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懂孩子才会教

先懂孩子才会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文英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教育方法
  • 儿童心理
  • 沟通技巧
  • 正面管教
  • 家庭教育
  • 情绪管理
  • 行为习惯
  • 学习力
  • 育儿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赣榆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12133
商品编码:2532709805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 先懂孩子才会教
作者: 薛文英 开本:
YJ: 32
页数:
现价: 见1;CY=CY部 出版时间 2016-01
书号: 9787512712133 印刷时间: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薛文英,1968年出生于台湾,从事幼教工作与教学管理十余年,现为中华全能力学习发展协进会理事长,易飞迅亲子馆创办人,苏州市O~3岁科学育儿促进会会员。
擅长领域:儿童发展评测与教育教养咨询,婴幼儿教具学习效益分析研究,视知觉学习力评测与教学辅导,资优教育研究辅导。

精彩导读

遇到长辈不想问候,要不要强迫孩子改

“不想问候”和“不好意思问候”这两者是不同的。我们都希望教出热情而有礼貌的孩子,孩子也会希望得到大人的赞美,所以不开口向长辈问候的孩子一定有特别的原因,

才会不想配合而故意做相反的事。

很多教了很久还是不会主动跟人打招呼的孩子,并不是故意要让爸爸妈妈为难的,他们内心很想做到大人期望的大方表现,但对他们而言,和不熟悉的人说话真的很困难。敏感型的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或人多的时候特别容易紧张,这是因为人体的感觉神经系统遇到压力时,会让人心跳加速、脸红、呼吸也不平稳……试想D孩子处于这种生理状态时,怎能平静地和大人对答如流呢?

如果孩子属于害羞型,在公开场合或陌生环境比较害羞,爸爸妈妈要多让他们去接触不同的人,即便孩子只能躲在妈妈身旁静静地看,D他通过观察发现安全后J会主动靠近新奇好玩的地方。若我们强迫这样的孩子必须和别人一样迅速适应,反而会让孩子更退缩。所以这种状况J不适合再强迫,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知道“眼睛看着对方点头微笑”也是打招呼的方式之一。要求孩子万一真的很不好意思说话,至少努力做到经常微笑点头,不可以面无表情不理会别人。

制造机会让不说话的孩子展现自己

我们可以鼓励比较害羞的孩子为别人服务,例如,从两三岁起,J让孩子每天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倒杯水,看到大人提东西时主动上前帮忙……通常不爱说话的孩子也希望获得大人的赞美,只是他们太安静,在团体中容易被别人所忽略。如果爸爸妈妈能制造机会让不说话的孩子展现自己,孩子J会懂得主动关心家人和朋友。在他人尚未开口请求帮助时,孩子也可以用体贴的行动获得好人缘。

Q 18

孩子玩到半夜不睡觉怎么办

照顾幼儿1先要关注3个重点:均衡营养、充分运动及充足睡眠。正常的情况下孩子的体力比不上成年人,经过一整天的游戏和运动会消耗体力,J很容易入睡而不会失眠的。如果孩子总是玩到半夜不睡觉,多半是家里还未营造出睡觉时间到的气氛,也可能是白天睡觉时间过长,或者是没有让孩子从小J养成定时上床睡觉的生活习惯。

其实爸爸妈妈帮助孩子建立起规律的生活作息,不仅能让照顾孩子的任务变得更轻松,Z大的好处是有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因为生长激素受脑下垂体产生的生长激素调节,也受到性别、年龄和昼夜规律的影响,在睡眠状态下生长激素分泌会增加,其分泌量在晚上11点至凌晨2点Z多。如果孩子长期日夜颠倒,打乱正常的大脑运作节奏,将会影响生长

发育,所以孩子实在是不适合熬夜的。

通常,人在晚上的睡眠中不是一直处在熟睡状态的,睡觉前后会经过入睡阶段、浅睡阶段、深睡阶段和持续深睡阶段。孩子在入睡阶段开始呈现两眼无神、肌肉放松的状态,这时候如果受到灯光或声音刺激J会重新启动兴奋的神经,如此一来又得要重新调整一次精神状态才能再次入睡了。

