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波谱学谱图解析/科学版研究生教学丛书

有机波谱学谱图解析/科学版研究生教学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宁永成 编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波谱学
  • 谱图解析
  • 核磁共振
  • 质谱
  • 红外光谱
  • 紫外可见光谱
  • 研究生教材
  • 科学版
  • 结构鉴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
ISBN:9787030258595
商品编码:2346981483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0-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有机波谱学谱图解析/科学版研究生教学丛书
  • 作者:宁永成
  • 定价:59
  • 出版社:科学
  • ISBN号:978703025859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0-05-01
  • 印刷时间:2016-12-01
  • 版次:1
  • 印次:7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80
  • 字数:581千字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目录

Foreword to Interpretation of Organic Spectra
前言
**章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
1.1 化学位移
1.1.1 化学位移的概念
1.1.2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2 耦合常数J
1.2.1 耦合作用和耦合常数
1.2.2 分类讨论耦合常数
1.3 化学等价和磁等价
1.3.1 化学等价
1.3.2 磁等价
1.3.3 核磁共振氢谱的分类
1.4 一些常见官能团的核磁共振氢谱特征
1.4.1 取代苯环
1.4.2 取代的杂芳环
1.4.3 正构烷基
1.4.4 羰基化合物
1.4.5 活泼氢
1.4.6 含有氟或者磷的化合物
1.5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方法
1.5.1 区分杂质峰,注意所使用的溶剂
1.5.2 计算未知物的不饱和度
1.5.3 确定每个峰组所对应的氢原子的数目
1.5.4 确定未知物所含的官能团
1.5.5 分析峰组的耦合裂分
1.5.6 组合可能的结构式
1.5.7 对推导出的结构进行指认
1.5.8 对推导出的结构进行核验
1.6 核磁共振氢谱解析的例子
第2章核磁共振碳谱的解析
2.1 核磁共振碳谱的特点和优点
2.2 核磁共振碳谱的主要参数——化学位移
2.3 常见官能团核磁共振碳谱的化学位移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3.1 链状烷烃及其衍生物
2.3.2 环烷烃和取代环烷基
2.3.3 取代的烯基
2.3.4 取代苯环
2.3.5 羰基
2.4 碳原子级数的确定
2.5 核磁共振碳谱的解析方法
2.5.1 区分杂质峰,鉴别溶剂峰
2.5.2 计算未知物的不饱和度
2.5.3 碳谱谱峰化学位移数值的考虑
2.5.4 确定碳原子的级数
2.5.5 推测未知物的组成基团
第3章核磁共振二维谱的解析
3.1 核磁共振二维谱的一般知识
3.2 同核位移相关谱
3.3 异核位移相关谱
3.4 长程异核位移相关谱
3.5 NOESY谱和ROESY谱
3.6 同核总相关谱
第4章质谱的解析
4.1 有机质谱的基本知识
4.1.1 质谱谱图
4.1.2 有机质谱中的电离方法
4.1.3 有机质谱中的各种离子
4.2 质谱中的同位素离子峰簇
4.3 电子(轰击)电离质谱(EI-MS)的解析
4.3.1 分子离子峰的确定
4.3.2 碎片离子峰的解析
4.3.3 重排离子峰的解析
4.3.4 脂环化合物的复杂断裂
4.3.5 常见官能团的质谱裂解模式
4.3.6 EI质谱解析的方法和例题
4.4 软电离质谱的解析
4.4.1 由电喷雾电离产生的质谱
4.4.2 由化学电离产生的质谱
4.4.3 由FAB产生的质谱
4.4.4 由MALDI产生的质谱
4.4.5 由大气压化学电离产生的质谱
4.4.6 软电离质谱解析例
4.5 高分辨质谱的解析
4.6 串联质谱的解析
第5章红外光谱的解析
5.1 红外谱图的基本知识
5.1.1 红外光谱谱图
5.1.2 红外光谱的两大分区
5.2 官能团的特征吸收频率
5.2.1 红外光谱的基本公式
5.2.2 影响官能团红外吸收频率的因素
5.2.3 官能团的红外特征吸收频率
5.3 红外光谱分区讨论
5.3.1 官能团区
5.3.2 指纹区
5.4 红外谱图逐段解析
5.5 红外光谱解析的要点和步骤
5.5.1 解析红外吸收谱的要点
5.5.2 红外光谱解析的步骤
5.5.3 从谱图集或者网络查找标准红外谱图
5.5.4 红外光谱解析例题
第6章谱图的综合解析
6.1 常用的方法和步骤
6.2 推导未知物结构或确认化合物结构的例题
附录 常见官能团红外吸收特征频率表


