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游行 中文版 当代标识标志设计

标志游行 中文版 当代标识标志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三度出版有限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设计
  • 标志
  • 品牌
  • 标识
  • 视觉传达
  • 平面设计
  • 当代设计
  • 中文版
  • 书籍
  • 图形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灵感库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37044
商品编码:1975029903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2-0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图书名称:标志游行 中文版 当代标识标志设计 VI/CI设计 符号字体标识几何图形 LOGO设计书 平面设计书籍
出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      者:三度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8年02月
语      言:中文
I S B N  :9787568037044
图书定价:258 RMB/本
图书规格:平装 1/16 开本 320页 1.2KG/本
《标志游行》是一本*领潮流、启发创作的现代logo大全,书中收录了*过1500个杰出的现代logo设计,根据不同的类型被分成 “ 图形” “字体” “ 图形与字体” “ 几何 ” “ 组群 ” “ 复古 ” 6个部分。不管是单纯的图形或文字,或结合两者,应用现代简约风还是迷人复古风,采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或拥有繁复的变体,来自全球设计师的精彩之作都将带给读者无限灵感。



























徽标的轨迹:一部跨越世纪的视觉语言史 书名:徽标的轨迹:一部跨越世纪的视觉语言史 作者: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虚构的、与设计史相关的名字] 页数: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虚构的页数] 装帧: 精装 / 函套 / 附赠特制图谱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对现当代平面设计领域的简单罗列,亦非局限于特定地区或特定媒介下的标识符号的汇编。它是一部深度探索视觉符号在人类社会结构、文化演变及商业传播中扮演核心角色的编年史。我们追溯“徽标”这一概念的起源,将其置于更宏大的符号学和人类学框架下进行审视,力求揭示其从部落图腾、封建纹章,到现代企业身份识别系统演变的全过程。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结构严谨,论述深入,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来理解标志(Signage and Emblem)作为一种高效、持久的沟通工具的本质。 --- 第一部分:符号的萌芽与前数字时代的印记(约公元前3000年 – 18世纪末) 本部分着重考察视觉标记在技术传播手段尚未普及的时代所承载的巨大信息量。我们首先深入研究美索不达米亚的印章、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分析这些早期符号如何充当所有权、阶级或神圣庇佑的非语言凭证。 随后,叙事转向中世纪的欧洲。重点章节详细剖析了纹章学(Heraldry)的兴起及其严苛的语法规则。纹章不仅是贵族的身份象征,更是复杂的家族历史、联盟关系和领地划分的视觉契约。书中通过大量高清复刻的纹章板,解读其颜色(Tinctures)、图案(Charges)和排列方式背后的政治含义。我们探讨了公会徽章(Guild Marks)如何从单纯的质量认证发展成为早期商业信誉的基石,以及这些徽章如何在木刻和早期印刷品中,完成对“来源地”的初步界定。 此外,本书也跨越地域,考察了东方文明中印章文化(如中国的篆刻与朱泥印章),对比分析其在个人身份确认与权力授权方面的哲学基础和技术实践,强调了不同文化对“印记”的内涵差异。 --- 第二部分:工业革命的催化与现代识别的需求(19世纪) 工业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品大批量生产与跨区域贸易。本部分聚焦于此剧变如何迫使视觉符号体系进行现代化转型。 核心内容在于商标(Trademark)概念的法律化与商业化。随着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益的需求催生了现代知识产权法,而标志设计开始承担起“差异化”的商业使命。我们分析了早期蒸汽机、铁路公司、保险机构等新产业在创建其视觉符号时所面临的挑战——如何在一瞬间,通过一个图形元素,传达出可靠性、速度感或稳定性。 书中详述了早期印刷技术对色彩和细节表现力的限制,以及这如何促使设计师回归到更简洁、更具概括性的几何形态。本章还探讨了维多利亚时代装饰艺术(Aesthetic Movement)对标志设计的潜在反作用力,以及这种装饰性与功能性之间的早期张力。 --- 第三部分:功能主义的崛起与现代主义的重塑(20世纪初 – 1960年代) 这是标志设计从手工艺走向理性化、科学化的关键时期。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欧洲大陆和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如何将标志设计提升至社会工程的高度。 我们详细考察了包豪斯(Bauhaus)在简化、去装饰化和功能至上原则方面的奠基性贡献。书中不仅分析了约翰内斯·伊登(Johannes Itten)和拉斯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对基础几何形状的研究,更侧重于他们如何将“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应用于企业身份构建。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瑞士和德国的国际主义风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本书特别分析了格日德·史塔克(Max Bill)和约瑟夫·米勒-布洛克曼(Josef Müller-Brockmann)等人如何利用严谨的网格系统、无衬线字体(如Helvetica的前身)来构建具有普适性和客观性的视觉语言。本章通过对比分析二战后重建期大型机构(如联合国、国际奥委会)的视觉规范,展现了理性化标志如何成为全球化沟通的“视觉中立语”。 --- 第四部分:身份的解构与大众文化的碰撞(1960年代 – 1990年代) 在后现代思潮兴起和消费社会全面到来的背景下,标志的设计逻辑开始从单一的、权威性的表达转向多元的、互动的叙事。 本部分深入研究了波普艺术(Pop Art)对标志美学的冲击,探讨了艺术家如何挑战传统符号的严肃性,并将其融入日常消费语境。我们关注到“形象即价值”的观念如何被放大,以及设计师如何开始运用更加大胆的色彩、非对称构图和更具暗示性的视觉隐喻。 一个核心章节致力于分析“CI/VI系统”(企业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成熟与标准化。从IBM到联合航空,企业如何通过详尽的品牌手册,确保全球范围内标志应用的一致性。同时,书中也批判性地审视了过度标准化带来的僵化问题,并引入了早期对“动态标志”(Motion Graphics)潜力的探索,预示着未来媒介的转变。 --- 第五部分:数字时代的挑战与符号的流动性(21世纪初至今)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标志设计所面对的媒介革命。随着互联网、移动设备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标志的载体从静态纸张转向不断变化的屏幕。 我们分析了“扁平化设计”(Flat Design)的兴起,探讨了这种极简主义趋势背后的技术驱动力(加载速度、分辨率适应性)以及美学追求(清晰度、跨平台一致性)。书中辨析了“扁平化”与早期的现代主义功能主义在动机上的微妙区别。 更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标志的“可塑性”(Malleability)。在数字环境中,一个标志不再是固定的图形,而是一个可以被调整、被主题化(Themed)、甚至被用户参与性重构的视觉资产。我们讨论了动态Logo、交互式Logo以及品牌化App图标的设计原则,强调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可识别性”(Recognizability)如何转化为“瞬间捕获力”(Instant Grasp)。 最终,本书在结论部分提出展望: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传统标志作为身份锚点的作用是否会被颠覆,以及未来的视觉沟通将如何继承并超越过去数千年的符号遗产。 ---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艺术史、符号学、商业传播学及信息技术史的视角。 视觉深度: 包含大量珍稀历史文档、设计手稿扫描件及高清的图表分析,而非简单的作品展示。 叙事清晰: 避免行话堆砌,以清晰的历史脉络和严密的逻辑结构,引导读者理解标志设计的思维演变。