如何让孩子养成定时睡觉的习惯

建议爸爸妈妈在每晚固定时间,Z好能暂时放下手上的工作和还没做完的家务,可以花15分钟陪孩子做睡觉前的准备,包括检查孩子是否刷牙,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或陪孩子聊天,设法让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然后关掉房间的电灯让孩子安静地躺到床上睡觉。

如果孩子还没养成固定的睡觉习惯,爸爸妈妈Z好也能耐心等待孩子熟睡后再继续忙,请不要光叫孩子自己去睡觉,而大人依然在说话或制造出混乱的场景。

孩子睡觉出现“夜惊”怎么办

有时孩子会在睡着之后突然出现受惊吓的动作(还可能哭出声音或说话),看起来好像被吓醒一样,但其实依然还在深睡的阶段中,等到睡醒后WQ不会记得。睡眠中的“夜惊”(Night Terror)现象若是偶尔出现不必过分担心,这是因为幼儿的神经系统调节仍然在发育D中尚未成熟稳定,所以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发生夜惊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请不要轻易打开电灯,给予稳定而规律的重压按摩可以达到安抚的作用,通常孩子也J能继续睡觉了。

Q 25

孩子对妈妈没礼貌怎么办

见到孩子无法达到目的而用婴儿般的哭声向妈妈撒娇时,妈妈常会尴尬地说:“我家宝宝很聪明,J是脾气比较大而已。”有些家庭中,爸爸妈妈对孩子百依百顺,照顾周到,也没有教导孩子学习用言语来表达意思,孩子生气J动手打爸爸妈妈的情况时候出现,这是个必须重视的现象。

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必须从小开始教导,否则孩子J会用任性哭闹处理事情,从15个月的幼儿至小学生都有这种情况,更有甚者,五六岁的孩子一发脾气J对妈妈拳打脚踢。

显然,孩子情绪控制不佳的情况必须通过有效的引导,不能期待孩子长大J会自然变好。“其实她在学校很乖,回家才爱生气……”一位妈妈为已经上幼儿园的任性的女儿解释。尽管孩子对妈妈任性喊叫,然而妈妈没有正确的应对方法,所以,才会十分吃力地以抱婴儿的姿势哄着孩子。类似的亲子互动状况存在管教失序的危机,必须适时调整。

孩子不只需要爱,心智也要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才行。如果孩子在外可以守规矩,和亲密的人相处也要学习懂礼貌,长大后才可能成为知书达理的成年人。好父母不能放任孩子无理的要求,无论遇到什么状况时都要教导而不能一心软J向孩子妥协。1岁半以上的孩子必须听懂大人的指令,D孩子行为不D时必须立刻制止,而非放任孩子想要什么J做什么。孩子会用哭来试探家人,有时候是一种试探的游戏,真正的身体不舒服或发泄情绪,从孩子的哭声是可以分辨出来的,所以新手父母都要学习。

不能心软的响应方式

◇孩子乱扔东西时——跟孩子说:“请收起来。”重复相同指令,大人必须忍住想去帮忙收拾的冲动。

◇想用哭声来达到目的——跟孩子说:“用哭的声音讲话妈妈听不清楚,我想知道你要什么,不要急,慢慢讲。”

