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 大学中庸译注 孟子译注 杨伯峻 全集书籍无删减全3册中华书局

论语译注 大学中庸译注 孟子译注 杨伯峻 全集书籍无删减全3册中华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论语
  • 大学
  • 中庸
  • 孟子
  • 四书
  • 经典
  • 古籍
  • 中华书局
  • 杨伯峻
  • 全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溢蓝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222078859
商品编码:27890724884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孟子译注(简体字本)
作者或编译者:   杨伯峻 译注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63585
  36元
出版日期[仅参考]:   2008年12月
装帧及开本:   平装32K
页数[仅参考]:   272页
其他参考信息:

  2009-12-10 10:25:28 来自: 叶芝 (风尘孤剑在,湖海一身单) 
孟子譯注的评论      5

这个初冬的午夜,多是伴着《孟子译注》入眠的。 
 
我通读《孟子》,缘于叙姐。大概一个月前,叙姐送了一本《孟子译注》与我,并郑重地说,她读《孟子》会感觉很有力量。我对叙姐的话不以为然,但很好奇,这《孟子》里有什么秘密呢? 
 
于是,读之。我的古文功底实在一般,好在有杨伯峻先生的译文,读起来倒也顺畅。需说明一点,除了午夜躺在床头,就着台灯,抱书而读之外,有几日的中午或者傍晚趺坐在茶盘前,伴着窗外的狂风大雪或微云丽日,边喝茶边诵《孟子》,倒也别有情趣。这《孟子译注》,每日读一点,终于在前夜读完了。读时还是很有感觉的,只是读到后面,前面的细节差不多忘光了,仅有几处印象深刻的留下来。幸好可以随手翻来粗看一下,慢慢回忆起读时的感觉。 
 
《孟子》七章句上下共十四节,我对其中的《梁惠王下》、《公孙丑下》、《离娄上》、《万章下》、《告子上》、《告子下》、《尽心上》印象较其余的深刻,喜《尽心上》中“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句。下面对喜欢的各章句做简单的摘抄与分析: 
 
《梁惠王下》:可爱的齐宣王。这一章我对孟子倒没有特殊的感觉,只是觉得齐宣王很可爱。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夫子你说我怎么办呀?至于孟子的苦口婆心的引导规劝云云,就略下不说了。 
 
《公孙丑下》:苦中作乐的为臣之道。对这一章节,孟子把自己的为臣之道说了出来。直白点,孟夫子并不把某个王作为实现自己治世抱负的依托,而是要看这个王(比如齐王)的言行,还要摆谱:“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这是很多读书人(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优点和臭毛病的根源。君王不是孟夫子,孟夫子也不是君王,两个人之间的交集太小,并且都不能与对方融为一体,所以事情就难办了。孟夫子苦心孤诣,“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齐王却无察觉或者有意为之,“而王不予追也”。他老人家郁闷吗?显然!郁闷归郁闷,还是要吹吹牛皮自我安慰一下的:“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否则气死了。 
 
《离娄上》:回归自身。作为人臣,孟夫子无疑是失败了,不过,他老人家在修身这一块,我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这句话真的是太好了,深有体会,否则我也不会写出“事非经过不知易,书到用时方恨多”的句子来。“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这句话我也赞叹不已,孟夫子早就说,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了嘛!李敖写的情歌《忘了我是谁》,更是道出爱人眼神的特别,能让人心跳泪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句话也是普通人该注意的。莎翁在他的《皆大欢喜》中有一段描写人生的诗句,说人生可分为七个阶段,其中有一个竟然是法官(justice)阶段。这个阶段大概就是说好为人师吧。 
 
《万章下》:教你如何沟通。如何交朋友呢?“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态度呢?“恭也。”恭敬真诚罢了。确实如此啊。 
 
《告子上》:教你辨析差异。孟夫子的性善恶论给我的感觉是画蛇添足,我觉得孔夫子说的:“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就可以了,凡物皆有自性嘛。怪不得人家说孟夫子好辩呢,倘若换作迦叶,定是笑而不语。不过,“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种做事的方式还是要的,但于心,我觉得还是“得失随缘,心无增减”的。另“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老师的言传身教太重要了。 
 
