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包邮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第2版)

正版包邮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映君 著,沈映君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药学
  • 中药学
  • 药理学
  • 教材
  • 医学
  • 正版
  • 包邮
  • 高等教育
  • 医学教材
  • 中药药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风送琴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37577
商品编码:2105374902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药药理学第二版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21
套装数量:1
字数:159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书名:中药药理学-第2版

定价:129元

作者:沈映君 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2-1

ISBN:9787117137577

字数:1594000

页码:1021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第2版)之一,是由全国10多所中医院校、科研机构专家编写而成。本书第1版自2000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和好评。但10年过去,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新的成果、新的进展极待补充,故对该书进行修订。沈映君主编的这本《中药药理学(第2版)》在保持第1版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博采了近十年国内外中医药理学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成果。《中药药理学(第2版)》分上、下两篇共24章,其中上篇6章,下篇18章。上篇重点阐述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中药毒理学的现代研究成果,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及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等。下篇按中药功效分类,重点介绍单味药161个,方剂66首。每味方药皆从【功效与药理】、【主治】、【现代应用】.【毒理研究】、【不良反应】等几方面论述,其中药物与方剂的功能主治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为参考标准,并将【毒理研究】与【不良反应】分别列项,前者主要反映动物毒理、安全性评价试验的结果,供研究参考;后者则主要记录临床报道的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安全用药。书后附有药名、方剂名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可供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科研人员、高级临床医师参考使用。




目录   

上篇1章  导论  一、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任务  二、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三、中药药理学的学科地位  四、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第2章  中药药效学  一、中药药效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特点  二、中药的四气与中药药效学  三、中药的五味与中药药效学  四、中药的归经与中药药效学  五、中药的升降浮沉与中药药效学第3章  中药药动学研究  一、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药动学实验方法及其经时变化  二、有效成分不明或缺乏定量分析方法的中药药动学实验方法  三、中药药物动力学新学说新方法  四、中药生物有效性  五、中药药动学今后研究的建议第4章  中药毒理学  一、中医学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与类型  三、中药毒性成分和中毒机制  四、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五、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第5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一、药物因素  二、机体因素三、环境因素第6章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  一、概述  二、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  三、单味中药的药理研究方法  四、复方中药的药理研究方法下篇第7章  解表药第8章  清热药第9章  泻下药第10章  祛风湿药第11章  化湿药第12章  利水渗湿药第13章  温里药第14章  理气药第15章  消失药第16章  止血药第17章  活血化瘀药第18章  化痰止咳药平喘药第19章  安神药第20章  平肝息风药第21章  开窍药第22章  补虚药第23章  收涩 药第24章  其他药附录