预防之道

◇不宜让孩子接触的东西要收好,别故意引诱孩子犯错。

◇不宜在孩子面前做出贪小便宜或侥幸的行为,聪明的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

◇教孩子尊重每个人,常说“请”“谢谢”“对不起”,对家人说话也要轻声细语。

◇不可对孩子施暴打骂,家中大人的管教原则Z好事先达成共识。

◇正向思考,多鼓励好的行为,别在众人面前常提起孩子不小心犯过的小错误。

目录

D1章 众说纷纭,听谁的好?——教养的抉择

Q01 孩子要不要经常抱?常抱会养成依赖习惯吗 / 002

Q 02 孩子不好好吃饭,要不要果断收掉餐具 / 004

Q 03 到底要不要和孩子讲道理 / 006

Q 04 孩子吸吮手指要不要戒掉 / 009

Q 05 遇到长辈不想问候,要不要强迫孩子改 / 011

Q 06 孩子不愿去上幼儿园,妈妈可不可以在家自己教 / 013

Q 07 上幼儿园要不要选名校 / 015

Q 08 孩子什么时候适合学写字?早点教还是晚点教 / 018

Q 09 孩子快乐J好不是吗?要不要给孩子压力 / 021

Q 10 要不要提前教孩子小学的知识内容 / 023

D2章 孩子的挑战——解决Z头痛的教养难题

Q 11 1岁多的孩子不让大人喂食,要顺着孩子的心意吗 / 028

Q 12 2岁孩子吵着非要用大人餐具,可以让他用吗 / 031

Q 13 孩子吃饭坐不住、吃饭时间拖太久,怎样才能改掉 / 033

Q 14 孩子偏食、挑食,该怎么办 / 036

Q 15 孩子想吃什么父母J给吃什么吗 / 038

Q 16 孩子不愿让父母牵着走,如果乱跑怎么办 / 040

Q 17 为什么孩子不肯乖乖坐婴儿车 / 043

Q 18 孩子玩到半夜不睡觉怎么办 / 045

Q 19 孩子睡觉一定要大人陪,到底要不要答应 / 048

Q 20 孩子经常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怎么办 / 051

Q 21 孩子经常把鞋子穿反,不会觉得难受吗 / 053

Q 22 孩子不肯穿外套出门,可以顺着他吗 / 056

Q 23 只听老师的话,在家是个小霸王怎么办 / 058

Q 24 孩子动手打妈妈,需要打回去吗 / 060

Q 25 孩子对妈妈没礼貌怎么办 / 063

Q 26 吵着要出去玩,出去又不愿意配合怎么办 / 066

Q 27 叫孩子做事时不配合,不理他时又自己做,是故意唱反调吗 / 068

Q 28 遇到孩子霸道无理时怎么办 / 070

Q 29 如何改善孩子动不动J哭的习惯 / 073

Q 30 上街看到喜欢的东西J吵着要买,D众哭闹不停怎么办 / 076

Q 31 孩子很依赖,不肯自己动手怎么办 / 078

Q 32 多大的孩子要学会收玩具?孩子不肯收拾该怎么办 / 080

Q 33 孩子的动作老是拖拖拉拉的,能够改善吗 / 083

Q 34 为什么叫好几次孩子才有回应,要纠正吗 / 086

Q 35 孩子动作粗暴给人很粗鲁的感觉怎么办 / 089

Q 36 为什么孩子总是坐姿不良 / 091

Q 37 成天动来动去,静不下来怎么办 / 093

Q 38 为什么孩子走路常会跌倒、撞到东西 / 095

Q 39 孩子调皮又好动怎么办 / 097

Q 40 常说不好玩,是不是J别浪费钱给孩子上兴趣班了 / 100

Q 41 孩子学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该怎么办 / 103

Q 42 孩子很容易分心,做事无法持续该怎么办 / 106

Q 43 为什么孩子很固执,非得照自己的方式玩 / 109

Q 44 孩子做游戏时很固执,不肯听大人教怎么办 / 112

Q 45 孩子对交代的事情好像左耳进、右耳出,该怎么办 / 114

Q 46 说过的事马上忘,该如何改善呢 / 117

Q 47 总是问个不停,该如何应对孩子常问为什么 / 120

Q 48 孩子满2岁还不太会说话,该怎么办 / 122

Q 49 孩子说话结巴,要特别纠正他吗 / 125

Q 50 为什么孩子经常找不到东西,放在眼前的东西常看不到 / 127

Q 51 为什么家里有很多绘本,但孩子每天只看熟悉的那本 / 129

Q 52 孩子对异性特别好奇怎么办 / 132

Q 53 孩子不大方,常常躲在父母身后怎么办 / 134

Q 54 孩子怕生黏人,可以改善吗 / 136

Q 55 孩子被玩伴欺负时,该如何处理 / 138

Q 56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与同伴相处 / 141

Q 57 孩子动不动J打人怎么办 / 144

Q 58 为什么孩子对朋友很好,对自己的弟弟妹妹却很凶 / 147

Q 59 孩子不跟人打招呼 / 149

Q 60 孩子的人际关系不好怎么办 / 151

D3章 教养中的几种基本训练

Q 61 如何教孩子刷牙 / 154

Q 62 如何训练孩子上厕所 / 156

Q 63 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先让孩子自己穿鞋袜 / 158

Q 64 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 / 161

Q 65 训练孩子收拾东西,保持整洁 / 163

Q 66 训练孩子做家务 / 166

D4章 让孩子更愿意合作——有效的管教技巧

Q 67 怎样教出贴心的孩子 / 170

Q 68 学会D孩子的听众 / 172

Q 69 倾听孩子的心声 / 175

Q 70 科学启发与诱导,孩子J会让你刮目相看 / 178

Q 71 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 / 181

Q 72 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刻 / 184