深入探索现代分析化学的基石:电化学分析方法导论 本书旨在为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实用的电化学分析基础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体系。在现代科学研究和工业质量控制中,电化学方法因其高灵敏度、良好的选择性以及对分子层面过程的直接洞察力,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 第一部分:电化学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热力学 本部分将奠定读者对电化学现象的深刻理解。我们将从电化学电池的基本结构和术语出发,详细阐述电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平衡常数与电极电势之间的热力学关系。重点讲解能斯特方程(Nernst Equation)的推导、应用及其在确定溶液中离子活度中的关键作用。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电化学动力学,这是理解实际电化学过程速率的决定因素。内容涵盖电荷转移速率、电极过程中的物质迁移(扩散、迁移和对流)机制,以及Butler-Volmer方程的构建与简化形式(如Tafel方程)。通过这些基础理论,读者将能够解释和预测电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与极化现象。 第二部分:经典与现代电化学测量技术 本章聚焦于电化学分析中最核心的电流-电位测量技术,从经典方法发展到尖端技术。 1. 电位法(Potentiometry): 详细介绍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的原理和选择,特别是离子选择性电极(ISEs)的设计、性能评估(如斜率、响应时间、选择性系数)及其在无电势驱动测量中的应用,包括pH、离子浓度及气体传感。 2. 伏安法(Voltammetry)的基石: 详细剖析恒电位仪的工作原理和电路配置。 线性扫描伏安法(LSV)与循环伏安法(CV): CV被视为电化学“指纹”技术。我们将深入分析循环伏安曲线的形状特征,如何通过扫描速率、氧化还原对的电子转移数目来判断反应的可逆性、不可逆性以及是否存在中间产物。 溶解伏安法(DSV)与溶出伏安法(SV): 重点介绍这些高灵敏度技术,如阳极溶出伏安法(AdSV)在痕量金属分析中的优势,及其在消除基线干扰方面的作用。 3. 瞬态与脉冲技术: 阐述如何利用快速脉冲信号提高信噪比和检测限。内容涵盖方波伏安法(SW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以及阶跃电流法,解释它们如何有效抑制背景电流,实现纳摩尔甚至皮摩尔级别的检测。 第三部分:电化学阻抗谱(EIS)与界面研究 电化学阻抗谱是一种强大的非破坏性技术,它通过施加微小的正弦交流信号来探测电极/溶液界面的动态过程。本部分将详细介绍: 基础概念: 阻抗、电容、电感以及相角等交流电基本参数。 等效电路模型: 如何构建和拟合电路模型(如Randles电路)来表征电荷转移电阻、溶液电阻和双电层电容。 应用: EIS在电池材料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研究、电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分析以及腐蚀动力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第四部分:电化学传感器与面向应用的系统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展示电化学分析在解决真实世界问题中的能力。 1. 电化学传感器设计原理: 讲解基于电化学反应的生物传感器(Biosensors)和化学传感器(Chemosensors)的构建策略,包括酶固定化技术、载体材料的选择(如碳纳米管、石墨烯、导电聚合物)。 2. 电解分析技术: 探讨库仑分析(Chronocoulometry)和计时安培法(Chronoamperometry)在动力学研究和离线定性定量分析中的地位。 3. 电化学过程控制: 简要介绍电解池的设计、电流效率的计算,以及在电镀、电沉积和材料合成中的工业应用。 教学特色与目标 本书不仅侧重于原理的阐述,还特别强调实验技能的培养。每一章节后都附有详细的实验指导,涵盖仪器操作流程、数据采集与处理、误差分析以及图谱解析的实用技巧。读者在学完本书后,将能够独立设计电化学实验方案,熟练操作主流电化学工作站,并能准确地从复杂的电化学数据中提取化学信息,为未来在分析化学、电化学能源或生物传感领域的研究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内容组织逻辑清晰,理论深度适中,语言严谨专业,力求避免晦涩的数学推导而侧重于物理化学意义的阐释,是从事电化学分析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全程保持着一种冷静、克制的学术腔调,几乎没有出现任何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词汇,更别提幽默感了。它所有的陈述都是基于“已知事实”和“逻辑推演”,这种严谨性在需要精确引用的场合非常有价值,让你对书中的每一个结论都深信不疑。然而,阅读体验上,它要求读者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不像有些著作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历史趣闻来调剂枯燥的理论,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但性格沉稳的导师,他只会严肃地告诉你应该如何观察和判断,而不会花时间去培养你的“兴趣”。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激发”学习的热情,而在于“支撑”起一个稳固的知识体系。如果你只是想快速浏览一下某个谱图的知识点,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有些过于沉重和详尽;但如果你是准备系统地构建自己在波谱分析领域的知识框架,那么这种不动声色的深度恰恰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分量十足,让人感觉它确实是本“硬核”的教材。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里面那种严谨的排版给镇住了。要知道,现在市面上的很多专业书,为了追求所谓的“时尚感”,排版越来越花哨,结果本末倒置,阅读体验直线下降。但这本书不同,它几乎像是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学术至上的黄金时代,图文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密集度,又不会让人产生压迫感。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复杂分子结构的插图,线条清晰锐利,即使用放大镜看细节也挑不出毛病。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复古”的风格,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学生来说,可能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毕竟现在大家都习惯了那种色彩斑斓、动画效果丰富的学习材料。它更像是一个老派教授的私人讲义被印刷出来,扎实、可靠,但缺乏一点点“讨好”读者的设计心机。整体来说,从物理载体的角度来看,它绝对称得上是制作精良,体现了出版社对“科学版研究生教学丛书”这个系列的重视程度。

