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精装) | 作者 | 王苗 |
| 定价 | 159.00元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 ISBN | 9787515513867 | 出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仅图片就有千幅,另有大量插图为作者自己工笔描画。本书从远古至民国的年代顺序,将史料、传说和出土实物穿插在一起,娓娓道来。内容还包括当时首饰的一些制作方法等,富有生活情趣。作者自小在博物馆长大,见识过很多精美的文物,曾随考古队一起去田野做相关方面的考古,研究参考过大量的文史资料,所以文中有关史料方面的内容真实可靠。文稿历时五年完成,有很强的史学、美学、文化价值。 |
| 作者简介 | |
| 王苗,女,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中央工艺美院特约教师,曾供职于河南省雕塑壁画院、北京环境艺术设计公司,设计与制作许多大型壁画。现为职业画家。游历了祖国各地,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艺术门类。绘画作品发表于《大河报》《雄狮美术》《美术向导》等。文字美术作品有《中国的现在艺术》《海洋壁画》《珠光翠影(版)》等,发表于《大河报》《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 |
| 目录 | |
| 目 录章迷雾般先民们的饰物节距今万年的首饰 / 3第二节新石器时代—能够与天地通灵的饰物 / 4一、头饰 / 4二、喜欢耳饰的原始人 / 20三、鼻饰 / 26四、脖子上的装饰品 / 26五、代表地位与身份的胸饰 / 30六、臂饰和手饰 / 42七、了不起的腰饰 / 48第二章古老神秘的夏代饰物一、束发与插笄 / 56二、金属耳饰 / 60三、项链与胸前装饰 / 60四、手上饰品 / 61五、腰饰 / 62第三章诡秘富丽的商代首饰一、多变的冠饰 / 65二、头发上的装饰 / 69三、更加丰富的商代耳饰 / 76四、小饰件丰富的项链 / 78五、腰饰与腰带 / 82六、手上饰物不可少 / 82七、脚镯 / 84知识链接首饰的材料与工艺—神玉天上来 / 84第四章以礼当先的周代首饰一、帝王的冕冠 / 89二、优美的发饰 / 92三、穿耳戴饰仍流行 / 102四、极其华丽的项链与胸饰 / 104五、难得一见的腰带装饰 / 110六、不可或缺的身体佩饰 / 112七、手上的饰物 / 122知识链接首饰的材料与工艺—早的琉璃 / 124第五章丰富多变的春秋战国首饰节标新立异 / 127一、追求时髦新奇的男子冠饰 / 127二、又美又实用的发笄 / 132三、同时并存的几种耳饰 / 134四、脖子上的饰品 / 138五、别具特色的青铜镯 / 142六、环佩响叮铛 / 144第二节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 162一、北方高原上的狄人 / 162二、古老的东胡族 / 164三、东北的夫余 / 166第六章金玉交错的秦汉首饰节多元化的发展 / 171一、更加规范的冕冠 / 171二、头饰万千 / 172三、耳饰明月珰 / 186四、缤纷的串珠 / 190五、臂饰与手饰 / 196六、腰饰 / 204第二节少数民族的首饰风俗 / 220一、纵横驰骋的匈奴 / 220二、匈奴头饰 / 221三、古朴自然的珠石项链 / 226四、纹饰丰富的腰饰 / 228第三节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民族 / 232一、漂亮的额带 / 234二、风格独特的耳坠 / 238三、金项饰与流行的玻璃项链 / 238四、简洁的腕饰与戒指 / 240五、衣服和腰带的装饰 / 246六、靴子上的饰物 / 248第四节彩云之南的神秘古滇国 / 250一、奇异的头饰 / 252二、大而长的耳饰 / 252三、项链不可少 / 254四、衣服上的装饰 / 258五、种类丰富的腰饰 / 258六、沉重的臂饰与手饰 / 262知识链接首饰的材料和工艺—金银饰品 / 266第七章繁杂善变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首饰节五彩缤纷及域外风格 / 269一、多样的头饰 / 269二、极少数的耳饰 / 286三、缨络与项链 / 288四、金银环形钏与指环 / 288五、小铃铛饰 / 290六、蹀躞带 / 290第二节喜爱装饰的鲜卑族 / 292一、造型奇特的冠饰 / 294二、美丽的头饰 / 296三、具有动感的耳饰和美丽的耳环 / 297四、华贵的项饰 / 302五、金属手镯与戒指 / 304六、金光灿烂的鲜卑腰饰 / 306第八章自由富贵的隋唐五代首饰一、吉祥的凤冠 / 313二、发饰 / 315三、量少而精美的耳饰 / 332四、颈饰重重 / 334五、腰间饰品 / 338六、臂钏环环 / 346知识链接首饰的材料与工艺 / 349金银饰品 / 349翡翠首饰 / 349琉璃首饰 / 350第九章追崇时尚的宋代首饰一 、复杂多变的女子冠饰 / 355二、美丽的珠翠头面 / 376三、耳饰又风行 / 392四、念珠与项圈 / 394五、腰间饰品 / 398六、丰富多彩的手上饰物 / 403第十章一代风俗始自辽金节厚重华贵的辽代贵族饰物 / 409一、喜爱戴冠的契丹贵族 / 410二、美丽的妇女头饰 / 414三、金光闪耀的簪钗 / 416四、注重耳饰的民族 / 418五、华贵的璎珞与项链 / 420六、必不可少的腰饰 / 424七、手上的饰物 / 428第二节金代的首饰风俗 / 430一、玉屏花与玉逍遥 / 432二、具有汉族风格的头饰 / 434三、小巧的耳饰 / 434四、十分少见的金代颈饰 / 436五、腰饰 / 436第十一章神秘的西夏一、冠 / 442二、耳环与耳坠 / 444三、腰饰 / 444第十二章喜金爱玉的元朝一、大檐帽与姑姑冠 / 450二、插发簪钗 / 454三、多样的耳饰 / 457四、项饰与长命锁 / 458五、巧夺天工的腰饰 / 458六、镯与跳脱 / 464第十三章珍贵典雅的明代首饰一、集珠宝之大成的冠 / 468二、头上的装饰 / 473三、崇尚轻巧的耳饰 / 494四、颈间的长命锁 / 496五、衣服上的饰物 / 498六、“三事儿”与“七事儿” / 500七、手上饰物 / 504八、华丽的腰饰 / 504知识链接首饰的材料与工艺 / 508景泰蓝饰物 / 508珍珠 / 510第十四章登峰造极的清代首饰一、头饰 / 515二、满汉妇女的发饰 / 526三、耳饰 / 538四、项饰 / 541五、丰富多彩的手上饰物 / 548六、腰饰 / 552七、新型的胸前饰品:领针、胸针与别针 / 554知识链接首饰的材料与工艺 / 554翡翠 / 554玉饰品 / 556珍珠饰品 / 557第十五章紧跟时代的民国首饰一、极为简约的头饰 / 561二、仍旧兴盛的簪花风俗 / 564三、典雅的耳饰 / 572四、具有西方特色的项链与中式的长命锁 / 572五、不可或缺的胸前别针和花朵 / 574六、手饰 / 574参考书目 / 579 |
