镇陶瓷“走出去”历史的详尽梳理。很多关于外销瓷的叙述,常常是蜻蜓点水,但这里的论述却极为扎实,它不仅展示了那些成功抵达欧洲、东南亚的精美瓷器,更重要的是分析了贸易路线、市场需求以及西方审美对东方工艺的反向影响。书中对“中国风”(Chinoiserie)在欧洲的流行及其对本土陶瓷工业的刺激作用的分析,视角独特且充满洞察力。阅读这些章节,仿佛置身于当年的商船之上,感受着瓷器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文化符号所承载的经济价值和外交意义。它清晰地揭示了景德镇在世界贸易版图中曾经占据的中心地位,那种全球化的早期图景,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评分关于文化史的部分,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景德镇的全新认知。一直以来,我总觉得陶瓷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但这本书深入挖掘了陶瓷在民间生活中的角色。它探讨了瓷器如何渗透到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中,如何成为礼仪、婚嫁、祭祀等重要场合的载体。这种“去神圣化”的视角非常珍贵,它让冰冷的文物重新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行会”和“师徒传承”的描述印象深刻,那种传统手工业群体内部的协作与竞争,勾勒出了一个真实而充满烟火气的工匠社会。它让我意识到,景德镇的伟大,不仅仅在于烧制出了多少精美的官窑,更在于它所孕育出的那种世代相传、深入骨髓的“瓷都精神”。这种精神力量,才是支撑一个行业数百年不衰的核心动力。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套书关于景德镇烧造工艺演变的第一册中。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安排得极其精妙,它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将技术革新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紧密结合起来。比如,书中对“御窑”制度的建立及其对技术精进的影响,分析得入木三分。从高岭土的发现到釉料配方的改良,每一步技术飞跃背后,都有着清晰的时代脉络支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制瓷流程时所使用的类比和图解,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工序变得清晰易懂。那种对手工艺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你会真切地体会到,每一件传世之作都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无数次失败和精确计算的结果。读完这一部分,我再去看博物馆里的瓷器,眼光完全不一样了,不再只是欣赏表面,而是开始探究其内部的“骨骼”和“血液”。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光是放在书架上就显得沉甸甸的,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纸张的质感也很棒,不是那种廉价的影印纸,拿在手里很有分量。光是翻阅那些精美的插图和图版,就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选材上的用心。那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器物照片,色彩还原度很高,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没有深厚的专业背景,也能被那些精妙的纹饰和造型所吸引。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不同朝代制瓷特点的对比部分,文字叙述严谨又不失生动,仿佛能听到窑火的轰鸣,看到匠人们在泥土与火焰之间创造奇迹的过程。这本书的体量确实不小,感觉像是一部浓缩的陶瓷百科全书,随便翻开一页,都能挖掘出一些新的知识点。对于一个对陶瓷艺术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极为愉悦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与文化的盛宴。
评分总的来说,这套书的整体框架宏大而严谨,它的叙事并非孤立地讲述技术或艺术,而是将景德镇置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去审视。我发现作者在运用史料和考古发现时,展现出极高的审慎态度,既有宏观的理论构建,又不乏微观的实例支撑,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全面且立体的学习路径,从技术原理到文化内涵,从本土发展到国际贸易,几乎涵盖了一个行业生命周期的所有关键维度。阅读过程虽然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投入,但所获得的回报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一套关于陶瓷的书,更是一部研究中国手工业历史与全球化进程的精彩案例。这无疑是我近年来收藏的、最具学术价值和阅读趣味的工具书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