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中国古陶瓷图典(精) | 其他参考信息 | |
| 作者: | 冯先铭 | 开本: | 16开 |
| 定价: | 320 | 页数: | 469 |
| ISBN号: | 9787501009244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文物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
| 出版时间: |
前言
凡例
目录
一、类别
二、器形
三、釉彩
四、纹饰
五、窑口
六、款识
七、工艺技术
八、缺陷、修复与作伪
九、人物
附录一:插图目录
附录二:音序索引
附录三:笔画索引
后记
暂无内容介绍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玩爱好者,我在购买前对这本书的“鉴定”功能抱有很高的期望,而它确实没有辜负我的期待。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展示了“标准品”,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大量关于细节差异的对比分析。比如,在讲到明代永乐青花的钴料运用时,书中对比了不同批次料子呈现出的“黑疵”效果,描述得极为精妙,这对于辨别真伪至关重要。鉴定往往就是在毫厘之间见真章,而这本书恰恰在这些毫厘之处着墨甚多。它没有直接给出“如何辨别假货”的口诀,而是通过详尽的正品信息构建起一个扎实的知识壁垒,让你一旦熟悉了真品的“气场”和“气息”,任何粗制滥造的仿品都会显得格格不入。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远比死记硬背要高明得多。对于我这种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定海神针”,让我面对那些真假难辨的瓷器时,心中更有底气了。
评分冯先铭先生主编的这部大部头,内容之翔实,体系之庞大,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粗略浏览完目录和部分章节,发现它几乎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陶器到清代晚期瓷器的完整脉络,每个阶段的代表器物、窑口特征都做了详尽的梳理和归纳。它不像某些简略的入门读物,只挑选几件明星产品展示一下,而是力求全面、系统地构建起中国陶瓷的发展史。尤其是在介绍那些复杂晦涩的窑口技术,比如定窑的覆烧法、哥窑的“金丝铁线”特征时,文字描述得深入浅出,结合旁边的实例图片,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百科全书”性质,它不仅仅是给收藏家看的,更是给考古工作者、艺术史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参考依据。它提供的断代标准和鉴别要点,非常具有权威性,让我对许多过去模糊的概念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全面的覆盖面,在同类出版物中是极其罕见的,堪称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评分这本《中国古陶瓷图典》的印刷质量简直是顶呱呱!我收到包裹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拆开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精美的封面,质感十足,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大功夫的书。内页的纸张厚实,光滑但又不反光,对于欣赏那些细腻的纹饰和釉色变化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我最欣赏的是它的彩图部分,色彩还原度非常高,那些宋瓷的素雅、明清官窑的华丽,通过这些高清图片,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每一件器物,无论是器型、釉面还是底款,都拍摄得极其清晰,细节之处纤毫毕现。特别是对于那些研究者或者深度爱好者来说,这种高质量的图版是多么重要啊!以前看一些老旧的图录,色彩失真或者细节模糊,总感觉隔着一层纱,但这本图典完全没有这个问题。装帧设计也很有品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完全符合它作为“图典”的重量级地位。这本书的出版,体现了文物出版社在文物出版领域的专业水准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我打算把它常年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拿出来翻阅,每次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简直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性强到让人佩服。它不像有些图册是按时间顺序简单堆砌,而是似乎经过了精心的“策展”。比如,它会有一个专门的章节集中讨论“中国古代的装饰母题”,将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的龙凤纹、花卉纹进行横向对比,这种跨越时空的梳理,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陶瓷艺术的理解深度。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个纹饰是如何演变、如何被不同窑口吸收和再创造的。此外,书中的版面设计也很有巧思,图文布局疏密有致,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一些重要的器物信息,如尺寸、材质分析、出土或传世信息,都被清晰地标注在图的旁边,非常方便快速查阅。这种对知识体系的结构化处理,体现了编纂团队高超的学术素养和对读者友好度的极致追求。对于想要系统性学习中国陶瓷史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结构本身就是一份极好的学习路线图。
评分从收藏投资的角度来看,《中国古陶瓷图典》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估值指南”和“市场风向标”。虽然书中没有直接标注具体的价格,但通过对历代重要藏品的收录和对稀有品种的侧重介绍,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哪些类型的瓷器在学术界和拍卖市场中具有最高的价值地位。比如,对几件早期越窑秘色瓷的详尽图解,就暗示了其在陶瓷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潜在的收藏价值。而且,书中对于“传世品”的记录极其详尽,很多我们只在博物馆图录中见过的国宝级器物,都能在这里找到高清的图像。这对于收藏家来说,不仅是拓宽眼界,更是为自己的收藏标准设定了一个难以企及但又必须追求的上限。掌握了这些顶级标准的图像信息,对于在收藏过程中识别仿品、评估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一时的市场波动所能衡量,它是对中国陶瓷艺术宝库的一次权威性梳理和记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