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献 启微书系第三本 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

社科文献 启微书系第三本 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岱克 著,江滢河,黄超 译
图书标签:
  • 广州贸易
  • 清史
  • 沿海贸易
  • 社会经济史
  • 近代中国
  • 启微书系
  • 社科文献
  • 历史学
  • 岭南史
  • 贸易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1729
商品编码:2637035744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启微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

该著作是基于中国和欧洲档案中尚未被利用过的一手材料,对广州口岸体制内部运作进行详细研究的成果。它为近代早期中国沿海经济与外国商人的接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是广州海外贸易体制研究的重要突破。

编辑推荐

在范岱克的笔下,清代广州贸易的各面向被生动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加上译者流畅的译文,相信读者一定会了解在广州不言富的缘由。

内容简介

《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清代的大部分时间,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单一港口。本书利用极为丰富的多语种资料,重建了广州贸易在18~19世纪上半叶的日常运作。它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通过专注于实践和程序,而不是官方政策和协议,重新审视了贸易的成功和失败。作者揭开了所有参与者的日常生活,从引水、买办、通事,到大班、行商和海关官员。本书最后对广州贸易体制的反思极为深刻。全书论证透彻严密,翻译语言精练流畅,可读性强,是一部了解清代对外贸易的经典著作。

作者简介

范岱克(Paul A. Van Dyke),美国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在澳门中华拉丁基金会、澳门历史档案馆、澳门文化局等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先后任职于澳门圣若瑟大学、澳门大学和中山大学,是世界知名的广州口岸史、亚洲海洋史等领域的学者,出版了多本著作,包括The Canton Trade: Life and Enterprise on the China Coast, 1700-1845.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reprint 2007;Merchants of Canton and Macao: Politics and Strategie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Trade. Vol. 1.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Images of the Canton Factories 1760-1822: Reading History in Art. By Paul A. Van Dyke and Maria Kar-wing Mok.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5;Merchants of Canton and Macao: Success and Failur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Trade. Vol. 2.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6等。


译者简介

江滢河,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明清中西经济文化关系史,广州口岸史等,代表著作包括《广州口岸与南海航路》(2002)、《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2007),译著《黄金圈住地》(合译,2015)等。

黄超,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中西科技交流史、广州口岸史、冶金史与冶金考古等,代表著作The Research on Chinese Paktong and Its Transmission to Europe during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2016),论文Hoppo Tang Ying 1750-1751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uangdong Maritime Customs(2017)等。


精彩书评

范岱克的著作论述了在广州的东南亚人、西方人和中国人如何互动,先前被认为僵化的广州体制如何变化与发展,合法和非法的贸易如何在广州协同共生,以及广州体制如何瓦解等诸多问题。过去那些只关注中英冲突的老一套论调,看起来需要重新检讨了。

——彭慕兰(Ken Pomeranz)


该著作是基于中国和欧洲档案中迄今尚未被利用过的第一手材料,对广州口岸体制内部运作进行详细研究的首部成果。它为近代早期中国沿海经济与外国商人的接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这部精心研究的著作是广州海外贸易体制研究的重要突破。

——包乐史(Leonard Blussé)莱顿大学教授


有关鸦片战争前几个世纪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已经从多个角度展开,但处于中外关系核心位置的广州贸易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通过耙疏中国和欧洲的各种资料,范岱克的著作让我们深深受益,该著作最终展现了一幅连贯的图景,揭示了通常被认为以腐败和停滞为特点的广州体制背后,所掩盖的基本合理性与共同利益。

