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作序力荐《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正版】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作序力荐《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传习录
  • 心学
  • 国学
  • 陈来
  • 哲学
  • 明朝
  • 详解
  • 集评
  • 正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旭洋景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5284
商品编码:25513935843
丛书名: 王阳明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促销价
RMB 60.00
 
促销价
RMB 86.00
 
促销价
RMB 39.00
 
促销价
RMB 32.37
 
 

 

书 名: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丛书名:

作 者:陈荣捷著

译 者: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书 号:978-7-229-11797-9

CIP分类:Ⅰ.①王… Ⅱ.①陈… Ⅲ.①心学-中国-明代②《传习录》-研究 Ⅳ.①B248.25

出版日期:2017年3月

字 数(幅数):370千字

定 价:59.80元

开 本:16开

印 张:24.5

页 数:392页

装 帧:精装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是中国哲学宗师陈荣捷先生数十年的心血力作,是公认的全面详尽的《传习录》版本。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大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是阳明心学的载体,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经典的入门必读书。国学大师钱穆将《传习录》列为“有关修养人人所必读”图书之一。

陈荣捷先生参考中、日十余种《传习录》版本,三十余种《传习录》注评版本,择其精彩者结集。注中有词必释,有名必究。引据典故,悉溯其源。对于从前诸家注评,陈先生以学术的客观立场兼容并收,对于阳明之言有所发明或修正的,宁多毋少;对于只是表扬或者只是重述阳明之意的,则宁少毋多。此外,从日本阳明学家佐藤一斋的注评版本中增补三十七条,从《王文成公全书》抄出四条,又从《年谱》中抄出十条,一共拾遗五十一条,为诸本《传习录》与注评版所未见。所以,《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是所有《传习录》版本中内容相当全面的一种。

 

 

