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史(精)

中国陶瓷史(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先铭安志敏安金槐朱伯谦汪庆... 编
图书标签:
  • 陶瓷史
  • 中国陶瓷
  • 陶瓷
  • 艺术史
  • 文化
  • 历史
  • 精装
  • 收藏
  • 工艺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物
ISBN:9787501009534
商品编码:26208346617
开本:16
出版时间:1982-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陶瓷史(精)
  • 作者:冯先铭//安志敏//安金槐//朱伯谦//汪庆正
  • 定价:180
  • 出版社:文物
  • ISBN号:978750100953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1982-09-01
  • 印刷时间:2013-05-01
  • 版次:1
  • 印次:8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494

编辑推荐语

中国是世界**的陶瓷古国。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瓷器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我国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文化做出了**的贡献,特别是精湛的制作技艺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世界上都是很少见的,这是永远值得我们后人敬佩、学习和引以自豪的。中国陶瓷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物质文化**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但是,在我们**关于中国陶瓷历史的著作极少,相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专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由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的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内容提要

陶瓷史是中国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 陶瓷史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很多的学科,一 部完备的陶瓷史的写作需要有多学科的协作与努力。
    中国硅酸盐学会在组织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全国的许 多文物考古部门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从 新石器时期到明清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陶瓷标本 。
     中国科学院、轻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局以 及各省市所属的陶瓷研究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 对这些标本作了科学分析,并从陶瓷工艺学的角度对 当时的烧制工艺进行了论证,对我国瓷器的起源问题 和陶瓷**存在的一些重大疑难问题进行了研究,使 本书在论述一些重要观点时有*多可靠的科学根据。
     陶瓷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产物,它既是物质的产 品,又是精神的产品,它同时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服务。陶瓷制品的造型、装饰、釉色都同当时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有关,往往从某个侧面反 映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因此,工艺美术部门对我国 几千年来的陶瓷艺术的发生、发展、风格、特点和方 法、技巧、成就、贡献等问题,也作了一些探讨。
     虽然《中国陶瓷史》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叙 述的,但它是文物考古学界、陶瓷工艺学界、工艺美 术学界三方面许多同志共同研究的成果。由冯先铭主 编的《中国陶瓷史》是一部比较全面而又有充分科学 实验做依据的一本书。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约1万年一4000年前)
第一节 陶器的起源
第二节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三节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四节 其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成就及其影响

第二章 夏商周春秋时期的陶瓷
(公元前2l世纪一公元前476年)
第一节 陶器的发展
第二节 灰陶器和白陶器
第三节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第四节 建筑用陶和其他陶制.品
第五节 中原以外各区的陶瓷生产

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瓷
(公元前475一公元220年)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陶瓷
第二节 秦汉陶瓷产品的品种和产地
第三节 秦汉时期原始瓷的复兴与瓷器的出现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
(公元220年一589年)
第一节 江南瓷窑的分布和产品的特点
第二节 江南地区制瓷工艺的成就。
第三节 北朝的瓷业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制陶工艺的发展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陶瓷
(公元581—960年)
第一节 隋代陶瓷业的发展
第二节 唐五代的青瓷
第三节 唐五代的白瓷
第四节 唐代黄釉、黑釉、花釉和绞胎瓷器
第五节 唐代的三彩陶器和陶瓷雕塑
第六节 唐五代陶瓷造型与装饰
第七节 唐五代陶瓷的外销

第六章 宋、辽、金的陶瓷
(公元960一1279年)
第一节 定窑及磁州窑系诸窑
第二节 耀州窑与钧窑系诸窑
第三节 青白瓷与龙泉窑系诸窑
第四节 宋代黑釉瓷器的生产
第五节 汝窑、哥窑与官窑

第七章 宋、辽、金的陶瓷(续)
(辽公元928—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
第六节 宋瓷的造型与纹饰
第七节 宋代瓷器的外销
第八节 辽的陶瓷
第九节 金的陶瓷

第八章 元代的陶瓷
(公元1271—1368年)
第一节 元代的主要窑场和**瓷器
第二节 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新成就
第三节 元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
第四节 元代瓷器的对外输出