| 编辑推荐 | |
| ★ 一部书闪回古中国 ★ 览尽几千年精美★ 名家千幅首饰彩绘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拿到这本《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精装,9787515513867),第一个吸引我的便是其精美的装帧,厚实的封面纸,质感极佳,触感温润,书脊挺括,感觉就像是捧着一件古董,充满了岁月的沉淀感。封面设计也颇具匠心,那种含蓄而又华丽的风格,恰如其分地暗示了书中内容的主题。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首饰,那简直是浓缩了中华文明的精华。首饰不仅是装饰品,更是身份、地位、财富乃至情感的载体。想象一下,一位汉代的贵妇,佩戴着精巧的金步摇,步履之间,流苏轻颤,是何等的风姿绰约;又或是清代宫廷中,嫔妃们头上的点翠凤冠,在灯光下流光溢彩,那是何等的奢华与庄重。这本书,我期望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探寻不同朝代首饰的演变脉络,了解当时流行的款式、材质、工艺,以及这些首饰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例如,翡翠在中国首饰史上的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还有那些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频频出现的玉器、宝石,它们在现实中的首饰制作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中是否有关于古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的详细介绍,如錾刻、拉丝、镂空等,以及这些工艺是如何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传承与创新的?我更希望能够看到书中对一些具体器物的深入解读,比如某件出土的汉代漆金耳饰,或者某件明代的凤纹九龙袍上的朝珠,它们的设计理念、制作工艺、以及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流动的中国艺术史,是一本可视化的文化密码。
评分看到《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精装,9787515513867)的精装版本,就觉得这本书的分量感十足,无论是纸质还是装帧,都显示出出版方的用心。中国古代的首饰,对我来说,一直充满了神秘的魅力,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一件小小的发簪,一个简单的耳坠,都可能蕴含着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一种社会阶层的标志,甚至是一段动人的传说。我非常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比如,不同朝代人们对美的定义是如何通过首饰来体现的?唐代雍容华贵,明清精致繁复,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古代著名的首饰材质,如翡翠、珊瑚、珍珠,它们是如何被开采、加工,又如何在首饰中发挥出独特的光彩?我还对古代的工艺技术特别感兴趣,比如“点翠”工艺,它究竟是如何将翠鸟的羽毛变成如此璀璨夺目的艺术品?“金嵌珠宝”工艺,又有着怎样的讲究?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我们直观地了解这些古老技艺的精妙之处,并且能看到一些珍贵的出土文物和传世珍品。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首饰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工艺、审美哲学以及生活智慧的百科全书,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评分这本书《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精装,9787515513867)的包装真的没得说,拿到手里就觉得很扎实,无论是封面还是内页的纸张,都透着一股高级感,这种精美的装帧本身就为内容加分不少。我对中国古代首饰的迷恋,源于它们所蕴含的那种独特的美学和文化密码。首饰,在古代并非简单的装饰,它往往与一个人的身份、品味、甚至政治地位紧密相连。试想一下,汉代的“五铢钱”耳饰,是何等的朴实而富有时代印记;唐代的金银包金发簪,又何等的富丽堂皇,尽显大唐盛世的繁华;明代的“凤冠霞帔”,更是将尊贵与祝福融为一体。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中国首饰的历史脉络,从材质的选择、工艺的演变,到款式的流行,甚至是对首饰背后所承载的象征意义的解读。比如,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玉”在中国首饰文化中的地位,它如何从礼器演变为装饰品,又如何被赋予各种美好的寓意?还有,金银工艺,如累丝、錾刻、点翠等,它们是如何在中国古代发展起来的,又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品?我尤其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少数民族首饰的介绍,了解不同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是如何体现在他们的首饰上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活态的中国文化史,是一本可以反复研读的艺术宝典,它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珠光宝气的历史长河。