 大师解读大师 与冯友齐名之中国哲学宗师陈荣捷数十年心血力作
· 集中日三十余种注评版本之精华 全面详尽 领悟心学真谛
· 大陆尘封多年修订再版,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作序力荐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是中国哲学宗师陈荣捷先生数十年的心血力作,集中日三十余种注评版本之精华,是公认的全面详尽的《传习录》版本。
提起冯友兰,知者甚众。但提起与冯友兰齐名的陈荣捷,这位在20世纪对中国哲学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巨人,却由于其久居海外,不仅大众知之甚少,连国内学界也是近十几年才逐渐重视。
事实上,陈荣捷先生是欧美学术界公认的中国哲学,20世纪后半期英文世界中国哲学研究的,也是国际汉学界新儒学泰斗。陈荣捷1929年以《庄子哲学》的毕业论文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后相继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夏威夷大学任教职。1943年任美国东北名校、常春藤盟校之一的达特茅斯学院中国哲学教授,1951年任达特茅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是当时东方人在美国担任的高学术职位。1966年自达特茅斯学院退休,被赠以“中国哲学和文化荣誉教授”。
自1935年在夏威夷大学讲授中国哲学,陈荣捷在国外弘扬中国哲学60年,从早期介绍中国思想,到中期翻译中国经典《道德经》《传习录》《坛经》,再到晚期推阐朱子学研究。陈荣捷所著的《中国哲学资料》(1963年)对中国哲学探索极深,被欧美学术界誉为介绍东方哲学文化思想完备、周详的珍本。1960年起连续六年为《大英百科全书》撰中国哲学篇及儒家、道家、理学等篇。其他百科全书中国哲学部分,几全由其执笔。
陈荣捷在把儒家思想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被人誉为“北美大陆的儒家拓荒者”。其中学西传的功绩,无人能及。1982年,在夏威夷的“国际朱子学会议”上,冯友兰为陈荣捷先生赋诗一首:“白鹿薪传一代宗,流行直到海之东。何期千载檀山月,也照匡庐洞里风。”也是指陈氏在美国讲学六十年,从当年的沙漠中孤鸣,到使理学逐渐流行,一生鞠躬尽瘁,奉献于中西文化的沟通。
1994年,陈荣捷逝世,《纽约时报》引用亚洲研究协会的授奖词来纪念他:“(陈荣捷是)中国哲学研究在西方的一代宗师和中西方学术界关键的联结者……向西方传授中国学术传统的中间人,当今之世无人能出其右。”
陈荣捷先生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主要有三个特点:
其一,注解全面详尽。陈先生力求做到有词必释,有名必究。对于所有的中国哲学名词、阳明心学重点名词都予以解释,并追溯其出处;对于所有人名,都加以考证或说明;对于若干章句,指出它们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在《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之前出版的《传习录》版本,注解都相对简单。所以,全面详尽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自1983年出版以来,成为后来《传习录》版本选择注解的参考书,读客图书有限公司便在其所出版的《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一书的广告宣传中,坦言该版本参考了陈荣捷的详注集评成果。
其二,书中所汇集的评论客观、精彩。陈荣捷阅读参考了中日32个《传习录》注评版,其中具有代表性有:
·三轮执斋的《标注<传习录>》。三轮执斋是日本阳明学派代表人物。此版本耗费三轮执斋三十三年的心血,他的注解成为后世日本训释的典型,其字句出处和典故都非常详细。
·佐藤一斋的《〈传习录〉栏外书》。佐藤一斋是日本德川后期复兴阳明学的学者。他勘校了十多个《传习录》版本的异同,非常详尽。又从理学要理出发,加入自己的评语。以评注言,该书是研究《传习录》必不可少的版本。
·东正纯的《〈传习录〉参考》。该版本点评很多,并引用了刘宗周、李颙等大儒的评语,是《传习录》评注版中哲学意味浓的。
·许舜屏的《评注〈传习录〉》。该书为东京二松学舍大学阳明学研究所与九州大学中哲研究所所藏,非常珍贵。许舜屏的注详细完备而明澈,都是阐明阳明的学术宗旨,发挥其要理。
·但衡今的《王阳明〈传习录〉札记》。但衡今虽是政治人物,但评语或赞或难,惟妙惟肖。刘宗周之后能深入阳明妙谛的,只有但氏一人。
《传习录》自刊行以来,点评者众多。由于点评者的学术立场不同,学术水平不同,评论有深有浅,有客观有偏颇。从众多评论中挑选出对理解阳明原意有帮助的精彩评论,没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不具备融会贯通的能力,是很难做到的。
作为国际汉学界新儒学的泰斗,把《传习录》翻译为英文并成为经典译本的知名译者,陈荣捷先生有的自信和能力来做整理和综合的工作,也是做详注集评的人选。
陈荣捷在《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的概说中也坦言自己的选择标准:以前的注评版从来没有采纳朱子学家冯柯的评论——因为冯氏攻击王阳明的学说而避开不采纳,也没有采纳日本人东正纯的评论,亦没有采纳但衡今富有哲学性的精到案语。现在我纯粹以学术立场为主,不管赞毁。对于阳明的言论有所发明或修正的,如刘宗周与佐藤一斋等人的评论,宁多毋少;只是表扬或重述阳明的意思的,如孙奇逢、东敬治等人的评论,则宁少毋多。
当然,陈荣捷先生并非完全“述而不作”,并非只是罗列前人的精彩注解和评论。他还从自己的专业背景出发,以“捷案”(即陈荣捷案语)对许多注评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或勘误订正,或补充背景,或延伸阐释,或辨别异同,有的案语感性而充满趣味。
勘误订正的案语如传习录第3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三轮执斋点评此句时说“皆陆象山语”,意思是陆九渊说过同样的话。陈荣捷认为并非如此。他找遍陆九渊所著的《象山全集》,列出八句话,来佐证陆九渊谈论的都是“心即理”,并没有说过心外之事,心外之理的事,以此表明王阳明的“心即理”不仅仅是拷贝了陆九渊的思想,而是在陆的基础上有更深一层的提升和阐发。
补充背景的案语如传习录第5条。王阳明向弟子们解释“知行合一”的意思。陈荣捷便在案中补充王阳明讲这番话的时间背景:正德四年(1509年),王阳明三十八岁,这一年,王阳明讲知行合一。起因是贵州提学副使席元山,向王阳明询问朱熹和陆九渊思想的异同之处。王阳明不语朱、陆之学,而告之以其所悟。如此写按语,便将《传习录》与王阳明的生平结合起来,把思想置于阳明一生中予以考察,便于了解阳明心学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延伸阐释的案语如传习录第62条,讲到“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陈荣捷在案语中加上令人豁然开朗的一句话:“照物,不在照上用功而在磨镜上用功,即阳明格物之不在格外物而在格心。”此一解释,令人豁然开朗,顿时领悟阳明心学真意。
追溯源头、辨别异同的案语如传习录第109条。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陈荣捷在按语里表明,王阳明关于“上智与下愚不可移”的说法来源于程頤,但又与之有异。程頤:“惟上智与下愚不移,非谓不可移也,而有不移之理。所以不移者,只有两般。为自暴自弃,不肯学也。使其肯学,不自暴自弃,安不可移哉?”不同之处是程子重学,阳明重志。陈荣捷从这个微小之处,将王阳明重视“立志”的思想阐述得非常清楚。要知道,在阳明心学中,立志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培根之学。
有的案语则感性而充满趣味,如传习录第63条。问道之精粗。捷案:阳明尝以象山(陆九渊)之学为粗,但总未明言。其或以象山见道尚浅欤?此句诙谐有趣。再如传习录第96条谈论讲究与涵养,陈荣捷虽然放了冯柯的注评在下面,但仍好心提醒读者“冯柯护朱为正理,讥王则是意气”。
如此等等,不一一举例。这些精彩案语,都足见陈荣捷先生的功力。读者仔细阅读,细心感受,会受益匪浅。
其三,陈荣捷先生在搜集王阳明散佚语录方面所做的贡献,至今仍有极大的影响力。他在佐藤一斋增补三十七条语录的基础之上,从《阳明先生年谱》中摘出十条语录,又从《王文成公全书》中摘出四条语录,合并为“拾遗五十一条”,这些阳明散佚语录是其他《传习录》版本中所没有的。陈荣捷坦言,他之所以增补阳明五十一条语录,不是为了追求完整,而是因为这些语录有新意。例如《拾遗》第三条谈“工夫本体”,比原《传习录》谈论得更深入。《拾遗》第四条讲“乡愿、狂者之辨”,比原来《传习录》更为精微。《拾遗》第五条“尊德性”、第二十四条 “戒惧”与“慎独”之间的关系,都有新的见解。
正因为有陈先生的精心挑选,阳明心学爱好者才能看到多角度、丰富的独到评论,沿着先生为读者提供的一个可以拾级而上的阶梯,更深入理解和体会阳明心学的真谛。

