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基本信息 |
| 商品名称: | 联合天际 图解欧洲艺术史(14世纪) |
| 作 者: | 桑德拉·巴拉利 著 |
| 定 价: | 88.00 |
| 重 量: | |
| ISBN 号: | 9787550257542 |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开 本: | 16 |
| 页 数: | 384 |
| 字 数: | 230000 |
| 装 帧: | |
| 出版时间/版次: | 2016-5-1 |
| 印刷时间/印次: | 2016-5-1 |
| 编辑推荐 |
| 来自艺术王国意大利,细节中的欧洲艺术史,境外艺术之旅必读功课! 400余张彩图+图解式文字详解,从此不用“假装看懂”艺术品。 ★收录400多件艺术珍品,全景式呈现14世纪的28个艺术主题、40位艺术巨匠、30座艺术明珠城市。 ★引进自意大利艺术出版社Electa的经典艺术史普及读物,历时数年、面向大众、广受赞誉,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欧洲艺术史,一座你手边的艺术博物馆! ★艺术关键词+艺术家+艺术中心的编写体例,以图文结合的关键词+图片分解法,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到细微的作品特色,巨细靡遗,一网打尽,零基础的艺术爱好者也可轻松阅读。 ★原版书32开升级为小16开,版面更疏朗美观,100克日照超感特种纸,国内印刷厂印刷制作;裸背锁线胶装,可180度无障碍平展阅读。 ★每件艺术品均注明名称、作者、现保存地,简体中文版贴心制作译名与原文对照表及索引,带着一本书即可展开欧洲艺术之旅! ★封面打开有惊喜,双面印刷,封面反过来就是特制14世纪艺术史要点概览图,全套集齐对照观看,便是14-20世纪欧洲艺术史要点概览。 |
| 内容介绍 |
《图解欧洲艺术史:14世纪》是一套引进自意大利的,面向大众的艺术史普及套系书的一本。针对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提炼词条、高度概括、拆分图片细节、高信息量的呈现方式,带你了解14世纪——这一在文艺复兴前夜的、承上启下的伟大时代的艺术史发展图景。 “关键词+城市+艺术家”的体例,“关键词”提炼出14世纪的28个重要艺术主题,建立读者对14世纪欧洲艺术的总体印象,如哥特式、骑士精神、托钵修会、瘟疫、礼拜堂、建筑工地、彩绘玻璃、细密画、艺术赞助等; “城市”部分介绍了14世纪以佛罗伦萨、锡耶纳、巴黎、维也纳为代表的艺术氛围浓厚、大师云集、艺术产业极为发达的代表性艺术中心,及其重要艺术作品和地标性建筑;艺术家则介绍了以乔托、杜乔、西莫内·马丁尼、彼得罗·洛伦泽蒂为代表的14世纪大师的生平,图解其代表性作品。 以新闻学中的“where”“what”“who”3W的概念,将零散的知识关联起来,建立联系,有全景也有细节,并以图像辅助文字加强理解和记忆。 读完这本书,你将会了解到以下内容: ★14世纪在欧洲爆发的大规模瘟疫,对艺术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到底什么是“哥特”?哥特式建筑通常都长什么样?“哥特”仅仅是建筑领域的概念吗? ★14世纪的政府官员、土豪都住什么样的房子,穿什么样的衣服,死后住进什么样的墓? ★为什么怀抱基督尸体,满面哀伤的“圣母怜子像”成为这一时期流行的艺术主题? ★为什么特早一幅艺术品中署名的是作品的委托人,而不是艺术家? ★乔托凭什么是14世纪的大神级艺术家? ★什么才是14世纪推崇的骑士精神?标准的浪漫骑士爱情应该是怎样的?这些在艺术品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特早的艺术沙龙的雏形居然是建筑工地?究竟什么样的厉害人物才能成为工地的智慧担当——“工程总管”(caputmagister)? |
| 作者介绍 |
| 桑德拉·巴拉利(Sandra Baragli),佛罗伦萨大学哲学与文学系毕业,主攻中世纪美术史研究。在1996年获得由Cologni艺术大师基金会设立的毕业奖学金,其毕业论文的主题为中世纪的建筑和圣像画研究。曾在《中世纪》《艺术风格》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若干。 |
| 目录 |
| 关键词 Keywords 城市 Places 艺术家 Leading Artists 附录 大事年表 艺术家译名与原文对照表及索引 作品译名与原文对照表及索引 保存地点译名与原文对照表及索引 图片来源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新的建筑师们开始登场,在他们野蛮的国度里,他们创立了我们现在称之为日耳曼式的建筑风格。 ——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意大利艺苑名人传》(Lives) 哥特式 ▍“哥特式(Gothic)”一词,用于描述出现在罗马式风格后的一种艺术风格,形容一种艺术现象。这一风格从1140年左右开始在法国出现, 12世纪中后期盛行于英国和西班牙,13世纪之后才流传到德国,直至更晚才在意大利产生影响。人们试图通过这种传统的定义方式将那些传世的建筑区分开来,并从形式上分析它们。但这种做法并不能解释这些作品在历史上和思想上的重要性。把中世纪艺术根据形式上的特征划分时期,是从建筑学开始的,但艺术史学家们后来将这种划分方式沿用到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领域,因为他们认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个体是可以跨越不同的时代而存在的。学者们以他们定义的复合墩柱(compound piers)、尖塔、玫瑰花窗(rose window)等特定形式,来界定带有国家和地区特色的不同哥特式建筑,追溯它们发展的不同阶段,并由此划分了辐射式时期(Rayonnant period)、火焰式时期(Flamboyant period)及英国的垂直式风格(Perpendicular style)。从14世纪七八十年代到15世纪30年代出现了“国际哥特式(International Gothic)”一词,用于形容一种起源于贵族圈子,随后席卷整个欧洲的国际化风格,这种风格倾向于在绘画中大量地运用箭形线条,以达到一种奢华的效果。▍ 相关条目 托钵修会(Mendicant Orders),建筑工地(Building Site),建筑师,艺术赞助(Commission),金器,象牙,彩绘玻璃(Stained Glass) 延展阅读 “哥特式”这个词早被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家们用于形容“日耳曼人”或“哥特人”的传统古典风格,带有贬义。 |
