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法制史
定价:49.5元
作者:《中国法制史》编写组
出版社:高等教育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040468915
字数:
页码:475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kg
目录
前辅文
绪 论
一?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法制史的特点
三?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法律的起源与特点
第一节 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华夏部落联盟:国家的雏形
二?从部落联盟规范到国家法律
第二节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一?战争与法律
二?血缘与法律
三?祭祀与法律
四?裁判与法律
五?民族融合与法律
第二章 夏商法制
第一节 夏朝法制
一?夏朝法律的基本内容
二?夏朝法律特点
第二节 商朝法制
一?商朝法律的基本内容
二?商朝法律特点
第三章 西周法制
第一节 立法活动
一?家国一体与宗法原则
二?《九刑》与《吕刑》
三?周礼与礼刑关系
第二节 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事法律的主要内容
二?刑事法律的特点
第三节 民事法律制度
一?民事法律的主要内容
二?民事法律的特点
第四节 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
二?诉讼制度
三?审判制度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立法活动
一?社会转型与法律变革
二?立法原则
第二节 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礼崩乐坏”与成文法公布
二?诸侯国法律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诸侯国的法律变革
二?《法经》
三?商鞅变法
第五章 秦朝法制
第一节 立法活动
一?立法原则
二?法律形式
三?律令简牍出土
第二节 行政法律制度
一?官吏管理
二?监察制度
第三节 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原则
二?主要罪名
三?刑种
第四节 民事法律制度
一?所有权
二?债
第五节 经济法律制度
一?土地制度
二?赋税制度
三?市场管理
第六节 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
二?诉讼制度
三?审判制度
四?秦朝法律制度的特点
第六章 汉朝法制
第一节 立法活动
一?从“黄老无为”到“独尊儒术”
二?法律形式
第二节 行政法律制度
一?官吏管理
二?监察制度
第三节 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原则
二?主要罪名
三?刑种
第四节 民事法律制度
一?物权
二?债法
三?婚姻?家庭与继承
第五节 经济法律制度
一?土地制度
二?赋税制度
三?抑商政策与禁榷制度
第六节 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
二?诉讼制度
三?审判制度
四?“春秋决狱”与司法制度的特点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
第一节 魏晋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曹魏法律制度
二?晋朝法律制度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
二?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
三?南北朝时期法制发展特点
第八章 隋唐法制
第一节 隋朝法律制度
一?隋朝立法概况
二?隋朝法律内容
三?隋朝司法制度
第二节 唐朝立法活动
一?立法原则
二?法律形式
三?《唐律疏议》的内容及其影响
第三节 唐朝行政法律制度
一?职官管理
二?监察制度
第四节 唐朝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原则
二?主要罪名
三?刑种
第五节 唐朝民事法律制度
一?身份
二?物权
三?契约
四?婚姻?家庭与继承
第六节 唐朝经济法律制度
一?土地制度
二?赋税制度
三?市场管理
第七节 唐朝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
二?诉讼制度
三?审判制度
第九章 宋朝法制
第一节 立法活动
一?立法原则
二?法律形式
三?《宋刑统》
第二节 行政法律制度
一?官吏管理制度
二?监察制度
第三节 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原则
二?主要罪名
内容提要
编写课题组由10 位专家组成,首席专家是中国政法大学朱勇、华东政法大学王立民。
教材首先介绍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特点以及中国法律的起源和特点等内容,对中国法制的历史予以突出重点的全局性介绍;然后分别介绍了从夏商周直至清末的中国传统法制、近代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10 年期间的法制,其中,专章介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政权的法制、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制。
作者介绍
朱勇,1955 年出生,安徽无为人,中共党员。先后师从于陈盛清、张晋藩教授。1987年7 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律史学研究院”院长,兼任全国法律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律史学会中国法制史专业委员会会长。先后发表论文《清代宗族法研究》《法律与现代社会》等,并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冲突与统一——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亲情义务与法律义务》《中国古代法律的自然主义特征》等;合著《中国法制史研究综述》《清朝法制史》《法律史研究》《台湾司法制度》《台湾法律概论》《中国法律史》等多部著作与教材;主编《中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2001 年),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九卷),该丛书系新中国第一套系统研究中国法制发展史的多卷本著作,曾获得国家图书奖。
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法律文明的窗口。它以生动翔实的笔触,将那些沉睡在历史深处的法律条文和司法实践鲜活地呈现在我面前。我惊讶于中国古代法律的创造力和智慧,从人头税的征收方式,到土地制度的演变,再到刑事司法程序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折射出古代中国人对社会秩序的思考和实践。书中对于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不同朝代法律的特色和创新,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古代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所吸引。法律不仅仅是惩罚工具,更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力量。书中还对中国古代法律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法律进行了比较,这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法制史的独特性和价值。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令人愉悦的学习体验,它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书籍的整体内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陈述,更是一次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智慧的探索。我被书中对于法律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探讨所打动。在中国古代,法律并非仅仅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与道德、伦理、哲学思想紧密相连。书中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伦理观念的影响,以及如何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融入到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中。例如,在处理家庭纠纷或邻里矛盾时,法律往往会考虑“情理法”的结合,强调和解与教育的作用,而非一味地严惩。这种以人为本的法律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书中还探讨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局限性,例如其等级森严的特点,以及在保障个体权利方面存在的不足。这种辩证的分析,使我对中国法制史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我拿在手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法制史”这几个醒目的字,它让我对中国悠久的法律传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翻开书页,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古代中国那纷繁复杂的法治世界。从夏商周的礼乐制度,到秦汉的律令,再到唐宋的法典编纂,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深刻的法律印记。我尤其对秦朝的郡县制和法律体系的建立印象深刻,它为后世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而唐朝的《唐律疏议》更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璀璨明珠,其严谨的条文和精妙的解释,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书中对于不同朝代法律的演变、具体条文的解读,以及法律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分析,都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本法律教科书,更是一部了解中国古代社会运作方式的百科全书。它让我看到了法律如何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发展,如何塑造着社会的秩序和人们的生活。对于那些对中国历史和法律制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我是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在选择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教材时,我听取了老师的建议,选择了这本《中国法制史》。拿到书后,我就被它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学术风格所吸引。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书中不仅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法制史的发展脉络,还深入探讨了各个时期重要的法律制度和思想。比如,书中对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与法律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来维系和巩固中央集权。我还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法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统治者的需求而不断调整和完善。书中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法律评价,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书中对商鞅变法所带来的法律变革的分析,以及其对秦朝统一中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教材的严谨性体现在其大量的史料引用和学术考证,这对于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纸质都十分精良,拿在手里很有质感,也更方便阅读。当我开始深入阅读时,我被书中对中国古代法律概念的清晰阐释所吸引。比如,“法”与“礼”在不同时期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起古代社会的秩序。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主要的法律文献,如《尚书》、《周礼》、《春秋》、《左传》中的法律思想萌芽,以及《商子》、《韩非子》等法家著作对法律理论的贡献。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法律条文时,并没有孤立地看待它们,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进行解读,这使得我对法律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精彩,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诉讼案例,我得以直观地了解古代法律是如何被适用和执行的。例如,对于盗窃、杀人等案件的处理,不同朝代的法律规定有什么异同,以及判决的依据是什么。这种“以史为鉴”的学习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俱进,也在于其对社会现实的关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