 

陈荣捷先生是20世纪后半期欧美学术界公认的中国哲学,英文世界中国哲学研究的,也是国际汉学界新儒学研究的泰斗。他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和《王阳明与禅》是中文世界1950—1980年代中重要的阳明学著作。
——学者 陈来

 

(陈荣捷是)中国哲学研究在西方的一代宗师和中西方学术界关键的联结者……向西方传授中国学术传统的中间人,当今之世无人能出其右。
——亚洲研究协会授奖词

陈荣捷(1901—1994):欧美学术界公认的中国哲学,英文世界中国哲学研究,国际汉学界新儒学研究泰斗,被欧美学术界誉为“把东方哲学文化思想为完备地介绍到西方的中国大儒”。

1929年以《庄子哲学》的毕业论文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后相继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夏威夷大学任教职。1943年任美国东北名校、常春藤盟校之一的达特茅斯学院中国哲学教授,1951年任达特茅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是当时东方人在美国担任的高学术职位。1966年自达特茅斯学院退休,被赠以“中国哲学和文化荣誉教授”。1975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思想兼任教授,与时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的狄百瑞教授联合执教哥大新儒学讨论班,直至晚年。197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80年选为美国“亚洲及比较哲学学会”会长。

曾将《坛经》《传习录》《道德经》翻译为英文。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文献选编》(《中国哲学资料书》)《朱子门人》《朱学论集》《朱熹》《朱子新探索》《<近思录>详注集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王阳明与禅》等。 

 

