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呼啸山庄(英汉双语)
:38.00元
作者: 艾米莉·勃朗特 著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63952878
字数:572
页码:3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名家名译,影响一生的必读经典,新课标必读书目。 n
★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的小说”和“神秘莫测的怪书” n
★英国作家毛姆说:“《呼啸山庄》的丑恶与美并存,而且它所表达的力量也是一般小说家难以企及的……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 n
★艾米莉勃朗特被公认为英国文学史上一位的天才,她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有着的艺术魅力,是一部奇书,一部富有性和超前性的作品,从而被列入世界文学名著。
内容提要
《呼啸山庄》描写的吉卜赛弃儿希思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不堪受辱和恋爱受挫,外出致富。回来后发现女友凯瑟琳已与地主林顿结婚,继而产生对地主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反压迫、求自由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浪漫的艺术气氛。该书被评论界给予高度肯定,并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阅读经典,减少浮躁,沉潜历史,受益无穷。
目录
VOLUME ONE n
卷 n
CHAPTER I/章 2 n
CHAPTER II/第二章 8 n
CHAPTER III/第三章 19 n
CHAPTER IV/第四章 33 n
CHAPTER V/第五章 41 n
CHAPTER VI/第六章 45 n
CHAPTER VII/第七章 52 n
CHAPTER VIII/第八章 64 n
CHAPTER IX/第九章 74 n
CHAPTER X/第十章 93 n
CHAPTER XI/第十一章 112 n
CHAPTER XII/第十二章 124 n
CHAPTER XIII/第十三章 139 n
CHAPTER XIV/第十四章 152 n
n
VOLUME TWO n
第二卷 n
CHAPTER XV/第十五章 162 n
CHAPTER XVI/第十六章 171 n
CHAPTER XVII/第十七章 176 n
CHAPTER XVIII/第十八章 196 n
CHAPTER XIX/第十九章 207 n
CHAPTER XX/第二十章 212 n
CHAPTER XXI/第二十一章 219 n
CHAPTER XXII/第二十二章 238 n
CHAPTER XXIII/第二十三章 245 n
CHAPTER XXIV/第二十四章 255 n
CHAPTER XXV/第二十五章 266 n
CHAPTER XXVI/第二十六章 270 n
CHAPTER XXVII/第二十七章 275 n
CHAPTER XXVIII/第二十八章 289 n
CHAPTER XXIX/第二十九章 297 n
CHAPTER XXX/第三十章 303 n
CHAPTER XXXI/第三十一章 310 n
CHAPTER XXXII/第三十二章 317 n
CHAPTER XXXIII/第三十三章 330 n
CHAPTER XXXIV/第三十四章 340
作者介绍
艾米莉勃朗特,19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英国文学史上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的著作《呼啸山庄》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译者:青闰(1965~),河南武陟人。本名宋金柱,常用笔名听泉、宣碧。现供职于焦作大学翻译中心。擅长双语互译。迄今已在外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东华大学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等出版双语著作多部。另在《世界文学》《译林》《当代外国文学》《英语世界》等重要报刊发表译文和论文多篇。
序言
啊,这本《呼啸山庄》的英汉双语版,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手捧着它,就仿佛被卷入了一场永无止境的、狂风暴雨般的爱恋之中。我必须承认,初次翻开它的时候,那种扑面而来的、近乎病态的激情和人物扭曲的性格,差点让我把它合上。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纠葛,已经超越了世俗所谓的“爱情”,它更像是一种灵魂深处的烙印,一种互相折磨的宿命。每一次阅读,我都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跨越阶层、跨越生死的执念如何像荆棘一样缠绕着他们,将周围的一切都碾压得粉碎。小说中那片苍凉、荒芜的约克郡旷野,简直就是他们复杂情感的完美写照——阴沉、粗粝,却又蕴含着一种野蛮生长的力量。