第九章 明代的陶瓷
(公元l368—1644年)
第一节 瓷业中心景德镇和御器厂
第二节 景德镇的青花瓷及其他瓷器
第三节 明代景德镇以外的民营陶瓷业
第四节 明代瓷器的造型、装饰和款式
第五节 明代瓷器输出和中外制瓷技术交流

第十章 清代的陶瓷
(公元1644—1911年)
第一节 景德镇制瓷业的兴盛与繁荣
第二节 景德镇以外的陶瓷业
第三节 清代瓷器的造型、装饰和款式
第四节 清代瓷器的输出

后记
重印说明


远古的泥土与火焰的赞歌:一部宏大的世界陶瓷艺术史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人类文明长河,探索一种最古老、最普遍,同时也最富于艺术表现力的材料——陶瓷——的恢弘历史。我们聚焦于全球范围内,从史前陶器到当代艺术陶瓷的演变轨迹,深入剖析陶瓷技术、美学风格和社会文化功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史前陶器的诞生与早期发展 我们将从人类掌握火的秘密开始。陶瓷的起源并非单一事件,而是全球多地独立发生、又相互影响的漫长过程。 1.1 泥土的召唤:早期陶器的起源与功能 本部分详细考证了最早的陶器如何出现在欧亚大陆、美洲和非洲的各个早期定居点。这些早期的陶罐、陶碗,最初的功能是简单的储藏和烹饪,但其形态和装饰图案已然蕴含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和精神世界的理解。我们将重点分析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旋涡纹饰,以及美索不达米亚的萨马拉文化和哈拉夫文化的几何图案,展示不同地域在材料选择和烧制技术上的初期差异。 1.2 革命性的技术飞跃:制陶工艺的初步成熟 从手捏到泥条盘筑,再到陶轮的发明,是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我们将探讨陶轮在何时何地出现,以及它如何极大地提高了制品的规整性和生产效率。同时,对早期釉料和颜料的初步尝试,如天然矿物的简单涂抹,也将被细致描绘。 第二部分:青铜时代的辉煌与帝国的构建——古代东方陶瓷的兴盛 随着国家和复杂社会结构的形成,陶瓷不再仅仅是日用品,它开始承载权力、宗教和身份的象征。 2.1 尼罗河畔的杰作:古埃及的法恩斯(Faience)艺术 古埃及文明对“仿宝石”材质的迷恋催生了独特的锡釉陶技术——法恩斯。我们将深入解析法恩斯复杂的配方和鲜艳的蓝色、绿色,以及其在墓葬和宗教仪式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特别是对人造绿松石的模仿如何反映了埃及人对永恒生命的追求。 2.2 美索不达米亚与地中海的交流:陶砖艺术的兴起 巴比伦和亚述帝国的巨大城墙和宫殿装饰,依赖于高超的彩绘釉陶砖技术。重点剖析著名的《伊什塔尔城门》所使用的钴蓝与土黄的对比,展示了古代近东地区对色彩和叙事性浮雕的成熟运用。同时,我们也将回顾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中,船只、海洋生物主题的陶绘如何体现了其海洋贸易和生活方式。 第三部分:东方的釉色之梦——中国陶瓷的独立发展与高峰 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陶瓷工艺从未中断且持续创新的文明,其发展历程是世界陶瓷史中最为厚重的一章。 3.1 原始瓷的探索:从陶到瓷的漫长过渡 本部分详述了汉代以前,中国工匠如何在追求更高硬度和更低吸水率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了“石英+长石+高岭土”的配方,孕育出原始瓷。对商周青铜器纹饰向早期印纹硬陶过渡的关联性进行探讨。 3.2 汉唐盛世的色彩变幻:低温铅釉与高温“青”瓷的成熟 重点分析汉代铅釉陶器(如明器)的绚丽色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随后,我们将聚焦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越窑、邢窑青瓷的巅峰状态。对比分析越窑的“类玉”质感与邢窑的“类雪”质感,揭示唐代社会对简洁、内敛美学的偏好如何塑造了这一时期的主流审美。 3.3 鼎盛与外传:宋代五大名窑的极致美学 宋代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黄金时代,不再以数量取胜,而以意境和工艺的精细度称雄。我们将细致辨析定窑的覆烧技术、汝窑的天青色釉面、哥窑的“金丝铁线”开片、钧窑的窑变色彩艺术,以及官窑的端庄肃穆,探讨这些文人士大夫审美如何渗透到制瓷的每一个环节。 3.4 革命性的突破:元明清的彩绘瓷与外销热潮 本部分详述元代景德镇高岭土的引入如何解决了瓷胎的稳定性和白度问题。重点分析元青花的钴料来源(苏麻离青)、绘画技巧及其对伊斯兰世界审美的吸收。明清两代的彩瓷体系,特别是永乐的进口青花,宣德的果敢奔放,以及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粉彩、珐琅彩的精细入微,展示了皇权对技术和艺术的极致驱动力。 第四部分:地中海的华丽转身——伊斯兰世界与欧洲的追赶 当东方在瓷器上达到巅峰时,伊斯兰工匠也在釉料和装饰上开辟了全新的领域。 4.1 釉料的魔术师:伊斯兰陶瓷的抽象艺术 从波斯到西班牙,伊斯兰工匠继承了古巴比伦的陶砖技术,并将其发展到了极致。重点研究无光釉(Lusterware,金属光泽釉)的复杂化学过程,以及13世纪卡斯蒂利亚(西班牙)的“伊斯利米”几何装饰风格对后世欧洲陶艺的深远影响。 4.2 欧洲的渴望与仿制:迈向“白色黄金”之路 欧洲在中世纪对来自中国的瓷器(“白色黄金”)的狂热追求,直接推动了本土技术的进步。我们将详细叙述16世纪意大利的“迈奥利卡”(Maiolica)陶器如何通过锡釉技术实现了复杂的彩色图案绘制,以及荷兰代尔夫特(Delftware)如何成功模仿早期中国青花瓷的纹饰,成为欧洲最早的大规模瓷器生产中心。 4.3 科学的胜利:德国迈森的成功与欧洲瓷业的勃兴 本部分聚焦于18世纪初,德国迈森(Meissen)在炼金术士伯特格的工作下,首次在欧洲成功烧制出真正的硬质瓷。我们将详细分析迈森的“洋蓝”与中国的钴料有何不同,以及其如何确立了欧洲新古典主义的陶瓷审美基调,随后蔓延至英国的斯塔福德郡瓷器业(如韦奇伍德的“黑陶”与“浮雕”)的工业化进程。 