序言

当代哲学家 :陈 来
陈荣捷先生(1901—1994),中国的世界哲学和宋明理学,一生著述甚多。陈老先生编写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更是受到了两岸国学爱好者的广泛好评。在陈述陈老先生的讲解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其生平。
陈荣捷先生1901年生于广东开平县,幼入私塾开蒙,后在塾师指导下习读四书五经等书。1916年春赴香港,考入拔萃书院,学习英文和中文。同年秋,考入广州岭南学堂。1917年,入岭南中学。“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广州学生的“五四”运动。曾代表岭南学生参加广州学生联合会,被选为会部长。1920年秋,入岭南学院(后更名为岭南大学)文科专业,继续投身文化运动,并服务于岭南工人夜校,任副校长。1924年于岭南学院毕业,赴美留学,入哈佛大学英语系。1926年,改入哲学系。1929年,以《庄子哲学》的毕业论文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1929年秋,应母校岭南大学之聘,任大学教学秘书、教授。1900年起,任岭南大学教务长。1932—1934年,兼在中山大学教授美学、英文。1933年,曾出任中国基督教高等教育评议会主席。
1935年秋,赴夏威夷大学任交换教授,讲授中国哲学。1936年,离任岭南,任夏威夷大学东方研究所访问教授。1937年起,改任夏威夷大学正式教授,担任中国哲学和中国文明课程的讲授。1939年,与哲学界知名人士发起创设“东西方哲学家会议”。1940年,兼任夏威夷大学哲学系主任。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夏威夷大学暂时关闭,于1942年转赴位于美国东北的名校、长春藤盟校之一的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任比较文学系任访问教授。次年转为中国文化教授,后改中国哲学教授。值得一提的是,陈荣捷先生在二次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常常在集会上讲演,也经常参加巡回讲演,多达数百次,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人民的抗战和中国文化。1951年,任达特茅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这是当时东方人在美国担任的高学术职位。1966年,时65岁,自达特茅斯学院退休,被赠以“中国哲学和文化荣誉教授”的称呼。是年,应宾州匹兹堡查坦姆学院(Chatham College)之聘,出任格利斯派讲座教授。1971年,任期届满,继续在该学院讲授中国思想课程,至1982年完全退休。1975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思想课程教授,与时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的狄百瑞教授联合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新儒学讨论班,直至晚年。197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80年,被选为美国“亚洲及比较哲学学会”会长。1994年8月,病逝于美国匹兹堡家中,享年九十三岁。
陈荣捷先生在美讲授中国哲学五十余年。在不同的时期,其学术活动的重点有所不同。1940—1950年,由于美国对于中国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陈荣捷先生的著述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艺术、宗教的总体性论述上,在此期间著有英文著作《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53年)《中国哲学历史图表》(耶鲁大学远东出版社,1955年)《中国哲学大纲及附注参考书目》(耶鲁大学远东出版社,1959年)等。1960年,陈荣捷先生为《大英百科全书》撰写中国哲学概要以及诸思想家传记的文章。在60年代,他还为许多其他百科全书撰写有关中国哲学、儒家、道家、理学的文章和条目。事实上,他几乎成了这一时期各英文百科全书关于中国哲学的仅有撰稿人,一时被欧美学术界誉为“把东方哲学文化思想为完备地介绍到西方的中国大儒”。
从夏威夷时代起,陈荣捷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哲学资料的英文翻译工作。1963年,陈荣捷先生英译的四部重要著作出版,即《坛经》(纽约圣约翰大学出版社)《王阳明的<传习录>及其他著述》(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老子之道<道德经>》(鲍波斯·麦瑞尔出版社)和《中国哲学资料书》(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前三者分别为儒、释、道三家的重要经典,其中对于《传习录》的翻译尤有意义。《中国哲学资料书》积作者十余年之功,全书共44章,856页,所有的条目、名称、名辞都有解释,所有的引文皆有溯源或说明,注释多达3000余条,该书开创了一个很高的中文翻译标准,至今仍无人超过。该书一直是美国院校教授中国哲学的标准教科书,对英文世界的中国哲学的传习贡献极大。
