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图书邀请多位世界知名插画家绘制插画,风格独特、妙趣横生,并和艺术家的作品相互呼应,轻松品读艺术家的传奇人生。
文字部分亦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撰写,简明易读。作者围绕艺术家生平和创作的关键节点,生动解读这些天才人物的艺术魅力。
印制精美,采用独特的平切三边的精装方式,易于翻阅,无论是假日休闲还是旅途闲暇均可随手翻读,让艺术与您相伴。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著名西班牙画家,因其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达利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象力的画家,他的作品将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和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绘画技巧令人惊奇地混合在一起。达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除了他的绘画,他的文章、口才、动作、相貌以及胡须均给欣赏他的人们留下了扑朔迷离的印象。
本书通过生动的插图,描绘了达利诙谐的一生。还试图用插画来分析达利画中的哲学意象。配合达利画作的展示,让人对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亨利·马蒂斯所梦想的,是“某种平衡、纯粹、宁静的艺术……它像是可以让人休息的扶手椅”。
20世纪前半叶十分动荡,马蒂斯称之为“集体罹患心灵之病”的时期,而此时他本人正极力尝试从混乱和苦痛中发现秩序,确认生活中的丰富与美。引用马蒂斯的话:“没有感官愉悦,一切都将荡然无存。”
马蒂斯热切地体验生活,留心着日常被忽视的事物,无论是塔希提岛奢华的香草色光芒,还是蜗牛从壳里钻出来时展露的身体弧线。他的画的确是“浓烈生活的图景”。鲜艳的颜色富有感官冲击力,令人耳目一新,其中释放出强大的、仪式般的活力。人们赤裸着跳舞、泳者起跳、鸟跃入空中,每一种元素都被纳入和谐……
安迪·沃霍尔,美国艺术家,是视觉艺术运动波普艺术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有名的人物之一。他曾经从事画家、摄影师、前卫电影制作人、作家等工作。他亦发明了广为流传的“成名十五分钟”理论。安迪?沃霍尔认为艺术与金钱挂钩,因此应该要努力把艺术商业化。他的著名作品中,有一幅不断复制家传户晓的坎贝尔汤罐图案,就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阶段。他经常使用丝网版画技法来重现图像。他的作品中常出现的是名人以及人们熟悉的事物,比如玛丽莲?梦露等。本书以轻松易读的语言,独特生动的插图,为读者重现了波普艺术大师沃霍尔的传奇一生。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美国画家,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他标志性的巨幅滴画反映了一种独特的美国视野,他被认为是美国现代绘画摆脱欧洲标准,在国际艺坛建立领导地位的关键人物。
波洛克开创的“滴画法”——将未装裱的画布放在地板上,放弃了传统的油画颜料,开始实验流动性很好的家用涂料,将之泼溅、滴落和倾倒在整幅画布上。艺术评论家罗森伯格将波洛克的绘画称作为“行动绘画”,其含义是,画在这里呈现的已经不是一幅画,而是其作画行动的整个过程。
观看他的画作的过程中,也许能瞥见这位天才矛盾又大胆的艺术人生……
莫奈曾经失意、贫寒,但从未丧失信念。他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自己的成功,声名日隆,但从未忘记那些像自己一样走在漫长道路上的画家朋友,更未忘记,那个以自己的画笔为人们带来快乐的幽默小伙。他的风格创造石破天惊,他的刻苦勤奋堪为表率。他对世界的进步和新鲜事物总是满含激情,火车站、新街区、工业化的城市。但是,战争、动荡流离的生活、亲眼看着所爱的人一个一个离去,谁能无动于衷,而不渴慕宁静和快乐的田园时光。所有这些感情,在晚年挥写成一池池光影迷离、黯淡忧郁的睡莲。在转瞬即逝的世界里,莫奈画出了他的“印象”……