111111111111
我最欣赏的是它叙述的逻辑和深度,完全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导览式介绍。作者在梳理十四、十五、十六这三个世纪的艺术变迁时,构建了一个非常严谨而又充满张力的叙事框架。他没有孤立地看待每个艺术家或学派,而是将艺术家的个人探索、背后的赞助人体系、以及当时的社会思潮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对于威尼斯画派和佛罗伦萨画派在色彩运用和空间处理上的分野,分析得鞭辟入里,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同一时期的艺术会有如此迥异的风貌。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策展人进行深度导览,他总能在关键节点抛出深刻的见解,引导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我对文艺复兴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美”上,而是触及到了其思想内核。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图文排版上的细节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深知,对于艺术史书籍来说,图片不仅仅是辅助说明,它本身就是信息载体。所有重要作品的呈现都采用了大跨页或者高质量的特写插图,确保那些精妙的笔触和色彩层次能够被清晰地捕捉到。更棒的是,文字的注释和图例标注得恰到好处,不会像有些书籍那样让图文相互干扰,而是图文相辅相成,信息传递效率极高。这种对视觉体验的重视,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沉浸式的审美体验,而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或仅仅是欣赏文艺复兴艺术的朋友来说,这套书提供的视觉盛宴和知识深度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在材料的整合与对比上做得极为出色,尤其是在讨论不同地域和不同主题时的切换,显得非常流畅自然。比如,它并没有将拉斐尔的古典完美主义与早期威尼斯画派对光影和氛围的迷恋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通过“解剖学”这一共同关注点,串联起对人体表现的追求如何影响了各自的风格走向。这种跨地域、跨主题的对比分析,让我看到了文艺复兴艺术内部多元且相互影响的复杂生态系统。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构建了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让你在阅读一个章节时,能不断地联想到其他章节的内容,形成一种知识的共振效应。这种全景式的宏观视野,对于理解一个时代艺术的全貌至关重要。
评分作为一名对艺术史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业余爱好者,我常常被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和过分学院派的论述劝退。然而,这套书的文字风格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同时又保持着应有的学术严谨性。它懂得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去解释那些复杂的技法和理论,比如拉斐尔的构图原则,或者透视法在空间营造中的革命性意义,都讲解得深入浅出,让人一听就懂,再看图就能立刻心领神会。这种平衡把握得非常精准,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准确性的要求,又不会让初学者感到压力。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轶闻和历史背景,它们像是给冰冷的艺术史注入了鲜活的人性,让你能想象到那些艺术家在工作室里挥汗如雨的真实场景,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和趣味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爱不释手!封面色彩的搭配非常有品味,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无可挑剔,触感温润细腻,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细节丰富的画作插图,也能呈现出极佳的质感。看到那些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作品被如此精心地呈现,仿佛真的能感受到油彩在画布上流动的生命力。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建筑图和解剖学的透视图,线条的精准度和还原度都非常到位,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物有所值的老派厚重感,这对于艺术史这种需要反复翻阅和品鉴的题材来说,绝对是加分项。光是欣赏这本书本身的物理形态,就已经算是一种视觉享受了,绝对是那种值得放在书架最显眼位置的收藏品,每次路过都会忍不住伸手摩挲几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