60年代初期以后,陈荣捷先生除了为诸百科全书撰文外,主要精力渐渐转向新儒学(理学)的研究。他的英译《近思录》,在1967年出版,其中参考日、韩著作甚多,注释说明尤为精详。在他生命的20年,全部的学术关注几乎都集中在对于朱熹的研究和对朱熹研究事业的推动上。1982年,由陈荣捷先生组织、筹备和担任大会主席的“国际朱熹会议”在夏威夷檀香山举行。会议汇聚了当世东西方的朱熹研究专家,这次会议是世界朱子学术研究的高峰。此次大会的完满举行不仅大大促进了朱子研究,也是陈荣捷先生自己的重要成就,进一步提高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1982年以后,陈荣捷先生出版的朱子研究著作,大都以中文形式发表,计有:《朱子门人》《朱学论集》《朱熹》《朱子新探索》《<近思录>详注集评》。此外,由“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出版的陈荣捷先生的论文集《新儒学论集》《宋明理学之概念与历史》,也都是主要与朱熹有关的论文汇集,与陈先生的朱子学专著相互发明。
1946年,H.F.Mac Nair在柏克莱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国》一书中,即有陈荣捷先生所写的“新儒学”一章。这是战后西方叙述理学专篇之始,也是叙述朱子思想专篇之始。1957年,他发表了《新儒学对恶的问题的解决》和《新儒学与中国科技思想》二文。1960年出版的由陈荣捷先生与狄百瑞等人合编的英文著作《中国传统诸源》,其中理学有七章,包括朱子学说一章,乃出自陈荣捷先生之手。1963年,陈荣捷先生的《中国哲学资料书》出版,其中理学部分共有十三章,朱子学说占一章。在当时的西方学界,还没有研究新儒学和朱子的学者,陈荣捷先生是战后欧美地区朱子研究的先驱。
陈荣捷先生在60—80岁之间,越来越专注于对于朱子学术的研究。这一时期的成就,体现在1982年出版的两部中文著作:一是《朱子门人》,对朱子门人的人数构成、地理关系、社会背景、学术贡献等详加考证研究,显示出他的朱子学研究的深厚功力,此一卓越著作之贡献与地位,衡之于世界汉学的朱子学研究,已居于前列;二是《朱学论集》,收录他在这一时期所写的朱子学论文,如《朱熹集新儒学之大成》《论朱子之仁说》《朱子之<近思录>》《朱陆通讯详述》等,都是陈荣捷先生这一时期的重要论文,其立论高屋建瓴,分析深刻,资料丰富,对推进对于朱熹思想的理解,甚有助益,其中也充分体现了陈荣捷先生重视“朱子研究新材料之发见”的研究特色。这两部的朱子研究著作与“国际朱熹会议”的非凡组织,确立了陈荣捷先生在世界朱子学研究的领导地位。80岁以后,他老当益壮,在朱子研究方面更上层楼。1986年,他以八五高龄完成了中文巨著《朱子新探索》,于1988年出版,全书分126节,所论多日、韩及我国学者历来所不及论者,涉及朱子生平、思想及其所关联之人物、事迹的诸种课题,无所不包,发掘了大量以往不被注意的新材料,大大细化和深化了朱子研究的课题。此书无可怀疑地显示出,陈荣捷先生的朱子学研究造诣之精深,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陈老先生亦自认为这本书代表了他的学术研究的高成就。1990年,先生为台湾的世界哲学家丛书撰写的《朱熹》出版,其中吸收了他历年的有关成果,并在义理分析和资料考辑两方面进一步作出了新的贡献。1992年,《<近思录>详注集评》出版,此书“集评”的部分,采自语类、文集、四书集注、或问等朱子书的资料达八百余条,又从中国注释18种、朝鲜8种、日本37种、笔记48种之中,引用张伯行、茅星来、江永等人的注释和朝鲜、日本学者之评语五百余条。此书对《近思录》所载622条资料皆考列其出处,所引用评论1300余条亦皆列出其出处,极便学者。此书“详注”部分则对《近思录》本文涉及的典籍、术语、引语、人名、地名等详加注释。对各卷所引“程子”之言,都根据遗书、外书、文集之实据,确定其为明道或伊川。至其明道语误为伊川或伊川语误为明道者,亦皆为之改正。此书功力深厚,完备翔实,超迈前人,对学界的宋明理学研究,贡献实大。
除以上所述数种关于朱子的中文著作外,先生尚有英文朱子学论著如下:《<近思录>——新儒学文选》(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7年)《新儒学词释:<北溪字义>》(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6年)《朱熹的生活和思想》(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年)《朱子新研究》(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89年)《朱熹与新儒学》(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86年)。陈老先生在英文朱子学研究著作上的贡献,在英语学界的新儒学研究中无疑也是首屈一指的。
陈荣捷先生尊朱子而不贬阳明,就新儒学研究而言,陈荣捷先生亦有阳明学的中英文重要著作。除前述1963年出版的英文著作《王阳明<传习录>及其他著述》外,其中文著作有《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学生书局,1983年)《王阳明与禅》(学生书局,1984年)。这两本著作,是中文世界在1950一1980年中重要的阳明学著作。在新儒学之外,陈荣捷先生还有多种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英文著作。
陈荣捷先生的学问方法,重观念史的分析,而不忽视史实考证,有深厚的西学学养,而倡导以朱解朱,注重原始资料,门户之见,特别重视利用日、韩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从历史的脉络观察思想发展,从概念的分析探讨学派流变,学风平实缜密,治学精审严谨,他的学风和方法是理学研究当之无愧的典范。
陈荣捷先生是20世纪后半期欧美学术界公认的中国哲学,是英文世界中国哲学研究的,也是国际汉学界新儒学研究的泰斗。美国在战前和战后初期都不重视理学研究,至1970年代,始为之一变,以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为中心,对新儒学和朱熹的研究一时兴起。1977年,陈荣捷先生海外教学四十年纪念时,他曾作诗三首,兹录其二。