评分

关于图例和实例的选用,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选择的都是那些“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干净利落,没有太多复杂的、带有干扰信息的真实数据。比如,一个苯环上的取代基变化,它会给出三四个最理想的、峰形完美对称的谱图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它能最大限度地排除现实实验中常见的背景噪音、溶剂峰干扰、场强不均等因素,让学习者能够专注于核心的化学信息传递机制。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因为在掌握了“纯净”的理论模型后,再面对现实中那些“脏乱差”的实验数据时,他们反而能更快地识别出主要信号。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不足,那就是对于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手来说,这些案例可能显得过于“简单”和“理想化”,缺乏那种在复杂混合物中寻找蛛丝马迹的挑战性与乐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侧重于“打地基”的书,它的例子是工具,而不是最终的艺术品展示。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出一种非常典型的工科思维,逻辑性强到近乎有些刻板,但这也是它的核心优势所在。它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读者可能存在的兴趣波动,从头到尾都是一种稳定、恒定的信息输出节奏。它的章节划分非常清晰,几乎是按照谱学技术的“发现顺序”或者“技术难度”来递进的。比如,前几章专注于最基础的NMR信号解读,大量篇幅用于讨论耦合常数和二维谱图的拓扑关系;紧接着,它会突然转入对质谱碎片化规律的系统性总结,那种详尽程度,简直像是在给一台精密仪器的操作手册写注解。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在这中间穿插一些现代分析化学的前沿应用案例,比如药物开发中的手性纯度鉴定或者高分子材料的结构解析,可能会让阅读体验更加生动一些。但坦白说,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群显然更偏向于那些需要扎实掌握传统解析方法的科研人员,对于他们而言,这种“按部就班”的编排无疑是最可靠的导航图。

评分

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于基础概念的阐述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很多教材在介绍谱线归属时,往往只是简单地抛出一个结论和对应的化学结构,然后就要求读者去“记住”这个规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则完全不同,它采取了一种近乎“考古发掘”的路径,层层递进地引导你理解信号是如何从分子内部的电子跃迁或核自旋状态变化中“诞生”出来的。举个例子,在讲解某个特定官能团的特征峰位漂移时,作者会先回顾量子力学中相关的能级理论,再引入电负性、诱导效应、共轭效应等多个层面的影响因子,最后才将它们叠加起来,推导出最终的化学位移范围。这个过程非常耗费笔墨,但效果立竿见影——你不是在背诵,而是在“推导”一个既定的事实。我发现自己阅读时,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需要手边常备一本基础物理化学的参考书来巩固背景知识,这种“强迫学习”的方式,虽然慢,但一旦理解了,就很难忘记。它强调的是“为什么”,而非仅仅“是什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