Q 73 懒妈妈也能教出棒小孩 / 187

Q 74 故事是教养的魔法棒 / 189

Q 75 因材施教 / 191

Q 76 爱孩子不必谈条件 / 194

Q 77 教养无处不在 / 196

D5章 培养孩子YX品质——父母要懂的教养关键

Q 78 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 / 200

Q 79 如何培养高EQ的孩子 / 203

Q 80 让孩子做自己 / 206

Q 81 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气质 / 209

Q 82 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 / 212

Q 83 怎样提升孩子的创造力 / 215

Q 84 教出自信且有教养的孩子 / 217

Q 85 帮孩子建立信心 / 220

Q 86 提升受挫孩子的自信心 / 223

Q 87 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 / 225

Q 88 培养孩子勇气,爸爸妈妈要小心的误区 / 228

Q 89 如何让孩子勇于接受挑战 / 231

Q 90 培养孩子的主动性、D立性 / 234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育儿真谛:陪伴孩子成长的智慧指南》 导读: 在为人父母的旅途中,我们都渴望成为那个能真正理解孩子、引导孩子成长的引导者。然而,育儿的道路并非坦途,充满了挑战、困惑与不断的学习。本书《育儿真谛:陪伴孩子成长的智慧指南》,旨在深入探讨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提供一套系统、实用且富有人文关怀的育儿方法论。我们不追求速成,不贩卖焦虑,而是聚焦于如何构建稳定、充满爱与尊重的亲子关系,帮助父母真正“看见”自己的孩子,并与之共同成长。 第一章:理解孩子的内在世界——从“看护”到“陪伴”的转变 本章将引领父母完成育儿观念的深刻转变。我们首先探讨“以孩子为中心”的真正含义,即尊重孩子的独立个体性,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大人”。我们将深入剖析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阶段,从婴儿期对依恋关系的建立,到幼儿期自我意识的萌发,再到学龄期社会交往能力的拓展。 依恋理论的实践: 详细阐述依恋关系对孩子未来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书中将提供具体的情境模拟,指导父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安全、稳定的情感联结,如积极回应哭泣、高质量的眼神交流和肢体接触的意义。 情绪的解码与接纳: 情绪管理是育儿的重中之重。我们摒弃了“不许哭闹”的传统压制方式,转而教导父母如何成为孩子的情绪“翻译官”。通过区分情绪的表象和内核,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命名并健康地表达他们的感受,为未来的情商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发展里程碑的常识与误区: 提供了详实的发展时间线参考,但强调这仅是参考,而非评判标准。重点在于识别那些可能需要关注的“红色警报”信号,以及如何应对常见的“发展迟滞”或“超前发展”现象,避免陷入盲目攀比的焦虑。 第二章:沟通的艺术——搭建高效且充满同理心的对话桥梁 有效的沟通是亲子关系的生命线。本书认为,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流动与尊重的体现。本章将聚焦于如何“倾听”和如何“回应”。 积极倾听的技巧: 介绍“反射式倾听”(Reflective Listening)等高级沟通技巧。父母需要学会放下评判,真正沉浸于孩子的话语和非语言信号中,理解他们表达背后的需求和恐惧。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对话练习,帮助父母从习惯性的打断和说教,转变为专注的聆听者。 非暴力沟通在家庭中的应用: 引入观察(Observation)、感受(Feeling)、需要(Need)和请求(Request)的框架。书中将大量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指责性的语言(“你怎么又把玩具弄得一团糟!”)转化为陈述事实和表达感受的建设性语言(“我看到玩具散落一地,我感到有些沮丧,因为我希望我们的游戏区保持整洁,你能帮我一起收拾吗?”)。 处理冲突的智慧: 冲突是成长的契机。本章指导父母如何将冲突视为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是权力斗争的战场。我们强调“共同解决问题”的模式,鼓励孩子参与制定规则和寻找解决方案,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协作能力。 第三章:规则与界限——在爱中建立安全感 许多父母在“爱”与“管教”之间挣扎。本书倡导的界限建立,是基于爱、尊重和清晰度的引导,而非惩罚和控制。 界限的哲学: 探讨清晰界限对于儿童安全感的重要性。界限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为孩子的心灵描绘安全的活动范围。我们将详细区分“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并说明何时应允许孩子体验自然结果,何时需要介入设定人工后果。 