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药药理学-第2版
定价:129元
作者:沈映君 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2-1
ISBN:9787117137577
字数:1594000
页码:1021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本书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第2版)之一,是由全国10多所中医院校、科研机构专家编写而成。本书第1版自2000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和好评。但10年过去,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新的成果、新的进展极待补充,故对该书进行修订。沈映君主编的这本《中药药理学(第2版)》在保持第1版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博采了近十年国内外中医药理学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成果。《中药药理学(第2版)》分上、下两篇共24章,其中上篇6章,下篇18章。上篇重点阐述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中药毒理学的现代研究成果,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及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等。下篇按中药功效分类,重点介绍单味药161个,方剂66首。每味方药皆从【功效与药理】、【主治】、【现代应用】.【毒理研究】、【不良反应】等几方面论述,其中药物与方剂的功能主治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为参考标准,并将【毒理研究】与【不良反应】分别列项,前者主要反映动物毒理、安全性评价试验的结果,供研究参考;后者则主要记录临床报道的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安全用药。书后附有药名、方剂名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可供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科研人员、高级临床医师参考使用。
上篇1章 导论 一、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任务 二、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三、中药药理学的学科地位 四、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第2章 中药药效学 一、中药药效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特点 二、中药的四气与中药药效学 三、中药的五味与中药药效学 四、中药的归经与中药药效学 五、中药的升降浮沉与中药药效学第3章 中药药动学研究 一、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药动学实验方法及其经时变化 二、有效成分不明或缺乏定量分析方法的中药药动学实验方法 三、中药药物动力学新学说新方法 四、中药生物有效性 五、中药药动学今后研究的建议第4章 中药毒理学 一、中医学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与类型 三、中药毒性成分和中毒机制 四、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五、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第5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一、药物因素 二、机体因素三、环境因素第6章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 一、概述 二、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 三、单味中药的药理研究方法 四、复方中药的药理研究方法下篇第7章 解表药第8章 清热药第9章 泻下药第10章 祛风湿药第11章 化湿药第12章 利水渗湿药第13章 温里药第14章 理气药第15章 消失药第16章 止血药第17章 活血化瘀药第18章 化痰止咳药平喘药第19章 安神药第20章 平肝息风药第21章 开窍药第22章 补虚药第23章 收涩 药第24章 其他药附录
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中药现代化”的意义。它不再是停留在经验医学的层面,而是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用科学的语言去阐释中医药的奥秘。书中的许多内容都让我感到震惊,比如一些传统认为效果显著的中药,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其作用机制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妙。它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解释了“为什么”。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医药充满好奇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对科学世界的理解。它让我看到了中医药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和发展前景,也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让我对中药药理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书里详细介绍了许多常见和名贵中药的药理作用,比如活血化瘀的丹参、清热解毒的金银花、健脾益气的党参等等,都一一列举了它们的化学成分、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我尤其喜欢书里对药理机制的阐述,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分子层面,解释了这些中药是如何作用于人体,产生疗效的。比如,对于某种中药的抗炎作用,书中不仅会提到它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还会具体分析它可能通过哪些信号通路来调节免疫反应,这对我理解中药的科学性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实用,结合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和文献,让我能够看到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虽然我之前对中药药理学有所了解,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让我耳目一新,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清晰,逻辑性很强,非常适合我这样想要系统学习中药药理学的读者。从基础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药理机制和临床应用。每个章节都围绕着一个或几个主题展开,信息量大但不会让人感到混乱。书中大量运用了图表和插图,将抽象的药理过程可视化,使得理解起来更加直观。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对比分析,比如将几种作用相似但侧重点不同的中药进行比较,让我能够更清楚地辨析它们的异同之处,这对于临床用药的选择非常有指导意义。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典故和名老中医的经验总结,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既有理论高度,又接地气的专业书籍,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这本中药药理学让我眼前一亮,感觉比我之前看过的同类书籍要更加前沿和深入。它不仅仅是罗列药材的功效,而是真正从科学的角度去解读中药的作用。书中对很多现代研究的成果都有涉及,比如中药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让我看到了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巨大潜力。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精准用药”和“个体化治疗”的章节,感觉这可能是未来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方向。书里给出的研究数据和文献引用也都非常权威,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更有信心。虽然有些内容相对比较专业,需要一些基础知识才能完全理解,但我觉得这种深度恰恰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能够激发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并为我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在中医临床一线工作的医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我的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书中对于各种中药的临床应用,都详细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并引用了大量近期临床试验的结果,这让我对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这些中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在治疗某种复杂疾病时,书中会列举多种中药的联合应用方案,并分析其协同增效的作用机制,这对我解决临床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书中对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阐述也非常细致,这对于保证患者用药安全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存在,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复杂的临床挑战,也让我对中医药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