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词典(新媒体版)

成语大词典(新媒体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成语大词典》编委会编著作 著
图书标签:
  • 成语
  • 词典
  • 语言学习
  • 汉语
  • 文化
  • 教育
  • 工具书
  • 新媒体
  • 知识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517601418
商品编码:25524406047
开本:其他
出版时间:2014-05-01
页数:1568
字数:2600000

具体描述

作  者:《成语大词典》编委会 编 定  价:128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01日 页  数:1541 装  帧:精装 ISBN:9787517601418 使用说明
凡例
词目首字音序表
正文
词目笔画索引

内容简介

《成语大词典》(新媒体版)共收成语18000余条,对每条成语进行了多方面的解释和说明,包括注音、释义、出处、例句、近义、反义、辨析、提示、用法等。并通过援引古代和近现代的经典著作,揭示成语的本源。“新媒体版”包含纸质词典和APP应用两种使用方式,用户在购买纸质图书的同时也能享受移动终端应用。APP应用内容包括释义、短语、生词复习计划、音频等功能。科学、规范、实用、便捷。 《成语大词典》编委会 编 《成语大词典》编委会,由语言学、辞书学的专家学者和语文教师组成,他们参与过多部辞书的编写,有较丰富的辞书编纂经验。
《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恢弘巨著 导言:穿越时空的文学坐标 《文心雕龙》,一部由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刘勰(约465年—522年)所著的鸿篇巨制,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乃至世界文学理论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它不仅是古代文论的集大成之作,更是对中国文学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性、理论化梳理的开创性典籍。全书共二十篇,约六万言,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结构和精妙的论述,为后世的文学创作、鉴赏与研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第一部分:立身与文章的哲学基石——“原道”与“徵圣” 《文心雕龙》开篇“原道”与“徵圣”,奠定了全书的哲学基石。刘勰认为,文章之道,源于“道”——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文学的根源在于模仿和阐发天地自然的奥秘与人伦社会的真谛。他将文学创作提升到关乎治国安邦、教化人伦的高度,强调文学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承载“道”义、实现“圣”化(道德理想)的重要工具。 “徵圣”篇则回顾了上古圣贤以文字弘扬教化的历史,从伏羲画卦到尧舜垂范,论证了文字作为载体所蕴含的崇高使命。这种将文学置于儒家“兼济天下”的宏大叙事之中的观点,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知识分子对文学的理解与实践。 第二部分:文体学的宏大构架——体裁的精细划分与辨析 《文心雕龙》最令人称道的成就之一,在于其对文体学的精细建构与透彻分析。刘勰将古代的各种文体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和剖析,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重要的文学和应用文形式。 叙事与历史类: “神思”、“知音”、“宗经”、“正纬”等篇,探讨了史传文学的特点,强调史家之文贵在“信实”与“雅正”,以及如何通过叙事结构来展现历史的宏大与细节的生动。 诗赋与抒情类: “明诗”、“颂”、“赞”、“赋”等篇,深入剖析了不同诗体(如骚体、汉赋、魏晋诗歌)的音韵格律、意象运用和审美取向。特别是对“风骚”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他提出了如何将民歌的真切与士人的典雅融为一体的见解。 辞说与论辩类: “论说”、“奏启”、“檄移”等篇,侧重于政论、书信、檄文等实用文体的写作规范。刘勰强调,这类文章要求逻辑清晰、辞藻得体,能在纷繁的事务中抓住核心,以理服人。 杂体与骈文: 针对当时盛行的骈俪文风,刘勰在“丽辞”、“比兴”、“隐秀”等篇中,进行了辩证的分析。他既肯定了对辞藻雕琢的审美价值,也尖锐地指出了其可能带来的弊端,提倡“尚自然”的倾向。 通过这种详尽的体裁划分,刘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文体谱系,为后人提供了辨识和掌握各类文体特征的清晰指南。 第三部分:创作方法的精微探究——神思、风骨与雕琢 在论及创作技巧时,《文心雕龙》展现了其“兼顾情理,平衡美学”的特点。 “神思”与“知音”: “神思”篇探讨了灵感的来源与思维的活跃性,认为“思”是文章的灵魂,是作家通过感悟与联想达到的创作高峰。而“知音”篇则强调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创作的完成需要接收者的理解与欣赏,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 “风骨”与“辞采”的平衡: 刘勰非常重视文章的“风骨”,即内在的力度、气魄和精神内核,认为这是文章得以不朽的关键。他犀利地批评了只重“辞采”而空洞无物的文风。在“风骨”与“辞采”之间,他主张“情在辞先”,骨肉均停,追求一种内在力量与外在形式的完美和谐。 “比兴”、“比喻”与“对偶”: 在具体的修辞手法上,刘勰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并将其发展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强调以物喻情、以景生情,使表达含蓄而富有张力。 第四部分:文学批评的体系化构建——褒贬与借鉴 《文心雕龙》不仅仅是创作指南,更是中国古代系统的文学批评纲要。 “体要”与“才性”: 在“体要”篇中,刘勰提出了衡量文章优劣的标准,强调“体裁”要适应“内容”,不可强求一格。而在“才性”篇,他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作家的“才”与“性”的问题,认为天赋(性)与后天学习(才)共同决定了作家的文学成就,这具有朴素的心理学和天赋观色彩。 历史的回顾与借鉴: “明代”、“说部”、“比兴”等篇,对历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流派进行了公正的评价。