评分这本《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精装,9787515513867)包装得很是考究,书本拿在手里有分量感,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又透着一股古典的韵味,让人一看便知是精品。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的首饰,是中国最精致、最富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之一,它们不仅仅是用来点缀外表的,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从新石器时代的骨珠、牙饰,到商周的青铜饰品,再到秦汉的黄金、玉石,以及后来的唐宋的辉煌,明清的繁复,每一种材质、每一款设计,都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社会风貌和技术水平。这本书,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梳理,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首饰艺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演变的。比如,我对玉器在首饰中的运用一直很着迷,从古代的“以玉比德”到后来的吉祥寓意,玉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玉种的特性,以及它们在首饰设计中的独特表现?还有,金银的运用,历来是中国首饰的重要材质,从简朴的素金到繁复的鎏金、累丝,金银工艺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冶金技术的进步。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历史上著名的首饰工匠,或者一些失传的工艺技术?例如,传说中的“点翠”工艺,其制作过程是怎样的,为何能达到如此惊艳的效果?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一件件精美首饰的由来,更是窥探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世界以及精神追求的一扇窗户,它是一本充满故事的书。
评分这本《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精装,9787515513867)的封面就给人一种质感和历史感,拿到手里,确实分量不轻,精装的工艺显得十分考究,书页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也相当令人满意。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的首饰,是中华民族智慧与艺术的结晶,它们不仅仅是华丽的装饰,更是连接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一座座桥梁。从史前时代的骨珠、兽牙,到商周的青铜礼器上精美的纹饰,再到秦汉时期黄金与玉石的结合,唐代雍容华贵的宫廷饰品,宋代追求意境的文人雅玩,以及明清时期繁复精巧的工艺,每一步都印刻着时代的痕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了解不同时期首饰的材质特点、工艺流程,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关于“珍珠”在中国首饰史上的地位,它从珍贵的贡品到广泛的装饰,其价值和应用是如何变化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像“金银错”这样精湛的工艺,以及那些失传已久的古代匠人的技艺?我特别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古代首饰的图像资料,能够直观地感受那些曾经辉煌的器物,并希望能有详实的解读,去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寓意。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工艺、审美文化以及历史变迁的生动画卷,它将为我打开一扇认识中国古代精致生活的大门。
评分收到《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精装,9787515513867)这本书,首先被其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厚重的手感,细腻的封面触感,都透露着一种低调的奢华。我一直觉得,中国古代的首饰,是凝固的历史,是流动的诗篇。它们不仅是单纯的装饰品,更是承载着身份、地位、情感、信仰以及时代审美的载体。从商周时期充满神秘色彩的青铜饰品,到秦汉时期庄重威严的金玉器,再到唐代开放包容下的奇思妙想,宋代文人雅士的清雅之风,明清时期精巧繁复的工艺,每一种变化都讲述着一个时代的故事。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中国首饰的演变历程,详细介绍不同时期首饰的材质、工艺、造型以及文化内涵。例如,关于“玉”在中国首饰中的地位,它从礼器到装饰品,其寓意和象征意义是如何变化的?金银工艺,如点翠、累丝、錾刻等,又是如何在中国古代传承和发展的?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一些代表性首饰的深入解读,比如某个朝代的后冠,或是某个贵族的项链,了解它们的设计理念,制作工艺,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它将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历史传承。
评分《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精装,9787515513867)这本书的精装版本,光是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期待感,封面的设计大气且富有东方韵味,一看就知道是值得细细品读的佳作。我对中国古代的首饰一直情有独钟,觉得它们简直是东方美学的集大成者。每一件首饰,都仿佛凝聚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心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潮流和文化背景。从新石器时代的朴素骨珠,到商周青铜器的粗犷大气,再到秦汉金银器的辉煌,唐代的开放与包容,宋代的内敛与精致,明清的繁复与华丽,中国首饰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流动的艺术史。