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人體寄生蟲學 第8版八版 諸欣平 人民衛生齣版社
定價:48.00元
售價:16.8元,便宜31.2元,摺扣35
作者:諸欣平 等
齣版社:人民衛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117169967
字數:
頁碼:
版次:8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人體寄生蟲學(人衛八版/本科臨床/十二五規劃教材)配套教材:人體寄生蟲學要點解析與實驗指導(二版/本科臨床配教) 點擊進入>>>>
內容提要
為配閤教學改革的需要、減輕學生負擔和體現“乾細胞”教材特色,《“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人體寄生蟲學(第8版)》精煉文字、壓縮字數,注重提高內容質量,並根據學科需要,采用大16開國際開本、雙色或彩色印刷,以提高印裝質量和可讀性。同時,在每一頁都增加瞭留白,便於學生記錄和標記書中重點知識。為滿足教學資源的多樣化需求,實現教材係列化、立體化和數字化建設,大部分教材配有配套教材和數字齣版的教學資料,並實現瞭全套教材的網絡增值服務,方便老師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實現瞭數字化資源共享。
目錄
作者介紹
諸欣平,女,1955年11月生於上海。現任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黨委書記,病原生物學係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重點學科“病原生物學”學科帶頭人。中國動物學會寄生蟲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國際鏇毛蟲專業委員會(ICT)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寄生蟲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病原生物學雜誌》、《國際醫學寄生蟲學雜誌》、《寄生蟲與醫學昆蟲學報》等專業期刊的編委。人選“北京市跨世紀人纔工程”和“北京市高校拔尖創新人纔選拔計劃”。獲“北京市突齣貢獻專傢”和“北京市教學名師”稱號。是2011年北京市博士論文的指導教師。
從事人體寄生蟲學教學和科研工作近三十年,是北京市精品課程《人體寄生蟲學》負責人。先後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傢科技重大專項分課題、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和北京市教委科技重點項目等多個國傢及省部級課題。在外主流專業期刊發錶論文60餘篇,SCI收錄16篇。獲國傢發明授權5項。主編、副主編和參編專業書籍和教材15部,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20餘名。獲省部級科技成果奬3項。
蘇川,男,1970年7月齣生於江蘇吳江。醫學博士。現在為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病原生物學係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江蘇省現代病原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是江蘇省熱帶病與寄生蟲學分會主任委員、江蘇省動物學會寄生蟲學專業分會主任委員、江蘇省動物學會常務理事和江蘇省微生物與免疫學會理事。入選江蘇省“青蘭工程”、“333工程”和“六大人纔高峰”人纔培養計劃。
參加基礎醫學教學工作至今已有20年。科研方麵,主要從事以血吸蟲病為主的寄生蟲感染免疫相關研究工作。主持瞭國傢“863計劃”重大項目、國傢“973”課題、科技部重大科技專項(傳染病重大專項)子課題、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等多個國傢及省部級科研項目。並以主要參加者身份參與瞭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歐共體基金項目、國務院總理預備金血防專項基金資助課題、多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江蘇省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的研究。共發錶論文100多篇,其中國外SCI論文20篇。近年的研究成果共獲得省部級奬4項,授權和申報國傢發明共4項。
吳忠道,男,1962年4月生於江西。現任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副院長、寄生蟲學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國地方病協會理事、廣東省寄生蟲學會常委;《熱帶醫學雜誌》常務編委,《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誌》等專業雜誌、《TropicalMedicineandHealth》和《ParasitologyResearch》等國際雜誌編委。
從事教學工作至今16年,主編教材2部,是多部教材的副主編或編委。主持“973”課題1項、多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和其他項目課題;發錶SCI論文40多篇。獲得2002年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二等奬,2003年廣東省科技進步1等奬,2010年第六屆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奬一等奬,2012年寶鋼教師奬。
文摘
序言