——安东尼·瑞德(Anthony Reid)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教授


目录

致谢

缩略词


前言:中国向世界打开大门

第一章 广州体制的形成

第二章 粤海关管理程序

第三章 在珠江上引水

第四章 买办和补给品贸易

第五章 通事

第六章 行政措施及其弊端

第七章 挂旗艇、白银、违禁品与大米

第八章 澳门贸易、中国帆船贸易、资本市场与代理商

第九章 反思广州贸易

结论:问题实质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社科文献 启微书系第三本 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 一部深入洞悉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核心地带的史学力作,勾勒出广州作为国际商埠的百年风貌与时代变迁。 本书以1700年至1845年这一关键历史时期为焦点,聚焦于中国南方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广州。作者 meticulously(细致地)梳理了在此期间,广州如何从一个区域性港口,一步步崛起为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书名《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本身就揭示了其核心关切:贸易不仅仅是经济活动,更是塑造城市肌理、影响居民生活、催生各色事业的强大驱动力。 繁华背后:贸易网络的构建与运作 本书详细阐述了广州贸易网络的形成与演变。从早期的官营对外贸易,到十三行行商制度的建立与运作,再到海关监管、税收征缴等具体环节,作者层层剥茧,揭示了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运作逻辑。书中所呈现的贸易商品种类繁多,从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到西洋的呢绒、钟表、火器,再到东南亚的香料、蔗糖,展现了东西方之间互通有无的生动图景。作者不仅关注大宗商品的流通,更深入到具体的贸易实践中,如货物的定价、船只的调度、款项的结算等,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商业活动的激烈与复杂。 “广州人”的贸易生活:社会变迁与阶层流动 贸易的繁荣,必然带来人口的聚集与社会的变迁。本书深刻描绘了生活在广州的各色人群,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以及在贸易大潮中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行行商: 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十三行行商的兴衰史是本书的重要篇章。他们不仅是商人,更是政治与文化的代理人,在维护国家利益与实现个人财富之间扮演着微妙的角色。本书深入剖析了他们的家族史、商业策略、社会地位以及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影响。 普通市民: 贸易的辐射效应触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本书也关注了那些在码头搬运货物的苦力、经营杂货铺的小商贩、为洋行服务的翻译、以及与外国商人打交道的各类手工业者。他们的生活点滴,共同构成了广州这座贸易之城的鲜活面貌。 社会结构的变化: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广州的社会结构也悄然发生改变。新的财富阶层崛起,传统的社会等级面临冲击,女性在贸易活动中的角色也得到了一定的扩展。本书通过丰富的史料,展现了这一动态的社会图景。 东西方的碰撞与交融:文化、观念与权力 广州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其贸易活动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更是观念、技术与生活方式的碰撞与交融。 文化交流: 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商人、官员带来了新的思想、宗教和科学技术,而中国的文化,如哲学、艺术、医学,也逐渐被西方世界所认识和接受。本书通过对贸易活动中文化元素的考察,揭示了这一双向互动的过程。 观念的转变: 随着对外贸易的深入,一些广州人开始接触到西方世界的经济理念、政治制度和科学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中国社会观念。同样,西方人也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逐渐改变着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权力的博弈: 贸易活动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充满了各种权力的博弈。从中国官府对对外贸易的监管,到西方国家试图争取更多贸易权益,再到行商与外国商人在利益分配上的较量,本书勾勒出这一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权力格局。 历史的脉络:从兴盛到变革的轨迹 本书的时间跨度(1700~1845年)涵盖了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多个重要时期。从康乾盛世时期的相对稳定与繁荣,到鸦片战争前夕的暗流涌动,再到最终的改变历史进程的鸦片战争,广州贸易的兴衰与中国近代史的进程紧密相连。本书通过对这一时期广州贸易的深入剖析,为理解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和走向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视角。 学术价值与阅读体验 《社科文献 启微书系第三本 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是一部具有深厚学术价值的著作。作者凭借扎实的史料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社会生活相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清晰而生动的广州贸易画卷。本书不仅是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也适合对中国近代史、对外贸易史以及城市发展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本书,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百年前的广州街头,感受那里的喧嚣、活力与历史的脉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对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尤其是商业史,了解得非常有限,大部分的知识都停留在教科书上的简单介绍。直到我读到这本《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我的整个认知都被颠覆了。这本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商业世界。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特别,他不是从宏观的国家政策入手,而是从微观的个体生活出发,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年轻的伙计,如何在商行里学习经营之道,如何一步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掌柜;我能听到那些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如何在风浪中指挥船队,如何与各方势力周旋,确保贸易的顺利进行。书中所展现的商业操作细节,也让我大开眼界。从茶叶的采摘、加工、包装,到丝绸的纺织、染色、出口,再到瓷器的烧制、绘图、运输,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学问和智慧。我甚至能感受到那些商人们在面对市场波动、政治风险时的焦虑与决心。更令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商人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引领风潮。他们不仅仅是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和交流的桥梁。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商业文明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曾经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普通人,充满了敬意。