用户评价

评分

刚翻开这本《标志游行 中文版 当代标识标志设计》,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力给镇住了。装帧设计本身就很有品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出版社对内容质量的重视。内页的纸张质感极佳,印刷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特别是那些复杂渐变和微妙的灰度变化,在不同的光线下看都有不同的韵味。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排版布局上的匠心独运,每一个案例似乎都有一个专属的呼吸空间,不拥挤,不喧宾夺主,让观者能够从容地沉浸在图形语言的构建过程之中。这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它不急于灌输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优秀实例,潜移默化地提升读者的审美阈值。它仿佛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优秀的设计是如何平衡艺术性与功能性的,那种克制而又精准的表达方式,让人在赞叹之余,也开始反思自己日常工作中那些略显粗糙的决策。

评分

读完一半时,我不得不停下来,去梳理自己脑中的一些“设计惯性”。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毫不留情地展示了那些“看起来很新,但本质上是旧瓶装新酒”的设计趋势,同时也毫不吝啬地推崇那些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极高抽象化智慧的作品。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极简主义”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变体的分析。它清晰地揭示了,真正的极简并非是“减法做到极致”,而是在保持信息完整性的前提下,对元素进行最有效的重组。这种对设计哲学的深入剖析,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设计问题”的深度论文集,对于提升个人的设计哲学高度,助益良多。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一定是“迭代”。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催化剂。合上书本,我立刻打开了电脑,开始审视自己手头上正在进行的项目。那些原本觉得已经定稿的方案,在书中的优秀案例对比下,立刻暴露出了冗余和不确定性。这本书有效地重塑了我对“清晰度”和“记忆点”的定义。它成功地在我的脑海中建立了一个更高的基准线,使得我未来的设计工作不再满足于“能用”,而是会下意识地追求“卓越”。它成功地激发了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自己的实践中,去尝试那些之前认为难以驾驭的设计语言和表现手法。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老实说,初看之下有些跳跃,但细品之后,才发现它藏着一种高明的“非线性叙事”的智慧。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历史发展脉络或者地域划分,而是似乎以一种主题性的集群方式来呈现作品。比如,我注意到有一组案例,它们都在处理“负空间”的巧妙运用,相邻的几页展示了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标志如何通过留白来创造二次信息。这种并置对比,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它促使我不再满足于看到“这是什么”,而是开始追问“为什么是这样设计”,以及“这种处理方式在什么情境下最为有效”。这种由表及里的探索过程,远比单纯的知识罗列来得深刻,它提供了一种研究设计语言的底层方法论,让人感觉自己正在进行一次高强度的设计思维训练,而不是简单地浏览图片集。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在界面设计领域摸爬滚打的人,我对标志设计中“动态性”的探讨尤为关注。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深度挖掘,让我感到惊喜。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把标志视为永恒不变的二维符号,而是深入探讨了标志如何在不同介质、不同尺寸,甚至在动画过渡中保持其核心识别度的挑战。书中对那些需要适应屏幕刷新率、触摸反馈乃至语音识别界面的新式标志给予了足够的篇幅。这种前瞻性的视野,让这本书超越了“当代”的范畴,它实际上在描绘“未来”的品牌视觉形态。它引导读者思考,在一个多屏、沉浸式交互日益普遍的时代,一个优秀的标志到底应该具备哪些“适应性基因”,这对于我们这一代设计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