惩罚的替代方案: 深入剖析惩罚的短期有效性与长期破坏性。我们详细介绍了“修复式正义”(Restorative Justice)在家庭中的应用,例如,当孩子犯错时,重点应放在“如何弥补错误”而不是“如何受苦”。这包括道歉、修复物品、或通过服务来弥补对他人造成的影响。 建立家庭契约: 指导父母如何与孩子共同协商制定家庭规则,确保规则的公平性、一致性和可执行性。强调规则的灵活性,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规则也需要重新协商和调整。 第四章:培养自主性与责任感——从“代劳者”到“赋能者” 现代育儿的通病之一是过度保护和代劳,这无意中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放手与支持的平衡点: 介绍“鹰架理论”(Scaffolding)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即父母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确保孩子能在挑战中获得成功体验,但又不至于替他们完成任务。书中提供了大量关于培养家务能力、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具体步骤。 面对失败的勇气: 鼓励孩子尝试并接受失败是培养韧性的关键。我们探讨了如何重构关于“失败”的叙事,将其视为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而非能力的否定。重点在于赞美努力和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 培养内在驱动力: 区分外在奖励(如物质报酬)和内在动机(如好奇心、成就感)。本书提供了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自主探索世界的策略,使他们乐于承担责任,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满足感和自我价值的提升。 第五章:父母的自我修炼——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身教重于言传”是永恒的真理。本章将关注父母自身的情绪健康、自我成长以及如何管理自身的“旧有模式”。 觉察自身的教养脚本: 引导父母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识别那些可能无意识地影响育儿决策的“童年阴影”或习得性反应。学会识别“触发点”,并在情绪上涌时,给自己“暂停键”,选择更有意识的反应方式。 压力管理与自我关怀: 强调“杯子理论”——父母的杯子满了,才能更好地给予。提供切实可行的压力缓解技术,如正念练习、高质量的休息和寻求外部支持网络的建立。 夫妻间的育儿合力: 探讨伴侣间如何就教育理念达成一致,形成统一战线。强调夫妻关系是家庭稳定与孩子安全感的基石,并提供沟通策略以解决育儿分歧。 结语: 《育儿真谛》不是一本教条手册,而是一场邀请,邀请父母放下完美的执念,拥抱育儿过程中的不完美与真实。真正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一场双向奔赴的生命体验。当我们真正懂得如何去爱、去倾听、去尊重面前这个小小的生命时,我们不仅养育了孩子,也重塑了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先懂孩子才会教》这本书,我只能说,它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关系的“启示录”。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合格的家长,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之前的很多教育方式都存在着“用力过猛”的痕迹。作者的论述方式非常严谨,但也充满了人文关怀。她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引导你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同理心”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故意和你对着干,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绪,而作为家长,我们往往因为急于解决问题,而忽略了他们情绪的本身。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暂停”,在孩子爆发情绪时,不再急于压制,而是先蹲下来,尝试去理解他们的感受,给予他们安全感。这种改变,带来的效果是惊人的。我的孩子似乎变得更愿意和我沟通了,一些以往的“小矛盾”,现在都迎刃而解。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变得更加平和,不再那么焦虑。这本书还提到了“尊重差异”,这让我反思了自己曾经对孩子过度的期望,以及对他们与众不同之处的排斥。它教会我,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轨迹也应是多元化的。我终于明白,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将孩子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模样,而是帮助他们成为最真实的自己。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育儿指南的范畴,它是一本关于如何与人建立深度连接的教科书。

