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青铜器全集
作者:张囤生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册数开本:全16卷 16开精装
ISBN:7-5010-0889-2
总定价5520元
详细目录
*一卷 夏、商(1)收录夏代和商代早中期作品
第二卷 商(2)收录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作品
第三卷 商(3)收录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作品
第四卷 商(4)收录河南安阳殷墟以外的商代晚期作品
第五卷 西周(1)收录岐周、成周、宗周所谓西周三都作品
第六卷 西周(2)收录西周诸侯国作品
第七卷 东周(1)收录东周中原地区小国以及黄、蔡、秦国作品
第八卷 东周(2)收录东周晋国作品
第九卷 东周(3)收录东周齐、鲁、燕、中山国作品
第十卷 东周(4)收录东周曾、楚国作品
第十一卷 东周(5)收录东周吴、越、徐国作品
第十二卷 秦汉 收录秦汉时期作品
第十三卷 巴蜀 收录四川古代巴蜀族作品
第十四卷 滇、昆明 收录云南古代滇、昆明族作品
第十五卷 北方民族 收录古代北方草原民族作品
第十六卷 铜镜 收录历代铜镜代表作
内容介绍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物中*为丰富多彩的品类之一。其萌生早在史前,于夏商周三代逐步发展而至极盛,对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科技史、美术史等多种学科的研究都有重大价值。在历史上,青铜器在很古的时代便被收藏珍视并得到研究,已出版的青铜器著录,种类难于确计,但一直没有系统完备的大型图录,特别是未能将几十年来考古发掘工作中出土的重要青铜器,有计划地整理和集中起来,这显然妨碍了有关研究的开展。
中国的大量古代青铜器,不仅对学术研究十分重要,在艺术鉴赏上也有其特殊的意义。可以说,几乎每一种青铜器都具有学术性与艺术性这样的双重价值。记得在着手计划《中国青铜器全集》时候,大家曾对如何兼顾学术性、艺术性反复讨论,结果是如书的“凡例”中所说的,其编选标准系“以考古发掘品为主,酌收有代表性的传世品;既要考虑器物本身的艺术价值,又要兼顾不同的器种和出土地区”。
作为《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之一的《中国青铜器全集》是文物出版社于本世纪末奉献于世人的一项重要出版工程。整套书均用彩色精印,许多器物还有细部照片。很多读者不可能亲眼观察分散于各地(包括海外)的这样大量的器物,通过精心摄制的《全集》图版,能够更好地获得有关的材料和信息,这是线图或黑白照片无法取代的。实际上,共16大册的《中国青铜器全集》,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艺术品,很值得世代珍藏。
《中国青铜器全集》从国内外190家文物机构现存的数万件青铜器中,遴选3000多件精品,按时代分地区编排,共16卷。它是****对中国古代青铜器一次*系统的整理,全面反映了中国青铜器的发展面貌。
我过去对青铜器了解甚少,通常就是觉得它们是“古代的鼎和钟”,但阅读这套全集之后,我的世界观完全被刷新了。原来“斝”和“爵”的形制差异如此微妙,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使用功能又有何种演变?书中对器物的功能性分析极其到位,比如对于编钟的音律研究,简直是古典音乐史的一个小分支。而且,它不仅仅是器物图录,更像是一部社会变迁史的侧影。从器物上的纹饰主题,如饕餮纹、凤鸟纹的兴衰更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精神信仰和审美趣味的流转。我尤其欣赏它在文物出土背景介绍上的详尽,比如哪一座墓葬、哪一个窖藏,这些信息对于理解青铜器的“语境”至关重要,让冰冷的文物瞬间有了鲜活的历史温度。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人,如果书籍内容再好,排版和设计不过关,我真的很难坚持读完。但这套书在设计美学上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它的版式设计非常有张力,大开本充分展现了青铜器恢宏的气势,但又巧妙地在局部细节处做了放大处理,照顾到了专业研究的需求。色彩的校对尤其值得称赞,我看到一些罕见的锈色和铜绿,在书中的还原度极高,几乎能感受到那层铜锈的年代感。不同卷册之间,主题的划分和过渡也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不像有些大型丛书那样显得零散和堆砌。对于收藏家而言,这套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但即便是普通读者,也会被它散发出的那种古典而高级的艺术气息所吸引,不忍释卷。
评分我尝试着对比了手头几本关于古代金属冶铸的专业书籍,发现这套《全集》在信息整合的广度和深度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编纂功力。它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礼器范畴,而是涵盖了兵器、生活用器、乃至一些小型装饰品的详尽记录。更难得的是,作者群似乎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风格差异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比如,蜀地的青铜器那种神秘、夸张的造型,和中原地区稳重、规范的风格,书里对比得非常清晰有力。这种全景式的梳理,让读者能系统地构建出中国青铜文明的全貌,而不是被单一的经典器物所局限。对于想要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脉络的人来说,这套书提供的知识框架是极其牢固和可靠的。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觉就不是一般出版物能比的。纸张的质感非常棒,那种微微的哑光处理,既保护了画面,又让色彩的呈现显得格外沉稳厚重。我特别留意了那些青铜器的纹饰细节,很多高清的图片简直像是能触摸到那千年的历史痕迹。尤其是那些铭文的拓印部分,清晰到能辨认出笔画的起承转合,这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报告,而是更像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耐心地引导你走入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每一件器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扎实,叙述流畅却不失严谨,将复杂的礼制和铸造工艺讲得明白易懂。看完整套书,我感觉自己对商周礼器的那种敬畏感又加深了一层,远非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几眼所能比拟的深度体验。
评分我本以为,如此详尽的图录性质的著作,阅读起来会是枯燥乏味,充满术语的。然而,这套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灵活,它知道何时该用严谨的考古报告模式,何时又该转换成更具文学色彩的鉴赏笔法。比如,当描述到一些带有长篇铭文的重器时,它会细致地将铭文内容进行白话翻译和背景解读,甚至推测铸造者的身份和政治目的。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对文物的理解层次。它不是仅仅告诉你“这是什么”,而是告诉你“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它在那个时代意味着什么”。读完整套书,我感觉自己不光是欣赏了一批精美的文物,更像是参与了一场与古代工匠和贵族的无声对话,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智慧的闪光,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