凡·高的情感强烈,行为怪诞;他的作品中透露着生命的迷狂和绝望;同时代的人以为他发了疯。我们不知道因为他是疯子才创作出那些伟大的作品,还是因为他创作了那些不朽的作品所以被称为疯子。文森特?凡?高,这个从荷兰乡下走出来的平民子弟,因其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悲悯和同情,对精神和灵魂救赎的追寻,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对孤独的深刻体验和对艺术的执着,在37年的短暂生命里,他创作了《向日葵》、《星夜》、《奥维尔小镇的教堂》、《有乌鸦的麦田》诸多传世名作。他以画笔表达自己的感情,他渴望的不是生前的幸福和死后的千古流芳,他只是将绘画当作自己的生命,并且以为在无尽星空中那些炫丽的光芒里,有每个生命应有的位置和归宿……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及版画家。他与凡?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代表画家。他遵从内心的艺术信念,放弃安逸的生活,远离巴黎,前往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寻找创作灵感。在那座神奇美丽的小岛上,高更创作了一幅幅极具原始性和象征性的艺术作品,展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和艺术体验。本书以轻松易读的语言,独特生动的插图,为读者重现了一代艺术大师高更的传奇一生。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年),法国著名画家,是后印象派有代表性的画家,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塞尚十分注重表现物象的坚实感和画面的深度,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坚实的几何体感,有时候甚至为了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的独立和真实性。
萨拉·帕普沃斯(Sara Pappworth),一位艺术史家、教师和摄影家,她在美术馆和画廊教学二十多年,目前在泰特不列颠、泰特现代艺术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华勒斯典藏馆和国家美术馆工作。
乔治·罗达姆(George Roddam),在英国和美国的一些大学里教授艺术史。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国现代主义艺术领域,并围绕这一课题发表了论文若干。他和他的妻子、两个孩子生活在英国东南部。
约瑞拉·安德鲁斯(Jorella Andrews)是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视觉文化系的资深客座教授。她学习纯艺术出身,然后变成了一位艺术理论学者,她热衷于研究艺术与哲学、知觉以及艺术实践这几者的关联性。她还是《炫耀!图像的哲学》一书的作者,以及丛书“视觉文化”的编辑,这套丛书的头三本已经于2013年出版。
奥德?范?莱恩(Aude Van Ryn),曾就读于伦敦的中央圣马丁和皇家艺术学院。她的作品包括剧院海报、“每日面包”糕点店的外包装,以及为英国心脏基金会等客户设计的广告宣传画。她的插图曾在伦敦和东京的若干展览及画廊展销会中展出。
施洛瓦?哈拉西莫维奇(SlawaHarasymowicz),一位在伦敦发展的波兰艺术家。继2012年《狼人》(据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著名案例完成的插画小说)出版后,她计划在伦敦的弗洛伊德博物馆做一个个人展。她取得了2008年艺术基金会奖学金和2009年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插画奖。
帕特里克?韦尔(Patrick Vale)是一位国际知名插画师,他以城市和建筑画作品闻名。他新的作品是一部延时摄影电影《钢笔帝国》,他目前在伦敦工作和生活。
这就是沃霍尔
这就是达利
这就是马蒂斯
这就是波洛克
这就是莫奈
这就是凡·高
这就是高更
这就是塞尚
这就是达·芬奇
最近沉迷于一套关于世界顶尖音乐家的传记合集,那些文字像一剂强心针,把我瞬间拉进了那些天才的创作世界。讲真,刚开始还担心这种“艺术家小传”会不会枯燥乏味,充满了学院派的术语和生僻的年代事件,结果完全出乎意料。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能触摸到柴可夫斯基在严寒中构思《天鹅湖》时的那种焦虑与狂喜,也能感受到梵高在星空下画布前,那种近乎癫狂的创作冲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几位女性作曲家的描述,她们在那个男性主导的音乐界中,是如何用才华和坚韧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那些关于家庭、爱情与艺术的抉择,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他们辉煌的成就,更着墨于他们生命中的那些挣扎、误解甚至是彻底的失败。这种立体化的呈现,让这些历史上的“神级人物”瞬间变得有血有肉,让人在敬佩之余,更能产生一种深刻的共鸣。合上书卷时,耳边似乎还残留着那些经典乐章的余音,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都被拓宽了好大一块。
