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0名0]: | 习得性无助(积[0极0]心理[0学0]之父塞利格曼的经典之作!)[按需印刷]|193723 |
| 图书定价: | 42元 |
| 图书作者: | (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0史0]蒂文.迈尔;马丁.塞利格曼 |
| 出版社: | [1机1] 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1/1/1 0:00:00 |
| ISBN号: | 9787111322672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82 |
| 版次: | 1-1 |
| 作者简介 |
|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 积[0极0]心理[0学0]的核心创始人之一,美[0国0]密歇根[0大0][0学0]心理[0学0]讲座教授,牛津[0大0][0学0]出版社积[0极0]心理[0学0]手册丛书总编辑,《积[0极0]心理[0学0]》杂志顾问编委,[0国0]际积[0极0]心理[0学0][0会0]秘书长。世界上论文被引用多的100位心理[0学0]家之一,著有《打开积[0极0]心理[0学0]之门》。[0史0]蒂文·迈尔 美[0国0]心理[0学0]家,任职于科罗拉多[0大0][0学0]。与塞林格曼教授共同完成了习得性无助的研究。马丁·塞利格曼 美[0国0]著[0名0]心理[0学0]家,积[0极0]心理[0学0]的创始人,[0当0]代认[0知0]心理治疗的创始人之一,美[0国0]心理[0学0][0会0]前主席,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他是位获美[0国0]心理协[0会0]两项[0大0]奖的[0学0]者——威廉詹姆斯奖及詹姆斯卡特尔奖,曾获美[0国0]应用与预防心理[0学0][0会0]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0学0]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0学0][0会0]的终身成就奖。现在宾夕[0法0]尼亚[0大0][0学0]任教,曾登上《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众多流行杂志。著作[0超0]过20本,被译成多种语言。[0畅0]销全球。 |
| 内容简介 |
| 20世纪60年代,美[0国0]心理[0学0]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给以难受的电击,狗逃避不了;多次实验后取消逃避障碍,仍给以电击,此时狗本可以逃生,却非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绝望无助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自此,“习得性无助”这一著[0名0]的心理[0学0]概念与这只“无助”的狗紧密相连。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0会0]发生。[0当0]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0会0]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0会0]瓦解,斗志也随之丧失,终[0会0]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 “习得性无助”自被提出以来,既广受关注又充满争议。这本经典之作再现了这一实验过程,并结合有关研究和社[0会0]现象,深度剖析了深陷困境中的个体,以及“不可控事件”对人的影响。 |
| 目录 |
序言 [0第0]1章绪论 无助现象以及个人控制 习得性无助理论 习得性无助的三种含义 习得性无助:向内、向下以及向外 为什么习得性无助备受争议 为什么习得性无助如此广受关注 [0第0]2章动物的习得性无助 个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理论 争议话题 接近性对关联性 表征和预期 我们所[0知0]道的 我们所不[0知0]道的 [0第0]3章习得性无助的生物[0学0]基础 去甲肾上腺素 伽马氨基丁酸(GABA) 内源性鸦片样物质 神经递质、神经调质以及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被忽略的话题 我们所[0知0]道的 我们所不[0知0]道的 [0第0]4章人类中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标准 实验室中习得性无助的操作定义 有关人类无助研究的一项元分析 人类无助的其他方面 习得性无助在人类中的普遍性 认[0知0]与自我报告 其他解释 我们所[0知0]道的 我们所不[0知0]道的 [0第0]5章从归因角度进行的修正 历[0史0]背景:归因理论及从归因角度进行的理论化 因果解释与控制点 修正后的习得性无助模型 [0评0]估解释风格 有关解释风格的实证研究 我们所[0知0]道的 我们所不[0知0]道的 [0第0]6章习得性无助与抑郁 什么是抑郁 对有关抑郁的习得性无助模型所做的修正 现代性和抑郁 争议话题 我们所[0知0]道的 我们所不[0知0]道的 [0第0]7章习得性无助与社[0会0]问题 习得性无助的标准 对相关应用所做的调查 我们所[0知0]道的 我们所不[0知0]道的 [0第0]8章习得性无助与生理健康 一些基本规律 导致疾病的危险因素 [1机1] 制 动物以及人类身上的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对比 我们所[0知0]道的 我们所不[0知0]道的 [0第0]9章结语 一部简要的选择[0史0] 控制的重要性 习得性无助:科[0学0]争论和发展的一种模式 习得性无助和个人控制时代 乐观主义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
这本书简直是颠覆了我过去对“失败”和“挫折”的认知!读完之后,我才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原地踏步,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内心的“习得性无助”在作祟。塞利格曼博士用大量的科学研究和生动的案例,层层剥茧地揭示了这种心理现象的根源。它不是简单的“认命”,而是经过一系列负面经历后,我们大脑习得的一种“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的悲观信念。这种信念一旦形成,就会像一个无形的枷锁,束缚住我们的手脚,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还没开始尝试,就已经放弃了。书中关于“归因方式”的探讨尤其让我醍醐灌顶。我们是习惯于将失败归咎于自己,还是归咎于外部因素?是归咎于永久性的原因,还是暂时性的原因?这些看似细微的思考方式,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未来的预期和行动的勇气。理解了这一点,我就能开始审视自己过去那些“没办法”的想法,并尝试去打破它们。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付诸实践的心理学宝典,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把开启自我改变和重塑的钥匙。