《尽心上》:人生应该如此过。正宗的儒家做事方式:“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正宗的儒家心态“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现实中有这样的例子吗?还真能找到几个这样的例子,我需继续向他们学习。“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嘻嘻,我喜欢这句话,靠这句话才能在世上活下去。“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人生境界啊。 
 
另《告子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我就被师父这样教导过,印象深刻啊。《公孙丑上》:“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早知道这句话是读金大侠的《天龙八部》,萧峰大战聚贤庄那一段。的确,读金大侠这段小说的时候,真的是热血沸腾啊,浑身充满了力量,一种悲壮的力量。不知这个与叙姐所感受的力量是否类似?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我十分感激叙姐的赠书、赠言,愿一起分享我的上述感触。


   内容简介及编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本书中杨伯峻先生对《孟子》的字音词义、历史知识、地理沿革、名物制度、风俗习惯及生僻字、破读和易生歧义和晦涩费解的词句作了详细的注解和简要考证,并译为白话文,可以帮助读者籍自学方式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作者简介
楊伯峻(1909-1992):中華書局編審,湖南長沙人。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任馮玉祥研究室成員、中山大學講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湖南《民主報》社社長,湖南省政協秘書處處長,湖南省統戰部辦公室主任,北京大學、蘭州大學副教授,中華書局編審。中國語言學會理事。著有《文言虛詞》(中華書局1965年)、《文言語法》(中華書局1963年)、《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62年)、《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62年)、《春秋左傳論》(中華書局1981年)、《春秋左傳詞典》(中華書局1985年)、《楊伯峻治學論稿》(嶽麓書社1992年)、《楊伯峻學術論文集》(嶽麓書社1984年)等。

   目录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下
公孙丑章句上
公孙丑章句下
滕文公章句上
滕文公章句下
离娄章句上
离娄章句下
万章章句上
万章章句下
告子章句上
告子章句下
尽心章句上
尽心章句下

   精彩内容及插图
【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道:“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付托给朋友照顾,自己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室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样办呢?”
王说:“和他绝交。”
孟子说:“假若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应该怎样办呢?”
王说:“撤掉他!”
孟子说:“假若一个国家里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该怎样办呢?”
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注释】
①比其反也——比读去声,及也。至也。“反”同“返”。
②则——这个“则”字的用法,表示事情的结果不是当事者所愿意而早已处于无可奈何的情况中。
③士师不能治士——士师,古代的司法官,《周礼》有士师,其下有“乡士”、“遂士”等属官。孟子的“不能治士”的“士”可能指“乡士”、“遂士”而言,因为据《孟子》“为士师则可以杀之”(4·8),也以“士师”为司法官也。
2·7孟子见齐宣王,日:“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臣矣,昔者所进,不知其亡①也。”
王日:“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日:“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日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日不可,勿听;国人皆日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日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日可杀,勿听;国人皆日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日,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对他说道:“我们平日所说的‘故国’,并不是那个国家有高大树木的意思,而是有累代功勋的老臣的意思。您现在没有信的臣子啦。过去所进用的人到想不到都罢免了。”王问:“怎样去识别那些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孟子答道:“国君选拔贤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进,就要把卑贱者提拔在尊贵者之上,把疏远的人提拔在近者之上,对这种事能不慎重吗?因此,左右近之人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也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有才干,再任用他。左右近之人都说某人不好,不要听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也不要听信;全国之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左右近之人都说某人可杀,不要听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之人都说某人可杀,然后去了解;发现他该杀,再杀他。所以说,这是全国人杀的。这样,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
【注释】
①亡——去位,去国之意。
2·8齐宣王问日:“汤放桀①,武王伐纣②,有诸?”
孟子对日:“于传⑧有之。”
日:“臣弑④其君,可乎?”
日:“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⑧矣,未闻弑君也。”
【译文】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
孟子答道:“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说:‘作臣子的杀掉他的君王,这是可以的吗?”
孟子说:“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他作‘独夫’。我只听说过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注释】
①汤放桀——汤,殷商的开国之君。据古代传说,夏桀暴虐,汤兴兵讨伐他,把桀流放到南巢(据旧日志书,今安徽巢县东北五里的居巢故城有其遗迹)。
②武王伐纣——商纣王无道,周武王捧着文王的木主兴兵讨伐,纣王大败,自焚而死。③传——去声,传记也。
④弑、诛——这两个词各含有褒贬。臣下无理地杀死君主,儿女杀死父母都用“弑”字。诛则不然。合乎正义地讨杀罪犯便用“诛”字。⑤一夫纣——即“独夫纣”的意思。(“独夫纣”是《荀子·议兵篇》所引《泰誓》语)。“独夫”、“一夫”都是失掉了群众,成为孤立者的意思。
2·9孟子见齐宣王,日:“为巨室④,则必使工师②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断⑧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日:‘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㈤于此,虽万镒⑧,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日:‘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道:“建筑一所大房子,那一定要派工师去寻找大的木料。工师得到了大木料,王就高兴,认为他能够尽到他的责任。如果木工把那木料小了,王就会发怒,认为担负不了他的责任。[可见专门技术是很需要的。]有些人,从小学习一门,长大了便想运用实行。可是王却对他说:‘把你所学的暂时放下,听从我的话吧!’这又怎么行呢?假定王有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虽然它价值很高,也一定要请玉匠来雕琢它。可是一说到治理国家,你却[对政治家]说:‘把你所学的暂时放下,听从我的话吧!’这跟您要让玉匠按照您的办法雕琢玉石,又有什么两样呢?”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0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标准书号ISBN:9787101063615
  • 丛书名:国民阅读经典