他既赞扬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曹植的七步成章,也批判了某些文人流于形式的弊病。这种基于历史的批评视角,使得《文心雕龙》具有了超越时代的鉴赏价值。 结语:不朽的理论遗产 《文心雕龙》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涵盖了文学创作的动机、方法、文体分类、修辞技巧以及批评标准,构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第一个高峰。它以“文以载道,道不虚设”的信念为出发点,将文学视为“雕龙画凤”的精妙艺术,对后世的诗歌、散文、骈文创作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仍是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与文学规律的必读之作。阅读《文心雕龙》,如同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回望中国文学数千年的演进与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写体例非常注重读者的使用体验,这一点从其内部逻辑结构的设置上就可见一斑。它的检索系统做得极为人性化,不仅提供了常规的拼音和部首检索,还设置了特定主题或语义群组的索引,这对于那些只能模糊回忆起成语大致含义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试着用几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查找,无论是通过首字发音,还是通过关键词,都能迅速定位到目标条目,效率极高。而且,例句的选择也十分巧妙,它们往往取自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者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语境,使得理论知识能够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这种“学以致用”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让学习过程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收录成语的广度和深度上,确实超越了我之前使用过的大部分同类工具书。它不仅包含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成语,对于一些生僻的、但在特定领域或古代文献中才会出现的词组,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收录。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每个成语的解释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释义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历史典故、引申义,甚至细微的语境差异都有被标注出来。这种多维度的解析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成语的理解。比如,对于一些看似意思相近的成语,书中会用非常精辟的语言指出它们的侧重点和使用场合的不同,这对于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词典”,而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传统文化史和语言应用指南,非常适合那些对文字有深度追求的读者。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我对“新媒体版”这个标签抱持着一丝警惕,担心它会过度追求新潮而牺牲了内容的经典性。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完美地实现了传统学术精粹与现代传播手段的融合。虽然我主要是在阅读实体书,但书中提及的那些与数字资源互联的提示,已经让我对它的扩展潜力有了清晰的认识。它似乎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坚实的传统基础,同时又为进一步的探索开辟了便捷的数字路径。这种兼顾了深度阅读体验和未来可拓展性的编撰思路,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定价。它提供给读者的,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知识服务,而不是一个静止的文本集合。

评分

作为一名经常需要进行文本校对工作的职业人士,我对工具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要求极高。这本词典在这方面的表现绝对是顶尖水准。我特意抽取了几个近些年才开始广泛流传的新兴成语进行核对,发现它不仅收录及时,而且对这些新成语的来源和流行趋势的分析也相当到位,没有那种滞后感。传统成语的释义部分,更是经过了反复的考证,注释详实可靠,引用典籍的出处也标注得清清楚楚,让人可以追根溯源,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公信力。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我在工作中引用其中的内容时,能够完全放心,无需再花费额外的精力去进行二次交叉验证。它的严谨性,让它从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工作台面上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材质,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用心之作。我特别喜欢它在字体选择上的考究,楷体和宋体的结合运用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质地也相当不错,摸起来光滑细腻,油墨的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而且,排版布局非常科学合理,注释和例句的区隔清晰明了,这对于学习和查阅来说至关重要。我一直期待能有一本既有学术严谨性,又不失现代审美体验的工具书,这本实体书的呈现,可以说是完美地达到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载体。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能感受到它背后蕴含的匠心精神,这在现在这个追求快餐式阅读的时代,实在难得可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