评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比较乐观的人,直到这本书的出现,才让我意识到,原来我内心深处隐藏着如此多的“习得性无助”的痕迹。塞利格曼博士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用过于学术的语言,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呈现在读者面前。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通过对动物实验的研究,生动地描绘了“习得性无助”是如何在个体身上形成的。这种“被动接受”的心态,一旦在大脑中扎根,就会导致个体对任何可能改变现状的机会都视而不见,或者根本没有行动的动力。书中的“反刍思维”和“灾难化思维”也是我曾经的“老毛病”,总是在脑海里一遍遍地放大负面信息,然后得出“一切都完了”的结论。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所谓的“绝境”,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阴影,也提供了走出阴影的光亮。它教会我如何去识别和挑战那些消极的信念,如何去培养一种更积极、更具掌控感的思维模式。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心理学”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些浅显的概念上,总觉得离我的生活很遥远。然而,《习得性无助》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极其贴近生活的例子,讲述了一个我们很多人都可能经历过的心理困境。塞利格曼博士不仅指出了问题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书中的“重塑认知”和“培养韧性”的章节,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开始意识到,过去的很多失败经历,并不是我能力不行,而是我当时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去应对。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将负面事件转化为成长的机会,如何从失败中汲取经验,而不是被其击垮。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乐观的习得”的论述,它让我相信,乐观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获得的。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让我觉得,只要我愿意去努力,我也能成为一个更积极、更乐观的人。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从现象的揭示到解决方案的提供,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学成长体系。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只是想了解一下“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没想到,它却给我带来了如此深刻的震撼。塞利格曼博士的叙述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人文关怀。他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数据和严谨的逻辑分析,证明了“习得性无助”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情绪。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控制感”的探讨印象深刻。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无法控制的环境中时,就会逐渐丧失对生活的掌控感,进而产生习得性无助。这种心态一旦形成,就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显现出来,让人变得消极、被动,甚至对生活失去热情。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经历,我发现,在很多时候,我确实是选择了“放弃”,而不是“坚持”。它让我明白,有时候,我们以为的“无能为力”,其实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一种“无能为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无助”,更是关于如何找回“力量”的指引。
评分这真是一本能够改变人生的书!《习得性无助》就像一本心灵的“解剖师”,它精准地剖析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让我们停滞不前的“症结”所在。塞利格曼博士用他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了“习得性无助”这个看似普遍但又常常被忽视的心理现象。书中关于“解释风格”的理论,让我茅塞顿开。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面对困难能够迅速恢复,而有些人却会长期沉沦。原来,是我们解读世界的方式,决定了我们是否会陷入无助的泥潭。这本书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更像是一本“行动指南”,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们识别和打破那些根深蒂固的消极信念。我开始尝试运用书中的技巧,去挑战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无法改变”的事情。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心理学的知识,它更是关于如何活出更精彩人生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