我尤其期待书中能详细解读不同材质在首饰中的运用,比如玉石,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首饰上的运用又有哪些讲究?金银的工艺,如累丝、錾刻、镂空等,是如何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一些具体器物的深入剖析,例如,某件出土的汉代金缕玉衣上的配饰,或者某件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宫廷首饰,它们的设计理念、制作工艺,以及所代表的文化象征意义。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首饰的图录,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工艺美术以及审美观念的百科全书,它将带我领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评分捧着这本《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精装,9787515513867),首先感受到的是装帧的厚重与典雅,封面的设计透露着一种内敛的东方美学,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一探究竟。我一直觉得,中国古代的首饰,是集匠心、艺术、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瑰宝。每一件首饰,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诉说着一个时代的风华。从质朴的石器时代吊坠,到战国时期龙纹玉璧的灵动,再到唐代仕女俑头上精致的发簪,以及清代帝后身上华贵的朝珠,首饰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社会史和审美变迁史。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首饰特色,比如,北方民族粗犷奔放的银饰,与江南水乡温婉细腻的珠翠,它们在材质、工艺、造型上会有哪些显著的差异?书中对于不同朝代流行的发型、服饰以及与之搭配的首饰,是否有深入的分析和考证?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物勒工名”的记载,了解古代工匠是如何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作品的,以及是否有关于某些宫廷御用首饰的详细介绍,它们的设计理念和制作过程是否有着独特的讲究?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了解一件件精美的器物,更是在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审美情趣和精致工艺,它是一本可以细细品味的文化读物。
评分这本《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精装,9787515513867)的外观设计就给人一种沉静而优雅的感觉,精装的质感非常棒,让人触摸时都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首饰充满了好奇,因为我觉得它们是古代社会最直观、最生动的“表情包”。从战国时期楚文化的神秘纹饰,到汉代“五福临门”的吉祥图案,再到唐代贵族追求的异域风情,以及宋代文人崇尚的素雅,明清时期繁复精巧的设计,首饰的变迁,就像是一部可视化的社会文化发展史。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首饰背后的人文内涵,比如,不同首饰所代表的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在婚姻嫁娶、节庆祭祀等重要场合,首饰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首饰,如龙凤纹样的金冠,寓意吉祥的玉佩,或是象征权力的朝珠?我希望能看到对这些器物的详细考证,了解它们的材质、工艺、设计理念,以及相关的历史故事。例如,点翠工艺,作为中国古代一项极其精湛的工艺,其制作过程和艺术价值,我都非常想深入了解。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扇通往古代中国社会生活和审美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关于物品的介绍,更是关于历史、文化与艺术的深度探索。
评分这本《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精装,9787515513867)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翻阅,但仅仅是触碰那封面,便已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气息与艺术质感。精装的装帧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对内容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那触感细腻、色彩典雅的封面,仿佛预示着里面将是一场跨越千年的视觉与文化的盛宴。我常常在想,那些埋藏在地下的珍宝,那些流传至今的皇家器物,它们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故事?每一件精美的首饰,不仅仅是材料的堆砌,更是时代风尚、工艺水平、甚至是权力与审美的集中体现。从龙凤呈祥的宫廷金饰,到素雅清丽的江南玉佩,再到边疆民族热情奔放的银饰,中国首饰的谱系何其辽阔,变化何其万千。我尤其期待书中是否能深入剖析不同时期首饰的材质选择、工艺技巧,以及它们与当时社会阶层、宗教信仰、婚丧嫁娶等习俗的紧密联系。比如,唐代盛行的团花、宝相花纹样,是如何反映那个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的?明清时期,点翠工艺的极致运用,又如何体现了匠人的巧夺天工和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还有那些在文献中一闪而过的神秘材质,如砗磲、珊瑚、珍珠,它们在不同朝代的地位和价值如何变迁?这本书,我想它不仅仅是关于首饰的图鉴,更是一本关于中国社会生活史、工艺美术史、乃至民族文化史的百科全书。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感受那曾经辉煌而又细腻的东方之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