内容简介 《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它们与《论语》、《孟子》一起被称为“四书”。这本《大学中庸译注》是王文锦先生《礼记译解》的精选本,本书抛开了《礼记》中一些讲解具体礼制的章节,精选了一些阐述礼乐制度一般理论以及有关名儒言行等内容,旨在帮助更多读者扫除阅读障碍,了解《礼记》一书。 目 录 大学篇
中庸篇第二
儒行篇第三
礼运篇第四
大传篇第五
学记篇第六
乐记篇第七
经解篇第八
哀公问篇第九
仲尼燕居篇第十
孔子闲居篇第十一
坊记篇第十二
表记篇第十三
缁衣篇第十四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论语译注
作者:   杨伯峻 著
市场价:   26元
ISBN号:   9787101054194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类型:   图书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1-06-01   版次:1   页数:238
  印刷时间:2011-06-01   印次:1   字数:

  目录
学而篇第YI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XIAN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内容简介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但因其一直以繁体字本行世,也给不少读者带来了不便。为此,编者这次改用简体字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因为改用简体字,原来的个别注释不再适用,编者作了相应的调整。繁体字本中的《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伯峻先生的研究心得,欲深入学习、研究《论语》或古代汉语的读者,可参阅繁体字《论语译注》。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1-06-01   版次:1   页数:238
  印刷时间:2011-06-01   印次:1   字数:

  目录
学而篇第YI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XIAN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内容简介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但因其一直以繁体字本行世,也给不少读者带来了不便。为此,编者这次改用简体字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因为改用简体字,原来的个别注释不再适用,编者作了相应的调整。繁体字本中的《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伯峻先生的研究心得,欲深入学习、研究《论语》或古代汉语的读者,可参阅繁体字《论语译注》。

