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该书以法语的语音规则为广东话标注读音。编者在引言部分指出,本书的词条收录参考了Eitel(艾特尔)的《粤英词典》、W.Lobscheid(罗存德)的《英华字典》以及J.DyerBall(波乃耶)、A.Fulton(富利敦)、J.Chalmers(湛约翰)等人的作品。书中所收录的词句兼顾了口语与传教两方面的需要,并附录了一份中国1903年颁布的法令中关于学校方面的摘要,可以对当时中国的学制情况略知一二。我最近在整理一些家族信件和旧报纸剪报,发现许多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很多时候查阅现代的词典根本找不到准确的解释。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的收录范围极其广泛,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政治变动、商业贸易等多个领域的特色词汇。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词义时所引用的例句,这些例句往往都带着浓郁的时代背景,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词语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具体含义和语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翻译上。这对于准确把握史料的细微差别至关重要,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原始文本的解读深度和准确性。
评分这套书的排版简直让人眼前一亮,装帧设计带着一种典雅的复古气息,让人在翻阅时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迹工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的查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全书的结构安排得井井有条,索引系统的设计非常人性化,无论是按笔画、拼音还是词义查找,都能迅速定位到目标词汇。对于我们这些研究晚清民初历史文献的学者来说,一本好的工具书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顺畅的研究体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从细节处彰显了编纂者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体贴入微。可以说,光是捧着它,就已然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
评分我常常在想,要编纂这样一本横跨数十年、语言风格驳杂的工具书,其难度不亚于进行一项重大的历史考古工作。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查词”,更在于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和民众思维方式的大门。每一次查阅,都像是一次与那个远去时代的秘密对话。我尤其喜欢那些收录进来的口语化表达和歇后语,它们极大地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生态,使得原本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社会文化的人士而言,这本词典是绝对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良器。
评分作为一名语言学爱好者,我对不同历史时期语言演变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记录了“逝去”的词汇,还巧妙地标注了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对应或演变路径,这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横向和纵向比较的视角。通过对比,我能清晰地看到新旧词汇的更迭、外来语的渗透以及本土语言的创新过程。编纂者似乎深谙语言变迁的复杂性,在处理那些模糊不清、存在多种解读的词汇时,提供了详实的考证和不同的学界观点,使得这部工具书兼具了工具性和学术研究参考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本基础的词典范畴。
评分说实话,我对很多号称“专业”的工具书都有所保留,因为它们往往在实用性上打折扣,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又过于简化而失真。然而,这本词典在平衡学术严谨性和普通读者可读性上做得相当平衡。它的释义清晰明了,即便是初次接触晚清民初文献的人也能很快上手。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一些专业术语或地方俗语的解释相当到位,很多是其他综合性词典里找不到的“冷僻”知识点。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编纂团队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文献功底,让人不得不佩服其付出的巨大心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