第五部分:工业化、现代主义与当代对话 19世纪至今,陶瓷艺术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经历了功能的异化、艺术的解放与概念的回归。 5.1 工业革命的冲击与装饰艺术的衰落 重点探讨批量生产如何使得陶瓷的装饰性下降,以及“工艺美术运动”对机器化生产的反思,如何试图将手工艺的价值重新植入日常用品中。 5.2 从实用到观念:20世纪现当代陶瓷的多元探索 分析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陶艺家如何挣脱了实用器皿的束缚,将陶瓷视为纯粹的雕塑媒介。考察日本“走向陶器”运动(Sōdeisha)如何将粗犷、原始的形态提升到现代艺术的高度,以及美国陶艺家如何利用新的烧成技术探索釉料的偶然性和雕塑的抽象语言。本书将以当代陶瓷艺术如何与新材料、新科技对话作结,展示这一古老工艺在当代艺术殿堂中的不朽生命力。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景式的视野,不偏废任何一个重要环节,从一块泥土的简单塑形,到最终高温火焰下绽放出的文明光华,构建一个全面而精深的全球陶瓷艺术编年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它绝对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入门读物”。阅读过程中,我几次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专业术语和考古发现的年代背景,这说明作者在资料的搜集和考证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它以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广度,详尽地梳理了中国主要陶瓷产区的地域特征和技术演变脉络。从北方的磁州窑的民间粗犷风格,到南方德化窑的象牙白瓷,再到景德镇官窑体系的精益求精,每一种风格的形成都与当地的矿物资源、交通条件乃至社会制度紧密相连,这种宏观的视角非常令人佩服。尤其是作者在论述不同历史时期技术革新的部分,比如关于高温釉料的研发和彩绘工艺的进步,他总能将复杂的化学变化用相对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虽然偶尔还是需要集中精力去理解,但这恰恰是它价值所在——它教你如何“看懂”一件瓷器的真正价值,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漂亮”这个肤浅的层面。对于那些想要深入研究陶瓷史的学者或者资深藏家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里面的注释和参考文献部分,也为进一步的学术探究指明了方向。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篇幅相当可观,初次捧读时,我确实被它的厚度震慑住了。它更像是一部需要“慢读”和“精读”的著作,而非快餐式的消遣读物。我发现,如果你想快速浏览,可能会被大量细致入微的器型描述和不同窑口之间的微妙差异所困扰,因为它没有刻意去迎合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然而,正是这种“不妥协”的详尽,造就了它无可替代的价值。我最喜欢的是它在介绍各个朝代典型器型时的对比分析,比如对南北方不同时期罐、瓶、碗类器物在口沿、腹部、圈足处理上的异同点的细致剖析,这种对比不仅帮助我建立了清晰的知识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的眼睛去分辨那些细微的“风格偏差”,这对于培养真正的鉴赏眼光至关重要。虽然有时候感觉信息量过大,需要耐心消化,但每一次深入阅读后,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工匠内心世界的大门,那种知识积累带来的充实感,是其他轻薄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没得挑剔,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充满历史厚度的质感。封面设计得非常雅致,那种深沉的藏青色配上烫金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工艺品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钟爱那些蕴含着千年匠心和文化积淀的器物。这本书的开篇导言就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直接跳入枯燥的年代划分和窑口介绍,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勾勒出了陶瓷艺术在中国文明长河中扮演的角色,那种从新石器时代的粗犷陶器到唐宋的温润如玉,再到明清的繁复精美,仿佛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了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穿插的那些关于生活美学和哲学思想的探讨,这让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器物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解读。比如书中对宋代汝窑“天青”色泽的描述,简直是把那种不可复制的微妙变化捕捉得淋漓尽致,读起来让人心神俱醉,恨不得立刻就能亲眼目睹那些失落的珍品。装帧的细节处理得也十分到位,内页的纸张选择,使得那些高清彩图的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那些细微的釉面开片,都能清晰可见,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的体验,让人忍不住想一遍遍抚摸和品味。