经典回响,智慧永恒——中华传统思想精华选读 在中国浩瀚的文明长河中,儒家思想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核心经典更是世代相传,滋养着无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本套精选集,汇聚了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深远的几部著作——《论语》、《大学》、《中庸》与《孟子》,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智慧的窗口。我们力求通过严谨的考证、细致的解读,呈现这些古老文本的生命力与现实意义。 《论语》:孔子言行的集成,人生智慧的源泉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经典之一。它没有系统性的哲学理论,却以对话、问答、记叙等形式,生动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在不同场合下的教诲、观点与实践。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伦理、教育、修身、交友等方方面面,但贯穿其中的,是对“仁”的深刻阐释与追求。“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石,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也是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 本译注本在尊重原文精髓的基础上,力求做到“信、达、雅”。“信”,即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孔子及其弟子的原意;“达”,即通俗易懂,力求语言清晰流畅,便于读者理解;“雅”,即兼顾文辞的优美,力求在译文与注释中展现古文的韵味。译文部分,我们审慎选择词语,力求符合原意的同时,避免生硬和直白,让读者在品读中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注释方面,我们不仅解释字词的含义,更深入地剖析概念的由来、引申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理解,同时结合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多角度的解读,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论语》思想的立体认知。例如,对于“仁”这个核心概念,我们将追溯其在《论语》中的不同表述,如“克己复礼为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并结合孔子在各种情境下的阐释,力求展现“仁”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对于一些政治、社会制度相关的论述,我们将尽可能提供历史背景信息,帮助读者理解其产生的时代语境。 《论语》所揭示的人生智慧,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其关于学习的态度、待人接物的原则、修身养性的方法,至今仍是我们认识自我、完善品格、融入社会的重要参考。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做一个有德行、有智慧的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如何在追求个人进步的同时,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大学》与《中庸》:儒家心性论的典范,修身齐家的指南 《大学》与《中庸》同为儒家重要的经典,它们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思想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强调“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领,将个体的修养与社会政治的治理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中庸》则阐述了“中庸”的哲学思想,强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主张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握适度、恰到好处的原则,以达到和谐的境界。 本译注本在处理《大学》与《中庸》时,尤其注重阐释其哲学高度与实践意义的结合。在《大学》部分,我们将详细解读“三纲领”和“八条目”之间的内在逻辑,揭示其从个体修养到国家治理的层层递进关系。对于“格物致知”,我们将探讨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理解差异,并结合现代的认知科学,提供一种可能的解读方向。对于“诚意正心”,我们将深入分析其作为儒家心性之学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通过实践来达成。在《中庸》部分,我们将着重阐释“中庸”的哲学概念,区别于世俗理解的“折中”或“骑墙”,强调其作为一种积极的、动态的、合乎道的处世原则。我们将分析“中庸”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如何在变化万千的世界中保持一种稳定的、有原则的态度。 译文方面,我们将力求捕捉《大学》和《中庸》原文中那种凝练、深沉的语言风格,同时在注释中尽可能提供历史背景和历代学者的注解,帮助读者理解其深邃的哲学含义。例如,对于《大学》中“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的论述,我们将结合儒家关于家国一体的观念,深入剖析家庭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对于《中庸》中关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开篇,我们将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深入解读儒家对人性、道德与教育的根本看法。 《大学》和《中庸》是儒家自我完善、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理论基石。通过研读,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审视自身,如何端正品格,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为社会贡献力量,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孟子》:儒家仁政思想的集大成者,人格精神的拓展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儒家思想家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尤其在“仁政”和“性善论”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将“仁”的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强调民本思想,主张统治者应以民为重,实行仁政,否则将失去民心而导致灭亡。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和“养气”思想,更是对儒家精神层面的深刻拓展,激励着后人成为有担当、有气节的君子。 本译注本在处理《孟子》时,尤其重视展现其思想的锐利与逻辑的严谨。译文方面,我们将尽可能保留孟子辩才的雄辩与激昂,同时确保理解的准确性。在注释方面,我们将重点解读孟子关于“性善论”的论证过程,以及其“仁政”思想的实践路径。例如,对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我们将深入分析其历史背景,以及其对后世政治思想的深远影响。我们将探讨孟子如何从人性的根本出发,论证仁政的必然性与优越性,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政策来实现“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对于孟子关于“浩然之气”的阐述,我们将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阐释“浩然之气”是如何通过“义”的积累和“道”的践行而养成的,以及它在个体人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结合孟子对君子品格的要求,来阐述如何培养一种正直、刚毅、无畏的精神力量。 《孟子》不仅是政治智慧的宝库,更是人格精神的指南。通过阅读《孟子》,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拥有坚定的信念,如何坚持道义,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昂扬的精神,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集大成者,智慧永续 本套书籍的汇集,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力求呈现儒家思想的核心脉络与发展轨迹。从孔子对“仁”的初步阐释,到《大学》和《中庸》对心性与治国的系统构建,再到孟子对“仁政”和“浩然之气”的深化与拓展,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儒家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与发展的。 我们相信,这些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智慧,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而这些古老的智慧,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和坚定的指引。无论是在个人修养、家庭建设,还是在社会治理、国家发展方面,我们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 这套精选集,凝聚了编纂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读者深入了解经典、汲取智慧的殷切期盼。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书籍,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跨越时空的鸿沟,与先哲对话,感受思想的魅力,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让经典的回响,在我们的心中激荡,智慧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实在是太棒了,我简直爱不释手!当初我只是想找本轻松点的书来读,没想到一头扎进了这三本经典里,完全停不下来。杨伯峻先生的译注功力深厚,看得出来他是真的下了大功夫的。他不是简单地把古文翻译成现代白话,而是深入挖掘了原文的精髓和背后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对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比如“仁义礼智信”在不同篇章里的侧重点,他都能清晰地梳理出来,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豁然开朗。 就拿《论语》来说吧,很多段落初读起来感觉很平淡,但经过他的注解,孔子的智慧一下子就活灵活现了。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不仅仅解释了“习”是复习的意思,更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讲了知识对于个人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重要性。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仿佛孔子就坐在我面前跟我聊天一样。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用心,中华书局的出品质量一向有保证,纸张手感好,排版疏朗有致,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这绝对是一套值得珍藏的典籍。

