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实用循证医学方法学
定价:82.00元
作者:张天嵩,钟文昭
出版社:中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5487055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0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循证医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临床医学领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卫生方案、决策的确定都应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证据”,从而制订出科学的防治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循证医学的宗旨就是慎重、准确、合理地使用当今有效的临床依据,对患者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
目录
部分 方法篇
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检索
第三章 研究选择与数据收集
节 研究选择
第二节 数据收集
第四章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估
节 概述
第二节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
第三节 其他领域的评价
第四节 偏倚风险评估的局限性
第五节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估示例
第五章 效应尺度指标的选择
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Meta分析中效应尺度指标的选择
第六章 异质性评价
节 异质性检验
第二节 Meta回归分析探索异质性来源
第七章 发表偏倚的识别和控制
节 漏斗图的绘制与不对称检验
第二节 失安全数法
第三节 剪补法
第四节 森林图和累积森林图
第八章 敏感性分析
第九章 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的分级
第二部分 类型篇
第十章 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节 概述
第二节 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整群随机试验的Meta分析
第十一章 非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
节 概述
第二节 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
第十二章 交叉试验的Meta分析
节 交叉试验概述
第二节 交叉试验的常见报告形式和分析方法
第三节 交叉试验的Meta分析方法
第十三章 生存资料的Meta分析
第十四章 遗传关联性研究的Meta分析
第十五章 诊断性试验的Meta分析
第十六章 累积Meta分析
第十七章 特殊类型数据的Meta分析
节 合并P值
第二节 稀有事件数据的Meta分析
第三节 有序数据的Meta分析
第四节 剂量-反应数据的Meta分析
第五节 缺失数据的Meta分析
第六节 单组研究数据的Meta分析
第七节 多组研究数据的Meta分析
第八节 多重测量结局数据的Meta分析
第十八章 个体参与者数据的Meta分析
节 概述
第二节 基于两步法的IPD Meta分析
第三节 基于一步法的IPD Meta分析
第十九章 贝叶斯Meta分析
第二十章 定性系统评价
节 定性研究
第二节 定性系统评价
第三部分 工具篇
第四部分 附录篇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张天嵩,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科教部部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呼吸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医杂志》《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审稿专家。主持和以主要研究者参与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科委等研究课题6项,主持与循证医学有关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项。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合著、参加编写、参加翻译医学著作8部。擅长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致力于循证医学方法学的研究和推广。
钟文昭,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CSCO肿瘤生物标志物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肺癌联盟成员。曾在丹麦和德国进修学习,专注于ⅢA期N2肺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肺部孤立结节的诊断治疗,在靶向治疗耐药机制/肿瘤异质性和数据库检索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并分别获得第7届、第10届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基金三等奖和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科研课题多项;共同主编《细支气管肺泡癌》,主译《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等专著,在SCI类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文摘
序言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案例的选取和分析。作者们似乎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挑选了许多贴近临床实际的案例来讲解不同的方法学概念。比如,在讨论如何进行文献检索时,书中就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临床问题,然后一步步地演示了如何运用不同的数据库、关键词组合来搜集相关的研究。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对于我这样希望将所学知识直接应用于工作的人来说,是极具价值的。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书中所讲解的方法是如何转化为实际操作的,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这种实操性的指导,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循循善诱地引导我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学术氛围浓厚,这一点倒是符合我的预期。一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感觉作者们在概念的界定上非常清晰,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理论,比如PICO原则、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设标、以及系统评价的构建等,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统计学原理的讲解,虽然我不具备深厚的统计学背景,但书中用相对易懂的方式解释了诸如P值、置信区间、异质性等关键概念,这对于理解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非常有帮助。在我看来,循证医学的核心在于科学地评估证据,而统计学正是评估证据科学性的重要工具。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既没有为了简化而牺牲严谨性,也没有因为追求学术深度而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
评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其内容之丰富、讲解之细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能够感受到作者们在编写此书时所付出的心血和对循证医学事业的热忱。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不仅掌握了循证医学的具体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学会如何批判性地审视信息,如何理性地进行决策。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以更科学、更严谨的态度去面对医学领域的各种挑战。我相信,这本书会在我未来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组织结构上也是非常合理的。从最基础的概念引入,到各种研究设计的优缺点分析,再到数据综合与解读,最后落脚到如何将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整个逻辑链条非常清晰,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循证医学的知识体系。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证据分级”的章节,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不同类型研究证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从而在面对大量信息时,能够更快地抓住核心,做出明智的判断。这本书并没有回避循证医学中存在的挑战和局限性,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探讨这些问题,这使得内容更加全面和客观,也让我对循证医学有了更深刻和成熟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花哨的图片或过于张扬的字体,一看就知道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我之所以购买它,主要是因为循证医学在当前的医疗实践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我个人对此领域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希望能更系统地了解其背后的方法论。我在医学领域工作多年,虽然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一些循证的信息,但总感觉对其中的原理和具体操作了解不够深入。尤其是在解读研究文献、评估证据强度以及将其应用于临床决策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这本书的名字——《实用循证医学方法学》,恰恰点出了我最需要的部分,即“实用”和“方法学”。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指南,帮助我真正掌握循证医学的精髓,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