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通俗天文学(精装版)——和大师一起与宇宙对话 |
| 作者: | 西蒙·纽康()金克木(译) |
| 定价: | 55.0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出版日期: | |
| ISBN: | 9787550272057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针对天文爱好者,从宇宙结构讲起,详细介绍了夜空中的恒星、行星、星团、星系以及彗星、流星和极光等,并介绍了各种观测方法,既包括目视观测,也包括使用双筒望远镜和天文望远镜观测。本书用流畅的文字、形象的描述、精准的插图将复杂的天文知识直观化、亲切化,让天文学这一名词变得不再高深得触不可及。 |
| 目录 | |
| 编辑 | |
| 1.作者西蒙·纽康是传奇人物,《大英百科全书》称之为“纽康肯定是那个时代*显赫的天文学家之一”。这位大名鼎鼎的纽康教授不仅在政府担任重职,而且一生著作颇丰、涉猎广泛,是个能深入浅出地把学问做活了的明白人。 2.译者金克木先生更是传奇人物。金克木先生靠勤奋自学成杂家,学贯东西、融通古今、博通文理、精通多国语言,而且健谈、多闻、敏锐。 3.本书的第三个传奇之处在于它引进、翻译的过程。当年金克木先生对天文学发生兴趣,遂选定翻译此书,并痴迷期间。诗人戴望舒特意到杭州西湖看望他,力劝金克木先生放下对星空的兴趣,转回对语言的研究。于是,世间少了一位天文学家,多了一位语言大师。 4.两位大师强强联手。阵容强大。 |
| 媒体评论 | |
闲话天文 近年来翻印古书和翻译古书忽然流行,早已超过了《四库全书》时代,可是讲怎么读古书的还很少。是不是大部头古书只为包装摆起来好看?谁有那么多时间读古书?赏鉴古董?“博览群书”只怕是属于有电视电脑以前的时代,不属于现代或者“后现代”了。 不过有书就会有人读。现代人读古书和100年以前古人读古书不会一样。现代人有些想法是古时人不会有的。我想起一个例子。 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大概是从前研究学问的人的。记得开篇条便是“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举了《诗经》的例证。现代人,就说我吧,读起来就有些看法,是80多年前离开的我的父亲想不到的。我想的是什么? 顾老前辈是明末清初的人,自命遗民,怀念前朝,自然更多今不如昔的复古之情。夏商周三代以上是圣人尧舜治世,是黄金时代。夏朝有治水的大禹,周朝有演周易八卦的文王和制礼的周公,当然是后代赶不上的。那时人人都知天文,不分上等下等男人女人,真正是“猗欤休哉”的盛世。但我想,古人没有钟表和日历,要知道时间、季节、方位,都得仰看日月星辰。“东方红,太阳升。”日出在东方,是早晨,永远光明。日落在西方,是黄昏,接近黑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息时间表是在天上。“人人皆知天文”,会看天象,好像看钟表,何足为奇?现在是“六亿神州尽舜尧”。照50年代统计,全国有6亿人口,个个都是圣人, 尧舜也不稀罕了。人人知道,地球是圆的,向东向西都会回原地。古人不知道。 我说这些话当然不是要讲现代人怎么读古书,只是由此想到今天是不是还要人人知道一点天文。古人说的天文只是天象,抬头就可以望见。现在都市兴起,处处是高楼大厦,夜间灯火通明照耀如同白昼,再要仰观天象只有去广阔天地才行。现在说天文也不再是观赏星空,望望银河边上的牛郎织女了。30年代我在北京还能够看星空认星座谈天文。过了60年,不但看不到星空,天文学也起了大变化。那时我译的《流转的星辰》《通俗天文学》和因抗战未能出版的《时空旅行》都大大过时了。那时的天文学家爱丁顿和秦斯讲宇宙膨胀,写通俗天文学书,我看得津津有味。他们力求普及深奥的新理论,相对论、量子论,现在都是古典了。我也快成为古人了。科学一定要有新知,否则就成为玩古董。现代人看古时人读古时书无论如何也不会摆脱现代人的眼光,这是不由自主的。现在的天文学讲大爆炸,讲黑洞,早已脱离古时诗意的广寒宫和北斗七星以及神话的猎户和仙女了。现在的小学生的课本里都有太阳系、银河系的常识了。还需要提倡“人人皆知天文”吗? 不过我仍然认为,至少是读书人,现在也是有点天文常识,看点通俗天文书为好。从我的微薄经验说,看天象,知宇宙,有助于开拓心胸。这对于观察历史和人生直到读文学作品,想哲学问题,都有帮助。心中无宇宙,谈人生很难出个人经历的圈子。有一点现代天文常识才更容易明白:为什么有些大国掌权者不惜花重金去研究不知多少万万年以前发生而现在才传到地球的极其遥远的银河外星系、超新星、黑洞等。这些枯燥的观察、计算、思考只要有一点前进结果,从天上理论转到地上实际,就会对原子爆炸、能源危机产生不可预计的影响。宏 |
坦白讲,我阅读这类题材的书籍,往往带着一种“求证”的心态,看看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已经被大众接受的、看似毋庸置疑的观点。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一点是,它在呈现主流观点时,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非常巧妙地引入了那些“异见”和“哲学层面的思辨”。它没有直接告诉读者“什么是真理”,而是铺陈了多条路径,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以及“这个结论的局限性在哪里”。这种开放性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某一理论时,会不经意间提及该理论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修正、被挑战的。这使得全书的知识体系显得非常动态和鲜活,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鼓励读者保持好奇心,永远不要停止追问“为什么”。