海外教研四秩忙,攀缠墙外望升堂。
写作唱传宁少睡,梦也周程朱陆王。

廿载孤鸣沙漠中,而今理学忽然红。
义国恩荣固可重,故乡苦乐恨难同。

“而今理学忽然红”,是指1970年代美国关于中国思想研究的变化。这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神州大陆也同样再现了。“写作唱传宁少睡,梦也周程朱陆王”传神地写出他对理学先贤的景仰。我想,在他生命的20年,梦中所见已唯有朱子,他在朱子身上贯注了他的全幅生命和全部感情。朱子研究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了他的关怀。
我认识陈老先生时他已85岁。他90岁时,仍神采奕奕,步履如常,神思敏捷,笔力甚健,所以朋友们一直相信他必然要寿至百岁。他对我和我的朱子研究,可谓爱掖独厚,我现在保存的他晚年和我的通信有几十封。他平易近人、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提携青年学者的风范,至今仍使我深深的感动。在我的心目中,他无疑是一名伟大的学者。在我的了解中,他的人格气象和精神境界已经达到了理学所推崇和倡导的仁者的境界。,在有幸为他的著作集写序的时候,我内心充满对他深切的怀念,久久不能平静。
陈荣捷先生的理学研究著作是理学研究的宝贵财富。我衷心地期望读者们能够认真研究他的学术成果,努力学习他的治学精神,共同努力,不断推进宋明理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文摘

徐爱录
1.爱问,“在民”①,朱子谓当作“新民”②。后章③“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民④”,亦有所据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字相对。然非‘’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其,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⑤。皆是‘’字意。‘民’犹《孟子》‘仁民’⑥之谓。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⑦,所以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而‘以九族⑧’,至‘平章协和⑨’,便是‘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⑩’。而‘修己’便是‘明明德’,且‘安百姓’便是‘民’。说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但衡今云:“二说正可相资也。徒民而昧于新民,此鲁之所以寝衰。当时宋仁宗(一○二三至一○六三)之政近之。徒新民而昧于民,此齐之所以多故。当时宋神宗(一○六八至一○八五)之政近之。”

①在民。《大学》经文,古本作“在民”,明道改正《大学》(《程氏经说》卷五,页一上至三上),不改“民”。伊川改正《大学》(《程氏经说》卷五,页三上至五下),则于“”字下注“当作新”。
②新民。朱子曰:“今民云者,以文义推之则无理。新民云者,以传文考之则有据。程子于此,其所以处之者亦已审矣。矧未尝去其本文,而但曰某当作某。是乃汉儒、释经不得已之变例,而亦何害于传疑耶?”(《大学或问》页十五下)
③后章。《大学》第二章。古本(《十三经》本)章句与朱子章句(《四书》及《四书章句集注》)不同。今从朱子。
④民。古本第五章,朱子章句第二章。
⑤君子贤其贤……民之父母之类。古本第三、九、十章。
⑥仁民。《孟子?尽心篇》第七篇上,第四十五章。
⑦五教。《书经?舜典》第四节云:“帝(舜)曰:‘契(帝喾之子,舜之贤臣),汝作司徒(掌礼教之官),敬(慎)敷(布施)五教。’”《孟子?滕文公篇》第三篇上,第四章云:“使契为司徒。父子有,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⑧九族。《书经?尧典》节云:“克(能)明俊(大)德,以九族。”
《诗经?王风?葛藟篇序》《毛氏传》云:“自高祖至玄孙。”《尚书》欧阳(欧阳修,一○○七至一○七二)《毛诗本义》云:“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⑨协和。《书经?尧典》节云:“九族既睦。平(辨)章(明)百姓。百姓(百官)昭明,协(合)和万邦(诸侯之国)。”
⑩安百姓。《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篇,第四十五章。

2.爱问:“‘知止而后有定①’,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②’,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③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④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⑤’者,得之。”

刘宗周云:“‘天理人欲’四字,是朱、王印合处,何必晚年定论?(《遗编》卷十三[页一上]“何必晚年定论”。又黄宗羲引,见《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页十二下])《晚年定论》附见《传习录》下卷之末。黄宗羲《姚江学案》所载《语录》,采宗周之《阳明传信录》,并其评语。”
孙奇逢云:“不专在事物上,却亦不离却事物,便活。”
施邦曜云:“学问到精而一,万事毕矣。夫子所谓一贯,即此。”

①定。《大学》经文。
②定理。朱子《大学或问》(页十五下)云:“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大学章句》注云:“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朱子语类》卷十四(页四四八)“子升问曰”注与《或问》曰:“语似不同。何也?”曰:“也只一般。”
③义外。《孟子?告子篇》第六篇上,第四章云:“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④精、一。《书经?大禹谟》第十五节云:“人心惟危(易私故险),道心(依道之心)惟微(细微)。惟精(不杂形气之私)惟一(专一依据义理),允执厥中。”
⑤人欲之私。朱子《大学章句》注此句云:“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语类》卷十四,讨论此章甚多。

