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藏知津(上下)》,明代高僧智旭(1599~ 1655)撰。本书四十八卷,把全藏分为经藏、律藏、 论藏、杂藏四个部分,共著录、讲解了佛教经籍1700 多部。本书**改变了自唐代智升所撰《开元释教录 》以来的佛典编目分类方法,建立*加详备的分类体 系;改变《开元释教录》单译本、重译本各自排列的 编排方式,合单本、重本于一处,使一经不再分散各 处;改变以往解题目录单部解题的做法,对重译本分 组做题解。本书对于后来大藏经类的编辑发生了相当 的影响,在佛教目录学**,占有极重要的学术地位 ,是一部仅次于《开元释教录》的佛经目录经典。
前言
阅藏知津叙
缘起
阅藏知津凡例
阅藏知津总目卷**
阅藏知津总目卷第二
阅藏知津总目卷第三
阅藏知津总目卷第四
阅藏知津卷**
大乘经藏 华严部**
阅藏知津卷第二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一
阅藏知津卷第三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二
阅藏知津卷第四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三
阅藏知津卷第五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四
阅藏知津卷第六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五
阅藏知津卷第七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六
阅藏知津卷第八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七
阅藏知津卷第九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八
……
附录
佛典索引
译者、著者索引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学术动态的研究者来说,这套书的参考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为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源头资料。书中的引文标注和版本对照做得非常细致,这对于需要进行文本考据和比较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注意到一些过去我查阅其他资料时感到困惑的术语或典故,在这套书中得到了清晰的界定和出处说明,极大地节省了我的查证时间。它体现了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尊重原始文本,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恰恰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线。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案头常备的“工具箱”之一,每次打开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线索和更深入的理解角度。它无疑是该领域研究者必备的“字典”与“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纸张的质地摸起来很舒服,那种微微泛黄的古朴感与书的内容相得益彰,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阅读。尤其是考虑到这可能是对古代典籍的影印或整理,能够保持如此高的印刷质量,实属不易。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反而凸显了书籍本身的庄重与学术价值。我特别喜欢那种老式线装书的韵味,虽然这本是现代装订,但在细节处理上还是能感受到对传统的敬意。光是放在书架上,它就散发着一种低调的文化气息,让人心生敬畏。每次翻阅,都能享受到阅读纸质书的那种独特触感和墨香,这是电子设备完全无法替代的体验。这种精心的制作,无疑是对研究者和爱好者最好的尊重,也说明了出版方在编辑出版上的匠心独到,绝非敷衍了事之作。它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欣赏其物理形态,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禅修”。它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初看可能觉得古奥,但一旦心神平静下来,便能感受到那份内在的韵律和节奏。那些重复出现的概念、层层递进的论证,如同曼陀罗般,引导着读者的心绪逐渐沉静。与那些追求快速信息获取的现代读物不同,阅读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专注力,但这种慢下来的过程,恰恰是治愈现代人焦虑的良药。我发现,当我放下急躁的心态,用一种更包容、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这些文字时,书中的智慧开始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进来,它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去提问,如何去寻找内心的安宁。这是一套需要耐心去“品鉴”,而非“速读”的珍本,它给予的回报,远超乎阅读本身所耗费的时间成本。
评分阅读这套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其所蕴含的文化厚度与历史纵深感。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些教义,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明的时光隧道。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历代高僧大德们在面对宇宙、人生终极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那些看似简单的字句背后,蕴藏着跨越千年的思想碰撞与精妙思辨。我常常会因为某一句精辟的论述而驻足沉思良久,思考其在当下社会的意义。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深刻体会到佛学思想的永恒价值。它迫使我跳出日常琐碎的思维定式,去审视更宏大、更本质的命题。与其说我在阅读一套书籍,不如说我正在与一群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进行深入的交流,这种体验是任何其他学科书籍都难以比拟的,它滋养着我的精神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性极强,简直是为系统性学习佛学思想构建了一张详尽的路线图。初学者可能一开始会被庞大的内容量吓到,但深入其中后,会发现每一部分的过渡都极为自然和流畅,仿佛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在身边娓娓道来。它没有简单地堆砌原文,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必要的导读和注释,使得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它在选材上的广度与深度,涵盖了从基础概念到高深哲理的方方面面,确保了阅读者能够建立一个全面而扎实的知识框架。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作者或编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他们是如何权衡取舍,如何确保关键脉络不被淹没在细节之中。这种结构上的精妙,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避免了在浩瀚的佛经海洋中迷失方向,真正做到了“知津”二字,指引方向,令人信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