评分

《先懂孩子才会教》这本书,让我感觉就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朋友聊天。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全是些非常实用、能立刻用起来的建议。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讨论,它不是让你去“压抑”孩子的情绪,而是教你如何引导孩子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在他们情绪失控时,成为他们的“情绪导航仪”。我以前总是习惯性地告诉孩子“不要哭”、“不要生气”,现在我知道,这样做反而是在扼杀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当孩子哭泣时,最重要的是先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而不是被评判。书中提供的那些“情景模拟”和“沟通模板”,简直是育儿路上的“救命稻草”。我尝试着运用书中的一些方法,比如在孩子犯错后,不再直接批评,而是先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以及“下次可以怎么做”。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孩子不仅没有产生抵触情绪,反而变得更愿意主动承担责任。这本书还强调了“榜样的力量”,提醒我作为家长,自己的行为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让我开始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成为孩子心目中那个值得信赖的榜样。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是一本让我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自我修炼手册”。

评分

读完《先懂孩子才会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如此”。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细腻和深刻的方式,揭示了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作者的洞察力非常惊人,她能够捕捉到那些我们家长常常忽略的微小细节,并将其解读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赞同书中关于“边界感”的论述,它让我明白,在爱孩子的同时,也必须为他们设定清晰的界限。但这种界限的设定,不是生硬的命令,而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之上的引导。书中提供的“非暴力沟通”技巧,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曾经在与孩子沟通时,常常会陷入“说教”的怪圈,而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用更温和、更有建设性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又能倾听孩子的声音。让我感到非常触动的是,书中提到了“父母的自我成长”,它让我意识到,育儿的过程,也是父母反思自身、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其实折射出了父母自身的某些局限。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是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而是激发你去思考,去探索,去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孩子的解决方案。它教会我,教育不是一场比赛,而是一场充满爱与智慧的旅程,需要耐心、需要理解、更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调整。

评分

《先懂孩子才会教》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对育儿理念的彻底颠覆。作者的笔触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又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一直以为,教育就是“教”,就是把知识、道理灌输给孩子。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的真正核心,在于“懂”。它引导我深入孩子的世界,去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书中关于“内在动机”的阐释,让我幡然醒悟,原来我一直以来都在用“外在奖励”去驱动孩子,却忽略了培养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好奇心。这让我开始反思,那些我曾经引以为豪的“成果”,是否真的根植于孩子的内心?这本书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一点,是它教我如何“看见”孩子,看见他们每一个细微的努力,看见他们每一次不经意的闪光点,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鼓励。它让我明白,教育不是一场“改造”,而是一场“唤醒”,是激发孩子内在潜能,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优美,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它就像一本心灵地图,指引我在育儿的迷途中,找到方向,找到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家长的,我更觉得,它应该被每一个渴望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深厚连接的人所阅读。

评分

这本《先懂孩子才会教》我真是爱不释手,完全颠覆了我对育儿的刻板印象。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育儿技巧,不如说是一场深入孩子内心的探险。作者的笔触温和而有力,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更多的是一种同行的陪伴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倾听”的部分,它教会了我如何穿透孩子表面的哭闹、反抗,去真正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情绪。曾经,我总是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却忽略了他们可能只是想表达一种无助,或者需要被看见。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不是一场控制,而是一场引导,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连接。它提醒我,当孩子犯错时,首先要做的是理解他们为什么会犯错,而不是立刻给出惩罚。这种“先懂后教”的理念,让我在面对孩子无数次的挑战时,不再感到沮丧和束手无策,而是多了一份耐心和智慧。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精彩,每一个都仿佛发生在我的身边,让我能感同身受,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以为的“问题”在孩子那里,只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而我的回应方式,决定了他们未来看待世界的方式。这本书不仅仅是给父母看的,我甚至觉得,任何与孩子有关的人,无论是老师、长辈,都应该好好读一读,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以更平等、更尊重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去发现他们身上蕴含的无限可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