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定价:42.00元
作者: 卡尔;刘纯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08624488
字数:
页码:24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在我们跟计算机越来越密不可分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通过电脑屏幕上闪烁摇曳、虚无缥缈的符号完成,大的危险就是我们即将开始丧失我们的人性,牺牲人之所以区别于机器的本质属性。——尼古拉斯·卡尔“谷歌在把我们变傻吗?”当尼古拉斯·卡尔在发表于《大西洋月刊》上赫赫有名的那篇封面文章中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开启了人们热切渴望的期盼源泉,让人急于弄清楚互联网是在如何改变我们的。卡尔同时也明确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吗?
现在,卡尔把他的论证扩展到具说服力的探索研究上,针对互联网导致的智力后果和文化后果,他阐述了迄今未见公开发表的观点结论。娓娓道来,叙述得引人入胜。
卡尔让人心悦诚服地认识到,所有的信息技术都会带来一种智能伦理。印刷图书如何让我们进入聚精会神的状态,从而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比之下,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其伦理规范就是工业主义,这是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伦理,也是一套产量大化、消费大化的伦理——如此说来,互联网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们。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我们正在丧失的却是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在《浅薄》一书中,有智能技术的发展历史,有大众科学的普及知识,有文化批判的真知灼见,全书处处闪耀着令人难忘的智慧之光,这些内容恰似对我们现代人的心智状态所做的全面而深远的拷问。
这本《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必将永远改变我们对传媒和大脑的思考方式。
目录
作者介绍
尼古拉斯卡尔,科技作家。出版有《浅薄》、《IT不再重要》、《要紧吗?》等著作,在《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英国《卫报》、《连线》杂志及其他报刊上经常发表文章。卡尔现与妻子居住在美国科罗拉多州。
文摘
1 我变成了机器人:失去了以前的大脑
“戴夫,住手。住手,你要住手吗?住手,戴夫。你是要住手吧?”在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lck),导演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的结尾部分,出现了不可思议而又动人心弦的一幕,超级计算机哈尔向怒不可遏的宇航员戴维船长苦苦哀求。由于机器操作失误,船长差点葬身外太空,他正在平静而无情地拆卸控制哈尔的人造大脑的存储器电路。哈尔绝望地喊道:“戴夫,我的神志要丢了。我能感觉到,我能感觉到。”
我也能感觉到。过去几年来,我有一种不祥之感,似乎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熔化改造我的大脑,重布我的神经电路,重写我的记忆程序。我的神志还没有消失——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消失,但是它在改变。我不再以过去习惯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当我阅读的时候,对这一点的感受为强烈。以前我很容易就会沉浸在一本书或者一篇长文当中。观点的论证时而平铺直叙,时而急转直下,二者交织推进,把我的思绪紧紧抓住。即使是索然无味的长篇大论,我也能花上几个小时徜徉其间。但现在这种情形已经很少见了。现在看上两三页,注意力就开始游移不定,我就会感到心绪不宁,思路不清,于是开始找点别的事做。我感觉就像拼命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思绪拉回到文本上来一样。过去那种自然而然的精读如今已经变成了费力挣扎的苦差事。
我想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过去十多年来,我把大量时间花在网上,我在互联网庞大的数据库里搜索查找,畅游冲浪,有时候也会“添砖加瓦”。我是一个作家,互联网是我的天赐之物。过去需要花上几天时间泡在图书馆期刊室中所做的调查检索工作,现在几分钟就能完成。在谷歌网站上搜索一下,点击几个超链接,别人对我的评论或引用,都会一目了然。互联网为我节省了多少时间、多少汽油,真是无法计算。大部分银行业务我都在网上办理,很多物品也都在网上购买。我通过互联网支付账单,确定约会,发请柬,寄贺卡,订购飞机票,更新驾驶证,以及预订酒店房间。即便在不工作的时候,我也会在网络数据的丛林中觅食——看邮件、写邮件、浏览热点新闻和网站,追踪社交网站的内容更新,收看视频节目,下载音乐作品,或者在一个又一个的链接之间轻快地跳来跳去。
……
序言
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书中对互联网负面影响的揭示,更是它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作者并没有停留在“问题分析”层面,而是给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重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比如,书中强调了“正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来提高专注力。这一点对我这个经常被各种通知打断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一直觉得,碎片化的信息让我的思维也变得碎片化,很难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希望,它告诉我,即使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有能力去“训练”自己的大脑,重新找回深度思考的能力。作者还鼓励我们多进行一些“不插电”的活动,比如阅读纸质书、与人面对面交流、甚至只是静静地观察周围的世界。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却能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强大、更专注的内心世界,抵御住互联网带来的“浅薄”侵蚀。
评分《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这本书,第一次拿到的时候,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我平时就挺喜欢在网上冲浪,刷刷新闻、看看视频、和朋友聊天,感觉挺便捷的。但是,这本书的书名直接抛出了一个“毒化”的说法,这让我有点不安,又有点好奇。我想知道,我习以为常的互联网生活,是不是真的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的大脑,甚至是以一种负面的方式。我本身就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也常常会因为信息过载而感到疲惫,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给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的机会。我期待着作者能用科学的视角,而不是纯粹的道德批判,来分析互联网对我们认知、注意力、甚至情感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在数字时代的生活状态,并且可能找到一些应对之策,让自己不至于被“浅薄”所淹没。这不仅仅是为了阅读,更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评分总的来说,《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的日常生活。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看似自由自在地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实际上可能正在付出沉重的代价。作者用一种非常理性、科学的方式,剖析了互联网对我们大脑的深层影响,从注意力的分散,到思维的浅薄化,再到情感的疏离。这让我开始警醒,并思考如何才能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内心的深度。这本书让我明白,抵御“浅薄”并非要完全脱离互联网,而是要学会如何聪明地使用它,如何主动地去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如何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在数字时代感到迷茫、或是想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大脑的人。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互联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清醒、更有力量的现代人的书。
评分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这本书,更像是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一份详尽的“数字时代生存指南”。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接受到的信息量是我们祖辈无法想象的。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这种信息洪流对我们大脑造成的冲击,它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获取,更是关于“如何思考”的能力。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把互联网比作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里面充斥着各种碎片化的、经过包装的、甚至是虚假的信息。长期在这种环境中浸泡,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变得迟钝,对复杂的问题失去耐心,也更容易被表面的、煽动性的信息所吸引。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主动去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并且有意识地去接触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内容。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对我们认知模式的“体检”,让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数字病灶”,并积极寻求“治疗”。
评分读完《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那些“小习惯”,背后竟然有着如此深刻的神经学和心理学依据。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把互联网妖魔化,而是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详细剖析了它如何重塑我们的思维模式。比如,我一直以为自己能一心多用,在工作时也能同时刷刷手机,但书中揭示了这种“多任务处理”实际上是在消耗我们宝贵的认知资源,并且会削弱深度思考的能力。这一点真的让我醍醐灌顶。作者还谈到了社交媒体对我们幸福感的影响,那些不断推送的“完美生活”图片,无形中会让我们产生焦虑和攀比心理,让我们更加关注表面的光鲜,而忽略了内心的充实。这些分析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也促使我去重新审视那些让我沉迷于屏幕的原因。这本书让我觉得,了解这些“毒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解毒的开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