作者对环境的描摹简直是神来之笔,那呼啸而过的风声,仿佛就是命运在耳边低语,预示着无可挽回的悲剧。我特别留意了翻译的质量,双语对照的版式非常贴心,尤其是在面对狄更斯式(虽然作者不同,但这种古典文学的语言密度和复杂性有共通之处)的精妙措辞时,能立刻对照原文,更能体会到那种沉郁的文学美感。读完后劲很大,你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那种压抑和极致的情感张力中抽离出来。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布满迷雾的古老庄园,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令人窒息的压抑感。我一直很欣赏那种能够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的作品,而《呼啸山庄》无疑做到了极致。欣德雷的堕落、伊莎贝拉的无辜受害,甚至包括第二代的痛苦挣扎,无一不指向那个核心——希斯克利夫。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或“恶棍”,他是一个被复仇的火焰彻底吞噬的悲剧符号。他的行为逻辑是如此清晰地建立在对逝去美好的病态依恋之上,以至于他的一切残忍都显得那么合乎情理,却又如此令人发指。这种对“人性阴暗面”毫不留情的挖掘,是很多现代小说望尘莫及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在道德天平的两端摇摆,一会儿同情他的遭遇,一会儿又痛恨他的手段。这种精神上的拉扯感,才是这部作品最迷人的地方。而且,双语版本的排版非常注重读者的体验,注释恰到好处,没有过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这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十九世纪英国文学语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既沉重又迷人的双重体验。它不像某些经典作品那样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理解其哲学框架,但它要求读者有极强的“共情弹性”,能够承受住角色们不断升级的情感折磨。当阅读进行到后半段,焦点转向小一辈时,那种循环往复的命运感达到了顶峰。似乎无论如何挣扎,他们都无法逃脱父辈留下的阴影和恩怨纠葛。这让我思考,爱与恨,究竟哪个才是更强大的驱动力?在希斯克利夫身上,两者已经完全融为一体,成为了他生存的唯一意义。我个人认为,这种对“不圆满”结局的执着,是它能够流传至今的核心原因——它拒绝给出一个廉价的、皆大欢喜的收场。对于喜欢深入挖掘人物动机、热衷于体验文学中极致情感冲击的读者来说,这本双语版简直是不可多得的珍藏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对人类情感极限的深度访谈,读完后,你会觉得自己的情感阈值都被悄悄提高了好几个档次。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读完的时候,感觉像是刚经历了一场情绪上的马拉松,精疲力竭但又有一种奇特的满足感。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复杂性和无法被简单归类的特质。它不满足于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将人物置于一个极端的环境中,观察他们如何被环境和内心的欲望所塑形。凯瑟琳的选择,是典型的“爱而不得”被扭曲后的结果,她渴望的不是安稳的婚姻生活,而是与希斯克利夫那种“灵魂合一”的体验,哪怕代价是世俗的一切幸福。这种对精神契合的极致追求,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惊世骇俗。而且,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它对哥特式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我发现,对照着英文原版,很多直译过去会显得平淡的词句,在原文中其实蕴含着更强烈的音韵和情感色彩。比如对“wuthering”这个词的理解,光看中文的“呼啸”,似乎抓不住那种深入骨髓的冷冽和狂野,双语对照帮我补上了这块缺失的感受。
评分我得说,如果你期待的是一部温馨浪漫的爱情故事,那你最好避开这部作品,因为它本质上是一部关于毁灭和执念的史诗。从叙事结构上来看,它精妙地采用了多重叙事者,通过内行人和局外人的视角交替,一层层剥开了真相的残酷外壳。洛克伍德的初次拜访,充满了都市人的疏离与不解,而老仆人奈莉·迪恩的讲述,则更像是身处漩涡中心的记录者,带着地方性的口吻和丰富的细节。这种叙事手法的切换,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层次感和可信度,让读者仿佛身处不同位置,去拼凑出那个完整而扭曲的悲剧图景。我特别欣赏译者在处理那些充满地方色彩和古老情感表达时的拿捏分寸,既保留了原文那种略显粗粝的原始力量,又确保了现代读者能够顺畅理解其深层含义。相比于纯粹的英文原著,这样的双语对照,更像是一个精密的导航仪,帮你穿越语言的迷雾,直抵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近乎原始的、关于爱与恨的哲学探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