3.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①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②。’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刘宗周云:“至善本在吾心,赖先生恢复。”(《遗编》卷十三《阳明传信录》卷三,页二上。又见《明儒学案》卷十,页十三上)
三轮执斋云:“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是等言皆陆象山语。”
捷案:日本学者多沿三轮语。陆《与李宰第二书》(《象山全集》[《四部备要》本]卷十一,页六上)云:“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然心外之事云云,查不见《象山全集》。象山《与曾宅之书》卷一(页三上)云:“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杂说》卷二十二(页五上)云:“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均卷二十二,页五上)《语录》云:“道外无事,事外无道。”(卷三十四,页一上)“此心此理,万世一揆。”(卷三十四,页八上)下面第三十二条云:“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又阳明《书诸阳卷》(甲申[一五二四])云:“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天下宁有心外之性,宁有性外之理乎?宁有理外之心乎?”(《全书》卷八,页十一上)

①定省。《礼记?曲礼》卷上,第十节云:“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凉),昏定(安)而朝省(视)。”
②婉容。语出《礼记?祭义篇》第十四节。

4.郑朝朔①问曰:“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②求?且试说几件看?”朝朔曰:“且如事,如何而为温凊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③,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④之功。”先生曰:“若只是温凊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⑤学问思辨?惟于温凊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⑥。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凊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爱于是日又有省。

吉村秋阳引刘宗周云:“万善在吾心,赖先生恢复。”

①郑朝朔。名一初,揭阳(广东)人,弘治乙丑(一五○五)进士。官至监察御史。阳明为吏部时(一五一一),朝朔为御史,因陈世杰请受学。《全书》卷二十五(页二十九上至三十上)有正德九年申戌(一五一四)祭郑朝朔文。
②怎生。洛阳方言,即“如何”。
③求个是当。朱子《大学或问》(页五十上下)引程颐云:“程子曰:‘如欲为孝,则当知所以为孝之道,如何而为奉养之宜,如何而为温凊之节?莫不穷究,然后能之。非独守孝之一字而可得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页十九上)
④学问思辨。《中庸》第二十章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⑤甚。即什么。
⑥千里之缪。《易纬通卦验》(一九六三年,台北新兴书局《四部集要?易纬八种》本,卷上,页五上)云:“差以毫厘,缪(同谬)以千里。”语又见《礼记?哀公问篇》与《史记?太史公自序》。


