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书分十讲,系统而简明地分别:从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敦煌艺术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产生,又是如何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的;从中国美术史的角度探讨了敦煌彩塑的技法、样式与风格的源流等;从继承和发扬的角度论述了敦煌书画与现代中国书画的关系。 赵声良 著 赵声良,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曾先后受聘为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台南艺术大学客座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客座研究员。研究敦煌艺术及中国美术史,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著作《敦煌壁画风景研究》《敦煌石窟美术史》等十余部。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完全摒弃了传统的、略显僵硬的按朝代或洞窟编号来排列的方式。我发现它采取了一种更具叙事性和主题性的编排,例如,它可能会用一整章来探讨“飞天形象的演变——从犍陀罗影响到本土化转型”,而不是简单地将所有飞天图片分散在各个章节中。这种主题式的聚合,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某一种艺术母题——比如“力士像”、“莲花纹样”——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变化和文化内涵的迁移。这种清晰的脉络,使得原本庞杂的信息量变得井井有条,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读完关于“色彩的秘密”那一章后,我再去回顾前面的壁画图片时,视角完全变了,我开始关注颜料的来源、调配的奥秘,以及它在不同光照下的衰变规律。这种引导读者进行深度关联性思考的结构设计,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艺术。
评分这部画册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古韵的配色,仿佛能让人立刻穿越回那个辉煌的时代。我尤其喜欢它封面上那几处精心挑选的壁画局部,色彩的晕染过渡得极其自然,即便是印刷品,也能感受到绢帛或墙面上历经千年风霜的质感。内页纸张的选择也恰到好处,厚实而略带哑光,保证了色彩还原的真实性,对于欣赏那些精微的线条和微妙的色彩变化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翻开扉页,第一眼看到的是那些飞天造像的特写,那些飘带的动态,那种灵动感,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摄影师的功力深厚,光影的捕捉精准到位,使得本该平面的图像,展现出了极强的立体感和生命力。尤其是一些罕见的、修复难度极高的壁画细节,那些菩萨的面容、供养人的衣饰纹样,都展现得纤毫毕现,让人不得不佩服现代技术与传统美学的完美结合。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颇具匠心,并非简单的图文对照,而是将不同时期的、具有对话性的图像并置,引导读者自行去探寻风格的演变脉络。从整体设计的美学高度来看,它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的艺术普及读物,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视觉艺术品。每一次摩挲书页,都能带来新的触动,那种对古老文明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关注古代雕塑与建筑的朋友来说,这本书在对三维艺术的呈现上,确实做到了极致的细致入微。它不仅仅是二维平面的照片集合,而是仿佛内置了一个虚拟的三维扫描系统。拿那些石窟中的大殿布局图来说,作者非常贴心地提供了不同视角的鸟瞰图和剖面图,让人可以清晰地构建出整个洞窟的空间结构,理解藻井、壁龛、佛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匠人们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那种层叠、深邃的宗教宇宙感。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它对那些泥塑佛像的“微表情”捕捉。光影的运用使得佛像的面部轮廓、唇角的弧度、甚至指尖的姿态,都呈现出极强的叙事感。书里甚至有一组对比图,展示了不同朝代供养人形象的着装细节差异,那种丝绸的褶皱、头饰的材质对比,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古代服饰史教材。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挖掘,让我这个“细节控”大呼过瘾,它证明了这部作品的编写团队,绝对是深入一线,对材质和工艺有着深刻的体会的专家。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深入浅出的学术漫步,那位撰稿人的叙述方式极为高明。他没有采用那种堆砌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的学院派腔调,而是以一种极其亲切、甚至带有一丝娓娓道来的口吻,将那些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理论巧妙地融入故事之中。比如,他谈到某个特定时期的塑像面部特征变化时,会先从一个生动的历史侧面切入,比如当时的社会风尚或者丝路贸易带来的文化冲击,让你在理解“为什么”之后,再去欣赏“是什么”,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宗教内涵时的审慎和尊重,他既阐释了佛教义理对图像创作的影响,又没有将艺术本身束缚于教条之中,而是着重强调了地域融合和时代创新所带来的视觉奇观。书中的许多观点,比如对某个时期晕染技法的创新性解读,甚至是挑战了以往某些主流的看法,读来让人耳目一新,不得不停下来反复琢磨。这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写作风格,让一个对敦煌艺术仅有初步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自信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并对这些千年遗珍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好看”的层面。
评分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在文化语境构建方面的努力,这一点常常在许多图册中被忽略。作者在介绍每组图像或每座殿堂时,都会用相当的篇幅去描绘其周边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它在当时丝绸之路贸易网络中的枢纽地位。这让敦煌的艺术不再是孤立的石窟艺术,而是真正融入了那个宏大、多元、充满交流与碰撞的时代背景之中。比如,书中提到某些图案上明显的波斯或印度影响,会配以简短的图例对比,展示出不同文明符号的交汇与再创造。这种“大历史观”的视野,使得每一次翻阅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国际视野。它不仅仅是在展示“美”,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人类文明如何跨越地理障碍、进行思想碰撞与艺术融合的恢弘史诗。读完之后,我对那片大漠深处的艺术宝库,所蕴含的文化张力与世界性意义,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敦煌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个地域,它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一面永恒的镜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