《现代本草精要:从原理到应用》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深度探究中医药理论基石与现代科学研究前沿的著作。本书并非对某一本具体中药学教材的介绍,而是旨在梳理和阐释中医药学,特别是中药药理学领域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在现代科学体系下的理解与验证。它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中药药理学知识框架,引导读者理解传统中医药的智慧,并掌握其在现代医药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潜力。 第一部分:中药药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本部分将从源头开始,深入剖析中医药学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理解中药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体系的现代解读 阴阳五行学说的物质基础与生理病理意义: 探讨阴阳概念如何对应物质的对立统一,五行如何模拟事物间的相互关联和转化。从现代生理学和病理学的角度,解析脏腑功能、病理传变与阴阳五行理论的内在联系,例如,肾阴不足与现代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紊乱的潜在关联。 气血津液的组成、功能与失调: 详细阐述“气”作为动力和物质基础的现代理解,如细胞代谢、能量转化;“血”的物质构成与循环输布,对应血液学和循环生理学;“津液”的代谢与维持体液平衡,对应体液平衡和代谢紊乱。深入分析气滞、血瘀、津伤等病理状态与现代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脏腑生理与病理的系统观: 超越单纯的器官孤立认识,强调脏腑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及其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功能整合。以肝脏为例,从“肝主疏泄”的传统观念出发,结合现代肝脏在代谢、免疫、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复杂功能进行阐释,解析肝郁证的现代医学解释。 病因病机理论的现代审视: 细致剖析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致病因素在现代医学中的对应。例如,风邪与病毒感染、寒邪与低温应激、湿邪与炎症反应、火邪与氧化应激等。深入研究情志失调导致的身心疾病,探讨其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机制。 治则治法的原理与应用: 阐释“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辨证论治”等核心治则的科学内涵。结合现代药理学,分析不同治法(如补法、泻法、调和法)如何通过调控机体生理功能、改善病理状态来实现治疗目的。 第二章: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学概述 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型: 回顾中药药理学从古代本草经验积累到现代科学研究的演进历程。强调传统经验的价值,并介绍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验证、深化和创新。 体外药理学研究: 介绍细胞模型、酶活性测定、受体结合实验等,用于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例如,通过体外实验验证某种中药对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解析其信号通路。 体内药理学研究: 重点介绍动物模型的设计与应用,包括疾病模型、生理功能模型等。阐述药代动力学(ADME)的研究方法,即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效学评价,如疗效指标、毒性评价等。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学在药理学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揭示中药的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介绍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omics技术)在发现新药靶点、理解个体差异性反应中的作用。 临床研究的设计与评价: 详述随机对照试验(RCT)、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临床研究设计原则。强调评价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指标,以及循证医学在评估中药证据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中药活性成分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本部分将聚焦于中药的物质基础,深入探讨其活性成分的结构、性质、药理作用机制以及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第三章:中药活性成分的分类与药理作用 生物碱类: 介绍吗啡、小檗碱、麻黄碱等代表性生物碱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如镇痛、抗菌、平喘)及临床应用。 黄酮类与酚类化合物: 探讨槲皮素、芦丁、白藜芦醇等的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保护心血管等。 皂苷类: 分析人参皂苷、淫羊藿苷等的作用,如抗疲劳、免疫调节、改善认知功能。 多糖类: 介绍灵芝多糖、香菇多糖等,着重其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 挥发油类: 探讨薄荷醇、桉叶油素等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影响,如镇咳、祛痰、驱风。 有机酸类与无机盐类: 介绍柠檬酸、单宁酸等在抗氧化、收敛等方面的作用。 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现代机制解析 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深入研究中药对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神经生长因子(NGF)等的影响,以及其在镇静、催眠、抗焦虑、改善认知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机制。 心血管系统作用: 分析中药对血压、心率、心肌收缩力、血脂、血小板聚集等的影响,探讨其在抗高血压、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的机制。 消化系统作用: 研究中药对胃肠道蠕动、消化液分泌、肠道菌群等的影响,以及其在止泻、助消化、保护胃黏膜等方面的作用。 呼吸系统作用: 阐述中药对支气管平滑肌、呼吸道黏膜分泌物的影响,以及其在平喘、祛痰、止咳等方面的作用。 免疫系统作用: 重点探讨中药对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NK细胞)、细胞因子、补体系统的调节作用,以及其在免疫增强、免疫抑制、抗过敏等方面的机制。 抗感染作用: 介绍中药对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的抑制或杀灭机制,包括破坏病原体细胞膜、抑制其繁殖、增强机体免疫防御等。 抗肿瘤作用: 详细阐述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阻断肿瘤血管生成、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等作用机制。 抗氧化与抗炎作用: 深入研究中药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前列腺素)生成、调节信号通路(如NF-κB通路)等机制。 第五章: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的进展 复方配伍理论的科学解读: 探讨君臣佐使、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原则在现代药理学中的体现,如协同增效、减毒增效、减轻毒副作用等。 复方整体效应的研究: 介绍网络药理学、系统药理学等研究方法,揭示复方多靶点、多通路、多环节的整体调节优势。 经典名方的现代研究: 以逍遥散、桂枝汤、四君子汤等经典方剂为例,深入剖析其组方原理、单味药的药理作用以及合用后的协同作用,并介绍其在相关疾病治疗中的现代研究进展。 新方开发与创新: 探讨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开发具有新药理作用、新治疗领域的新型中药复方。 第三部分:中药药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 本部分将把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探讨中药药理学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以及新药研发中的实际应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第六章:中药药理学在临床各科的应用 内科疾病: 探讨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疾病等治疗中的作用与机制。 