评分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出发,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技术背后的美学”的探讨。很多关于陶瓷的书籍会过度侧重于历史分期或者单纯罗列精美图片,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为什么”——为什么宋人偏爱素雅的釉色?为什么明中后期开始追求繁缛的装饰?作者巧妙地将制瓷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转化为对当时审美趣味的解读。比如,在谈到釉料的烧制温度与色彩呈现的关系时,他生动地描绘了工匠们如何通过对火候的精准控制,去“驯服”那些来自大自然的矿物,最终创造出惊艳世人的效果。这种对“人与材料的搏斗与和谐”的描绘,极具画面感和戏剧张力。读起来,我仿佛能闻到窑炉里燃烧的松木气味,感受到工匠们额头上冒出的汗水。它成功地将一门看似高冷的学术领域,拉近到了可以被情感所共鸣的层面,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他们对完美主义的执着,油然而生一种深深的敬意。这本书的影响力,在于它改变了我看待日常器物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它所构建的文化语境。它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和图片,更是在描绘一个流动的历史场景。我常常想象,在唐代长安的市井中,那些胡人使者与本地的工匠是如何交流彩釉的配方;或者在明代景德镇的作坊里,工匠们如何在皇帝的旨意下,绞尽脑汁去烧制出要求极高的御用器皿。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这种“人”与“物”之间的互动。比如,书中对明代青花瓷的叙事,就不仅仅停留在钴料的来源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郑和下西洋对海外贸易和纹饰风格带来的影响,这一下子让青花瓷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是那个大航海时代全球交流的缩影。这种将陶瓷置于更宏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下进行考察的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读完后,我再去看博物馆里的那些展品,感受完全不同了,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从中读出历史的呼吸和时代的烙印,仿佛触碰到了那些千年前工匠留下的温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