评分好的,这是一些模仿不同读者口吻写的图书评价,这些评价都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的任何具体内容: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那种厚重而扎实的质感所吸引。封面选用的材质,那种微哑的光泽,配合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沉稳的格调,让人在翻阅之前就产生一种庄重感。我个人对于书籍的物理形态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很多知识类书籍往往为了追求内容的快速传播而牺牲了实体体验,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墨水的显色度极佳,即便是复杂的图表或细微的文字对比,都能清晰地呈现,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也明显减轻了不少。我经常在灯光下或午后阳光下阅读,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特别是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地把握了阅读的节奏感,使得每一次捧读都像是一场精心准备的仪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打磨,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档次,让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这本书的实体价值,从打开包装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完全体现出来了,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我是一个对时间管理要求极高的人,我的书架上堆满了“半成品”,很多书都是因为开头过于冗长或者结构过于松散,没能坚持到最后。这本书的章节划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似乎非常清楚读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每一章的长度都控制在一个非常合理的区间内,既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又不会让人产生“看不到尽头”的焦虑感。更妙的是,每隔几章就会有一个总结性的回顾或者一个有趣的侧边栏小故事,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使得我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也能高效地吸收信息。比如通勤时翻开一章,合上时总能带走一个清晰的知识点,而不是一团迷雾。这种严谨的结构布局,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成就感。对于我这种时间就是金钱的都市人来说,这是衡量一本非虚构类书籍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评分我对书籍的“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有着很高的期望。很多知识读起来很爽,但一合上书就感觉和生活脱节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理论与我们日常的认知模型连接了起来。它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全新“滤镜”。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很多原本不以为意的现象开始用一种更深层次的逻辑去审视。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获取,而变成了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例如,对于一些概率性的事件,我现在的判断会更加审慎,不再轻易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好书的标志——它改变了你的心智模式,让你看世界的角度发生了质变。我感觉自己像是被输入了一套新的操作系统,虽然硬件(身体)没变,但运行效率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评分说实话,我买书的时候很少会去深究它的“理论深度”或者“开创性”,我更看重的是它是否能让我沉浸在作者构建的世界观里。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抓人,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术腔调,反而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旅行家,用最平实的语言为你描绘那些宏大叙事背景下的细微风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过渡段落的处理,他总能找到一个非常生活化、极其贴近日常经验的切入点,将看似遥远的概念巧妙地拉到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这种“讲故事”的功力,比单纯堆砌事实要高明得多。它让我感觉到,知识的吸收过程不是被动灌输,而是一场主动的探索。读完某一部分,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累了,而是因为被某个比喻或类比深深触动,需要时间去回味和消化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流畅自然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