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是印度佛教般若部的重要经典。现存西夏文献中,《功德宝集偈》兼具汉、藏、西夏文三种文本,这也是比较少见的。通过各种语言文本的对勘,《西夏功德宝集偈跨语言对勘研究》作者段玉泉发现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结论。
总序
引言
研究篇
一、西夏文《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综考
(一)西夏文本残卷的判定
(二)西夏文本残卷序说
1.**藏卷
2.英国藏卷
3.日本藏卷
4.法国藏卷
5.俄国藏卷
(三)西夏文译本的成书年代及版本
附:西夏文本《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考订一览
二、西夏文本的汉藏对勘材料
(一)房山云居寺汉文本
(二)两个不同的藏文本
1.房山云居寺本
2.俄藏黑水城出土XT16号藏文文献
3.黑水城出土XT16号藏文文献与房山云居寺藏文本的关系
三、《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在西夏的传译过程
(一)西夏诸本的传译者
1.贤觉帝师波罗显胜
2.五明显密国师拶也阿难捺
3.演义法师遏啊难捺吃哩底
4.显密法师周慧海
5.汉译本作者鲜卑宝源
(二) 《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诸本间的关系
1.周慧海西夏文译本的翻译底本
2.西夏文译本依据的藏文底本为西夏重新译出
3.周慧海译本与宝源汉译本的关系
4.流传脉络
(三)西夏藏传佛教文献翻译过程中的梵译与梵本问题
四、西夏文《圣胜慧到彼岸集偈》与《功德宝集偈》的关系
(一)关于西夏文《圣胜慧到彼岸集偈》
(二)西夏文《圣胜慧到彼岸集偈》与《功德宝集偈》文本之比较
(三)周慧海译本与金刚王译本流传之比较
五、结语
对勘篇
凡例
《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卷上)夏汉藏对勘
《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卷中)夏汉藏对勘
《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卷下)夏汉藏对勘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梵文本《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
二、佛教词语对照表
三、藏文字母转写符号对照
后记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说,那种典雅的古籍风格,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对得起它所承载的学术分量。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印刷清晰,字体排布考究,即使是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西夏文字,也能感受到排版者的用心。我特别喜欢它封面上那种低调的纹饰,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那个神秘王朝的遗风。对于一个对手稿文献有洁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那种对传统学术规范的尊重,在如今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初翻阅此书的目录和前言,我立刻被作者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所折服。可以看出,作者在文献搜集和比对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那种“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深入了解西夏历史和宗教文本的学者或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石。它不像某些流行的通俗历史读物那样追求耸人听闻的叙事,而是老老实实地蹲在田埂上,一砖一瓦地构建知识的殿堂。我欣赏这种学术上的内敛和沉稳,它代表了对知识的敬畏之心,而非对眼球经济的追逐。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相关领域的旁观者,我深感学术研究的孤寂与不易。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这个相对小众却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所采取的“跨语言对勘”这一独特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西夏宗教思想的维度,使得原本被碎片化处理的史料得以重构一个更为整体的图景。这种方法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上的突破,是衡量一部严肃学术著作价值的关键标准。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遥远的过去,不同文化和信仰体系是如何进行艰难而深刻的对话的。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学术密度非常高,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阅读过程可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持续的专注力。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带着放大镜去细细品味每一个注释和引文的来源。然而,正是这份“不妥协”的专业性,才使得它具备了长久的生命力。我预见,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任何想在西夏文献研究领域发声的人,都无法绕开这本书所奠定的基调和提供的参考坐标。它像是被放置在书架高处的一座灯塔,指引着后来的探索者们前行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安排体现了极高的逻辑性,从宏观的背景介绍到微观的文本分析,层层递进,毫不含糊。我发现作者在处理那些跨语言的复杂问题时,展现出一种近乎魔术般的梳理能力,将原本纠缠不清的线索一一解开,使得原本晦涩的义理变得相对清晰可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那种智力上的挑战感是令人兴奋的,它促使读者主动地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深度和持久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