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代序
修订说明
理论篇
章 翻译研究的范畴与途径
1.0 引言
1.1 翻译研究的范畴
1.2 翻译研究的途径
1.3 小结
第二章 微观翻译功能:语篇分析学派
2.0 引言
2.1 韩礼德语篇分析模式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2.2 豪斯:以语域变量为基础的翻译评估模式
2.3 贝尔的“六位仆人”
2.4 哈提姆与梅森的语境分析模式
2.5 贝克:自下而上的语篇分析途径)
2.6 小结
第三章 宏观翻译功能:译文功能与翻译策略
3.0 引言
3.1 功能主义的理论基础
3.2 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
3.3 纽马克:语言功能与翻译策略
3.4 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
3.5 弗米尔的目的论
3.6 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及功能加忠诚理论
3.7 小结
实践篇
第四章 英汉翻译中的语篇分析
4.0 引言
4.1 英汉翻译语篇分析的重点
4.2 语篇体裁与语域分析
4.3 文化情境对翻译的制约作用
4.4 语言的评价意义与译者的价值取向
4.5 文本的衔接及其翻译问题
4.6 翻译情境与信息转换
4.7 图式分解隐喻翻译中的认知过程
4.8 小结
第五章 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
5.0 引言
5.1 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
5.2 翻译“李肇星先生赞辞”
5.3 功能决定形式
5.4 加注与编译
5.5 编译的理论与实践
5.6 术语翻译问题
5.8 合适的翻译
5.9 小结
附录:功能翻译术语
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功能途径论翻译---以英汉翻译为例》一书由理论篇和实践篇两大部分组成。理论篇评介了翻译研究领域中的语篇分析学派和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途径;实践篇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英汉翻译实践及分析。该书从语言及翻译的功能出发,众览各家理论的长短强弱,论之有理,评之有据。全书构思严谨、视角独特、涵盖面广。作者长期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工作,对理论的应用有着丰富的经验,书中提供的译例分析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张美芳,澳门大学英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硕士研究生课程主任,现为澳门译联副会长,中国译协理事及专家会员、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委员。研究兴趣包括:功能翻译理论、语篇分析、媒体翻译、翻译教学法等。主要著作有《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2005)、《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合著);译著有《译有所为:功能途径阐释》、《图说香港电影史》、《牛津少年百科全书》(合译);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翻译研究论文几十篇。
这本书的潜力,在我看来,还在于它能否对翻译教学和人才培养产生启发。传统的翻译教学往往是“模仿范例”式的,或者侧重于语言知识的堆砌,缺乏对翻译决策过程的深层剖析。如果《功能途径论翻译》能将理论的复杂性适度地“降维”,转化为清晰的教学模块,那将是巨大的福音。我希望看到它如何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建立起“目标导向”的翻译思维,而不是被动地处理孤立的句子。比如,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可以明确告知学生:“这段文字的功能目标是‘说服潜在投资者’,请设计最佳的功能途径。”这样的训练,能迫使学生超越简单的词汇替换,真正进入到译者作为“功能实现者”的角色定位中去。这本书能否提供一套循序渐进的训练框架,让学习者能够有意识地在每次翻译任务中,都先进行功能诊断,然后路径规划,最后效果检验?如果能实现这一点,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专著,而是能直接影响未来翻译人才质量的实践指南。
评分作为一个对翻译质量控制领域颇有研究的读者,我非常看重这本书在评估和衡量翻译效果上的潜力。如果“功能途径论”是分析工具,那么如何利用这个工具来检验一个既有译文是否成功达成了其预设的功能目标呢?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如何做”的层面,还能深入到“如何评判”的层次。这意味着,作者需要建立一套超越传统“信、达、雅”的、更具操作性的评估标准,这些标准应直接挂钩于特定的功能需求。比如,一份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产品说明书,其功能目标是“清晰指导操作”,那么评估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操作步骤的易懂性”上,而不是文采。我期待书中能阐述,如何通过反向工程的思维,从译文的“功能表现”逆推出源语文本的功能意图,并以此为依据判断翻译过程中的偏差。这种对翻译效果的“目的性验证”,如果能被理论化,无疑将极大地提升翻译研究的实证性和严谨性,使得翻译的“好坏”不再是一个主观的感受,而是一个可量化的功能达成度。
评分我对于这本书的切入点——“英汉翻译为例”——抱有极高的兴趣,因为英汉之间的差异是典型的高语境与低语境、形合与意合的对立,是翻译实践中的永恒难题。我关注的重点在于,理论是否能够有效地处理这种“结构性错位”。例如,英语句子偏爱显性化(explicitness),而汉语则倾向于省略和含蓄。功能途径论如何指导译者在将一个高度依赖语境预设的英文表达转化为一个需要清晰界定的中文表述时,保持信息的完整性而不至于变得冗长?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运用该理论来系统性地解释那些常见的翻译“难点”,比如从句的拆分与合并、主题句的重构,以及如何处理被动语态的转换。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基于功能优化的转换规则,它将不再是一本理论性的阐述,而更像是一本高阶的“翻译技艺手册”,能够为处理复杂长难句提供坚实的理论后盾和清晰的路线图。我希望它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那些令人头疼的句子,展示其最合理的功能重构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功能途径论翻译——以英汉翻译为例》听起来就充满了理论的重量感,让人不禁好奇它究竟是如何驾驭“功能途径论”这个高深的理论框架来解剖英汉互译实践的。作为一名长期在翻译领域摸爬滚打的从业者,我总觉得现有的很多翻译理论在面对实际操作中的那些细微差别时,总有些力不从心。我特别关注这本书是否能真正地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翻译策略。比如,当面对一个在源语言中结构极其复杂、信息密度极高的句子时,仅仅停留在“忠实”和“流畅”的讨论似乎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保持核心信息完整的前提下,设计出最符合目标语文化接受习惯的“功能路径”。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在不同语境下,例如科技文献、文学作品或是日常交流中,翻译者如何根据预期的读者反应和交际目的,有意识地调整翻译的侧重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做出“策略性偏离”。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模型,帮助我们判断何时应该激活哪种功能导向,那对于提升翻译的有效性和适应性无疑是巨大的贡献。我期待它能填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让我们的翻译不再是左右为难的权衡,而是基于明确目的的精准选择。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预期,我着重于其在处理跨文化交际障碍方面的深度挖掘。翻译远不止于词汇和语法的对等转换,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中介活动,而功能途径论,如果运用得当,理应能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来解析这种文化张力。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和操作“功能”这个核心概念的。它仅仅指文本的交际功能(如信息告知、情感表达),还是更进一步,包含了译文在目标文化中产生的社会效应?例如,在处理一些带有强烈文化负载词或特定历史典故时,直译往往会造成理解障碍,意译则可能被批评为“过度阐释”。这本书能否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指导译者在“文化失真”的风险与“交际失败”的现实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我希望看到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过调整句法结构、选择特定的词汇群,来确保源语的隐含意义能够以目标读者最易于接受的方式“被解码”。如果它能揭示出不同功能目标下,英汉两种语言的内在逻辑差异是如何影响翻译决策的,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因为它触及了翻译的灵魂——有效沟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