评分

这本《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绝对是近年来我读到的最引人入胜的一本历史读物。我之前对那个时期广州贸易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比如“一口通商”和“十三行”。但这本书,彻底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而且是以一种非常令人惊喜的方式。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流畅,仿佛在讲故事,但故事的背后,却是严谨的史料支撑。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广州,一个连接东方与西方的贸易枢纽。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商人,有精明强干的中国商贾,也有来自遥远国度的探险家。我看到了他们之间的勾心斗角,也看到了他们之间的合作共赢。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茶叶贸易的描写,从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到最终出口到欧洲,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细节和智慧。我能想象到那些茶农在山间的辛勤劳作,能感受到茶叶在商船上的香气,也能体会到欧洲人品尝到中国茶时的那种惊喜。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制造”的辉煌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工匠和商人的创造力感到由衷的钦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每一次回眸,都能发现新的风景。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简直是一部史料的宝藏,又包裹着小说般的叙事魅力。我拿到这本书,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学术、沉闷的研究报告,但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细腻的笔触和严谨的考证所吸引。书中所引用的史料之丰富,让我惊叹不已。那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献、信件、账簿、航海日志,被作者信手拈来,却又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梳理这些庞杂史料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他不会生硬地堆砌史料,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中,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活跃在广州的中国商人,他们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对外贸易体系中,寻找商机,规避风险,积累财富。我也看到了那些远道而来的外国商人,他们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适应文化差异,克服语言障碍,开展生意。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十三行”的描写,那个曾经象征着中国对外贸易最高水平的机构,在作者笔下,不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智慧的群体。我看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他们的商业头脑,以及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选择。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贸易”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更是文化的碰撞,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着作者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一次深入的探险,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这本《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对历史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历史书就是枯燥乏味的年代记和事件罗列,但启微书系第三本的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生动、鲜活的方式,把我拉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复杂的政治斗争,而是聚焦在了“广州贸易”这样一个具体的点上,然后从这个点上,延展开来,展现了海量的人物群像和丰富的生活细节。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亲身经历那段历史,我能想象到那些海商们在码头挥汗如雨地指挥搬运货物的场景,能感受到他们与外国商人讨价还价时的紧张与智慧,更能体会到他们为了家庭、为了事业,在巨浪滔天的大海上远航的勇气与艰辛。作者仿佛拥有神奇的魔力,将那些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普通人的故事,重新赋予了生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那些外国商馆的描写,那些异域的风情、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商馆内部紧张而有序的工作氛围,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画面感。我甚至可以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茶叶、丝绸、瓷器混合在一起的独特香气。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贸易,更是关于人,关于那个时代人的生存智慧,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梦想与追求。我之前对那段历史的了解非常有限,只知道有“一口通商”之类的概念,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广州,一个充满活力、连接世界的贸易中心。我完全沉浸其中,不时会被书中某个细节打动,甚至会为一个陌生商人的命运而担忧。它让我意识到,历史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构成的,而每一个个体的故事,都值得被倾听和铭记。

