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音乐表情术语字典
:10元
作者:张宁和,罗吉兰 编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5-01
ISBN:9787103006795
页码:118
版次:1
装帧:平装
目录
编者的话
凡例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
内容提要
我们演唱、演奏的根据,是乐谱。
乐谱传达作家的乐思,有两方面:音符和表情术语。当代曲家创作的时候,他一方面把音符记在纸上,一方面也把音符的不能说明的,而他自己希望用的某种表情、速度、音色来表演这首乐曲的想法,用文字写在乐谱上。
为了更好地理解乐谱,我们必须知道这些文字的意义,从18世纪初以来,是沿用着意大利文来记的。其中一部分现在已变成了世界各国音乐家们通用的术语了。
但是,为了体会作家家细致的要求,我们必须常常想到:这些术语都取自意大利人民生活的日常语言。
这本小字典中所收集的音乐表情术语主要根据P.Rougnon.J.Hile.W.Apel的音乐字汇上的材料加以补充而编成的。其中大都是与表演有关的词汇,其他的音乐术语,像Sonata,Concerto等就不列入了。
字后不附[德]、[法]等字的,都是意大利文。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亲和力,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耐心、耐心地为你剖析音乐的奥秘。作者在解释术语时,总能找到最生活化、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方式。例如,对于“动机发展”这一复杂的作曲技巧,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定义,而是用了一个“搭积木”的比喻,说明音乐材料是如何像乐高一样,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拆解、重组和扩展的。这种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关于音乐本质的探讨。此外,书中对一些历史背景的介绍也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让理论孤立存在,而是将乐理知识放置在相应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去理解,这使得我能更好地把握特定理论产生的时代必然性,从而加深了对音乐演变的整体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基础乐理教材”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只会停留在初级入门的层面,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对音乐分析的视角非常独特且深入。书中不仅涵盖了西方音乐体系的主流理论,还巧妙地引入了一些跨文化、跨时期的音乐元素作为参照,使得理论的适用性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比如在分析节奏复杂性时,它引用的不仅仅是巴赫或莫扎特的例子,还触及了一些现代作曲家的复杂复调结构,这让我的视野一下子打开了。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而言,这本书绝对是一本极好的进阶参考书。它不会让你觉得内容陈旧,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很多我过去囫囵吞枣、似懂非懂的概念,在书中得到了极其严谨和令人信服的阐释,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它成功地做到了既能教新人入门,又能让老手深化理解的“双重定位”。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乐理书总是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些密密麻麻的符号和术语是学音乐的“拦路虎”。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大量的图表和示例清晰地展示了各种乐理现象,即使是面对一些比较晦涩的和声进行规则,也能通过直观的视觉辅助快速掌握要点。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似乎非常注重“听觉体验”与“理论认知”的同步。书中穿插了许多“聆听练习”的建议,引导读者在学习理论概念的同时,去实际听辨这些理论在音乐中的效果。这对于我们这些主要依靠演奏或聆听来学习音乐的人来说,简直太重要了。我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去对比和弦的色彩变化,竟然真的能更敏锐地捕捉到不同和声带来的情绪差异。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教授知识,更在于培养一种“用耳朵去理解理论”的能力,这在很多传统教材中是比较缺乏的。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教材的特点,那就是“系统而实用”。它不仅是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份详尽的音乐“使用说明书”。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处理乐谱和进行音乐翻译工作的人来说,书中对各种曲式标记、演奏指示的细致梳理和解释简直是无价之宝。过去有些模糊不清的意大利文术语,看别人解释总觉得不够权威,但这本书里给出的定义和应用场景非常精准,甚至还探讨了术语在不同时期语境下的微妙差别。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外文乐谱的准确性和效率。它教会我的不只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它成功地架起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让乐理知识不再是象牙塔里的装饰品,而是可以随时调用的强大工具。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转化价值最大化。
评分这本乐理基础读物,简直是音乐学习者的福音!我一拿到手,就被它那扎实的理论深度和清晰的讲解方式所吸引。书中的内容编排得井井有条,从最基础的音高、节奏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和声、曲式分析,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稳健,让人感觉每一步的跨越都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者来说,复杂的乐理概念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空中楼阁,作者似乎总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和最易懂的语言来阐释这些抽象的知识点。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一些经典音乐理论时,不仅提供了严谨的定义,还结合了大量的实例分析,让枯燥的理论顿时变得生动起来。比如在讲解调式转换的那一章,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公式的罗列上,而是通过分析几首著名的古典乐曲片段,展示了理论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这种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理解效率和学习兴趣。读完之后,我对整个音乐的结构和逻辑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自己看待音乐的视角都开阔了许多,不再是盲目地听,而是能“听懂”背后的骨架和血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