《传习录》:一场穿越时空的哲学对话 王阳明,一个在中国思想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所开创的阳明心学,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座高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习录》,正是理解这位伟大思想家思想精髓的一把钥匙。它并非一本严谨的学术论著,而是由王阳明及其门人弟子记录、整理而成,如同一次次生动而深刻的哲学对话,让我们得以窥见阳明先生在人生不同阶段、面对不同问题时,思想的闪光与演进。 《传习录》的价值,首先在于其“真”。书中收录的,是王阳明在讲学、论辩、与人书信往来中的真实言语。这些言语,没有经过刻意的雕琢,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却字字珠玑,饱含真情实感,直指人心。它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经典,让人生畏;反而如同邻家智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通过这些真实的记录,我们能够感受到阳明先生那颗赤诚之心,他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他对世人心灵困境的深切关怀。 其次,《传习录》的价值在于其“用”。阳明心学的核心,在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并非一套虚无缥缈的理论,而是切实指导我们如何生活的哲学。在《传习录》中,王阳明反复强调,心即理,理即心。也就是说,真理不在外界,而在我们自身的心中。我们的良知,就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份内在的良知,付诸于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 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如何针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讲解他所倡导的道理。他对初学者,可能循循善诱,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谈起,引导他们体悟心即理的道理;他对有疑虑的人,则针锋相对,直击要害,帮助他们破除障碍,认识真知。这种因材施教、契理契机的讲学方式,本身就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思想与生活融为一体。 《传习录》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上录,是王阳明在南赣为官时,与士大夫的问答,以及他自己的一些心得。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典故。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阳明心学关注的重点,即克服内心的私欲、偏见与执念,这比战胜外在的困难更为重要。在这一部分,阳明先生也阐述了“心即理”的初步观点,强调主体的心灵是万物之根源,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自身的心中。 中录,则记录了王阳明在晚年,思想更为成熟时期的言论。在这里,“致良知”的学说被系统地阐发。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是人人皆有的,无需外求,关键在于如何“致”,即发用、实现。他用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如“目疾见色”、“耳疾听声”,来解释良知如同我们的眼睛和耳朵一样,是天生的、自然的。而“致良知”就是要恢复这天生的、自然的善性,不被后天的习气所蒙蔽。中录中关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的论述,更是对心体和心用的精妙区分,成为理解阳明心学的关键。 下录,则收录了王阳明晚年的一些语录,以及他对门人弟子的教诲。在这里,“知行合一”的思想得到了更充分的论证。阳明先生驳斥了那些将知与行割裂开来的观点,认为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而“行”也必然是“知”的体现。他强调,凡事只要真心去做,即便力量微小,也比空谈理论来得重要。他以“扫地”、“点茶”等日常琐事为例,说明任何一件小事,只要用心去做,都能成为“致良知”的实践。 《传习录》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它不仅深深影响了明清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在东亚,如日本、韩国,也曾引起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到了近现代,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传习录》再次焕发出生机。许多现代学者、思想家,乃至普通读者,都在其中汲取智慧,寻找人生的力量与方向。 阅读《传习录》,需要我们抛开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以一颗开放的心去感受。它不是让你去背诵一套教条,而是邀请你参与一场心灵的探索。当你读到阳明先生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论述时,你会开始反思自己的欲望是否已经压倒了内心的良知;当你读到他关于“知行合一”的阐释时,你会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一致,是否真正将内心的道德原则付诸实践。 《传习录》的语言,质朴而有力。阳明先生善于用生活化的例子,将深奥的哲学道理讲得浅显易懂。他的话语中,没有空洞的术语,没有晦涩的典故,而是直接触及人内心最柔软、最真实的部分。这使得《传习录》不仅是一本哲学经典,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德之人,如何过上有意义的人生,的人生指南。 在这本《传习录》的详注集评本中,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详细的注释,帮助我们扫清阅读上的障碍,深入理解每一个字句的含义;而集评部分,则汇集了历代学者对阳明心学的解读与辨析,让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认识《传习录》的精妙之处。这不仅是一次阅读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通过《传习录》,我们不只是在学习一种哲学,更是在学习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源于内心,真正的幸福在于践行良知,真正的成就在于知行合一。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快速的时代,重读《传习录》,或许能让我们慢下来,回归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它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的光明与阴影;它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学术研究有一定要求的人,我特别关注作者在引证和注释上的严谨程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所有的引用都清晰明确,注释部分详实而精准,不仅解释了原文的含义,还常常旁征博引,将相关联的背景知识和历史脉络交代得一清二楚。这种严谨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可靠性和深度。它避免了许多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中常见的“想当然”的阐释,而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对于想要深入研究该领域的人士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可靠的地图和指南,它铺设了一条清晰且经过充分考证的研究路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到了它蕴含的沉甸甸的学术气息。封面采用了一种低调而又不失质感的深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显得格外典雅。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细腻,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疲劳。而且,排版布局合理,字里行间留白得当,让人在阅读时能够保持一个非常舒适的节奏,不会有被文字信息“淹没”的感觉。每一章的标题设计都充满了古朴的味道,似乎能让人一下子穿越回那个思辨涌动的时代。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能看出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这对于我们这些热爱传统文化,并对手边的每一本书都有一定“仪式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尊重和愉悦。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自我、认识世界的全新维度。它不仅仅是对古代思想的复述,更像是一把钥匙,帮助我们解锁了内心深处那些长期被忽略的声音。我发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各种外在的喧嚣和对物质的追逐之中,而这本书却能奇妙地将读者的注意力拉回到“本心”的探寻上。它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自我观照和实践体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平日里的处事态度和价值取向,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宁静和笃定。可以说,它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内在的安顿和精神的滋养,这种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

初次翻阅时,我被作者那行云流水的文字功底所深深吸引。他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仿佛不是在阐述一套深奥的哲学体系,而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面对面的恳谈。行文间,那种对传统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现代视角下的审慎反思,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他对一些关键概念的梳理和界定,清晰得如同初春的溪水,毫不拖泥带水,却又内涵丰富。每当读到一些精妙的论述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在脑海中反复咀嚼,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许多同类书籍难以给予的。这种行文的张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智慧光芒。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相逢恨晚”之感。如果能在更早的阶段接触到如此精炼且富有洞察力的论述,想必我人生的许多关键抉择和心境的起伏,都能得到更深层的理解与安放。它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在你迷茫时提供灯塔,在你困顿时给予力量。更难得的是,它并没有将古代的智慧束之高阁,而是以一种非常贴合当代社会情境的方式进行阐释,让那些古老的哲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每次合上书本,我都能感受到一股充盈的力量,那是来自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是思想的碰撞所激发的火花,让人对接下来的生活充满积极的期盼和脚踏实地的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