评分

老实说,我本来对这种“译注本”是有点保留的,总觉得原著才最有味道,翻译和注解难免会稀释掉古文的韵味。然而,这三册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大学》和《中庸》这两部书,原篇幅不长,但思想的深度和系统性极强,没有好的引导,很容易读出偏差。杨伯峻先生的注释,简直是神来之笔,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导游,在你快要迷路时及时拉你一把,指引你看到更宏大的景观。 我最佩服的是他对“格物致知”和“诚意”这些核心概念的处理。他没有用生硬的现代词汇去套用,而是追溯了儒家思想发展脉络中,这些词汇的内涵是如何一步步丰富起来的。这种“爬梳脉络”的做法,让原本抽象的修身进德的路径变得具体可行。读完《中庸》的部分,我感觉对“中和”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体会到了一种在复杂世界中保持平衡的艺术。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我们得以安全而深入地抵达古代圣贤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停留在岸边眺望。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处世哲学和内在定力,偶然间发现了这套杨伯峻先生的“四书”译注,简直是我的救星。这套书最让我欣赏的是它的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的完美平衡。很多学者对经典的解读过于晦涩,充满了各种玄之又玄的理论推导,让人望而却步。但杨先生的文字非常克制,他知道哪些地方需要详尽考据,哪些地方只需点到为止,让读者能顺畅地跟上思路。 特别是在读《孟子》的时候,那些关于“性善论”的辩论,在原著中读起来常常感到气势磅礴,但细节处容易迷失。杨先生的注释就像一盏明灯,他会把孟子与同时代其他学派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孟子思想的独特贡献和逻辑支撑。我尤其喜欢他处理“浩然之气”的段落,他没有简单地用“正气”来概括,而是结合了孟子一生的政治抱负和个人修养,阐释了一种持续的精神力量。这套书不是让你‘读完’,而是让你‘进入’,是那种能改变你思维方式的宝藏。

评分

我不是专业学者,我只是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普通读者,对我的阅读体验来说,这套书最可贵的一点是它的“可亲近性”。很多古代典籍,光是理解字面意思就已经耗费了大量精力,更别谈领悟其思想了。杨伯峻先生的译注,最大的功德就是把这些看似高不可攀的经典,拉到了可以对话的层面。他的语言虽然准确,但绝不板滞,读起来有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在其中流动。 比如在《论语》中,很多孔子与弟子的问答,杨先生的注解总是能捕捉到孔子教育弟子的那份因材施教的用心。他会解释为什么孔子对子路和对颜回的回答方式不同,这让我感受到的不是一位遥远的圣人,而是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这本书的注释不是那种生硬地把古文“翻译”成现代话,而是深入到语境,将古代的思维模式重新激活。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新视角,一种面对生活困境时可以借鉴的古老智慧。这套书,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化古为今用”。

评分

这套书的魅力在于其“无删减”的完整性,这是真正研究经典的基础。我过去零散地读过一些关于儒家思想的选本,总觉得意犹未尽,上下文的逻辑链条经常是断裂的。但中华书局这套全集,完整地呈现了《论语》、《孟子》的原貌,配合杨伯峻先生的详尽笺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完整性带来的阅读体验是颠覆性的。 举个例子,《孟子》中的“告子章句”,在一般的选本中常常被跳过或者一带而过,但杨先生对其中“性无善无不善”的论述进行了细致的辨析,这对于理解孟子如何回应当时的其他思潮至关重要。他的注释详略得当,对每一个典故的出处、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背景都有准确的交代,这为我后续做更深层次的学术探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任何想认真对待儒家经典的人来说,工具书的质量决定了研究的上限,而这套书,无疑是目前市场上能找到的最高水准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