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著 者:[瑞典]喜仁龙(Osvald Sirén)
译 者:邓可 字 数:286千
书 号:978-7-5502-9745-6 页 数:344
出 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印 张:21.5
尺 寸:172毫米×240毫米 开 本:1/16
版 次:2017年3月第1版 装 帧:平装
印 次:2017年3月第1次印刷 定 价:68.00元
正文用纸:75g书纸、90g雅质
目 录
出版前言 1
中文版新序 李孝聪3
中文版序 侯仁之8
英文版自序 11
第一章
中国北方筑墙城市概述
1
第二章
北京旧址上的早期城市
11
第三章
北京的内城城墙
27
第四章
北京内城城墙的内侧壁
43
南城墙45 /东城墙53 /北城墙61 /西城墙68
第五章
北京内城城墙的外侧壁
77
东城墙79 /北城墙82 /西城墙84 /南城墙86
第六章
外城的城墙
89
外城城墙的内侧壁94 /外城城墙的外侧壁98
第七章
内城的城门
105
引 言105 /西城墙上的城门108 /
东城墙上的城门127 /南城墙上的城门132 /
北城墙上的城门150
第八章
外城的城门
157
内容简介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著者简介
喜仁龙(Osvald Sirén,1879—1966)
瑞典艺术史学家。曾供职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大学等机构,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18年到日本讲学,并于1920—1921年旅居中国,开始密切关注东方艺术与建筑。1956年获得第一届查尔斯·朗·弗利尔奖章。日本《岩波西洋人名词典·增补版》(1981)称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中国绘画研究的集大成者。
这本书,让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肌理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那些曾经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城墙与城门,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用一种探索者的视角,带领我一起去发现和解读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奥秘。我读到关于阜成门时,书中不仅仅描述了它作为“米粮门”的实际功能,还详细介绍了它在明清时期作为京城西部粮食物资的重要集散地,以及与当时农产品贸易、市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种种细节,让我对这座城门的商业价值和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这种将历史事件与具体建筑的经济功能相结合的写法,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实际意义和价值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城墙与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融合,作者详细地分析了城墙是如何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以及它在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魅力方面的作用,让我对城市文化的独特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书中也穿插了一些关于城门在历史变迁中扮演的特殊角色,例如作为重要的政治象征,以及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见证作用。
评分这本书,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亲眼见证了北京城墙与城门的兴衰变迁。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用一种充满情感的方式,将那些曾经巍峨耸立的城垣,那些雄伟壮观的城门,一一呈现在我面前。我读到关于西直门时,书中不仅仅描述了它作为“金水门”的象征意义,还详细介绍了它在明清时期作为皇家苑囿的西山水源引入京城的门户,以及与当时皇家园林、城市供水系统相关的种种细节,让我对这座城门的皇家气息和重要地位有了更深的感受。这种将历史事件与具体建筑的文化象征相结合的写法,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充满了艺术价值和象征意义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城墙与城市景观、城市风貌的互动,作者详细地分析了城墙是如何塑造城市的整体形象,以及它在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品位方面的作用,让我对城市规划的艺术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书中也穿插了一些关于城门在社会治理、城市管理方面的作用,例如作为重要的信息传递节点,以及在维护城市治安方面的功能。
评分这本书,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北京。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建筑的书,更是一扇让我窥见北京前世今生的窗户。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那些宏伟的城墙和城门重新展现在我的面前。我读到关于朝阳门时,书中不仅仅描述了它作为“日出东方”的象征意义,还详细介绍了它在明清时期作为漕运粮船入京的要津,以及与当时商业繁荣、市民生活的紧密联系,让我对这座城门的活力与生机有了更深的感受。这种将历史文化与市民生活相结合的写法,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城墙与城市水系、街道布局之间关系的论述,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城墙是如何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水系如何在城墙内外发挥作用,让我对城市规划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书中也穿插了一些关于城墙在城市防御之外的生态功能,例如对城市风貌的影响,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北京这座城市的“骨架”和“灵魂”。作者以一种非常深沉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为我呈现了一幅北京城墙与城门的宏大历史画卷。我读到关于东直门时,书中不仅仅描述了它作为“木材门”的实际功能,还详细介绍了它在明清时期作为京城木材、燃料等物资的主要进出通道,以及与当时城市建设、市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种种细节,让我对这座城门的实用性与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这种将历史事件与具体建筑的功能相结合的写法,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充满了物质基础和生活气息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城墙的拆毁与保留的讨论,作者详细地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城墙的处置方式,以及其背后的原因,让我对城市发展和历史遗迹的保护有了更深的思考。同时,书中也穿插了一些关于城门在社会交往、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例如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及在节庆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厚重感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觉得北京就是现代化的都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这本书打开了我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隐藏在钢筋水泥之下,那曾经辉煌的城垣与城门。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每一个城门时的细节,比如正阳门,它不仅仅是京城的门户,更是那个时代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书中对城门建造的工艺、材质,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都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城门关闭时的巨响,感受到守城将士的英姿,甚至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北京城墙不同阶段的演变,从元代的都城规划,到明清的扩建,再到后来的拆除,每一个时期的变化都紧密联系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反映了城市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必然性。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城市,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承载着无数历史的痕迹,每一条街道,每一处建筑,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这种感觉非常奇妙,也非常引人深思。我特别注意到书中有提到一些关于城墙在防御功能之外的社会功能,比如节庆时的装饰,或者作为社会活动的场所,这些细节的补充,让北京的城墙不再只是一个冰冷的建筑,而是融入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了人情味。
