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黄帝内经 | ||
| 作者: | 整理:郝易 | 开本: | |
| YJ: | 24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11-10-01 |
| 书号: | 9787101082197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黄帝问日:“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日:“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日: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日: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痛。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日: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日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鼓一阳日钩,鼓一阴日毛,鼓阳胜急日弦,鼓阳至而绝日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日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已。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素问
序一
序二
卷一
上古天真论篇D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D二
生气通天论篇D三
金匮真言论篇D四
卷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D五
阴阳离合论篇D六
阴阳别论篇D七
卷三
灵兰秘典论篇D八
六节脏象论篇D九
五脏生成篇D十
五脏别论篇D十一
卷四
异法方宜论篇D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D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D十四
玉版论要篇D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D十六
卷五
脉要精微论篇D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D十八
卷六
玉机真藏论篇DSJ
三部九候论篇D二十
卷七
经脉别论篇D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D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D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D二十四
卷八
宝命全形论篇D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D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D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D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D二SJ
阳明脉解篇D三十
卷九
热论篇D三十一
刺热篇D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D三十三
逆调论篇D三十四
……
卷二十四
附录
灵柩
我最近在阅读一本名为《黄帝内经》的书,不得不说,这是一次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起初,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医学典籍,但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哲学著作,用极其精炼的语言探讨着生命的本质和健康的真谛。书中的对话形式,仿佛让我置身于古老的宫廷,亲耳聆听帝王与智者之间的交流。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情志”与“疾病”关系的探讨。它明确指出,过度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不良情绪,会对人体的脏腑功能造成直接的损害,从而引发各种疾病。这与我平日里感受到的,比如压力过大会导致身体不适,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黄帝内经》的阐述更加系统和深入。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情绪有害,更是分析了哪种情绪会伤害哪个脏器,以及如何通过调理情志来达到养生的目的。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要达到真正的健康,必须内外兼修,同步调理。
评分最近读完《黄帝内经》,感觉像是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充满智慧的隧道。这本书并非我想象中那种严谨的医学教材,反而更像是一部古代哲人与自然对话的记录。书中的语言风格相当别致,充满了寓言式的讲述和比喻,一开始读起来颇费一番周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联想能力,才能捕捉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阴阳”的理论。它并非是简单的对立概念,而是将万事万物,包括人体,都看作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体。书中对阴阳的细致划分,比如“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以及它们在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中的体现,让我对“平衡”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开始明白,很多疾病的发生,并非是某个“病菌”或“病灶”的问题,而是人体内部阴阳失衡的体现。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看到了许多问题的新解读角度,也让我开始反思,生活中的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失衡,是否都在为未来的疾病埋下伏笔。
评分《黄帝内经》这本书,我只能说,它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深邃的宇宙地图,勾勒出了人体这个微观宇宙的运行规律。刚开始翻阅时,我承认,里面的很多术语和概念,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确实构成了不小的挑战。那些古老的字眼,配上抽象的比喻,时常需要我停下来,反复咀嚼,甚至借助一些辅助资料才能勉强理解。然而,正是这种“啃骨头”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了智识的乐趣。 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气”和“血”的阐释。它不再是简单地将它们看作是身体里的两种物质,而是上升到了能量和生命活力的层面。书中关于“气血充盛则生,气血衰少则病,气血绝则死”的论断,以一种极其震撼的方式,揭示了生命最基础的动力来源。我开始思考,我们常说的“没精神”、“身体虚”,是否就是气血不足的表现?而那些被现代医学诊断为疑难杂症的病症,是否在“气血失调”的层面,有着更早期的预警信号?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身体的理解,从细胞、分子层面,扩展到了能量流动的整体观,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思维冲击。
评分拿到《黄帝内经》这本书,我更多的是抱着一种探索和学习的态度。毕竟,这是一部流传千年的医学经典,其中蕴含的智慧,想必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检验和提炼。书本的装帧和排版,都带着一股浓浓的古典韵味,翻阅之间,仿佛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沉淀。虽然文字古朴,但其内在的逻辑和思想,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经络”的论述着迷。它为我描绘了一幅人体内部看不见的能量运行网络图。书中详尽地描述了各条经络的走向、与脏腑的联系,以及它们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这让我意识到,人体的运行并非是孤立的器官在工作,而是通过经络这个精密的系统,将各个部分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当我感到身体某个部位不适时,书中关于该部位相关经络的描述,常常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启发,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理解身体的状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局部疼痛的表象上。这种对于人体内在连接的深刻洞察,是我在现代医学书籍中鲜少获得的。
评分《黄帝内经》这部古籍,说实话,我拿到它的时候,心里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毕竟是医学的源头活水,听说里面蕴含着数千年的智慧精华。我不是医学专业出身,但对养生和身体的奥秘一直充满好奇。翻开书的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文字的组织方式和现代的白话文截然不同,一开始读起来确实需要一点耐心,更像是在品味一篇篇古老的散文,充满了哲思和韵味。 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关于人体的生理机能,更是将人置于一个宏大的宇宙背景之下,强调人与自然、季节、气候的紧密联系。书中关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阐述,让我对四季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与自然规律相悖。比如,春天该养肝,夏天该养心,这些说法虽然简单,但仔细琢磨,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不像现代医学那样,上来就告诉你“这个病该吃什么药”,而是从更根本的层面,教你如何“不生病”,如何顺应自然,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和谐。这种“治未病”的理念,在当今社会尤为珍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