评分

《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把开启历史大门的钥匙,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我一直觉得,历史书要么过于学术,要么过于八卦,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作品。但这本书,恰恰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作者在讲述广州贸易的故事时,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历史背景,但他又不像传统史书那样,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元素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看到了那些生活在广州的普通百姓,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生活,追逐梦想。我看到了商人们的家庭生活,他们的儿女教育,他们的社会交往,这些细节让书中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艰难的航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感同身受的笔触。我仿佛能感受到船舱里的颠簸,海上的风浪,以及船员们的疲惫和恐惧。但同时,我也能感受到他们心中对财富的渴望,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故事,更是无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点点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评分

这本《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它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人文关怀。我之前一直觉得,历史研究往往过于关注政治和军事,而忽略了那些构成历史肌体的普通人的生活。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作者在讲述广州贸易的故事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商品的买卖,而是深入到贸易背后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家族传承等方方面面。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那些中国商人是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家族责任,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游刃有余,也看到了他们在面对国家命运时的忧患意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海外华商的描写所吸引,那些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是如何保留中华文化,又是如何融入当地社会,并最终成为连接中外的重要力量。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一张张泛黄的地图上,勾勒出自己的商业蓝图,也能感受到他们对故土的思念和对事业的执着。这本书让我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而是鲜活的生命,是温暖的情感,是永恒的追求。

评分

这本《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温度。我之前对于那个时期的中国历史,总觉得有些疏离和遥远,仿佛与自己无关。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亲切和真实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个时代。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在路上”的人们身上,那些活跃在广州沿海的商人们。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他们的辛勤劳作,看到了他们的商业头脑,更看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我能想象到那些海商们,如何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与风浪搏斗,如何在一个个陌生的港口,进行着精明的交易。我能感受到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对事业的执着,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书中对于贸易细节的描写,也让我大开眼界,从茶叶的采摘、烘焙,到丝绸的织造、染色,再到瓷器的烧制、彩绘,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匠心和智慧。我甚至能体会到那些商人们在面对风险时的焦虑,以及在取得成功时的喜悦。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构成的,而每一个个体的故事,都值得被铭记和传颂。

评分

读完《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我之前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于电影和电视剧,总觉得充满了遥远和模糊。但是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我带回了那个时代。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那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变得鲜活生动。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有精明强干的中国商人,有远渡重洋的西方贸易商,也有在码头辛勤劳作的普通百姓。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奋斗与坚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海上贸易的描写,那些在惊涛骇浪中前行的船队,那些在异国他乡谈判的场景,都让我充满了画面感。我能想象到那些商人们在做出重大决策时的深思熟虑,也能体会到他们在面临风险时的勇气与智慧。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不仅仅是宏大的事件和政治的博弈,更是无数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和奋斗历程。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那个时代,是如何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在这本《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之前,我对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尤其是商业领域,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西方传教士的记录或者一些宏观的历史概括。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深入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期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广州,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繁荣景象。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商品的流通,更是文化的交融和人性的展现。我能感受到那些中国商人在面对西方世界的到来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既警惕又开放的态度,他们是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又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我能看到那些在广州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外国商人,他们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商业网络,如何与中国当地的官员和商人打交道。书中关于“洋行”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商业故事,被作者生动地还原出来。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商人在洋行里的争论声,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茶叶和丝绸的香味。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和他们所经历的事件构成的。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简直是一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盛宴。我之前对那个时期广州贸易的了解,几乎为零,以为只是几个外国人在中国做生意。但这本书,彻底打开了我的认知边界。作者以极其细腻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期广州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繁荣景象。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无数的商机,看到了无数的挑战,更看到了无数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人物。我能想象到那些中国商人,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凭借着自己的眼光和魄力,赢得一席之地;我能感受到那些外国商人,如何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开展自己的事业。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那些贸易细节的描写,从茶叶的分类、包装,到丝绸的纹样、品质,再到瓷器的釉色、造型,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学问和匠心。我甚至能想象到那些商人在与外国商人交流时的微妙表情,能体会到他们之间火药味十足的讨价还价,也能感受到他们达成协议时的欣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商业领域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