评分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并没有太多概念,以为它们只是历史遗迹,早已消失不见。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看到了它们曾经的辉煌与重要。作者的叙述非常到位,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城门的名字和位置,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座城门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我读到关于安定门时,书中不仅仅描述了它作为“安宁之门”的象征意义,还详细介绍了它在古代作为皇帝出城祭祀、巡视时的重要通道,以及与皇家仪仗相关的种种细节,让我对这座城门的尊贵与神圣有了更深的体会。这种对城门与皇权、礼仪之间关系的阐述,让我看到了城墙与城门在古代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城墙材料、建造工艺的介绍,作者详细地描述了不同时期城墙的夯土、砖石结构,以及修筑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让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勤付出了深深的敬佩。同时,书中也穿插了一些关于城墙作为城市边界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城市管理方面的作用。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建筑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地讲解北京城墙与城门的书籍,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北京城市历史、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的百科全书。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学术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打磨,例如对每座城门建筑风格的细致描述,包括它的形制、结构、材料,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修缮和变迁。这些内容让我对古建筑的工艺和智慧有了更深的敬畏。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城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描写,比如它们作为集市的依托,或者在节日庆典中的角色,这些丰富的细节让古老的城墙和城门重新焕发了生机,仿佛跃然纸上。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北京城墙在不同朝代的发展脉络,从最初的土城,到后来的砖石城,再到最终的拆除,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历史的智慧和时代的印记。作者通过对这些变迁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一个城市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成长和演变的,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北京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北京这座城市总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但这种亲近感总是建立在现代的认知之上。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北京的认知,让我看到了它深藏的厚重与辉煌。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和诗意的方式,为我描绘了一幅北京城墙与城门的壮丽画卷。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每一座重要城门的独特描绘,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介绍,更包含了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以及在不同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我读到关于崇文门时,书中不仅仅讲述了它的名字由来和建筑特点,还详细描述了它作为“食货门”在明清时期作为京城粮食物资进出口重地的地位,以及与当时市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种种细节。这种深入的挖掘,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城门的喧嚣与繁华。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城墙与城门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屏障,更是承载着一个城市灵魂的符号。作者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挖掘和解读,让我看到了北京这座城市是如何从一个军事要塞,逐渐演变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城墙与城门,正是这个演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见证者。
评分这本书,是我在书店偶然翻到的,却一头扎进去,就再也无法自拔。它讲述的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绝不是简单的历史陈述,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一次与历史灵魂的对话。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用一种极其生动、甚至可以说是充满感情的笔触,为我勾勒出了那些曾经巍峨耸立的城垣,那些雄伟壮观的城门。我读到关于德胜门时,书中不仅仅描述了它作为“战神门”的军事意义,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明清时期将士出征、凯旋的感人故事,让我对这座城门的肃穆与荣耀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将历史事件与具体建筑相结合的写法,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故事的鲜活生命。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城门防御功能的解读,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各种防御设施,如箭楼、瓮城等的设置,以及它们在实际作战中的作用,让我对古代的军事工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书中也提到了城门在和平时期作为交通要道的繁忙景象,不同身份的人们在城门下穿梭,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
评分拿到这本关于北京城墙与城门的书,我最初的期待是能了解一些基础的知识,比如各个城门的名字和位置。但读完之后,我被书中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深深震撼了。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从元朝的大都开始,一直讲到明清两代,再到近代,这本书脉络清晰,逻辑严谨。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北京城池格局的演变,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朝代在城市规划上的侧重点,以及为何会形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内九外七皇城四”的格局。这种对城市“骨架”形成过程的梳理,让我对北京的整体印象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本以为城墙就是一道墙,城门就是一道门,但书中让我看到了它们作为政治象征、军事要塞、交通枢纽以及文化载体的多重身份。作者还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献,使得论述更加严谨可信,同时又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与城门、城墙联系的描写,比如某场战役中某座城门的得失,或者某次政治活动在城门前的发生,这些细节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它们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