妇科疾病: 分析中药在月经失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不孕不育等治疗中的药理基础。 儿科疾病: 介绍中药在儿童常见病(如感冒、消化不良、哮喘)治疗中的应用与安全性。 肿瘤治疗: 重点阐述中药在提高肿瘤疗效、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预防肿瘤复发转移方面的作用。 老年病与康复: 探讨中药在延缓衰老、改善老年人生理功能、促进术后康复等方面的价值。 第七章:中药安全性评价与不良反应研究 传统毒性理论与现代评价体系: 结合古代本草对药物毒性的认识,介绍现代药理学对中药毒性的评价方法,包括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分析: 探讨中药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肝损伤、肾损伤、过敏反应等,分析其发生机制,并提出预防和处理策略。 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 研究中药与现代药物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上的相互作用,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合理用药与个体化用药: 强调辨证论治在保证中药安全有效应用中的核心地位,并探讨基于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实现中药的个体化用药。 第八章:中药药理学前沿与发展趋势 从中药到创新药物的转化: 探讨如何从中药中发现具有新颖作用机制、新结构特征的先导化合物,并将其开发为现代创新药物。 中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分析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在标准化、质量控制、作用机制阐明等方面的努力方向。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展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加速中药新药发现、预测药物相互作用、优化药物研发流程等方面的潜力。 微生态与中药的相互作用: 探讨肠道微生态与中药药效、毒副作用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微生态干预改善中药治疗效果。 药物递送系统与中药: 研究纳米技术、脂质体等先进药物递送系统在中药制剂开发中的应用,以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 本书旨在通过严谨的科学论述和前沿的研究视野,为读者呈现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中药药理学知识体系,激发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兴趣,并为从事中医药相关研究、教学、临床及产业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中药现代化”的意义。它不再是停留在经验医学的层面,而是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用科学的语言去阐释中医药的奥秘。书中的许多内容都让我感到震惊,比如一些传统认为效果显著的中药,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其作用机制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妙。它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解释了“为什么”。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医药充满好奇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对科学世界的理解。它让我看到了中医药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和发展前景,也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让我对中药药理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书里详细介绍了许多常见和名贵中药的药理作用,比如活血化瘀的丹参、清热解毒的金银花、健脾益气的党参等等,都一一列举了它们的化学成分、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我尤其喜欢书里对药理机制的阐述,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分子层面,解释了这些中药是如何作用于人体,产生疗效的。比如,对于某种中药的抗炎作用,书中不仅会提到它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还会具体分析它可能通过哪些信号通路来调节免疫反应,这对我理解中药的科学性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实用,结合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和文献,让我能够看到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虽然我之前对中药药理学有所了解,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让我耳目一新,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清晰,逻辑性很强,非常适合我这样想要系统学习中药药理学的读者。从基础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药理机制和临床应用。每个章节都围绕着一个或几个主题展开,信息量大但不会让人感到混乱。书中大量运用了图表和插图,将抽象的药理过程可视化,使得理解起来更加直观。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对比分析,比如将几种作用相似但侧重点不同的中药进行比较,让我能够更清楚地辨析它们的异同之处,这对于临床用药的选择非常有指导意义。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典故和名老中医的经验总结,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既有理论高度,又接地气的专业书籍,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这本中药药理学让我眼前一亮,感觉比我之前看过的同类书籍要更加前沿和深入。它不仅仅是罗列药材的功效,而是真正从科学的角度去解读中药的作用。书中对很多现代研究的成果都有涉及,比如中药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让我看到了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巨大潜力。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精准用药”和“个体化治疗”的章节,感觉这可能是未来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方向。书里给出的研究数据和文献引用也都非常权威,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更有信心。虽然有些内容相对比较专业,需要一些基础知识才能完全理解,但我觉得这种深度恰恰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能够激发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并为我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在中医临床一线工作的医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我的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书中对于各种中药的临床应用,都详细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并引用了大量近期临床试验的结果,这让我对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这些中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在治疗某种复杂疾病时,书中会列举多种中药的联合应用方案,并分析其协同增效的作用机制,这对我解决临床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书中对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阐述也非常细致,这对于保证患者用药安全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存在,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复杂的临床挑战,也让我对中医药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