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译篇(第2版):笔译
作 者: 武峰 编著 著作 定 价: 32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2-01 页 数: 171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301280188 ●XX天突破英文中定语从句的翻译(一)1 ●一、定语从句的翻译1 ●二、总结的内容15 ●练习16 ●第二天突破英文中定语从句的翻译(二)17 ●一、继续讲讲定语从句的翻译17 ●二、总结的内容29 ●练习29 ●第三天突破英文中非谓语动词的翻译32 ●一、简单说说非谓语动词和翻译的关系32 ●二、非谓语动词的翻译33 ●三、分词的翻译34 ●四、长难句中分词的翻译41 ●五、总结的内容44 ●练习44 ●第四天突破英文中被动语态的翻译(一)47 ●一、简单说说被动语态和翻译47 ●二、被动语态的翻译49 ●三、总结的内容56 ●练习57 ●......内容简介
《十二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译篇(第二版)》是作者在多年翻译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主要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和意在通过国家各类翻译考试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本书共安排十二天内容:前七天主要讲解英译汉,后面五天主要讲解汉译英。整本书以简单句和长难句分析相结合,并在课后配有少量的练习,让广大学生可以在短期之内对英汉笔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武峰 编著
武峰,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上,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布朗大学政治学系访问学者,拥有多年翻译课程的教学经验。在北京新东方学校数年的英语培训工作中,一直从事于人事部三级和二级口笔译、考研翻徉、专业八级翻译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受广人学员的喜爱。曾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十二天突破英语讲法》和《十二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译篇)》。在新东方在线主讲多门翻译课程,并在明日东方软件公司出版过《初、中、不错英语语法》音像制品等。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听说它在“精度”上有独到之处,读完之后,我得承认,它的深度确实值得称赞。它没有停留在基础的词汇和句法层面,而是深入到了“语篇”和“篇章”的宏观组织结构上。很多时候,一篇译文读起来别扭,不是单个句子有问题,而是整个段落的逻辑衔接、信息流转不顺畅。这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如何构建一个符合目标语读者阅读习惯的篇章结构,比如如何处理信息的先后顺序、如何使用衔接手段来保证段落间的流畅性。这对于处理长篇幅的报告、书籍章节等工作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让我从一个“句子翻译者”提升到了一个“篇章构建者”的视角,这在我看来是笔译能力质变的起点。掌握了这些高阶技巧,我才真正理解了“信、达、雅”中“达”的真正含义——它要求译文在目标语言中自然得像从未被翻译过一样。
评分作为一名希望从“能看懂”迈向“译得漂亮”的译者,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真正提升文本“质感”的书籍。很多翻译书关注的是“信达雅”的某个点,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全面的润物细无声的提升。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把A语言的词汇替换成B语言的词汇,而是深挖了两种文化背后的思维模式差异,这一点太重要了。很多时候,直译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背后的文化逻辑是截然不同的。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教会我如何做“文化的转换器”,而不是简单的“语言的搬运工”。我尤其欣赏它对“意合”和“形合”之间平衡的探讨,它没有强行要求你只能走一条路,而是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比如新闻报道和学术论文),给出最合适的侧重点。这种灵活性和实用性,是在其他理论书籍中很少见到的,那些书读起来总觉得像是坐在象牙塔里讨论,而这本却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我的办公桌上,随时可以拿来查验和参照。
评分从排版和设计角度来看,这本书也做得非常人性化,这对于长时间阅读学习资料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很多专业书籍要么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要么是图表复杂到让人眼花缭乱。但这本书的布局非常清晰,重点突出,论述层次分明。它有效地利用了边栏、加粗、引用框等设计元素,将理论核心和辅助解释区分开来,使得阅读节奏可以自己把控。我发现自己可以很快地定位到某一类翻译技巧的讲解部分,进行针对性的复习,而不会被无关信息干扰。而且,它的注释和引文都处理得非常专业,体现了出版社的严谨态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习工具,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学习系统”,它引导你的注意力,确保你的学习效率最大化。阅读体验的舒适,间接提高了学习的持续性,这一点常常被学习材料的编写者所忽视,但这本书显然做到了。
评分这本翻译教材简直是我的救星,尤其对于我这种长期受困于“中式英语”和“英式中文”的译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记得有一次给一个科技报告做笔译,对着那些专业术语头疼不已,直觉得自己的词汇量完全跟不上需求。市面上那些动辄上千页的工具书,翻起来费时费力,根本无法系统地解决我的结构性问题。但是这本书,它巧妙地将理论讲解与大量的实战案例相结合,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翻译学名词,而是直接切入翻译现场。比如,书中对长难句的拆解和重构,简直是一套“手术刀”,能精准地把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复杂句式庖丁解牛般地肢解开来,然后用最地道的中文语序和表达重新组合。我特别喜欢它在语体风格转换上的处理,像文学翻译和法律文书翻译之间的那种微妙的语感拿捏,这本书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操作指南,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建议。读完一部分,我马上就能感觉到自己在处理文件时的那种自信心提升,不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忐忑,而是有章可循的笃定。那种感觉,就像一个迷路的人突然找到了指北针,方向感一下子就明确了。
评分说实话,我对翻译学习资料通常抱有一种怀疑态度,毕竟“纸上谈兵”的理论太多了。但这本书的“实战”导向性,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我注意到作者在讲解一些翻译难点时,常常会引用一些真实案例——可能是近期发生的国际事件的报道,或者是一些商务邮件的往来——这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新鲜感和紧迫感。它不是那种陈旧的、用几十年前的范文做例子的书,而是紧跟时代脉搏的。比如,书中对于网络流行语、新造词的翻译策略分析,就非常到位。我记得有一次给一个互联网公司的产品说明书做本地化,里面充斥着大量新颖的网络热词,如果用传统的字典去查,肯定会闹出笑话。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动态的、与时俱进的翻译思路,让我能够从容应对这些“活的”语言现象。这对我这种需要经常接触前沿信息和新媒体文本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及时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