這本《人體寄生蟲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微生物和它們如何在我們體內生存感到著迷,而這本八版教材簡直是這個領域的百科全書。我尤其喜歡它詳細地描述瞭各種寄生蟲的生活史,從卵、幼蟲到成蟲,每個階段的形態特徵和傳播途徑都講解得非常透徹。例如,對於瘧原蟲的介紹,書中不僅列舉瞭不同種類的瘧原蟲,還細緻地描繪瞭它們在蚊子和人體內復雜的生命周期,以及感染後會在肝髒和紅細胞內發生的種種變化。圖片和插畫的質量也令人稱贊,那些形態各異的寄生蟲圖像,雖然有些看瞭會讓人頭皮發麻,但確實是學習認識它們的絕佳輔助。這本書的編排也很閤理,章節劃分清晰,邏輯性很強,讓我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雖然我是個普通讀者,但這本書的專業性讓我感覺自己像是誤入瞭醫學課堂,收獲頗豐。我甚至開始關注起身邊的環境衛生,因為書中關於寄生蟲傳播的知識,讓我對許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都多瞭幾分警惕。總的來說,這本教材不僅僅是關於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種對生命奧秘的探索,讓我對我們所處的這個微觀世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說實話,我選擇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本身就對一些比較“另類”的科學領域有濃厚的興趣,而人體寄生蟲學無疑屬於這一範疇。這本書在描述寄生蟲的“生活方式”時,簡直像是在講述一部微觀世界的奇幻史詩。有些寄生蟲為瞭生存,能夠發展齣極其復雜的策略,比如僞裝、寄主操控,甚至與共生菌的協同作用。書中對這些“生存智慧”的揭示,讓我感到既驚嘆又有些不寒而栗。我喜歡它在描述寄生蟲的生物學特性時,不乏一些引人入勝的細節,比如某些寄生蟲如何巧妙地規避宿主的免疫係統,或者如何利用宿主的生理機製來完成繁殖。這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閱讀一本關於“生命競爭”的厚重史書,而那些寄生蟲,就是其中最狡猾、最頑強的“戰士”。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時會非常生動,即使是復雜的生物學概念,也能被描述得清晰易懂,這在學術著作中是很難得的。
評分我通常閱讀書籍會比較注重它的實用性和操作性,而這本《人體寄生蟲學》八版,在這方麵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書中關於寄生蟲的形態學描述,不僅詳細,而且還特彆強調瞭在顯微鏡下觀察時的關鍵特徵,這對於學習寄生蟲鑒定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我曾經嘗試過在實驗室裏自己觀察標本,書中提供的鑒定要點,成為瞭我最可靠的指南。而且,書中還對不同寄生蟲的緻病機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從分子水平到細胞水平,再到器官和係統水平,都講解得非常到位。我尤其喜歡它關於免疫學在寄生蟲感染中的作用的論述,這讓我明白,我們的身體是如何與寄生蟲抗爭的,也解釋瞭為什麼有些人感染後癥狀更嚴重,有些人則錶現得比較輕微。這本書的附錄和參考資料也非常豐富,這為我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瞭很好的綫索。雖然我不是專業的醫學生,但它讓我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過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讓我對醫生們的工作充滿瞭敬意。
評分作為一名曾經在醫學實驗室工作的普通人,我深知一本嚴謹的教材對於專業學習的重要性。這本《人體寄生蟲學》八版,在我看來,就是這樣一本值得信賴的專業著作。它在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和防控策略方麵,提供瞭非常紮實和前沿的理論指導。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地方性寄生蟲病的詳細分析,包括它們在特定地理區域的傳播特點、易感人群以及有效的預防措施。這讓我明白,寄生蟲的防治不僅僅是醫學問題,更是一個涉及公共衛生、環境科學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復雜課題。書中關於監測和預警機製的討論,也讓我認識到,在麵對潛在的寄生蟲疫情時,科學的預判和及時的乾預有多麼關鍵。這本書的結構嚴謹,論證充分,每一部分的知識點都建立在紮實的科學研究基礎之上,讓我能夠對其內容深信不疑。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精神的體現。
評分作為一名對醫學史略有涉獵的愛好者,我總覺得一本好教材不僅要傳遞前沿知識,更應該蘊含曆史的沉澱。這本《人體寄生蟲學》八版,在諸欣平教授的帶領下,似乎就做到瞭這一點。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一些經典寄生蟲疾病的溯源和演變過程的闡述,雖然不是重點,但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它讓我聯想到過去人們是如何與這些看不見的敵人搏鬥,以及醫學科學是如何一點點突破的。書中對於許多診斷方法和治療策略的演進,也仿佛是一部濃縮的醫學發展史,讓我感嘆人類智慧的偉大。我甚至會去翻閱一些老版本的教材,對比一下不同時期對同一寄生蟲的認識差異,這種跨越時空的對比,實在是太有趣瞭。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比較嚴謹,學術性強,這恰恰是我所喜歡的,它不迴避任何細節,也不做任何誇大其詞的描述,隻是客觀地呈現事實。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那些曾經睏擾人類的疾病,如今是如何被我們認識和控製的,這其中蘊含的科學精神和不懈努力,讓我深受鼓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