评分这套关于建筑大师的系列读物,彻底颠覆了我对“结构”和“空间”的刻板印象。之前总觉得建筑是冰冷的钢筋水泥,但读完这套书,我才明白,伟大的建筑其实是凝固的诗歌,是人类对自然和光影的深刻哲学思考。书中对某位现代主义大师的描述,着重展现了他如何从日本传统建筑中汲取灵感,并将那种极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转化成充满现代感的高楼大厦。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来解释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形状背后,蕴含着多么复杂的力学计算和对居住者心理的洞察。那些关于材料选择、光线导引的细节描述,简直就像是一堂生动的空间美学公开课。读完之后,走在任何一座城市里,我的目光都会不自觉地被那些建筑的比例、材质和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所吸引。这套书不仅教会了我“看”建筑,更教会了我“理解”建筑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情感的。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套讲述戏剧界传奇人物的合集,在叙事张力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舞台上的光怪陆离和幕后的真实人生,在这套书中被描绘得对比鲜明,引人入胜。书中对几位伟大导演的篇章尤其精彩,它没有简单地赞美他们的“天才”,而是着重刻画了他们在排练场上近乎暴君般的控制欲、对完美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如何驾驭一群桀骜不驯的演员来达成最终的艺术愿景。那些关于灯光、布景、台词处理的细节描写,让即使对戏剧理论不甚了解的人,也能感受到舞台艺术的魅力。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老剧院里特有的灰尘和油彩的味道,能听到谢幕时观众潮水般的掌声。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理解到,戏剧的生命力在于对“当下”的捕捉,这种即时性的、无法重来的艺术形式,是如何熔铸了那些伟大的灵魂。这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节奏把握得极好。
评分这套关于文学巨匠的文集,简直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步。我尤其喜欢它叙事的方式,它没有采用那种流水账式的生平罗列,而是巧妙地将作家的核心创作理念,与其生活中的关键转折点紧密地编织在一起。比如,在描述那位俄国大文豪的作品如何深刻地揭示了底层人民的苦难时,书中穿插描绘了他早年颠沛流离的经历,那种环境对个体灵魂的淬炼,读来让人不寒而栗。再比如,对某位存在主义先驱的解读,不再局限于那些晦涩的哲学命题,而是将其还原到他个人在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中,瞬间就理解了那种“荒谬感”从何而来。文字间充满了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那些关于爱与背叛、理想与幻灭的探讨,至今仍能与我们当下的生活产生强烈的回响。每次读完一个作家的篇章,我都得停下来,泡杯浓茶,细细回味书中那些精辟的论断。这套书让我意识到,伟大的作品从来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是艺术家用生命去体验、去搏斗后凝结出的精华。
评分最近翻阅的这套聚焦于视觉艺术家的传记,给我的视觉体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尽管这些都是文字,但那种“看见”的感觉极其强烈。它成功地捕捉到了每位艺术家在寻找自己独特“语言”过程中的那种迷惘和坚持。我被其中一位现代派画家的故事深深吸引,书中详尽描绘了他如何打破传统透视规则,如何与当时保守的艺术评论界进行殊死搏斗。作者没有回避那些失败的尝试和被市场冷落的时期,反而将这些低谷视为艺术蜕变前必要的阵痛。每一次笔触的转换,每一次色彩的选择背后,都隐藏着艺术家内心深刻的挣扎与突破。看完后,我立刻跑去艺术馆,再次面对那些原作时,感受完全不一样了。我不再只是欣赏表面的美感,而是能“读懂”画面中隐藏的能量和时代背景下的呐喊。这套书对于任何想了解艺术创作背后“为什么”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无价的财富,它激活了我对美的感知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