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音响技术常用术语英汉对照手册(袖珍版)
定价:19.80元
作者:高维忠 编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1
ISBN:9787512358720
字数:126000
页码:16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64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使用说明
前言
A~Z
内容提要
本书编者参考大量音频、视频及灯光设备资料,共收集词汇近6条,内容涵盖音频、视频、舞台灯光、智能楼宇等专业。
本手册主要供从事音频、视频、灯光控制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在熟悉或操作设备时使用,也可供有关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袖珍版的概念太贴心了。我平时工作或者出差,总会有一些突发的专业词汇需要查阅,但厚重的工具书根本没法随身携带。拿到手才发现,它几乎可以轻松塞进西装口袋或者牛仔裤后袋里,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非常棒。封面材质摸起来有一种低调的磨砂质感,虽然体积小,但一点也不显得廉价,反而透着一股专业人士的严谨。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值得称赞,不像有些袖珍本那样纸薄如蝉翼,容易被汗渍或咖啡渍玷污,这本的纸张有一定的韧性,印刷的油墨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缩写和符号,看起来也毫不费力。我特别留意了排版,即便要在那么小的空间里塞进大量的英汉对照信息,编排者显然花了不少心思。他们没有一味地追求信息密度而牺牲可读性,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字体大小和间距,使得查找特定术语时,眼睛不需要在密集的文字丛中迷失方向。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个精心打磨的随身“武器”,体现了出版方对目标读者——那些需要在现场快速解决问题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深刻理解。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手册”的预期。
评分从一个初入行、还在努力建立自己专业词汇体系的年轻工程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宝库,而且它的学习曲线非常平缓。我尝试着用它来搭建自己的专业术语知识树。我发现它有一个潜在的“学习路径”设计。比如,当你查阅一个核心词汇时,你会发现相关或衍生词汇也相邻出现,这促使你去对比学习,加深理解。例如,查了“Frequency Response”,很可能紧接着就能看到“Bandwidth”或“Roll-off”等相关概念的对照条目。这种结构上的“邻里关系”,比孤立地背诵单词表要有效得多。而且,袖珍版的定位让它具备了极佳的“陪伴性”。我把它放在办公桌上,或者直接放在笔记本电脑旁边,在阅读英文技术规格书时,遇到不认识的词,伸手就能拿到,而不是需要启动电脑、打开浏览器去搜索引擎里搜索——这个过程中的时间差和注意力中断,对于需要保持思维连贯性的专业人士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这本书用物理实体的方式,将查阅的动作变得快捷而自然,培养出了一种肌肉记忆式的快速反应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耐用性和实用性,是我作为重度使用者非常看重的方面。我之前买过一些类似的小册子,因为经常翻动,不到半年时间,装订处就散架了,书页也磨损得不成样子。这本《音响技术常用术语英汉对照手册》在材质选择上明显考虑了高频使用场景。我注意到它的锁线装订非常紧实,即便是将书本完全翻开平放在桌面上进行抄写或对比,也没有感觉到书脊有松动的迹象。这对于需要频繁翻阅特定页码的用户来说,简直是救星。此外,它的防污渍处理似乎也做得不错,不小心沾上的指纹或灰尘,用湿布轻轻擦拭就能去除,保持了长久的“新貌”。在我看来,一本好的工具书,其价值不光在于内容,更在于它能否“长久地”陪伴你完成工作。如果一本工具书因为易损而需要频繁更换,那么其成本效益就会大打折扣。这款袖珍手册在设计之初,显然就将“高使用频率下的物理耐久性”作为一个重要的设计指标来衡量,这一点,我给满分。
评分作为一个在音频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深知技术迭代的速度之快,新词汇层出不穷,尤其是在数字音频、声学测量和新兴的沉浸式音频技术方面。我翻阅了这本书中关于“DSP”、“Latency”、“Jitter”以及一些比较前沿的“Ambisonics”相关的术语部分。让我惊喜的是,它收录的词汇覆盖面相当广,并非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模拟时代术语上,而是紧跟了当前行业的主流。例如,对于一些经常被混用的相似概念,比如“THD”和“THD+N”的区分,手册里都有简洁而准确的注释,这对于避免在技术交流中产生歧义至关重要。更有价值的是,对于一些极其专业且难以用简单中文直译的术语,它的“汉译”部分不仅仅是简单的字面对应,而是结合了行业内的通用理解和实际应用场景进行了解释,这才是专业工具书的精髓所在。我测试了几次,随便挑了一个我平时不太常用的、但又确实存在于规范中的缩写去查,结果定位迅速,释义精准,基本上还原了该术语在国际标准文档中的确切含义。这本书显然不是随便找一本英文技术词典拼凑翻译的,背后必然有深厚的行业专家团队参与了审定和校验工作。
评分坦率地说,我最初对这类“袖珍版”的工具书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们要么是“大部头”的阉割版,要么就是为了追求便携性而牺牲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然而,这本书彻底扭转了我的看法。它最大的价值,或者说我个人最看重的一点,是它提供的“语境化”信息。很多时候,知道一个术语的中文直译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知道它在不同技术环境下具体指代什么。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它对“Impedance”的解释,不仅仅给出了“阻抗”这个翻译,还可能附带了对“Nominal Impedance”和“Dynamic Impedance”在扬声器或麦克风设计中的不同含义的简要说明,虽然篇幅有限,但这种点到为止的深度,恰到好处地满足了现场快速查阅的需求。它避免了冗长晦涩的理论阐述,而是直击痛点,提供了工程师最需要的那一“点拨”。这让我意识到,出版者可能不是想用它替代厚厚的教科书,而是定位为一种高效的“现场决策辅助工具”,让你在与国际供应商、客户交流或者阅读最新技术文档时,能迅速建立起准确的知识锚点,极大地提升了沟通效率和专业形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