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屋名顶实:中国建筑 屋顶
定价:35.00元
作者:汤德良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6-01
ISBN:9787205060312
字数:150000
页码:1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座中国式的传统建筑物,主要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台基部分、柱梁部分、屋顶部分。“屋顶”泛指建筑物覆盖于墙、柱等支撑体系之上的部位。从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遮蔽风雨的角度看,屋顶在三者之中应是建筑上必需的部分。《周易·系辞下》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考古学为建筑的功能始于屋顶的看法提供了可靠的考证。在巢居文化中,先民主要是依托大树为栖身之所,充分利用其张的树冠以树枝和茅草架构成的屋顶来避雨遮光;而在穴居文化中,洞穴的上部土层也可作为“以待风雨”的屋顶的雏形。
屋顶是中国建筑外尺度*、显眼、突出的部分,具有既沉稳大方又秀美精巧的形态特征。所以,“大屋顶”才成为中国建筑风格的标志。
目录
前言
壹 屋顶的象征
一、屋顶形态的成因
二、屋顶的礼制形态
贰 屋顶的嬗变
一、栖身之顶——上古时期
二、人神之间——先秦时期
三、笼盖宇宙——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气冲霄汉——隋唐时期
五、柔美精雅——宋元时期
六、程序俨然——明清时期
参 屋顶的构造
一、合理营构——屋架
二、形式多样——屋顶的类型
三、复杂多变——屋顶的组合
肆 屋顶的装饰
一、铺瓦为阵——屋面
二、生动造型——屋脊
三、缤纷五彩——天花与藻井
伍 各类建筑的屋顶
一、金碧辉煌——宫廷建筑的屋顶
二、超然非凡——宗教建筑的屋顶
三、清秀飘逸——园林建筑的屋顶
四、顺应自然——民居建筑的屋顶
后记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午后,泡着热茶开始阅读这本关于中国屋顶的书。它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而非枯燥的学习。作者似乎对每一座古建筑都怀有深厚的感情,笔触细腻入微,讲述的不仅仅是木材和砖瓦的组合,更是营造者们如何在有限的材料中,实现对无限空间的想象与表达。书中有一段描述了江南民居中那些朴素的硬山顶,如何通过巧妙的天窗和光线的引入,将室内空间处理得通透而富有禅意,这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家乡的院落,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朴素构造背后,也蕴含着深厚的居住智慧。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从仰视建筑外观转向平视建筑的内在逻辑,真正体会到“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如何落实到每一块瓦片上的,那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认同感油然而生。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建筑屋顶的图册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工匠智慧之门。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些硬邦邦的建筑规范和构造图解,结果一翻开就被那些精美的线描和详尽的剖面图深深吸引住了。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把从南方水乡的坡屋顶到北方宫殿的歇山重檐,每一个起翘、每一处斗拱的连接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对于那些大家平时看一眼就走过,却从未仔细思考过的细节,比如瓦片的层叠方式、屋脊上的吻兽是如何固定上去的,这本书都给出了近乎于考古发掘的细致描摹。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地域屋顶形制演变脉络的梳理,能清晰地看到气候、材料乃至宗法礼制是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头顶上的那片“天”。读完后,再抬头看任何一座古建筑,都仿佛拥有了透视的能力,能立刻分辨出它屋顶的等级和年代特征,那种知识带来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绝对是建筑爱好者、历史迷乃至摄影师的案头必备之物。
评分这本书在信息密度上做得非常出色,但奇怪的是,阅读过程却非常轻松愉快,没有丝毫的压迫感。它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耐心地牵着你的手,一步步拆解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屋顶体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不同时期屋顶风格演变趋势的梳理,它清晰地勾勒出从汉代的朴素到唐代的雄浑,再到宋清的繁复精巧的清晰脉络。尤其是在讨论到歇山顶“四阿”与“两坡”的交界处理时,作者的阐述非常到位,避免了学院派常见的含糊其辞,而是给出了清晰的结构图例和功能解释。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逻辑和美学特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它成功地将一门古老的技艺,用现代人能够接受和欣赏的方式重新包装和呈现,实属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图文排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设计类书籍的人,我必须赞扬出版社在制版上的用心。那些剖面图的线条精度极高,即便是最复杂的攒尖顶结构,也能清晰地分辨出每一根檩条和椽头的相互关系。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将所有的图纸塞到书的最后,而是将图解、实景照片和文字分析有机地穿插在一起,形成了非常流畅的阅读体验。读到某一种屋顶形制时,立刻就能看到对应的结构详图和一张极具意境的实景照片,这种多维度信息的同步呈现,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结构的门槛。对于我这种对传统营造学有兴趣但缺乏科班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等量的。它让我开始关注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隐藏在斗拱层叠之下的精妙设计,这种对细节的致敬,令人十分钦佩。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是带着点怀疑的心态去接触这本书的,毕竟“屋顶”这个主题听起来有些偏门。但翻阅下来,我发现作者的功力实在了得,他不仅仅是在罗列“是什么”,更是在深入挖掘“为什么”。比如,书中对庑殿顶和歇山顶在皇家建筑中的地位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反映了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文集,而是充满了对传统美学的深刻洞察。书中那些对飞檐曲线的描述,简直像是在品鉴书法作品,探讨那种“欲飞还休”的张力与韵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天际线”的章节,作者将中国建筑屋顶视为与天空对话的界面,探讨了屋顶在自然环境中如何达到和谐的视觉平衡。这种将建筑本体提升到哲学和美学高度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营造学的理解,让我明白了屋顶绝非仅仅是遮风挡雨的构件,更是文化精神的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